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凯文 · 卡特与《饥饿的苏丹》 新闻价值的伦理冲突. 凯文 · 卡特 南非自由摄影师 1993 年拍摄《饥饿的苏 丹》 1993 年 3 月 26 日刊登于 《纽约时报》 1994 年获普利兹新闻特 写摄影奖 此后饱受争议 1994 年 7 月 27 日自杀 “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凯文 · 卡特与《饥饿的苏丹》 新闻价值的伦理冲突. 凯文 · 卡特 南非自由摄影师 1993 年拍摄《饥饿的苏 丹》 1993 年 3 月 26 日刊登于 《纽约时报》 1994 年获普利兹新闻特 写摄影奖 此后饱受争议 1994 年 7 月 27 日自杀 “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凯文 · 卡特与《饥饿的苏丹》 新闻价值的伦理冲突

2 凯文 · 卡特 南非自由摄影师 1993 年拍摄《饥饿的苏 丹》 1993 年 3 月 26 日刊登于 《纽约时报》 1994 年获普利兹新闻特 写摄影奖 此后饱受争议 1994 年 7 月 27 日自杀 “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

3 《饥饿的苏丹》 “ 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 战争 贫穷 生命 凯文 · 卡特希望人们关注的:

4 争议 1. 凯文 · 卡特只是在完成他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应对其大肆施加道德谴 责 2. 记者的职责就是采集报道新闻事实 3. 平常人看到的是眼前的东西,记者担负的是社会道义。牺牲小部分 人的利益为了更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可取的 支持: 反对: 1. 如果记者处在能够给与帮助的位置,在道德上就有义务提供援助 2. 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摄影记者 3. 谁也没有权利要求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让一小部分人作出牺牲。 4. 在职业责任所要求的抢抓新闻与社会公德所要求的救危扶难之间, 人文关怀是第一位的。

5 从不同学科角度看待此问题 新闻学:新闻伦理学,摄影学 社会学:角色理论 伦理学:功利主义

6 新闻伦理学 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于 1954 年通过《记者 行为原则宣言》,联合国亦颁布有《国际 新闻道德信条》 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 便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 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 SPJ )伦理规范

7 新闻伦理学 记者的职责是采集报道新闻事实 记者担负的是社会道义,大部分人的利益 追求素材的真实和报道角度的正当性 斟酌事件的新闻价值 把具体的人作为手段而非目的,是早已被 包括政治伦理、新闻伦理在内的各种规范 伦理学抛弃的做法

8 SPJ 伦理规范 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 的人们表示同情。当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 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 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会引起伤害和不适, 报道新闻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傲慢自大 除了公众的知情权之外,新闻记者不应该 对任何其他利益负有责任 警惕新闻来源为了好处或金钱而提供信息, 避免力求新闻出现的心理

9 摄影学 新闻摄影对现场的依赖容易使受众忽略摄 影记者的职业解释 图片报道的震撼力激发了受众对表现主义 更加强烈的关注,导致了受众对摄影记者 非理智的苛求 死亡题材摄影伦理评价的三维指标:照片 的刺激程度,施救的可能性以及公共性

10 刺激性程度: 如何在传播真实信息与避免过分残忍之间找到平衡, 是媒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主题。 施救的可能性指数: 评价死亡题材新闻摄影的伦理状况,还需要研究事 发时的施救可能性。 如果没有施救的可能性,或者受害者正在得到他人 的救助,记者的拍摄行为或许可以得到重新评价。

11 公共性 “ 公共性 ” 是各类摄影伦理问题中具有普适性的 评价准则,它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学概念,通俗 地说,新闻事件的公共性,即是这一事件与社 会公共利益的关系、资以进入公共空间供社会 关注、探讨的程度。由于死亡题材的特殊性, 考察这类照片的公共性,便具有了更为特殊的 意义。

12 图片报道依靠摄影记者抓取新闻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 瞬间,这些瞬间对新闻事件信息的传达是不完整的,这 一瞬间的前因后果等其他信息,只有依靠文字说明和受 众的推测来完成。 记者拍摄媒体编发新闻照片的时候, 无论单幅还是组照,都会着眼于新闻事件本身信息的最 大化,不会用画面和版面来传达记者拍摄这些照片前后 的其他信息,受众无法全面了解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 表现。 因此,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即使二者兼顾, 做到了记者和人两种角色的完美把握,他们也同样会遭 到非议。 画面说话的局限性

13 受众对摄影记者非理智的苛求 与电影报道和电视报道不同的是, 图片报 道总是定格了新闻事件中最能凸显主题的 画面, 无限放大了受众对这一画面的感受 时间, 而且它又给受众认识新闻事件留下 了想象的空间, 受众往往会在画面的指引 下掺搅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揣测新闻事件 的原因和结局。

14 受众对摄影记者非理智的苛求 这些特征给图片报道带来了两种后果: 一是,它比包括电影和电视在内的所有报 道形式都能够更加强烈地触动受众的心灵 二是它更容易激发受众非理智的主观情绪。

15 受众对摄影记者非理智的苛求 因此,当新闻事件得到外力的帮助能够改 变结局时, 当新闻事件的主人翁得到外力 的帮助能够改变命运时,受众首先会希望 画面证明正身处现场的摄影记者成为期望 中的帮助者。 这时候,受众不会因为认同 记者的角色而容忍摄影记者 “ 袖手旁观 ”“ 见 死不救 ” 。

