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 4’33” 》與康德美學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羅怡佳 7930115 羅怡佳 7930115 林育君 7940105 林育君 7940105 陳維音 7940110 陳維音 7940110 蕭翔尹 7940111 蕭翔尹 7940111 林佩誼 79401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4’33” 》與康德美學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羅怡佳 7930115 羅怡佳 7930115 林育君 7940105 林育君 7940105 陳維音 7940110 陳維音 7940110 蕭翔尹 7940111 蕭翔尹 7940111 林佩誼 794011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 4’33” 》與康德美學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羅怡佳 7930115 羅怡佳 7930115 林育君 7940105 林育君 7940105 陳維音 7940110 陳維音 7940110 蕭翔尹 7940111 蕭翔尹 7940111 林佩誼 7940115 林佩誼 7940115

2 《 4’33” 》作品介紹 為美國當代作曲家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 1992 )所作, 1952 年八月在紐約首 演,由鋼琴家 David Tudor 演奏。 為美國當代作曲家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 1992 )所作, 1952 年八月在紐約首 演,由鋼琴家 David Tudor 演奏。 樂曲內容: 第一樂章 TACET (33 秒 ) 第一樂章 TACET (33 秒 ) 第二樂章 TACET (2 分 40 秒 ) 第二樂章 TACET (2 分 40 秒 ) 第三樂章 TACET (1 分 20 秒 ) 第三樂章 TACET (1 分 20 秒 )

3 《 4'33'' 》作品介紹 在第一樂章裡,聽見了 音樂廳外樹林的風聲與 屋頂的雨聲,第二樂章, 音樂廳裡的聽眾開始困 惑不安,交頭接耳、喃 喃抱怨,台下起了一片 騷動的低沈噪音,緊張 隨著時間而愈升高,有 人開始離場。 在第一樂章裡,聽見了 音樂廳外樹林的風聲與 屋頂的雨聲,第二樂章, 音樂廳裡的聽眾開始困 惑不安,交頭接耳、喃 喃抱怨,台下起了一片 騷動的低沈噪音,緊張 隨著時間而愈升高,有 人開始離場。 據報導,廳內響起一片憤 怒失望的騷動,即使這是 怒失望的騷動,即使這是 場由許多現代藝術家參與 場由許多現代藝術家參與 的前衛演奏,《 4‘33’‘ 》 的前衛演奏,《 4‘33’‘ 》 仍被認為「太過份了」! 仍被認為「太過份了」!

4 作品動機-寂靜( silence )? 或許有人認為《 4'33'' 》是愚弄 聽眾的惡作劇,或認為這樣的戲 謔作品很容易,但作曲家本人表 示他對愚弄聽眾沒有興趣。其中 出現了兩次觀念的轉捩點, 1951 年他將自己關在哈佛大學的錄音 室,想要聽聽寂靜,原以為聽不 到任何聲音,結果聽到自己血液 循環與神經的聲音。 或許有人認為《 4'33'' 》是愚弄 聽眾的惡作劇,或認為這樣的戲 謔作品很容易,但作曲家本人表 示他對愚弄聽眾沒有興趣。其中 出現了兩次觀念的轉捩點, 1951 年他將自己關在哈佛大學的錄音 室,想要聽聽寂靜,原以為聽不 到任何聲音,結果聽到自己血液 循環與神經的聲音。 這個經驗給予他的作曲哲學很大的啟示:寂靜 ( silence ),若定義為沒有聲音,那麼寂靜並不存在; 而且無論怎麼努力,我們無法造成寂靜。必須重新定義 寂靜。換言之,寂靜不是聽覺的,而是心靈的轉換。

5 作品動機-寂靜( silence )? 另個轉捩點也在 1951 年, 約翰凱吉的朋友-美國藝術 大師羅森伯(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 2008 )發表了《 White Painting 》以及系列白色 (或黑色)單色空白繪畫的 創作,創作企圖是讓這件作 品真實反映出所處空間的環 境氛圍與人影折射。 另個轉捩點也在 1951 年, 約翰凱吉的朋友-美國藝術 大師羅森伯(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 2008 )發表了《 White Painting 》以及系列白色 (或黑色)單色空白繪畫的 創作,創作企圖是讓這件作 品真實反映出所處空間的環 境氛圍與人影折射。 觀者自由心證,《 White Painting 》什麼都是,也 什麼都不是。約翰凱吉立 即領悟,那不是個物件, 而是看的方式,於是這觸 動了他在隔年,發表了時 至今日仍持續震驚世人的 名曲《 4 分 33 秒》,一首 重頭至尾完全無聲的作品。 透過不一樣的介質,羅森 伯與約翰凱吉有著幾乎相 同的概念;挑戰既有定義, 重塑藝術的有機樣貌。

