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有言<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此說當否? 試評述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有言<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此說當否? 試評述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有言<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此說當否? 試評述之。
6A 趙鳳媛(16) 鍾子欣(18)

3 <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資治通鑑顧名思義是一部給統治者備鑑之書。
學者梁啟超起更詳通鑑是一部「帝王教科書」,貼切地指出此書的主要作用,可見其實為一部帝王之書。 而且,可從資治通鑑中的編書背景、過程、編者立場、內容、思想,以及其實際使用情況証明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4 編書背景 本書初編時,欲名為歷代君臣事蹟;然英宗以後,神宗初,聽司馬光進讀其書,認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名之曰資治通鑑,可知通鑑一書實是為帝王統治國家之參考書。

5 編書過程 資治通鑑是第一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官修不僅指編撰者是政府的官吏,編撰過程亦受朝廷支持與認可,同時指出修史工作正式之始是由天子敕令開始。司馬光編通鑑前,曾寫通志,他未動手寫通鑑,是因私人擁有的資料不夠完備,司馬氏獻通志後,英宗十分賞識他,遂下令設立專門修史機構,即所謂「書局」,並批准協修人員,撥給所需的經費,借閱圖書,使一個私人著作的計劃成為奉旨官修,司馬光司開始編纂歷代君臣事蹟。可知通鑑的編纂與皇帝的敕令,資助有關,亦可稱之為帝王之書。

6 編者立場 司馬光欲以史作為君鑑,希望以古作戒,故在上書回答英宗敕令中說:「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又於《進資治通鑑表》中云:「伏望陛下,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天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拾非。」可見其目的是為統治者的政策與方針提供實際的鑑戒。

7 內容(一) 司馬光為了提供政治的鑑戒,故此一書所重,只是講歷代君臣事蹟,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事件,而以中央政府治亂興衰為主,通鑑是一部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昌德六年,共記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以朝代為紀,分十六紀。對於很多隱士高士之類多不載,對現實政治有關的,如魏徵的諫書,今人看到各朝各代、各君主所發生的史事,規模弘大,故被視為帝王之書。司馬光在該書未列三國時期的蜀、吳、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以及五代時期的十國,亦可知他在編年系統上對朝代的取捨,有自己的標準,其標準是不完全附和於當時的正統論,而他的標準是「据其功業之實而言之」,「敘前前世帝王但以授受相承」,從司馬光通鑑的內容而言,全書只有紀而無其他體例,實是一部只記帝王歷史的書。

8

9 內容(二) 在引錄君主事蹟方面,通鑑既要「關國事盛還,繫民生休戚」,故對往者庸君,如漢靈帝、晉孝武帝等,均予以嚴厲之貶斥。而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傑出君主,既有定其功,亦不掩其失,堪稱客觀,比亦欲給北宗君主作借鑑。

10 內容(三) 在政治方面,光認為國家之治與否,實關乎人才的選拔,強調「為治之要,莫善於用人」,反對用人唯親及門閥,對一切急進的政治改革不以為然及對商鞅變法,讚魯參蕭何之制,以為是君主治國應有之道。

11 內容(四) 通鑑對於戰爭特重描寫,他對每一戰役中,雙方討論軍事計劃之情況,成敗分析及過程都有詳細的記載,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尤是典型例子。蓋藉戰爭的描述,喚起北宋君臣上下以積極態度防範外敵。

12

13 思想 通鑑強調禮制,加強君權。專制王權在通鑑有很清楚的說明。對司氏而言,世襲君權是至高無上的,而其最重要的功能在維持「禮」-----即君主與臣下的關係,臣下應毫無保留地效忠君主。司馬光之所以對禮制特別重視,蓋因唐中葉以後,藩鎮拔扈,五代武人專擅,宋立國後,力矯乖風,強調禮制,故通鑑此舉是因應時勢及起警惕宋君之效。同時強調忠君尼想,亦有勵君權的鞏固。

14 實際使用情況 司馬光為方便君主閱讀通鑑,實附目錄30卷的檢索性綱目,把每年重要事件用標題列舉出來,方便日理萬機君主去閱讀,這可從司馬光在上書答覆英宗敕令中說:「日有萬機,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誠為未見。」

15 總括而言, <資治通鑑> 全書294卷, 載 1362年史實, 隋唐五代371年,佔全書40%。<通鑑>詳近略遠之載述態度, 更有利人主洞察古往今來之政局變遷, 對國策制度之執行, 裨助至大。 此外, <資治通鑑> 於敘事之後, 皆有附論, 凡168篇, 務使君主對史事有一確切之認識, 作為日後施政處事之借鑒。 綜觀之, 溫公之撰<資治通鑑>, 無一事不繫國家盛衰, 無一言不關民生休戚, 故洎後帝主治國, 臣僚謀事, 無不徵諸<資治通鑑>, 其所以稱為帝王之書, 實非過譽也。

16 思考問題 為何司馬光以三家分晉作資治通鑑的開首?

17 答案 全書重心實在只是講歷代君臣「興衰治亂」之事。故司馬光三家分晉作資治通鑑 的開首,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6年征淮南為止。 春秋雖亂,但仍重禮數,故春秋霸主仍以「尊王攐夷」為號;但三家分晉,開戰 國亂世之後,王令已是蕩然無存,司馬光以此為「王令不行之始」;而後周世宗 顯德6年征淮南之後,全國雖未一統,但一統之形勢已成,故司馬光以此為「王 令復行」之徵,並以此為全書之結。 司馬光作此書之目的,是欲以史作為君鑑,希望以古作戒,故在上書回答英宗 敕令中說:「凡關國家之盛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又於 《進資治通鑑表》中云:「伏望陛下,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天得失,嘉善矜 惡,取是拾非。」可見其目的,是為統治者的政策與方針提供實際的鑑戒。 司馬光為方便君主閱讀通鑑,實附目錄30卷的檢索性綱目,把每年重要事件用 標題列舉出來,方便日理萬機君主去閱讀,這可從司馬光在上書答覆英宗敕令 中說:「日有萬機,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誠為未見。」 司馬光為了提供政治的鑑戒,故此一書所重,只是講歷代君臣事蹟,排除了一些 不必要的事件,而以中央政府治亂興衰為主,通鑑是一部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下至後周昌德六年,共記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以朝代為紀,分十 六紀。 書中內容以歷代君臣事蹟、各朝代的興衰為主,以期給帝王鑑戒,是一部足以 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 必讀史書。

18 資料及圖片出處:(略) http://www.dianhuayingxiao.com/peixun/zizhitongjian.htm

19


Download ppt "有言<資治通鑑>乃帝王之書, 此說當否? 試評述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