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一 节 古书的注释 文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一 节 古书的注释 文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3 第 一 节 古书的注释 文学院

4 古人注和今人注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 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 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也多依古注推衍。

5 一、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 (古注的优势)
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6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閤。好,呼报反。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疏]“昏礼”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有币故,其馀皆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

7 第三,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 第四,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例如教材P277“加”)。 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古注。

8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复印材料:“【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9

10 (二)汉代的古书注释 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 (1)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 从先秦到两汉语言不断发生变化,先秦时代著作的语言到两汉时,不少人已看不懂。 (2)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代很快灭亡。汉代从西汉初的惠帝就提倡读书,因为他们发现儒家经典是其巩固思想的有力武器。

11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到汉代,先秦的儒家经典有两个版本,因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把典籍偷偷保存下来。他们保存的方式有两种:或埋在地底下,或背诵下来口耳相传。 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 这原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展。

12 2、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4、注释体式: 章句、传注

13 (三)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 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14 (四)唐代的古书注释(古注的又一高峰)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15

16 (五)宋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17 (六)清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18 小 结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 体例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清朝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19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一)传注类 1、诂、训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意思是:“诂”是解释古代与现在不同的词语;“训”是解说事物的形貌。 [清]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单词,是指单音节词;重语,是指叠音词(和连绵词)。 其实,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训”。

20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严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吏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21 3、注 是注释的通称。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22 是表识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

23 (二)章句类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如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每篇按意义分为若干章,每篇末用“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如教材P525“不见诸侯”)。

24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 义疏的体例: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教材P528“曹刿论战”),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教材改为单行横排),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晋杜预的注,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25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如王先谦《荀子集解》: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解,如王念孙、郭松焘、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先谦案”表示 。

26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27 四、古注的常用术语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28 1、曰、为、谓之 (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29 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 《穀梁传》作:“二穀不升谓之饥,三穀不升谓之馑 ”)

30 2、谓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

31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例如: 《孟子》:“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讲解句意例: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首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首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讲解句意也可以用“言”)

32 3、犹 (1)用近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有“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诗·魏负·葛履》:“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犹纤纤。”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33 4. 言 用以串讲句意和章旨,或用以指出言外之意。 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詩經·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鄭玄箋:此章言臣既勤勞於外,僕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憂矣,深閔之辭。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 刖多。”

34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三种常见的训释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形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说其意义。
屯:《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义训:不依赖读音或字形,直接阐述一个字词的含义。 《晏子春秋》:“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注云:“发,起也。言醉寝三日而后起也。” (酲,音呈)

35 “之言”“之为言”用例: 《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6 6、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呂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浑读如袞冕之袞。”

37 (前人把这种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做法叫“破读”)。
读若、读如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前人把这种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做法叫“破读”)。 《礼记·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38 7、读曰、读为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破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39 8、如字 注音术语。表示某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 例如:
例如:   (1)《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陆德明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 反。” (2)《春秋·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杜預集解 :“段不弟,故不言弟。”陸德明音义:“弟, 音悌,又如字。”

40 9、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其他术语: “当为(当作)”指出讹字, “倒文”指出字的位置颠倒, “本作”“一本作”指出版本差异, “句”“绝句”“上读”“下读”表明句读, “词”“辞”“语助”“语词”“发声”指出虚词,等等。

41 五、古书注释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解字词 (1)注音 (2)释义 (3)破读 (4)文字校勘

42 2、释文句 (1)串讲句意 (2)指出言外之意 (3)指出比喻意义 (4)归纳章指 (5)分析句读 (6)讲解语法 (a)虚词的诠释 (b)句式的分解 (c)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43 (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诠释成语典故 2、考证名物制度

44 小结:读古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 (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 (3)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如将《左 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 (5)自己动手,解决靠古注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Download ppt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六 章 古书阅读常识 文学院 第 一 节 古书的注释 文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