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现代医学影像学进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陈自谦
2
影像设备发展 影像理念创新 综合化 精细化 数字化 功能化 智能化 常规X线-数字化 CT MRI US ECT/PET/ SPECT
PET-CT PET-MRI PACS
3
影像设备的发展
4
威廉·伦琴(Rontgen, W.K., 1845~1923 )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伦琴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X射线,从 此诊断人体疾患时,便多了能透视肉体的“法眼”。
5
1.常规(经典)X线成像系统 影像接收器采用屏/胶结构的形式已有100多年历史了,随着CR、DR、DDR的先后出现,屏/胶结构的影像接收器已逐渐由CR的IP板、IDDR与DDR的平板接收器及DDR的扫描接收器所取代。从而使常规X线成像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6
1.1 X线数字化技术-CR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成像板(IP板)采集信息→数字化处理→贮存→传输→成像。CR技术的发明是X线迈向数字化的第一步,使经典X线影像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大大提高。
7
成像板(IP板): 向高分辨方向发展,空间分辨率在4.0~5.0LP(线对)/mm,扫描像素10Pixel/mm, 高质量图像可达4K,已达到或超过X线胶片的清晰度。
8
IP板阅读器: 对IP板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个图像的数字化采集过程,阅读器包括两大部分:对IP板高速高分辨的激光扫描系统和放大与高速机械传送系统。
9
1.2 X线数字化-DR成像系统 平板探测器(Detector)的发明是实现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关键。从而真正在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以及时间分辨上有质的飞越。其过程是:平板探测器采集信息→数字化处理→成像 。
10
1.3.胸部能量减影摄片 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的原理是利用两次不同剂量X线对同一部位的曝光而获得的图像。根据诊断的需要可显示不同的组织结构如骨骼、软组织或肺等。
11
1.4 DSA技术新进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d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率。最新的旋转式DSA技术可在注射造影剂同时旋转X线管球和机架,可动态显示血管结构并进行3D重建。
12
科马克(A.M.Cormack, 1924~ )美国物理学家
2. CT技术及其进展 科马克(A.M.Cormack, 1924~ )美国物理学家 60年代中期。任美国图夫茨大学教授的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各种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透过率不同,并得出了一些计算公式,为X射线断层扫描机(CT)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豪斯菲尔德G.N.Housfield ,1918~ 英国电器工程师
他根据科马克的理论和计算公式,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扫描技术结合起来,终于在1971年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即CT。
14
1971年9月 第一台头颅X线CT扫描机在英国问世,由于此项杰出的发明,豪斯菲尔德(CT机的设计和制造者)与科马克(CT算法的发明者)共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5
CT技术进展-高速化 近年来,随着高热容量CT管球、高速计算机、高灵敏度探测器和高度精确系统的出现,CT扫描速度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从24小时—5分钟—5秒—0.5秒—50毫秒 平行移动-窄扇型旋转-扇型旋转-扇型固定-电子束CT
17
CT技术进展-多排化 螺旋CT使用滑环技术和高热容量CT管球,可连续不停地扫描整个需要检查的范围。
18
CT技术进展—智能化 在所有的技术改良中,要突出实现更低的X线剂量、更快的采集与重建速度。更便捷和多样的重建处理、更短的病人等候时间及更好的病人舒适度。
19
64层螺旋CT相关的技术进展 锥形线束算法 降低扫描剂量 (1)智能滤过技术 (2)自动mA调制 (3)自动mA设置
(4)可变速扫描和期相选择性曝光技术 (5)全自动心电延迟算法
20
CT设备下一阶段的发展 1.超宽检测器的多层面螺旋CT: 16排CT 32排CT 40排CT 64排CT
目前已经研制了320排的超宽探测器,采集必将是大范围的容积性信息。
21
2.平板探测器CT 正在研发的平板探测器CT,目前由于产品尚未定型,相应的扫描技术与参数尚不能明确,正在研发当中。
22
3.核磁共振-历史 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发现原子核在磁场中对着磁场呈正向或反向平行排列起来,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则能使原子核的朝向发生翻转。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3
20世纪40年代 两名美国科学家菲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和爱德华·普塞尔(Edward Purcell)分别发现原子核在强磁场中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能量,然后重新释放出能量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弛豫时间”。为此布洛赫和普塞尔分享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4
保罗·劳特布尔 (1929~ )美国科学家 劳特伯尔得到第一个活体(一个蛤蜊)的第一张MRI图像,其研究论文于1973年3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
25
彼得·曼斯菲尔德 (1933~ )英国科学家 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进一步改进了磁场梯度法,并对图像做数学分析,从而使得NMR能够极快地形成有用的图像。
26
2003年10月6日,两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7
