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笨港》(上) 位於臺灣中南部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處的北港鎮,古稱「笨港」,明朝末年,開台先賢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建立了笨港十寨,為臺灣開墾揭開了序幕。 據[續修臺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雲林《笨港》(上) 位於臺灣中南部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處的北港鎮,古稱「笨港」,明朝末年,開台先賢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建立了笨港十寨,為臺灣開墾揭開了序幕。 據[續修臺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雲林《笨港》(上) 位於臺灣中南部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處的北港鎮,古稱「笨港」,明朝末年,開台先賢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建立了笨港十寨,為臺灣開墾揭開了序幕。 據[續修臺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2 重脊飛簷的「北港朝天宮」,屋頂上佈滿交趾陶剪粘裝飾,名列國家二級古蹟,是全臺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每年前來朝拜的國內外信徒有數百萬人,進香團達千餘團,可說是國際性的媽祖廟。

3 媽祖廟前這條筆直的馬路,北港人俗稱為「宮口街」,也有人稱大街或大通,兩邊都是販賣北港特產的商舖,二層式巴洛克風格街屋,見證著北港往昔的繁華歲月,現在官方的路名叫「中山路」,其實到台灣任何城鎮要去最大的一條馬路,只要找「中山路」或「中正路」準沒錯。

4 這座採尼爾遜拱形鋼構設計的「北港觀光大橋」,全長二百三十二公尺,造價高達一億五千萬元,但不通行汽車,只做為步行及單車觀光之用,大橋以紅、金兩色和三橋環設計呈現出龍的形體,紅色橋拱結合建築與力學之美,與宮口街頭的媽祖廟遙相呼應,現已成為北港鎮耀眼的新地標。

5 這條發源於阿里山山脈的「北港溪」,全長八十幾公里,流域面積六百四十五平方公里,共流經雲林縣的斗六、莿桐、斗南、虎尾、大埤、土庫、嘉義縣境的溪口、新港,再流往雲林的北港鎮,繼續呈西南流經六腳、水林、口湖等鄉後注入台灣海峽。

6 騎在河堤上,空氣裡彌漫著花草清新的氣息,從堤上四處觀望,一片鄉野恬靜與悠然的神韻,與紛繁擾攘的城市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7 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的的水仙宮,為嘉義縣唯一的二級古蹟,笨港在明末清初時商賈雲集,是台灣近海對大陸貿易的大商港,許多航海人在水道通路和航海安全上,特別信奉海中之神,稱為「水仙」,後來才漸漸被媽祖取代,這座水仙宮,即當時的笨港商人於西元一七三九年合力捐資興建而成。

8 「水仙宮」屋脊曲線優美,剪粘、交趾陶均出自名師傑作,交趾陶特色在於它的造型比一般的泥塑、陶偶來得細膩精緻,釉色也更為鮮明亮麗,被用在廟宇中的交趾陶和剪黏作品,都帶有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徵意義。

9 「水仙宮」正殿供奉五尊水仙王,以主神大禹為中座,面貌慈祥和藹,同列位的神祇尚有項羽、伍子胥、屈原、魯班等四位,由於大禹治水有功、楚王項羽自刎烏江、伍子胥死後被浮江中、屈原投江自盡、魯班嘗作木鳶,乘之而飛,都被認為是行船人不可或缺的救星,五尊水仙王年代久遠,深具歷史價值。

10 仙宮短暫停留後,繼續騎往下一站,一行人由堤頂上的自行車道轉進到堤岸邊的鄉道,順著堤岸可一路騎到板頭村。今天的陽光真是燦爛,雖然時間才上午九點多,但已經覺得悶熱異常,還好河堤旁散發出的花草清香在豔陽下彌漫,才不致讓人感到心情煩躁。

11 板頭村只是嘉義縣偏遠的一個小村莊,卻是1990年代台灣建築寺廟使用最多的交趾陶發源地,近年來在文建會的協助下,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配合當地傳統的交趾陶產業,已經創造出一個兼具藝術與休閒的觀光勝地。

12 在堤岸牆上用剪黏工藝拼貼而成的「原鄉四季苦楝」大壁堵,在一棵苦楝樹上做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變化,作品呈現整體感與和諧畫面,突破傳統,給人交祇陶不只是宗教藝術的附屬品,在純樸的鄉村中注入具現代感的傳統工藝,營造另類視覺藝術,也為嘉義縣板頭村帶來獨特的藝術氣息與社區美化。

