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

2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3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篆刻:见人一善忘其百非 返回本章目录

4 传 注 体 - 传 说 明 举 例 传注体-传 1.传:zhuàn,传述。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春秋左氏传》 经义,故称传。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传 注 体 - 传 1.传:zhuàn,传述。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称传,传是最早出 现的注释体例。 《春秋左氏传》 春秋 · 左丘明 《毛诗故训传》 西汉 · 毛亨 返回本章目录

5 传 注 体 - 注 说 明 举 例 传注体-注 1.注:灌注。由于古书难 懂,需要解释,如同水 《三国志注》 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 散。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1.注:灌注。由于古书难 懂,需要解释,如同水 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 散。 2.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 注,郑玄之后,注成为 训释的通称。 传 注 体 - 注 《三国志注》 南朝宋 · 裴松之 《文选注》 唐 · 李善 返回本章目录

6 传 注 体 - 笺 说 明 举 例 传注体-笺 1.笺:jiān,标记,表明注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1.笺:jiān,标记,表明注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传 注 体 - 笺 《毛诗笺》 东汉 · 郑玄 返回本章目录

7 传注体-释例 郑玄 笺 毛亨 传 返回本章目录

8 义 疏 体 说 明 举 例 义疏体 1.疏,疏通,疏导。 2.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 《五经正义》 前人注解的一种方式。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1.疏,疏通,疏导。 2.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 前人注解的一种方式。 3.也叫“正义”,正义是解释 经传以得出正确含义的意 思。 4.义疏有时简称“义”或“疏”。 义 疏 体 《五经正义》 唐 · 孔颖达 (五经:周易、尚书、 诗经、礼记、左传) 《孟子疏》 宋 · 孙奭 shì 返回本章目录

9 义疏体-释例 孔颖达 疏 返回本章目录

10 章 句 体 说 明 举 例 章句体 1.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 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 《楚辞章句》 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 东汉 · 王逸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1.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 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 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 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 句。 2.有的在每章后附“章旨”, 即本章题旨的意思,概 括一章大意。 章 句 体 《楚辞章句》 东汉 · 王逸 《孟子章句》 东汉 · 赵岐 返回本章目录

11 章句体-释例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 返回本章目录

12 集 解 体 说 明 举 例 集解体 1.解:解析。 《论语集解》 2.汇集各家注释,附 魏 · 何晏 以己意的注释体例。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 例 1.解:解析。 2.汇集各家注释,附 以己意的注释体例。 3.也叫集注、集传、 集释。 集 解 体 《论语集解》 魏 · 何晏 《诗集传》 宋 · 朱熹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 唐·颜师古《汉书注》(集23家注)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返回本章目录

13 集解体-释例 魏 · 何晏《论语集解》 返回本章目录

14 附:《十三经》与注疏-1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公羊传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 周礼 周易 尚书 诗经 《孝经》,作者不详,一说为孔门后学所作。 《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缀缉 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 唐 唐文宗 宋仁宗 返回本章目录

15 四 书 五 经 附:《十三经》与注疏-2 《大学》(曾子) 《中庸》(子思) 《论语》(孔子的弟子) 《孟子》(孟子及弟子)
(四书五经) 《大学》(曾子) 《中庸》(子思) 《论语》(孔子的弟子) 《孟子》(孟子及弟子) 《周易》《诗经》 《尚书》《周礼》 《春秋》 南宋朱熹以《礼 记》中的《大学》、 《中庸》二篇,与《论 语》、《孟子》配合, 撰《四书章句集注》。 习惯上称四书为“学庸 论孟” 。 四书五经包含了 除《孝经》、《尔雅》 以外的全部儒家经典。 四 书 五 经 汉代五经 返回本章目录

16 《 十 三 经 》注 疏 附:《十三经》与注疏-3 宋 代 《十三经注疏》 清 · 阮 元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清 · 孙诒让
宋 代 《十三经注疏》 416卷 字 清 · 阮 元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清 · 孙诒让 《十三经注疏校记》 清 代 《十三经清人注疏》 唐 · 孔颖达 《五经正义》 宋 · 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 返回本章目录