3.2 MRI 发展趋势 3.0T设备趋于普及与实用化 7.0T的设备已开始研制,作为下一代MR设备发展的理念之一 开放式磁体的发展趋势
中场设备的发展趋势 专用MR设备 梯度磁场与切换率 线圈
28
4. 超 声 1912年用于水下探测 1956年A型超声用于人体 Professor Ian Donald
29
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
30
彩色多普勒血液显示有可能代替创伤性导管检查。
此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各种介入诊疗,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超声学,使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31
超声技术发展 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前端数字化或射频信号模数变换技术;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静态三维超声以空间分辨率为主,重组各种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时间分辨率为主,可以做出3个立体相交平面上的投影图、F型图、俯视图、表面观、透视观和环视观。
32
5. 核医学成像-ECT/PET-CT 1896 年:Henri Becquerel‘s 发现放射性元素 ; 1934年:人工同位素。
1939年:Joseph Gilbert Hamiton,Mayo Soley & Robley Evans发表首篇应用131I诊断病人的报告, 1951年:Benedict Cassen等应用闪烁探测仪进行甲状腺核素检查,
33
1953年:Robert Newell首先提出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的概念。
1958年:Hal Anger γ照相机问世, 1962年:第一台商用的Anger照相机于Ohio州立大学应用。
34
上世纪80年迄今 又相继发明ECT 、 SPECT 、 PET、Pet/CT,为功能分子影像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PET、Pet/CT与MRI影像的有机结合将是本世纪医学影像学在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
35
(1)核医学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20世纪取得了明显进展,如心肌灌注显像,18F-FDG PET代谢显像,心脏受体显像等。本世纪的发展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血栓栓塞显像、分子探针显像以及冠状动脉PTCA后预防再狭窄腔内核素显像等。
36
(2)核医学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18F-FDG PET肿瘤显像已从基础研究正式用于临床,特别对良恶性鉴别、分期分级、术后有无复发、疗效监测等均有很大价值。
37
(3)核医学在神经精神方面的应用 脑血流灌注显像,脑代谢显像如18F-FDG PET和Pet-CT,脑受体显像等均为核医学显像的研究热点。新世纪核医学显像将在脑肿瘤、脑血管疾患、脑退行性疾患、精神疾患、颠痫以及戒毒等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8
(4)核医学 在新药的研究开发、临床疗效检测以及药代动力学测定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39
医学影像学理念创新
40
医学影像学科设置为一级临床学科,与内、外科同等级,国外称医学影像学科(Medical Imaging Departement)或放射学科(X-ray Departement)但后一称谓越来越少。根据技术特点包括如下门类: 普通/经典X线放射学 断层影像:CT、MRI、PET、PET-CT 核医学显像:ECT、PET、SPECT等 超声影像 以及新出现的成像技术MEG、近红外成像等。 在国外发达国家上述影像技术是综合利用的。
4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念创新 1.综合化(comprehensive) 2.数字化(digital) 3.功能化(functional)
4.分子化(molecular) 5.信息化(communication) 6.诊断与治疗一体化(joined)
42
一、综合化(comprehensive)
CT 、MRI、PET以及PET-CT等高端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影像医学有了革命性突破。但这并不等于一种技术代替另一种技术,而是要求人们更好地,合理地综合应用这些技术的各自优势,以达到资源的最大整合和利用。
43
1.诊断综合化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给人们诊断疾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对人们的诊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各种影像技术和诊断的综合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的,只有充分发挥其最大潜能,才能达到诊断的最优化。
45
(1)图像融合(fusion) A. 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其优劣,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取长补短,达最优化
b.影像比较 c.标准化分析 B. 主要是高分辨率解剖像与低分辨率功能像间的融合。
46
MR解剖像与功能像单模态融合 + =
47
信息互补 + = CT解剖像 PET功能像 融合像
48
Registration/Fusion
49
影 像 比 较 PET/CT PET/CT CT Contrast CT
CT: 160 mAs; 130 KVp; pitch 1.6; 5 mm slices PET: 7.1 mCi FDG; 2 x 10 min; 3.4 mm slices CT PET/CT Contrast CT PET/CT February 2000; SUV = 6 June 2000; SUV = 3
50
+ = 形态与功能的综合 + = CT/PET多模态融合
51
(2)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计算机学科,以及算法统计数学
(2)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计算机学科,以及算法统计数学 数字成像、存储及传输 图像处理分析 智能化分析
52
Visualization
53
工程物理学科 新的成像设备开发。如: X线CR、DR机、打印设备更新。 CT。升级,单排、多排、第五代CT等。
MR。高场新序列、特殊线圈开发。
54
生物、生化技术 分子影像学 核医学示踪剂 波谱 介入栓塞生物材料
55
化学、药学学科 造影剂开发 碘造影剂、Gd造影剂、铁造影剂、超声造影剂 示踪剂 介入栓塞剂