16 角色理论 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 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 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 冲突

17 新闻记者在职业行为和社会道德中的冲突本质上是 一种 角色冲突 ,可以分成两类:角色冲突和角色内 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 间发生的冲突。这里是指记者在职业角色和社会角 色里发生的冲突。凯文 · 卡特死于自己的角色内冲突, 他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承受不住自己职业所要面对的 事情,他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感情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继而崩溃。记者本身就会进入到自我思想情感斗争, 一但协调失败,就会面临情绪低落、消极痛苦的状 态。

18 功利主义 认为人应该做出能 “ 达到最大善 ” 的行为 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 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主要有情境、普遍、规则三分支,各有侧 重

19 “ 功利主义 ” 和 “ 绝对个人权利 ” 构成了一套二维评判 标准。功利主义者主张通过照片检测环境变动、 引发社会关注,而 “ 绝对个人权利 ” 的主张者则指出 死者、家属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这两种标准各执 一词却都不无道理,但在作出具体的评价时,还 需要借助前述刺激性原则与公共性原则加以共同 考察,并在实际操作中把握 “ 度 ” 的衡量与传播效果 的预测。

20 大众观点 苏珊 · 桑塔格《论摄影》:摄影基本上是一 中不干预的行为。干预就没法记录,记录 就没法干预。 熊培云(作家):我没有要求他们(记者) 去做好事,我也尊重他们的职业精神,我 只是希望手持相机和鼠标的人因热爱具体 的生命而学会节制,多一点权衡。

21 大众观点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 长):记者应该从 “ 旁观者 ” 的角度,代表公 众发言,而不是扮演审判官 / 控诉者的角色, 更不应该带入个人的情感和预设。 白岩松:媒体人眼里要有人、了解人性、 懂得人心,要说人话,也很重要。 丁望:作为一个记者掌握着别人没有的话 语权,求真与求善往往不可兼得,调查记 者尤其如此。

22 采访观点 邹雪薇( 12 级新闻): 公众总是容易看到他没有及时救助小女孩 这一点,但很矛盾的是,正是他的这张极 具震撼力的照片让世界感受到苏丹的状况。 这个问题宏观来看似乎很难处理,不过具 体到每一次采访任务、每一个事件、每一 个人身上可能通过一些沟通的技巧就可以 做到相对的两全其美。

23 采访观点 王立尧( 11 级传播学): 作为一个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其实很多时 候看到人处于危险中的情况,一个下意识 的反应就是,这会是有新闻价值的照片! 我想,不管是怎么样的新闻,都比不上人 的生命。如果有特别紧急的突发事件,第 一个选择肯定是救,这是毋庸置疑的。然 后才是如何救,是自己犯险,还是智救。

24 采访观点 夏洞奇(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简单说,救人不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不救 也无可非议。 在 “ 高尚 ” 和 “ 卑鄙 ” 之间有一个很宽阔的中间 地带 大部分人只是在这个地带活动的,所 以何必对人要求太高呢?

25 共鸣事件 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因雨中抓拍的镜头而闻名,但同样受到了来自社 会的谴责。他事前知道此处井盖丢失,守株待兔,最后引咎辞职。

26 共鸣事件 韩基石, 58 岁, 3 日中午在纽 约时报广场附近 49 街地铁站 与另一名男子爆发口角,被推 下站台。他试图爬回站台,没 有成功,遭进站列车撞死。 自由摄影师奥马尔 · 阿巴西拍 下韩基石爬站台的场景。《纽 约邮报》 4 日在头版刊登一张 大幅照片,显示韩基石左胳膊 放在齐胸高的站台上,侧转身 体,面向一辆驶近的列车。

27 共鸣事件 2009 年 10 月 24 日三名湖北荆 州大学生为救 溺水儿童壮烈 牺牲,而打捞 公司打捞尸体 时漫天要价, 面对同学们的 “ 跪求 ” ,个体打 捞者不仅不为 所动,而且挟 尸要价。 2010 年,《挟尸要价》夺得了中国新闻摄影 最高荣誉 “ 金镜头 ” 奖

28 参考文献 职业责任与社会公德悖论评析 —— 由迪克里 · 卡特之死想到的 王庆民 《青年记者》 2007.8 浅谈记者的素养 李瑞. 徐淑贤 《学术世界》 2012 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何在 —— 抓拍骑车人摔倒事件引发的思考 陈力丹. 胡森林 《新闻记者》 2005 死亡题材摄影伦理评价的三维指标 汤天明 《新闻记者》 2013.1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 新闻记者如何协调职业行为与社会道德 胡睿 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窗》 2012 受众对摄影记者角色认知的错位 米格智 《新闻摄影》 2009.12 当镜头对准死亡,拍照还是救人 邵乐韵 《新民周刊》

29 THANKS 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拜亦名 文献资料组:拜亦名 沈聪 采访组: 刘羽 王弘历 唐安怡 多媒体制作: 吴瑞奇


Download ppt "凯文 · 卡特与《饥饿的苏丹》 新闻价值的伦理冲突. 凯文 · 卡特 南非自由摄影师 1993 年拍摄《饥饿的苏 丹》 1993 年 3 月 26 日刊登于 《纽约时报》 1994 年获普利兹新闻特 写摄影奖 此后饱受争议 1994 年 7 月 27 日自杀 “ 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