17 《 周 易 》 注 疏 附:《周易》与注疏 《周易》,亦称《易经》、《易》。 《周易注》 《周易正义》 《周易集解》 《周易述》
“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 (以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等义, 相传为周人所作,故名。 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 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 (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相传 伏羲画卦,文王作辞。传包含解释卦辞、 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相传为孔子所作。 《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 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 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 周 易 》 注 疏 魏 · 王 弼 《周易注》 唐 · 孔颖达 《周易正义》 唐 · 李鼎祚 《周易集解》 清 · 惠 栋 《周易述》 《易汉学》 高 亨 《周易古经今注》 《周易大传今注》 返回本章目录

18 附:《尚书》与注疏-1 《尚书》,亦称《书经》、《书》。 《 尚 书 》 注 疏 《尚书孔氏传》 《尚书正义》 《书集传》 《尚书古文疏证》
“尚”即“上”,上代以来的书,故名。 记载了上起唐虞、下迄春秋前期秦 穆公时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及 政治论文的选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 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历史文献。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后增补《尧典》、《皋陶谟》、《禹 贡》、《洪范》等),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 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zé)所献 的伪《古文尚书》二种,现在通行的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 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 尚 书 》 注 疏 汉 ·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 蔡 沈 《书集传》 清 ·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19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汉初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今文《尚书》 西汉中期 唐 初 颁 布 《五经正义》 古文《尚书》 武帝时孔壁
29篇 西汉中期 唐 初 颁 布 《五经正义》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东晋 现在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秦焚书 《尚书》 原 本 被 毁 返回本章目录

20 四 家 毛诗 附:《诗经》与注疏-1 今文经学派 西汉传诗的 — 古文经学派 305篇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西汉传诗的 四 家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 古文经学派 风(十五国风) --- 160篇 雅(大雅、小雅) -- 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40篇 毛诗 305篇 《诗经》产生时间:西周初期(前11世纪)-春秋中期(前6世纪) 返回本章目录

21 《 诗 经 》 注 疏 附:《诗经》与注疏-2 西汉 · 毛 亨 宋 · 朱 熹 《诗集传》 东汉 · 郑 玄 清 · 陈 奂
《 诗 经 》 注 疏 西汉 ·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毛诗诂训传》) 东汉 · 郑 玄 《毛诗笺》 唐 · 孔颖达 《毛诗正义》 宋 · 朱 熹 《诗集传》 清 · 陈 奂 《诗毛氏传疏》 清 ·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注: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五经是《周易》、《尚书》、 《诗经》、《礼记》、《左传》。 返回本章目录

22 附:三礼与《礼记》注疏 《礼记》注疏 三礼 《礼记正义》 《礼记集说》 《礼记训纂》 《礼记集解》 记职务(政治制度) 《仪礼》
汉 · 郑 玄 《三礼注》 唐 · 孔颖达 《礼记正义》 元 · 陈 澔 《礼记集说》 清 · 朱 彬 《礼记训纂》 清 · 孙希旦 《礼记集解》 《周礼》 记职务(政治制度) 《仪礼》 记仪式(各种礼仪) 《礼记》 言意义(儒学杂编) 三礼 《大戴礼记》西汉戴德辑录 原有85篇,现存39篇。 《小戴礼记》戴德之侄戴圣辑录 49篇,即今之《礼记》。 返回本章目录

23 三传 附:三传与注疏-1 (汉代称《春秋内传》) 鲁隐公元年 — 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 — 左丘明 《 春 秋 》
《左传》 — 左丘明 (汉代称《春秋内传》) 鲁隐公元年 — 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722 — 前468 ) 隐 桓 庄 闵 僖 文 宣 成 襄 昭 定 哀 《公羊传》 — 公羊高 《谷梁传》 — 谷梁赤 计242年 《 春 秋 》 鲁隐公 元 年 前722年 鲁哀公 十四年 前481年 三传 (春秋 三传) 返回本章目录

24 附:三传与注疏-2 《公羊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疏》 《左传》注疏 《谷梁传》注疏 汉 · 何 休 《公羊解诂》 唐 · 徐 彦
(《春秋公羊传注》) 唐 ·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清 · 陈 立 《公羊义疏》 《左传》注疏 晋 · 杜 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唐 ·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 清 · 刘 淇 《左传旧注疏证》 清 · 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 杨 伯 峻 《春秋左传注》 《谷梁传》注疏 晋 · 范 宁 《春秋谷梁传注疏》 唐 · 杨士勋 清 · 钟文烝(zhēng) 《谷梁经传补注》 清 · 廖 平 《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谷梁古义疏》) 返回本章目录