56
材料学 新型介入材料开发 导管、导丝 栓塞材料:生物材料、化学材料等 无磁材料开发 用于MRI
57
生物医学工程 新材料的开发 图象数据处理分析 新技术应用
58
生理、神经生理及心理认知学科在功能影像学中的应用
脑功能 神经生理、认知、记忆、精神疾病 心功能 肾功能
59
(4) 临床医学 影像新技术发展极大地支持了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要求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 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 疾病临床分级及分期
(4) 临床医学 影像新技术发展极大地支持了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要求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 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 疾病临床分级及分期 机体功能状态的评价 手术计划设定及引导 立体定向手术和放疗
60
肿瘤分级分期 手术模拟 立体定向手术
61
二、数字化(digital) (一)CT技术开创了数字化新时代 自CT技术发明以来,计算机技术有力地支持甚至决定了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
1.成像数字化,使图像后处理技术成为可能。 CT/MR输出即为数字图象。 传统X线技术升级为CR、DR。 DSA技术本身就是数字成像。
62
2.图像存储与传输数字化 即所谓的图像存档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 3.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ssistant diagnosis/ computer added detector-CAD):如目前胸部和乳房DR就配制了CAD技术,对肿块的检测有一定帮助。
63
(二)图像后处理技术 成像数字化使医学图像后处理成为可能,图像后处理技术一般有: 图像重建技术 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分隔技术 图像配准技术
结构分析技术 功能分析技术 临床实际工作中多采用现成的(商业)软件,使用好这些商业软件是我们医、技、工的头等重要任务。
64
1. 图像重建-三维可视化 可造成优良的视觉效果,对临床诊治非常有帮助,发展十分迅猛,也较为成熟,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应用:
1. 图像重建-三维可视化 可造成优良的视觉效果,对临床诊治非常有帮助,发展十分迅猛,也较为成熟,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应用: (1).血管显影技术 MRA CTA DSA
65
3d-DSA MRA CTA 3d-DSA
66
2.最大密度值投影 3.最大表面积重建
67
4.仿真内窥镜技术 5.容积再现
68
2. 图像融合技术
69
可以直接、真切、特异地反应机体的功能情况,但空间分辨率低。需要与高分辨的MR或CT进行融合。
= +
70
3. 其他后处理技术研究方向 图像分隔技术 图像配准 结构分析 运动分析
71
(1)图像分隔 将图像中具有特殊含义的不同区域区分开来,这些区域是互相不交叉的,每一区域都代表特定的含义。
把感兴趣的目标物体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开来 是其它处理步骤的基础,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辅助诊断等都以图像分隔为基础。
72
基于模糊连接图像分隔方法
73
基于模糊连接图像分隔方法
74
分隔与三维重建
76
三、功能化(functional) 20世纪90年代前期:核医学是唯一的功能影像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期: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功能CT成像技术出现,引起了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的进步:突破了传统影像形态结构概念,成为一种探索机体生理功能及生化反应特征的工具,成为功能医学影像学的主体部分。
77
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的临床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功能成像的内函。
新世纪初:PET-CT的临床应用又把功能成像推向更高水平。形成了DSA、fMRI、CT以及PET-CT为一体的、相互补充的医学功能影像学。它将与分子成像构成一门崭新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功能分子影像学。
79
功能影像包括: 1.核医学 ECT 、SPECT、 PET等
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与器官组织特异性结合,根据放射性示踪剂与器官的动态结合能力来检测组织的功能。 ECT 、SPECT、 PET等
80
F-18 和 C-11 全身扫描 18F-FDG半衰期 110 分钟 C-Acetate半衰期 20 分钟
81
2.CT灌注成像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通过测定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来反应组织的血供情况。目前16层以上的CT还可做体部灌注成像如肿瘤灌注等。
82
脑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显示左侧脑梗死半暗区
83
3.功能磁共振(fMRI) 医学影像研究最广泛、最热门的领域,包括:
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的皮层激发功能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ior imaging, DTI) MR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 MR波谱(MR spectroscopy,MRS)
84
(1)BOLD-fMRI 狭义的fMRI即BOLD-fMRI。当某项任务造成皮层激发时,脑血氧代谢水平的不匹配就造成了T2*信号的增强。常用于神经生理、心理认知及神经外科手术指导。
85
BOLD-fMRI显示脑功能区
86
(2)MR灌注成像(PWI) A.外源性对比剂法:通过团注造影剂Gd,测定组织MR信号,通过测量CBV、CBF值来反应组织的血供,常用于肿瘤分级等。
87
B.内源性对比剂法:又称动脉质子标定。无需注射造影剂,通过特殊的MR序列(如FAIR),对1H进行预标定,达到感兴趣层时再测定其强度。
88
(3)弥散加权成像(DWI) 不同组织1H,其布朗运动特征不同,通过测定此运动特征的弥散系数及成像来反应脑组织的病理变化。
89
(4)弥散张量成像(DTI) 利用水的弥散特性来反应人体组织器官特征。常用于描绘神经白质束,指导神经外科手术。
