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
一、图说孙中山的生平 二、介绍孙中山研究概况 三、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音容笑貌
3
十 九 世 纪 的 孙 中 山 1888年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与友人的合影 1899年 1883年 1898年,与日本友人在横滨合影
十九世纪 1883年 十 九 世 纪 的 孙 中 山 1888年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与友人的合影 左起 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关心焉、尤列 1899年 1898年,与日本友人在横滨合影
4
20世纪初的孙中山 1905年的孙中山 1907年的孙中山 1909年8在伦敦 1901年全家在檀香山合影 卢慕贞 孙眉孙娫孙婉
1909年8月孙中山在伦敦 1905年的孙中山 1907年的孙中山 1901年全家在檀香山合影 卢慕贞 孙眉孙娫孙婉 1909年8在伦敦
5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2年
6
大总统解职典礼 1912年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 图为参议院举行解职典礼后合影
7
前排右起田桐、廖仲愷、居正、胡汉民、孙中山、陈其美、许崇智、郑鹤年、邓坚; 中排左一萱野长知、右三谢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 图为1913年8月从经台湾赴日本途中 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合影 前排右起田桐、廖仲愷、居正、胡汉民、孙中山、陈其美、许崇智、郑鹤年、邓坚; 中排左一萱野长知、右三谢持, 后排左五戴季陶。
8
二婚的孙中山 1915年10月25日 与宋庆龄 在东京结婚合影(47-22) 宋蔼龄,(1889—1973),
9
宋氏三姐妹 爱国 爱权 爱财 宋霭龄(1889) 宋庆龄(1893) 宋美龄(1899) 读书时代
10
1925年 1916年 1927年 1937年 1931年 1927年在莫斯科 1928年在德国
11
1949年 1958年 1978年 1980年 1942年 1981年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在五届人大 三次会议上担任
大会执行主席
12
与陈粹芬 陈粹芬( ), 粤籍南洋华侨,久居于香港,没有读什么书,但陈粹芬却是孙中山先生倡导革命初期的亲密伴侣。孙中山在日本和南洋从事革命活动时,陈粹芬一直追随左右。她常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革命密函,甚至从事运送军火等危险的地下工作。孙中山在晚晴园居住期间,她也留在身边操持家务。陈粹芬与卢慕贞相处融洽,情同姐妹。晚年在中山县定居,由养女苏仲英(后改名孙仲英)和女婿孙乾(孙眉次孙)侍养。虽没与孙中山正式结为夫妇,但被长房孙眉及卢夫人承认为妾,陈粹芬死后,葬在祖坟. 平妻——陈粹芬女士
13
在翠亨村陈粹芬陵墓留影 孙中山与陈粹芬在 香港居住过的“红楼”
14
1917被选举为海陆军大元帅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同蒋介石(中) 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5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仍抱病同各方人士商讨国事。图为他在天津时留影
16
群众团体为孙中山送葬 3月19日灵柩由协和医院移往 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壇。 东征军在广东兴宁举行追悼大会。
手持祭文者为周恩来前立者为蒋介石。 北京大学学生敬送花圈
17
移灵南京 孙科夫人 1929年中山陵竣工,国民党决定将孙中山灵柩移往南京。图为宋庆龄偕陈淑英步入灵堂的情形
5月29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公祭。 6月1日,灵柩移往紫金山墓地
19
二、孙中山思想研究概况 民主法治思想 政党思想 民主政治思想 监察思想 民主宪政思想 青年思想 以党治国思想 对外开放思想 道德思想
祖国统一思想 行政发展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 政党伦理思想 军事伦理思想 政党思想 监察思想 青年思想 道德思想 德育思想 “德治”思想 对外开放思想 农业科技思想 国民心理建设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建军思想与黄埔军校 民族思想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 探索和贡献 自由观 和平观 国家统一观 集体人权观 普及教育观 “权能分治”学说 分权学说
20
比较研究 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国族”思想比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政党观比较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与佛教 孙中山为何迅即让出政权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21
三、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毛泽东等人的正面评价:伟大、崇高
称谓:伟大领袖、伟大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 三、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毛泽东等人的正面评价:伟大、崇高 “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是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 关于继承孙中山的历史遗产 未竟的革命事业 革命主义和政策 革命的精神 革命的经验 共和的旗帜 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顽强斗争精神,适乎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气魄宏伟而又谦虚务实的精神,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到底的精神。
