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章重点: 1.管理道德 2.管理伦理 3.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章重点: 1.管理道德 2.管理伦理 3.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章重点: 1.管理道德 2.管理伦理 3.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第三章 管理道德、伦理与责任 本章重点: 1.管理道德 2.管理伦理 3.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2 为商之道的5个层次: 圣商 智慧 道商 哲学 儒商 文化 法商 做生意(经营) “伤人” 老板 曹家富: 做好亚洲鸭王

3 第一节 管理道德、伦理与责任概述

4

5 一、管理需要道德、伦理与责任 首先,管理目的的实现决定了管理需要道德、伦理 与责任。 其次,管理实践迫切需要强化管理道德、伦理与责 任。 最后,既有管理理论体系需要纳入管理道德、伦理 与责任。

6 二、管理道德、管理伦理、管理责任的含义 (一)管理道德 道德是社会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用于规范其行为的 非强制性准则。 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 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 然之间等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

7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在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用于规范其管理 行为的非强制性准则。
管理者的道德意识会在有意无意中对其行为作出预先道德判 断,从而指导、规范其行为。 管理道德根本作用在于保证管理行为达到管理目的。

8 (二)管理伦理 伦理就是人们规范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伦”即人伦, 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 管理伦理就是规范管理者与相关主体关系应遵循的道 理和规则。

9 注意: 道德主要用于规范人们行为,伦理主要用于规范不同主体关 系。伦理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伦理规范的性质要取决于道德 规范的性质。 管理伦理的根本作用在管理道德的支配下使不同主体之间的 关系达到实现目的所需的状态。与道德非强制性相比,伦理 往往由相关社会规范予以规定,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 (三)管理责任 责任是特定社会角色的主体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管理责任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管理者被组织赋予特定的职权和资源,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 务。 管理责任具有更为强烈的强制性,它要求管理者无条件地承 担。

11 三、管理道德、管理伦理、管理责任的特点 1.外约性与内约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3.普遍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4.受益性与冲突性的统一 5.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

12 四、管理道德、管理伦理、管理责任的联系 1.作用一致:为了确保管理者的行为符合组织目的的要求。 2.目的一致:使组织及其成员利益最大化。 3.紧密联系。管理伦理基于管理道德,而管理伦理与管理道 德又完全是为了确保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承担管理责任,三者 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以使管理者能够真正对被赋 予的资源负责。

13 第二节 管理道德

14 一、管理道德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管理道德具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前惯例阶段 惯例阶段 规范与原则阶段

15 (一)前惯例阶段 管理道德观念受管理者的个人利益支配,管理者按 怎样对自己的利益有利制定决策,并按照什么行为 方式会导致奖赏或惩罚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在这一阶段,行为者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就 是道德的;对自己不利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这一 阶段又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二是只在符合个体 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16

17 (二)惯例阶段 管理道德观念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遵守法律,对重要 人物的期望作出反应,并保持对人们的期望的一般感觉。 这种道德观,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一些真正为组织整体 利益着想的道德观就是良性的。相反,以个别人期望为是 非标准的管理道德观就是恶性的。 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二是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18 (三)规范与原则阶段 原则是指个人的道德原则,它们可以与社会的准则和法律一 致,也可以不一致。这种道德观强调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 认为人如果压抑自己,不充分施展和发展自我,违背自己内 心的是非观,是不道德的。 本阶段也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 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二是遵守 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19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中列举了影响管理道德的各种 因素,他认为: “一个管理者的行为合乎道德与否,是管理者道德发展阶段与 个人特征、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和道德问题强度的调节 之间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20 (一)管理者的个人特征 1.价值准则。 2.自我强度。衡量个人自信心强度的一种个性尺度。 3.控制点。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 性特征

21 (二)组织结构的变量与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形成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组织结构设计 如果能够使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最小。 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减少模糊性。

22 (三)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组织成 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准则。 最有可能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一种高风险承受力、 高度控制,并对冲突高度宽容的文化。 管理组织的文化建设对管理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和性质;二是组织文化的力度。