90
(5)磁共振波谱(MRS) 不同组织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其中1H、31P或Na等成分不同,有特定的波峰坐标值。用于测定组织的生化成分,鉴别良恶肿瘤、脑梗死程度。
91
(6)还有其它脑电磁生理功能成像方面 这两种常与MR解剖图像融合,用于研究心理认知功能,临床用作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脑磁图(magneoencephalogram,MEG) 经颅磁激发系统(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近红外光学成像 这两种常与MR解剖图像融合,用于研究心理认知功能,临床用作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ERP+MRI TMS+MRI
92
四.分子化(molecular) 分子影像学:是综合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等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功能影像学合称为功能分子影像学,是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93
Micro-CT/MRI
94
分子探针(Molecular Probe) 分子探针(特异性示踪剂)→插入人体细胞内→遇到特定分子或特定基因产物时→发射信号→PET、PET/CT、MRI或红外线记录其信号→显示其分子图像、代谢图像、基因转变图像等。 目前有多种分子探针技术,Zerhouni宣称,他发明的分子探针,已处于“革命化的边缘”。
95
五.信息化(communication) 1、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图像信息的获取 图像信息的传输
图像信息的存储与压缩 图像信息的处理
96
调用管理方便 存储无胶片化 传输方便迅捷
97
2.信息放射学概念 信息放射学以放射学信息系统(RIS)、 PACS和互连网为基础。图像必须数字化,接口必须标准化(DICOM3.0)。
质量控制(QC) 质量保证(QA) 影像信息存档与传输 放射科工作管理 远程放射学
98
六.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影像学最大的不同点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诊断与治疗一体化显得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介入影像学,是微创医学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 1.成形术 2.栓塞术 3.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4.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 5.经皮针刺活检术 6.消融术
100
腔道支架 血管栓塞物线圈
101
介入术操作中
1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溶栓治疗
103
七.学科建设
104
国外现状: 1.学科专业化 多有专门的医学影像实验室,作为科研及新技术开发基地。
国外很多专业实验室(如fMRI、PET、PET-CT)有专门的设备,不需依附于医院。 2.学科联合化 国外专门实验室人才配备齐全,涉及理、工、医、生等多专业。
105
国内现状: 医院独立 成像设备贵重,动辄数百、千万计。只有作为医疗使用的医院才可配备。 学科孤立
使用维护昂贵,也只有用于临床,很少用于基础科研。缺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医院依赖 如欲开展项目,必须与医院联合,鲜有自己有独立设备者。
106
基础、实验研究和新技术开发薄弱,缺少创新;
与影像学诊断技术相比,工程技术尤其是相关器械、材料的研制明显滞后;
107
全国各地区,甚至不同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专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缺少高素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为当前主要问题;
108
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我国放射学(含CT、MRI和介入等)、超声和核医学几乎处于“分割”状态,不能适应新世纪医学影像学整体(包括人才的培养)发展的要求。
10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一、科室简介 二、项目开展情况
110
一、科室简介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数字化影像学科,其先进的影像设备: 人才优势
2台MRI-2.0T及 1.5T(双梯度,16通道) 2台螺旋CT和即将引进的64层CT PET/CT(16层CT) 2台DSA,包括三维DSA和以心脏为主的全身兼容型最高端平板DSA 数台平板全数字化X线摄片机(DR) PACS 人才优势
111
二、开展课题及研究方向 1.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I) 2.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研究 灌注成像研究 波谱技术研究 BOLD-fMRI研究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I) 2.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 3.肿瘤分子PET-CT成像研究 4.中药组方血管栓塞剂研究 5.三维影像可视化应用及研究
112
BOLD-fMRI技术-弱视皮层研究
113
灌注成像
114
肿瘤灌注
115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
116
波谱技术 可进行单体素 多体素 三维波谱采集
117
乳腺MR灌注成像
119
三维成像及应用 结肠仿真内窥镜技术,16层CT三维成像等
120
科室科研计划 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现科研专业化:专项攻关、专门投入、专人负责。 2.联合开放模式 开放,接受其他学科相关项目。
联合,与其他相关学科共同进行科研。
121
可以结合(亟需结合)的方向 图像数据处理分析 fMRI辅助刺激装置开发设计。 BOLD-fMRI数据处理分析,及软件应用开发;项目设计。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开发及软件应用 灌注软件应用 fMRI辅助刺激装置开发设计。 视听系统、刺激反馈装置
122
MR新序列、线圈的开发研究 Fair序列,专项小线圈的开发 图象后处理软件的开发使用 RIS PACS的开发与应用 CAD技术的应用
123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