25 《论语》 附:《论语》与注疏-1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汉 初 简称《鲁论》,鲁 《古论语》 《齐论语》
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所传,22篇 《鲁论语》 简称《鲁论》,鲁 国学者所传,20篇 已 散 佚 汉 初 《论语》 东汉郑玄参考《古论》、 《齐论》,为《鲁论》 作注。即今之《论语》。 论:lún,论纂,即排比资料,纂辑而成。语:语录。论语:纂辑 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返回本章目录

26 《 论 语 》 注 疏 附:《论语》与注疏-2 《论语正义》 《论语骈枝》 《论语译注》 宋 · 朱 熹 魏 · 何 晏 《论语集注》
《 论 语 》 注 疏 魏 · 何 晏 《论语集解》 南朝 · 梁 · 皇 侃 《论语义疏》 (《论语集解义疏》) 宋 · 邢 昺(bǐng) 《论语注疏》 (《论语正义》) 宋 · 朱 熹 《论语集注》 清 · 刘宝楠 《论语正义》 清 · 刘台拱 《论语骈枝》 杨 伯 峻 《论语译注》 返回本章目录

27 附:《孟子》与注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 孟 子 》 注 疏 《孟子注疏》 东汉 · 赵岐 《孟子章句》 宋 · 孙奭(shì)
时邹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 (字子思)。主张行仁政,反对 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 是孟子死后他的弟子编纂而成的。 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列,自宋 始列为经。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 “四书” ,并为之作注。 《 孟 子 》 注 疏 东汉 · 赵岐 《孟子章句》 宋 · 孙奭(shì) 《孟子注疏》 (《孟子正义》) 宋 · 朱熹 《孟子集注》 清 · 焦循 《孟子正义》 杨 伯 峻 《孟子译注》 返回本章目录

28 《老子》,一般认为是 附:《老子》与注疏 《老子》注疏 三国 · 魏 · 王弼 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所 《老子注》
作。81章,约 5000 字,多 为韵文。 《老子》分为上下篇。 上篇37章,为《道经》;下 篇44章,为《德经》。因而 又称《老子》为《道德经》。 《老子》注疏 三国 · 魏 · 王弼 《老子注》 汉河上公(后人假托) 《老子章句》 马叙伦 《老子校诂》 高 亨 《老子正诂》 朱谦之 《老子校释》 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返回本章目录

29 《墨子》注疏 清 · 孙诒让 高 亨 谭戒甫 附:《墨子》与注疏 《墨子间诂》 《墨经校诠》 《墨辩发微》 墨子,名翟(dí),约前480
-约前420年,战国初期鲁国人, 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 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 “兼爱”、“非攻”,主张“节用”、 “节葬”、“非乐”,减轻人民负担。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门徒 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 53篇。 《墨子》注疏 清 · 孙诒让 《墨子间诂》 (间(jiàn)诂,即夹注) 高 亨 《墨经校诠》 谭戒甫 《墨辩发微》 返回本章目录

30 附:《庄子》与注疏 《 庄 子 》 注 疏 《庄子》,战国时蒙(今河 南商丘)人庄周所著,现存 33 晋 · 郭 象
篇,其中内篇 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 所著,外篇、杂篇为庄周后学所 著。 唐天宝元年二月尊称庄子为 南华真人,于是始称《庄子》为 《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 庄 子 》 注 疏 晋 · 郭 象 唐 · 成玄英 《庄子注疏》 唐 · 陆德明 《庄子音义》 清 · 郭庆藩 《庄子集释》 清 · 王先谦 《庄子集解》 返回本章目录

31 附:《荀子》与注疏 《荀子》注疏 《荀子》现存32篇, 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 唐 · 杨 倞(liàng) 《荀子注》 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名况,时人 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 集大成者。 《荀子》注疏 唐 · 杨 倞(liàng) 《荀子注》 清 · 王先谦 《荀子集解》 梁 启 雄 《荀子简释》 杨 柳 桥 《荀子诂释》 返回本章目录