6 解析 《 4'33'' 》或許仍令許多人困惑,但在西方音樂 史上已據有無前例的特殊位置,被認為是第一 個完全解脫於意圖性聲音的音樂,代表著與美 學傳統的一個基進斷裂,例證了 Cage 所謂 「作品與環境相融合」 (interpenetration) , 「未受決定」 (indeterminacy) 的「機緣創作」 (chance works) 。 《 4'33'' 》或許仍令許多人困惑,但在西方音樂 史上已據有無前例的特殊位置,被認為是第一 個完全解脫於意圖性聲音的音樂,代表著與美 學傳統的一個基進斷裂,例證了 Cage 所謂 「作品與環境相融合」 (interpenetration) , 「未受決定」 (indeterminacy) 的「機緣創作」 (chance works) 。

7 約翰凱吉( John Cage, 1912- 1992 ) 約翰凱吉出生於美國的加州, 逝於紐約。他的作品在現代 音樂引起重大革新,影響了 當代許多重要藝術家。 約翰凱吉出生於美國的加州, 逝於紐約。他的作品在現代 音樂引起重大革新,影響了 當代許多重要藝術家。 師事荀柏格、瓦雷斯 等人,激進手法與東 方哲思共存在他的作 品。

8 他的名字不僅常在現代音 樂中被提及,也在實驗音 樂、爵士音樂、行動藝術、 視覺藝術、前衛劇場等領 域中被視為前驅者。 他的名字不僅常在現代音 樂中被提及,也在實驗音 樂、爵士音樂、行動藝術、 視覺藝術、前衛劇場等領 域中被視為前驅者。

9 約翰凱吉發明的「預 置鋼琴 Prepared Piano 」、開創「機 遇音樂 Aleatory Music 」 的類型,投 入「電子音樂 Electronic Music 」的 研究。 約翰凱吉發明的「預 置鋼琴 Prepared Piano 」、開創「機 遇音樂 Aleatory Music 」 的類型,投 入「電子音樂 Electronic Music 」的 研究。 凱吉認為音樂作品大可 不必是"音樂"的傳 統形象。

10 凱吉一概否定傳統以來的音樂定義。另外,凱吉熱中探 討禪學。禪的義理哲學是人生是各種機率發生的結果, 凱吉即把這番體驗直接應用到音樂創作之中。 凱吉一概否定傳統以來的音樂定義。另外,凱吉熱中探 討禪學。禪的義理哲學是人生是各種機率發生的結果, 凱吉即把這番體驗直接應用到音樂創作之中。 他覺得音樂難道不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他覺得音樂難道不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為什麼音樂一定要動聽才好? 為什麼聽眾要被音樂所感動? 為什麼音樂創作需要那麼多的理論、規則? 為什麼音樂創作需要那麼多的理論、規則?

11 康德美學 德國哲學家康德 (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是德國 古典哲學創始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 (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是德國 古典哲學創始人。 這個脈絡就是要 進行一場集理性 進行一場集理性 主義與經驗主義 主義與經驗主義 之美學大成的 之美學大成的 理論建構, 理論建構, 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1790 年,康德在 「判斷力批判」一 書的序論中,首先 提出分析優美和壯 美概念的學術脈絡。 理性主義美學的特色 是將美歸於「先天 是將美歸於「先天 理性」和「自然和 理性」和「自然和諧」;經驗主義美學 的特色是將美感歸於 的特色是將美感歸於 「後天的快感驗」。 「後天的快感驗」。

12 康德的美學 康德的美學 在歷史上扮演著 在歷史上扮演著 承先啟後 承先啟後 的角色, 的角色, 其最主要的 其最主要的 特點,是他所 特點,是他所 揭示出來的鑑 揭示出來的鑑 賞判斷的本質屬 賞判斷的本質屬性,也就是美的 分析的四點。 分析的四點。 康德美學的建 構就是要用 構就是要用「判斷力」和「自然的合目的性」 ( the purposiveness of nature ) of nature ) 兩個關鍵概 兩個關鍵概念,來重新界 定「美感」的 定「美感」的 性質。 性質。