23 (四)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强度 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显现的道德素养如何,会受到所要解 决的问题本身的影响,即用道德要素去解决这类问题会带来 怎样的组织影响,也就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 管理者如果比较在意道德评价,认为道德问题很重要,就会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并且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 水平;否则,就会我行我素。

24 四、管理道德的内容 1.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2.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的道德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4.人事管理的道德 5.财物管理的道德

25 五、管理中的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其实质是道德主体在新与旧 的道德传统、内与外的道德冲突、价值及信仰多元化等方面的 选择疑惑。 1.道德认识的模糊、道德评价的混乱 2.行为规范的不统一和道德行为缺乏动力。

26 管理中的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四种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杰瑞米·边沁的功利主 义观点认为,强调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某些利 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可能造成资源配置 的扭曲,当人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则更多地强调 利益。这种道德观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它会造成资源配 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 参与决策的情况下。

27 (二)崇尚权利的道德观 这种观点强调保护个人基本权利隐私、言论及行动,使 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持这种道德观主体的决策依 据是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看得比达到组织目的、实现组织目标还重要,这就可能 造成不利于提高效率的工作氛围。

28 (三)公平理论的道德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对待所有成员、保护了那些未 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弱势 群体者,可能不利于培养成员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较 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

29 (四)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观 这种观点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 并入道德中。其基础是两种“契约”的整合:允许组织处理并 确定可接受的基本规则的社会一般契约,以及处理成员之 间可接受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更为具体的契约。决策时综合 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契约因素。这种道德上的“应然”和 “实然”的统一的要求在理论上是可以阐述的,在实践中却 常常不能实现。

30 六、管理道德改变与提升的途径 (一)管理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二)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 (三)培植组织文化,加强典型引导 (四)把道德标准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五)提供社会保护机制

31 第三节 管理伦理(以企业伦理为例) 管理活动必然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组织 与组织等各种关系,而伦理正是调节这些关系的规范,管 理伦理思考已成为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 标准,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伦理,体现出不同的管理 伦理。本节以企业为管理主体阐述管理伦理。

32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活动 中,与其利益相关者产生相互联系,也必然对社会产生 影响。

33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也可以称之为商业伦理、经营 伦理,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内外关系应遵循的 规范。 美国在70年代提出企业伦理观念,日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 研究比较深入,我国对企业伦理的认识与研究尚处于初步阶 段。一般认为,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 种规范相关主体关系的特殊的规范。

34 (二)企业伦理的内涵 1.处理企业相关主体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2.调整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益关系。 3.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相关主体关系处理的善与恶、 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 4.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相对的强制性。

35 二、企业伦理的意义 企业是经济实体与伦理实体的统一,企业伦理是现代企业制 度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软实力,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要素, 已成为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6 第一,企业伦理是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增加企业内 部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必备条件。
一方面,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需要企业伦理。 另一方面,企业伦理具有凝聚性和支撑性功能。

37 第二,企业伦理是正确处理企业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关系 的必要规范和指导原则。
企业伦理是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在社会上、市场上的角色、 功能、责任、义务所不可缺少的。 企业可以作为一种生产经营单位,它的经济功能是为社会为 市场提供有益的商品和服务,要求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8 三、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现状 (一)企业伦理建设重视不足,管理者和员工的企业伦 理意识相对淡漠。 (二)缺乏企业伦理建设的社会风气和法制环境 (三)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39 四、加强企业伦理建设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2.加强员工的企业伦理教育 3.制定企业伦理规范 4.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40 第四节 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管理目的,追求不同的组织目标, 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就需要承担 一定的高于组织目标的社会义务,就是社会责任。 本节以企业为主体阐述管理责任。

41

42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企业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最早在《财 富的福音》一书中提出企业和企业家应当承担管理责任的观 点。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企业管理责任” 的概念。

4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 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在商业运 作里对其利害关系人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母企 业或附属企业、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国家和人类、自 然界等应负的责任。