32 附:《韩非子》与注疏 《韩非子》注疏 清 · 王先慎 陈 奇 猷(yóu) 梁 启 雄 韩非,战国末期韩 国公子,荀子的学生,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被李斯、姚贾陷害,自 杀于秦国狱中。《韩非 子》现存55篇。 《韩非子》注疏 清 ·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陈 奇 猷(yóu) 《韩非子集释》 梁 启 雄 《韩非子浅解》 返回本章目录

33 附:《楚辞》与注疏 《楚 辞》 注 疏 西汉刘向汇编屈原、宋玉 《楚辞章句》 等人的作品,题为《楚辞》。 《楚辞补注》
东汉 · 王 逸 《楚辞章句》 宋 · 洪兴祖 《楚辞补注》 宋 · 朱 熹 《楚辞集注》 清 · 王夫之 《楚辞通释》 清 · 蒋 骥 《山带阁注楚辞》 姜 亮 夫 《楚辞通故》 西汉刘向汇编屈原、宋玉 等人的作品,题为《楚辞》。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至 三世纪之间,楚国诗人屈原等 在民歌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种 新的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 返回本章目录

34 附:《国语》与注疏 《国语》注疏 三国 · 吴 · 韦昭 清 · 董增龄 徐 元 诰 是先秦的历史散文集,21卷。作者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是先秦的历史散文集,21卷。作者 旧传为左丘明,其实是春秋时各国 所记史料的汇集整理。分别记载了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自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的 500年的史实。 由于此书史料丰富,可与《左 传》相互参证,所以被汉代学者称 为“春秋外传” (《左传》被称为 “春秋内传” )。 《国语》注疏 三国 · 吴 · 韦昭 《国语注》 清 · 董增龄 《国语正义》 徐 元 诰 《国语集解》 返回本章目录

35 附:《战国策》与注疏 《战国策》注疏 东汉 · 高 诱 料汇编,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 《战国策注》 作校理,按国编排,分为东周、
元 · 吴师道 《战国策校注》 清 · 黄丕烈 《战国策札记》 诸 祖 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 缪 文 远 《战国策新校注》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 料汇编,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 作校理,按国编排,分为东周、 西周、秦、楚、齐、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33 篇。 初名《国策》,又叫《国 事》、《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等,刘向定 名《战国策》。 返回本章目录

36 《吕氏春秋》注疏 东汉 · 高 诱 清 · 毕 沅 陈 奇 猷(yóu) 附:《吕氏春秋》与注疏 《吕氏春秋》,战国 《吕氏春秋注》
末年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 撰写,是先秦杂家的代表 作,也是一部诸子散文集。 原书分十二纪、六论、 八览,现存160篇,20万字。 又称《吕览》。 《吕氏春秋》注疏 东汉 · 高 诱 《吕氏春秋注》 清 · 毕 沅 《吕氏春秋校正》 许 维 遹(yù) 《吕氏春秋集释》 陈 奇 猷(yóu) 《吕氏春秋校释》 返回本章目录

37 附:《山海经》与注疏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 《山海经》注疏 《山海经注》 《山海经新校正》 《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校注》
的一部地理著作,完成于战国至 西汉时期,作者不可考。18 卷, 分为《山经》、《海经》。原文 有图,故又称《山海经图》,但 图早已散失。 《山海经》记述了古代传说 中的山川、道里、部 落、物产, 还保存了近100个 神话故事,如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鲧 禹治水”等。 《山海经》注疏 晋 · 郭 璞 《山海经注》 清 · 毕 沅 《山海经新校正》 清 · 郝懿行 《山海经笺疏》 袁 珂 《山海经校注》 返回本章目录

38 附:《淮南子》与注疏 《淮南子》注疏 东汉 · 高 诱 杨 树 达 《淮南鸿烈集解》 《淮南子证闻》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
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原书内篇 21卷,外篇33卷,今仅存内篇。 《淮南子》本名《鸿烈》,刘向校 后称为《淮南》,《隋书·经籍志》始 题作《淮南子》。此书又称《淮南鸿 烈》。鸿烈,东汉高诱注云:“鸿,大 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此书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 糅先秦各家学说,《汉书·艺文志》归 于杂家类。书中保存了“女娲补天”、 “共工争帝” 等神话资料。 《淮南子》注疏 东汉 · 高 诱 《淮南鸿烈集解》 杨 树 达 《淮南子证闻》 返回本章目录

