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半翅目 Hemiptera.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半翅目 Hemipter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半翅目 Hemiptera

2 半翅目昆虫一般称为“蝽”,有臭腺,不完全变态。
全世界已知5万多种,我国记录52科3100多种。

3 1、臭虫 Cimicidae cimex 通称臭虫或床虱;小至中小型,卵圆形,扁平,红褐色;外观几乎无翅,前翅极退化,成短小的三角形片状;后翅全无。 以鸟兽血液为食,少数种类吸食人血;已知25属约900种,我国仅知2属3种,如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s 主要虫种包括:温带臭虫,热带臭虫,包氏细臭虫

4    臭虫生活史 臭虫后足基部前方有l对臭腺,当受惊动时便会放出臭液,使臭虫爬过的地方都留下难闻的臭气,故得名为臭虫。而若虫臭腺则开口于腹部背面 。   分卵、若虫、成虫三期,成虫变配后必先吸血才能产卵,一个雌虫一生产卵200~300枚,卵长椭圆形,长1毫米、淡黄色,一端有盖,产出的卵由其分泌的快干粘合剂粘于栖息场所的缝隙内或粗糙的表面上。卵经7~10天孵出若虫,若虫形似成虫,仅虫体较小色较浅,经五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一年,能繁殖3~4代,故它寿命长、繁殖快,具有很强的繁殖势能。

5 臭虫生态与生活习性 臭虫喜群居 喜欢在晚间寻觅血源,黎明前为活动高峰期 耐饥力很强,不吸血也可活半年
   臭虫生态与生活习性 臭虫喜群居 喜欢在晚间寻觅血源,黎明前为活动高峰期 耐饥力很强,不吸血也可活半年 不仅可以在平面上爬行,还可以在墙面上攀爬 温湿度对它们的存活影响很大 当臭虫种群十分拥挤时会自相残杀,刺吸其他臭虫的血液

6 臭虫与疾病的关系 直接危害:臭虫频繁叮人吸血,吸血时能分泌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碱性涎液,通过口器注入人体,使叮刺部位红肿奇痒。抓破后引起继发感染,骚扰睡眠和休息,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工作。还可引起过敏性哮喘。臭虫体液接触眼睛可导致眼角膜,还可钻入人的外耳道,影响人的听觉。 间接危害:人们臭虫传播的疾病有41种之多,已有从自然界采集的臭虫分离到某些病原体的报道,并证实能在臭虫体内繁殖和随粪便排出。1977年Wills和国内1977~1981年,也都有从现场捕捉的臭虫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报道,但臭虫是否能传病,尚为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7     臭虫的防治  环境防治:  环境防治的目的是铲除孳生条件,即整顿室内卫生,清除杂物,对床板、墙壁、棕棚等容易孳生臭虫的缝隙,用石灰或油灰堵嵌,有臭虫孳生的墙纸必须撕下烧掉。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 沸水浇烫; 太阳曝晒; 防止散布    化学药物防治:过去历来采用二二三、六六六、敌百虫、敌敌畏防制臭虫,由于二二三、六六六的停用,敌敌畏、敌百虫持效短暂,也由于这些有机氯、有机磷杀虫剂易使棕棚变脆、断裂,不仅群众不愿接受,而且也难以达到消灭臭虫的目的,所以这几种药目前已不再用于臭虫防治。     倍硫磷是近年经实际使用证明消灭臭虫效果最好的药物,其特点如下:①高效②持效长:涂药一次能维持药效数月,故它不仅能杀灭环境中的成、若虫,亦能杀灭处理后从卵中新孵出的若虫以及从外界新侵入的臭虫。③使用简便④费用低 ⑤较安全   生物防治: 蜘蛛,蚂蚁,螨类都是臭虫天敌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8 2、锥蝽 Reduviidae triatoma
小至大型;黄、褐或黑色,一些种类有鲜红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喙多为3节,粗短,弯曲或直;膜片常有两大翅室。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 几乎全为捕食性;约930属6800种,我国已知118属400种。如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猎蝽科昆虫多吸食其他昆虫的体液。猎蝽亚科、盗猎蝽亚科及锥蝽亚科的种类均可吸人血。伪装猎蝽常飞入居室吸吮臭虫及蝇类的体液,也可叮人引致剧痛。仅锥蝽亚科有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种类。

9 锥蝽外部形态   锥蝽成虫体长25mm上下,略呈椭圆形,色黑或暗褐,胸、翅及腹侧缘有红或黄斑。刺吸式口器,喙长,分3节,摄食时伸长,可直接自皮下毛细血管吸血,不用时弯入前胸腹面沟内。喙可与沟嵴摩擦,发出短促刺耳的声音。眼后部位变细似颈。前胸前狭后宽,足长。 跗节 前翅

10 锥蝽生活史 发育过程为渐变态。生活史分卵、若虫及成虫 3个时期。卵白色,产于屋角、墙缝、地板裂缝或动物巢穴内。若虫似成虫而小,分5龄,从第2龄起有翅,但发育不完全。从卵发育到成虫需1~2年。若虫及雌雄成虫均吸血。白天若虫及成虫隐匿在墙缝或地板缝,夜出觅食,成虫还可藏于树洞内。

11 锥蝽与疾病的关系 直接危害 锥蝽常吸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血,每次数分钟至半小时,同时排出少量粪滴于被叮咬动物的皮肤上,粪滴中若有寄生虫,即可经皮肤伤口或手指触抓携带至眼、口、鼻等部位侵入人体,在其间传播锥虫病。主要叮咬人体暴露部位,特别是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外眦。许多种类常叮刺熟睡者唇边的皮肤,故俗名“接吻虫”。多数种类叮人不痛,不易被察觉,但吸血锥蝽则叮人甚痛,引起局部肿胀硬结或致荨麻疹。吸血量比臭虫大,可反复侵袭骚扰人群,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间接危害 克氏锥虫病; 病毒性肝炎; 马脑炎; 副伤寒 锥蝽叮刺美洲锥虫病患者及保虫寄主时,将带有循环型锥虫鞭毛体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内,鞭毛体在其肠内发育为繁殖型锥虫鞭毛体并大量繁殖,1周后又成为循环型锥虫鞭毛体。锥蝽再次吸血时因吸血量多,腹后增高,促使排粪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锥蝽可维持此种感染性达二年之久。

12 锥蝽的防治 环境防治: 改善居住条件,消灭锥蝽藏匿孳生的场所,如填平居室、厩舍的墙缝、地板缝等,堵塞树洞。
化学防治: 喷洒狄氏剂等杀虫药,可杀灭居室、厩舍及动物巢穴中的锥蝽。应严防身上带有锥蝽成虫或若虫的猫、狗、鼠、蝙蝠等进入居室。 物理防治:搞好卫生的同时,安装纱门,纱窗等。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缘腹细蜂科,跳小蜂科。 法规防治: 检疫等相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法律法规,严防此虫通过口岸扩散。


Download ppt "半翅目 Hemiptera."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