22
1938年3月,毛泽东在 延安各界举行的纪念 孙逝世13周年及抗日 阵亡将士大会上讲话 1956年11月 孙中山诞辰 九十周年纪 念会在北京 隆重举行
23
每逢孙中山的诞辰或忌辰,大陆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讲话,在赞扬孙中山为革命先驱的同时,内容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脉络。
每逢国庆,天安门广场上会放置孙中山的大幅画像。 每逢孙中山的诞辰或忌辰,大陆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讲话,在赞扬孙中山为革命先驱的同时,内容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脉络。 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大会上,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这是当代中国官方对孙中山作出的最高评价。 南大历史系教授李良玉: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和历史地位 ———纪念同盟会成立100 周年暨孙中山逝世80周年 孙中山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24
孙中山是国民党创始人、领袖, 尊称为“国父”,在国民党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不可替代的威望。每逢孙中山纪念日,国民党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国民党人来大陆,都会到中山陵去拜谒。 孙中山是国共两党的一面旗帜。 对孙中山的认同几乎成了国共 双方唯一的共通之处。 视频:连战拜揭孙中山衣窘
25
孙中山在台湾 孙中山与两岸统一 佚名
26
毛泽东全面评价孙中山,也指出了孙中山如同其他历史伟人一样,有“缺点方面”:
诸如辛亥革命后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妥协,三民主义学说的某些不彻底性,宇宙观上的唯心成分,对革命领导者问题认识上的局限等,但他也强调说:“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不“苛求于前人”。 李良玉在概括了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后也同时指出: 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的言行中也有许多矛盾的地方。
27
外国人的评价 孙中山终身都未能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他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组织的行动也常常泄密,在面临背叛时,他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流亡他乡。在他逝世时,他仍只拥有广东这块根据地。他从未能理解“权力”的真正含义,尽管他被普遍视作“现代中国”的缔造者,却没有能力将中国引上一条富强的道路——这需要更强有力的领导者。 在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的描述中,孙中山(武昌起义2天后才通过报纸得知)意识到新政府的命运很可能由列强决定。他火速赶往华盛顿而非中国,在被当时的国务卿诺克斯回绝私下会见时,他又前往伦敦,但英国外交部只给出了“中立”的信号,接下来,他在法国总统克里蒙梭那里也毫无收获。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将孙视作“流亡分子”,在他们眼中,“孙大炮”的绰号暗示了他蕴涵的破坏性与不稳定性,而非中国人欢迎的革命精神。
28
在孙中山去世后两个月,爆发了“五卅事件”。它再次提醒,孙中山耗尽一生创立的民国政府是多么脆弱,它依旧缺乏基本的国际地位,尽管它号称了共和,却并未赢得比清政府更多的尊敬。
面对孙中山逝世所带来的领导空缺,蒋介石是重要的候选人,却可能并非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他是军事而非党务出身。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构成了第一竞争梯队,况且孙中山本身具有浓郁的乡族观念,他本能地认为广东人比外省人更勇敢与值得信任,类似的观念使蒋后来偏执地器重浙江人。 辛亥革命所有的成就都不过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袁伟时
29
孙中山是个很不成熟的政治家, 有民主革命家的虚名,却非常缺乏民主素养
002年1月18日晚19:3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做客人民网读书论坛,主题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 孙文民初政治迷误的根源 孙向袁妥协的必要与失误 反对帝制,成为护国战争的旗手 孙中山是个很不成熟的政治家, 有民主革命家的虚名,却非常缺乏民主素养
30
系 【袁伟时】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概括 第一,不要象袁世凯那样以国情论、特殊论为藉口搞什么帝制、开明专制。要勇敢地实行民主共和。
第二,要保持一个和平环境,矛盾要通过法治来解决。不要随意动刀子,用暴力。 第三,要让老百姓讲话。监督政府和各种公众人物的行为。 第四,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一个公民社会。要知道清末民初的近一千个商会和不计其数的知识分子团体对政权的转移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次革命开创了一个在新制度建立但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武力解决政治矛盾的坏先例。这是要切记的教训。 系
31
历史剧《走向共和》 论著: 《走向共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