39 附:《史记》与注疏 《史记》注疏 《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 《史记集解》 《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 《史记志疑》 《史记会注考证》
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 前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 其中:十二本纪 (帝王的传记)、十 表(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八 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十世家 (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列传(多为 人物传记,也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我国 有交往的国家的历史)。52万字。 《史记》注疏 南朝 · 宋 · 裴骃 《史记集解》 唐 ·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唐 · 张守节 《史记正义》 清 · 梁玉绳 《史记志疑》 日本 ·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 返回本章目录

40 附:《汉书》与注疏 《汉书》注疏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汉书注》 《汉书补注》 《汉书窥管》 《汉书新证》 断代史,记载西汉 230年的
史事。全书 100篇,包括十 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 列传。 班固在兰台令史任上所 著,历二十余年。班固死于 狱中,八表由其妹班昭续成, 《天文志》由马续所补。 《汉书》注疏 唐 · 颜师古 《汉书注》 集23家注 清 · 王先谦 《汉书补注》 杨树达 《汉书窥管》 陈 直 《汉书新证》 返回本章目录

41 附:《后汉书》与注疏 《后汉书》注疏 《后汉书》,南朝宋 唐 · 李 贤 范晔(398-445)著,今 《后汉书注》
唐 · 李 贤 《后汉书注》 清 · 惠 栋 《后汉书补注》 清 · 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 周 天 游 《八家后汉书辑注》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398-445)著,今 本 120 卷(范晔完成其中的 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是 后人从西晋司马彪《续汉书》 中抽出补入的),记载东汉 近200年的历史。 返回本章目录

42 附:《三国志》与注疏 《三国志》注疏 《三国志注》 《三国志补注》 《三国志旁证》 《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西晋
南朝 · 宋 · 裴松之 《三国志注》 清 · 赵一清 《三国志补注》 清 · 梁章巨 《三国志旁证》 卢 弼 《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西晋 陈寿(233-297)著。 与《史记》、《汉书》、 《后汉书》并列,称为 “前四史”。 返回本章目录

43 附:《资治通鉴》与注疏 宋 · 胡三省 范祖禹 《资治通鉴》注疏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通史,294 卷,系统地记载
《资治通鉴音注》 (贡献最大,与 《三国志》裴松 之注齐名)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通史,294 卷,系统地记载 了1362年(前403年—959年)的历 史。 主编:司马光 助编:刘恕、刘攽(bān)、 范祖禹 用时:19年(1065年—1084年) 返回本章目录

44 文 选 附:《文选》与注疏 萧 统 南朝梁 唐 李 善 注 五 臣 注 高宗年间 玄宗年间 吕延济 刘 良 张 铣(xiǎn) 从隋代起成
南朝梁 唐 文 选 (昭明文选) 萧 统 (501-531) 从隋代起成 为“文选学” 高宗年间 李 善 注 玄宗年间 五 臣 注 吕延济 刘 良 张 铣(xiǎn) 吕 向 李周翰 返回本章目录

45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篆刻:不耻下问 返回本章目录

46 这三个术语相当于“叫做”。这种格式,是用下定
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相当于“叫做”。这种格式,是用下定 义的方法来解释古书词义。释文在前,被释的词在后。 这种格式在连用时,往往是用来辨析同义词。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河水清且涟漪。 《诗经·伐檀》 毛亨传: 风行水成文曰涟。 各兴心而嫉妒。 《离骚》 王逸注: 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孔颖达疏: 高大而坏谓之崩。 不义不昵,厚将崩。 《左传·隐公元年》 返回本章目录

47 谓 周人作会而民始疑。 天子无事。 《礼记·王制》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谓,相当于“是指”、“是说”。这种格式,是用来
解释概念比较广的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所指的范 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被释的词在前,释文在后。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周人作会而民始疑。 《礼记·檀弓》 郑玄注: 会谓盟也。 郑玄注: 事谓征伐。 天子无事。 《礼记·王制》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返回本章目录

48 括性词语解释对某种现象或状态的具体描写。 相当于“……的样子”。
这种格式是用来解释形容性词语,是用概 括性词语解释对某种现象或状态的具体描写。 相当于“……的样子”。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毛亨传: 萋萋,茂盛貌。 维叶萋萋。 《诗经·葛覃》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善也。 《庄子·逍遥游》 郭象注: 泠然,轻妙之貌。 líng 返回本章目录