13 美的分析的四個要點,可以說是康德對美的全部說 明,是他所揭示出來的鑑賞判斷的本質屬性。鑑賞 判斷的四個要點分別是質:審美無利害、量:無概 念的普遍性、關係: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模態:無 概念的必然性。 美的分析的四個要點,可以說是康德對美的全部說 明,是他所揭示出來的鑑賞判斷的本質屬性。鑑賞 判斷的四個要點分別是質:審美無利害、量:無概 念的普遍性、關係: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模態:無 概念的必然性。 此四個要點都證明了康德美學的主觀性,在他看來, 美似乎與對象的存在無關,美的規定根據在主體意 識中。鑑賞的先天原理是主觀的合目的性,鑑賞判 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都是主觀的。因此可見康德美 學的一個主導思想為 ─── 美只關係到主體的情感。 反應主體內心的美,而不是客體的美。 ○●○●○●○●○●○●○●○●○●○●○●○●○●○●○●○●○●○ ●○●○●○●○●○●○●○●○●○●○●○●○●○●○●○●○●○●○●○●

14 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一原理運用於 審美實踐,可區分出純粹美(或稱自由美) 和依存美。康德找出其中一種自由美的例 子是無標題音樂。這類音樂沒有標題、歌 詞,內容也沒有用語言固定,因此欣賞者 無法確定從這些樂曲中聽出什麼,只是覺 得悅耳、好聽、愉快,正好符合無目的的 合目的性這一原理。 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一原理運用於 審美實踐,可區分出純粹美(或稱自由美) 和依存美。康德找出其中一種自由美的例 子是無標題音樂。這類音樂沒有標題、歌 詞,內容也沒有用語言固定,因此欣賞者 無法確定從這些樂曲中聽出什麼,只是覺 得悅耳、好聽、愉快,正好符合無目的的 合目的性這一原理。

15 但在《 4’33” 》這部作品中,約翰凱吉打破了音樂 應有聲音的概念,除了從標題中顯現出曲長,不 但沒有歌詞內容,連聲音都沒有。無聲的此作品 將藝術形式轉為一種內化的活動。不同於一般有 聲音樂,聽者首先接受感官的刺激,再融入審美 思維,此作品採顛覆手法,將思維置於優位。將 思維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起伏,視為一種藝術作 品,而這些皆由聽者內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這 完全可以和康德所說,反應主體內心的美,而不 是客體的美相呼應。因為客體形式上的沒有內容, 可說是純粹反應主體內在。 但在《 4’33” 》這部作品中,約翰凱吉打破了音樂 應有聲音的概念,除了從標題中顯現出曲長,不 但沒有歌詞內容,連聲音都沒有。無聲的此作品 將藝術形式轉為一種內化的活動。不同於一般有 聲音樂,聽者首先接受感官的刺激,再融入審美 思維,此作品採顛覆手法,將思維置於優位。將 思維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起伏,視為一種藝術作 品,而這些皆由聽者內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這 完全可以和康德所說,反應主體內心的美,而不 是客體的美相呼應。因為客體形式上的沒有內容, 可說是純粹反應主體內在。

16 結論 康德美學的一個主導思想為 ─── 美只關係到主體的情感, 也就是反應主體內心的美,而 不是客體的美。 康德美學的一個主導思想為 ─── 美只關係到主體的情感, 也就是反應主體內心的美,而 不是客體的美。 而在《 4’33” 》中運用了無聲中 的有聲體驗,將藝術形式轉為 一種內化的活動,正是以反映 主體內心作為目標。 企圖讓這件作品真實反映出所 處空間的環境氛圍,聽者自由 心證,什麼聲音都沒有,卻也 是反映心中的任何聲音。

17 《 4’33” 》無疑的顛覆了音樂 表演的形式與意義,打破了 表演者與觀者傳統的相對距 離,開啟了音樂創作與表演 上新的方向。 《 4’33” 》無疑的顛覆了音樂 表演的形式與意義,打破了 表演者與觀者傳統的相對距 離,開啟了音樂創作與表演 上新的方向。 雖然約翰凱吉本人曾在訪談 中表示,他認為有兩件事不 能用康德美學來探討, 雖然約翰凱吉本人曾在訪談 中表示,他認為有兩件事不 能用康德美學來探討, 第一個是音樂,第二個是笑, 但是我們認為,正因為有康 德的美學,包括《 4’33” 》在 內的當代的藝術才得以如此 自由發展。 第一個是音樂,第二個是笑, 但是我們認為,正因為有康 德的美學,包括《 4’33” 》在 內的當代的藝術才得以如此 自由發展。


Download ppt "《 4’33” 》與康德美學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姓名學號:洪韻涵 7920103 羅怡佳 7930115 羅怡佳 7930115 林育君 7940105 林育君 7940105 陳維音 7940110 陳維音 7940110 蕭翔尹 7940111 蕭翔尹 7940111 林佩誼 79401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