13 利用陶甕的材質及顏色來表現苦楝樹的樹幹及樹枝部分,用當地居民所提供的酒甕為製作材料,先把酒甕打碎再用特殊剪刀剪成想要的形狀,其細膩的手工可看出製作過程的辛苦與用心。而苦楝樹春天的花朵部分,須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形狀及花蕊,再以水泥黏貼成一整朵苦楝花。

14 鄉四季苦楝」由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發中心設計,板陶窯負責人陳忠正先生技術指導,當地的陳遠智、陳榮冠、謝錦旭、李茂得、蕭吉利等五位資深交趾陶工藝家精心創作,不但呈現出苦楝樹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循環美感,也象徵著工藝文化在臺灣的永續傳承。

15 建於西元1911年的復興鐵橋,全長八百七十公尺,是台灣最長的運蔗鐵橋,串聯雲林縣北港鎮和嘉義縣板頭村,這條北港、嘉義線鐵路,一直是台糖五分仔車的黃金路線,主要是北港有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各地香客湧入北港,小火車班班客滿,因此又有「進香鐵道」之稱。

16 這條五分仔車鐵路從日據時期到民國七十一年停駛,共走過七十二年的歷史,是北港嘉義兩地居民集體的一個重要記憶,板頭村早年曾是北港、嘉義線最大的台糖鐵道中繼站,今天在復興鐵橋上感受到消失的文化斷層已逐漸復甦,實堪欣慰。

17 由於復興鐵橋下方也是古笨港遺址,嘉義縣政府在此設立地標性景觀建築,作為古蹟導覽平台,挖掘出土的碗盤、錢幣等古文物鑲嵌在景觀牆上,讓遊客上橋攬勝、緬懷這段歷史,來復興鐵橋走走,順便也能體驗一下開台先民的生活文化。

18 「山芙蓉」分佈於台灣全島二千公尺以下的地區,由於它喜愛陽光,因此在路旁、林邊、溪畔、海岸等日照充足之處,每到節氣「霜降」之後,就會見到山芙蓉綻放出一樹一樹的碩大花朵,其不畏寒冷、耐旱、耐污染也耐貧土的個性,象徵著台灣人不畏艱辛、刻苦耐勞的精神。

19 「山芙蓉」為台灣特有種植物,清晨花朵綻放時是白色或粉紅色,到了午後至傍晚凋落前,則轉為紫紅色或粉紅色,變幻多端,本作品以交趾陶製作結合工藝與自然之美,呈現變化萬千的山芙蓉意象,還有飛鳥、蝴蝶陪襯,栩栩如生,到場觀賞遊客,無不嘆聲連連。

20 這座以農夫為主題,傳達我們要用微笑表情去擁抱這片土地的裝置藝術,係利用原地枯死的樹木,再用馬賽克磚包覆與剪黏技法拼貼出的作品,同樣吸引了許多遊客的目光。

21 板頭村內由五分仔車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兩旁盡是旖旎多姿的田園風光,我的眼睛已被電腦毒害太深,這翠綠的田野,看再久也不會累。板頭村社區協會將村內台糖廢鐵道規劃成自行車道,同時在沿線兩旁植栽花草綠美化,除了滿足現代人樂活新主張,也是板頭村居民對五分仔車的情感寄望。

22 經這處休耕的農田種滿各色波斯菊,在微風下爭奇鬥艷、各顯風姿,一波波耀眼的花浪,真是這個夏天最絢麗的絕唱。

23 在板頭村內,處處讓人有驚喜的發現,那些隨意勾染的畫面,能讓人領略純樸民風的美妙情趣,豐富且多元化的板頭社區總體營造,稱得上是台灣鄉村轉型的最佳典範。

24 村民共同的努力經營下,板頭社區已經成為臺灣鄉村旅遊知名的景點,以剪黏工藝去製作田邊最常見的白鷺鷥、交趾陶製成的文字搭配木頭,就呈現了這面獨特的社區標誌,沿著箭頭指標探索,就可發現全臺最大的交趾陶和剪黏大壁畫。

25 「童年記趣」交趾陶創作系列,提供大朋友、小朋友一齊來感受懷舊的復古風。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也大部分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這幅畫面讓我們這些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人,一下子掉進回憶時光的洪流中,童年的一幕幕生活情景又回復到眼前,不免要感慨時間流逝得飛快。