44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可以这样理解: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想法,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 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 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等贡 献。 2.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 的“第三种责任”,它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 后果的回应义务,最本质的特征是内生性,即这种 责任是由于企业在社会领域内的自身行为引起的必 然后果,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企 业本身是隶属于社会大系统的小系统。

45 3.企业管理责任的落实需要三个层次: 首先,企业认识到其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 响;而社会发展同样也会影响企业追求企业成功的能力。 其次,企业积极管理其经营活动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的影响,使其为企业的业务运作和企业声誉带来好处,并使 其造福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团体。 最后,企业通过与其他群体和组织、地方团体、社会和政府 部门进行密切合作,来实现这些利益。

46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一)依社会责任担当的层次不同 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一是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关心 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变化,二是减少企业经营 活动已经产生的或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推出一些能产生显著而独特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重大举 措。

47 (二)依表现形式不同 程序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决策的程序和过程而言的 ,要求企业决策程序考虑和反映社会利益与社会权利; 实质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决策的结果而言的,要求 企业决策的结果能够对社会利益与社会权利负责。

48 (三)依与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的关系不同
相关的社会责任:企业为增进那些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 害关系人的福利而付出的努力; 不相关的社会责任:超出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纯粹为解决 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增进那些与企业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利 害关系的社会集团的福利而实施的行为。

49 (四)依受激励与约束的行为规范不同 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行为要合乎道德伦理的价值 要求 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有法律规定的可由法律予以强制执行的 责任

50 (五)依企业行为导致的结果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 为牺牲营利的社会责任与促进营利的社会责任
(六)依企业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 为价值主义态度的社会责任与工具主义态度的社会责任

51

52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对政府的责任 企业要认真遵守有关法令和政策,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 和管理,自觉履行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各项义务;

53 (二)对投资者的责任 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利益,需求更好的管理方式, 最大限度上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首先,企业为投资者带来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 其次,企业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可靠的经营和投资方面 的信息

54 郑州思达系的破灭: “汪氏”再隐

55 (三)对消费者的责任 思考:企业如何认为消费者负责? 对消费者而言,企业应当满足顾客需要,尊重和维护 其合法权益,教育和引导消费者。

56 乔赢:郑州“红高粱” 中式快餐的赌局

57 (四)对员工的责任 首先,企业必须以相当大的注意力来考虑雇员的地位、待 遇和满足感,提供基本保障,并关注其提供合理的收入水 平。 其次,给予员工公平待遇,努力开发和利用企业的人力资 源,保证就业机会,反对员工歧视,建立完善的激励及奖 励机制,给予员工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 最后,民主管理,企业要实施开放式的管理,赋予员工最 大的权利和义务

58 (五)对环境的责任 保护环境免遭企业经营的冲击是企业的核心责任。企业对资 源的责任是企业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 务,且这种义务不因企业的终止而立即消失。实践证明,企 业在谋求自身及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履行保护 环境的社会义务。

59 (六)对社区的责任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就是回馈社区 (七)对人类的责任 (八)对自然的责任

60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1.企业的管理责任来源于它的社会权力。 2.企业应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系统,即开放的接受社会的信 息,也要让社会公开的了解它的经营。 3.企业的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 同时,考虑社会成本和效益。

61 4.与每一活动、产品和服务相联系的社会成本应该最终转 移到消费者身上。社会不能希望企业完全用自己的资金、 人力去从事那些只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5.企业作为法人,应该和其他自然人一样参与解决一些超 出自己正常范围之外的社会问题。因为整个社会条件的改 善和进步,最终会给社会每一位成员(包括作为法人的企 业)带来好处。

62 五、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管理者通过使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而提高投资者的 利益。 第二阶段:管理者通过关心员工的基本需求,达到对员工利益 的保护。 第三阶段:管理者增加企业的目标范围,从而满足与企业直接 相关主体的需要。 第四阶段,企业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努力,包括环境 和文化艺术活动。

63 六、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 SA8000,即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是一种基 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ILO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 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 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


Download ppt "本章重点: 1.管理道德 2.管理伦理 3.管理责任(以企业管理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