26 拍球、踢罐、爬笆籬,童年時光裝置藝術,編織著童話般的浪漫,創作得栩栩如生,鄉村兒童是在泥土中成長的,田野即是兒童樂園,寧靜的村子因為小孩子的嘻鬧而生氣勃勃,保持童心,是每個人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無盡寶藏。

27 板頭村營造成果非凡,處處皆有驚喜,這些讓人會心一笑的裝置藝術,透過剪黏及交趾陶所呈現的新穎作品,是傳統工藝結合創新巧思的作品,充滿了愛與純真,正在散播出一棵棵愛與美的種子,保留童真,學會感恩,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28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爬牆是鄉下童年生活的最佳寫照,這個Q版交趾陶卡通造型小頑童,表情生動,可愛逗趣,讓人懷念起兒童時光的快樂與精彩。 您是否一樣也有過這樣快樂的童年?咦!我忽然想到達爾文曾說:「人不過是猴子的後代。」對照這個畫面,令人莞爾。

29 板頭社區裡最傳神、令人稱道的,就是這個「躲貓貓的女孩」,相信每個看到的人,心都會被一份純真的溫情輕輕覆蓋。

30 台灣牛以往對台灣農村的貢獻良多,牛隻對農夫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幫手,牛除了犁田整地,還要拉車載運,牛車是臺灣早期農村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台灣有句俗諺說:「無轎坐牛車」,即深刻表達了「牛車」這項交通工具的常民氣質。

31 這次既然千里迢迢回到家鄉北港,我和 Rock、Steve三人早就合夥在媽祖廟前的彩券行買了一張大樂透,真是巧,就碰上這個好彩頭,Rock 二話不說就去「摸」了一把,至於後來中了沒?各憑臆測!

32 四隻充滿傳統色彩的巨型臘燭裝置藝術,其實是把有瑕疵的交趾陶作品裝入三米高的鐵籠裡,廢物利用的將不良作品重新組合,化腐朽為神奇,作品命名為「薪火相傳」,象徵百年工藝如火焰般,生生不息,有薪傳的含意。

33 板陶窯也是台灣第一家利用隧道窯技術生產廟宇剪黏和交趾陶的工廠,後來增設「板陶窯文化館」,規劃台灣特有的交趾陶花園,以積極推展交趾陶文化,入選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與經濟部評選的觀光工廠,是台灣傳統產業結合觀光資源很成功的範例之一。

34 「板陶窯」庭園花木扶疏、景致典雅,充滿童趣的造型椅,最令遊客喜愛,園區內設有展覽館、體驗工坊、咖啡屋,及東方古典園林造景,結合板頭村的田野風光,打造交趾剪黏的工藝殿堂,遊客還可以在這裡體驗交趾陶剪黏 DIY,以及自己動手做馬賽克、陶板畫、碗盤彩繪等的樂趣。

35 在台灣糖業最興盛的時期,板頭村可說是甘蔗之鄉,在板陶窯庭園展出的這種「石蔗車」,是早期用來榨取甘蔗製糖的器具,材質是青斗石或泉州白花崗岩,利用牛隻以環狀二十四小時旋轉,每二小時更換一次,人須趕著牛往前推進。

36 板陶窯工藝館詳盡介紹了剪黏技法及歷史的轉變,交趾陶在台灣傳統藝術中佔有極重要地位,其造型多樣、色彩亮麗,洋溢歡樂喜氣,廣為傳統建築及寺廟裝飾運用,日據時期被譽為「台灣絕技」的交趾陶藝術,即發源自嘉義,因此被日本人稱為「嘉義燒」。

37 在板陶窯,可以直接參觀到師傅雕塑交趾陶、剪粘虎豹獅象麒麟等作品的過程,除了能瞭解一座廟宇誕生的過程,還可以欣賞園區景觀特色和休憩,感受傳統與現代所激盪而出的文化饗宴,確實值得一遊。

38 音樂:童年的回憶 HR


Download ppt "雲林《笨港》(上) 位於臺灣中南部雲林縣和嘉義縣交界處的北港鎮,古稱「笨港」,明朝末年,開台先賢顏思齊及鄭芝龍先後在笨港登陸,建立了笨港十寨,為臺灣開墾揭開了序幕。 據[續修臺灣府志]記載:「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乾隆年間,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田園街市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北港街,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而港之南,則是今天的嘉義縣南港村和新港鄉一帶。"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