49 侧,犹厓也。 犹 “犹”是“等于说” 的意思。这种格式往往 是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解释
的词与被解释的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只是近 似,因而二者不可以互训。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毛亨传: 侧,犹厓也。 置之河之侧兮。 《诗经·伐檀》 朱熹注: 直,犹但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返回本章目录

50 《礼记·祭法》 之言、之为言 这种格式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 义。被释的词同用来解释的词,不仅音同音
近,而且意义上也有联系,即所谓“声训”。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郑玄注: 葬之为言藏也。 身死不葬。 《礼记·保傅》 郑玄注: 庙之言貌也。宗庙 者,先祖之尊貌也。 王立七庙。 《礼记·祭法》 返回本章目录

51 借字。往往是在说明假借字时,既注音,又释 义。
读为、读曰 注明音读的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往往是在说明假借字时,既注音,又释 义。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郑玄注: 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尚书·尧典》 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 《庄子·逍遥游》 返回本章目录

52 定完全同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
读若、读如 注明音读的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不一 定完全同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 洪兴祖注: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此读若耐。 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礼记·儒行》 返回本章目录

53 衍文、脱文 “夫”字衍文也,“二人” “犹妇”上当脱“人”字。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叫做衍文,简称 “衍”,也叫衍字、羡文。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叫做脱文,简称 “脱”,也叫夺文、缺文、阙文。 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 从母之夫,舅之妻, 二夫人相为服。 《礼记·檀弓》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夫”字衍文也,“二人” 两字合为“夫”。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诗经·桃夭》孔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 “犹妇”上当脱“人”字。 返回本章目录

54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篆刻:人民需要艺术 返回本章目录

55 字 形 音 义 古注方式总说 形训 音训 义训 据形求义 外在形式的运用 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 构训释词义的方法,叫 相对 做形训。 独立
据形求义 外在形式的运用 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 构训释词义的方法,叫 做形训。 相对 独立 彼此 联系 互为 补充 形训 音训 义训 (词) 因声求义 内在形式的运用 运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训 释词义的方法,叫做音 训,也叫声训。 据文证义 语言环境的运用 不借助于字形和字音, 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 叫做义训。 返回本章目录

56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 《韩非子·五蠹》
形训 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 故文,反正为乏。 《左传·宣公十五年》 于文,皿虫为蛊。 《左传·昭公元年》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 《韩非子·五蠹》 返回本章目录

57 音 同 音 近 双声 叠韵 音训-1 乾,健也。 《周易·说卦》 兑,悦也。 (同上) 武,舞也。 《释名》 逆,迎也。 《说文解字》
乾,健也。 《周易·说卦》 兑,悦也。 (同上) 武,舞也。 《释名》 音 同 逆,迎也。 《说文解字》 八,别也。 (同上)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名》 羊,祥也。 《说文解字》 户,护也。 (同上) 月,缺也,满则缺也。 《释名》 音 近 双声 叠韵 返回本章目录

58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 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 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 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
音训-2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 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 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 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 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 段玉裁 诂训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王念孙 返回本章目录

59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尔雅·释训》 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解字》 再,一举而二也。 (同上) 半,物中分也。 (同上)
义训-义界(界说)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尔雅·释训》 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解字》 再,一举而二也。 (同上) 半,物中分也。 (同上)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同上) 返回本章目录

60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事也。《毛传》 顾眷。《郑笺》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曰也。《郑笺》
义训-直训(代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 · 硕鼠》 大也。《郑笺》 事也。《毛传》 顾眷。《郑笺》 往也。《郑笺》 曰也。《郑笺》 返回本章目录

61 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勤,劳也。 劳,勤也。 吹,嘘也。 嘘,吹也。 意,志也。 志,意也。 排,挤也。 挤,排也。
义训-互训 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勤,劳也。 劳,勤也。 吹,嘘也。 嘘,吹也。 意,志也。 志,意也。 排,挤也。 挤,排也。 歌,咏也。 咏,歌也。 奉,承也。 承,奉也。 — 宫室 — 勤劳 — 吹嘘 — 意志 — 排挤 — 歌咏 — 奉承 《说文解字》 《尔雅》 返回本章目录

62 1 2 义训-同训 扶,佐也。 《说文解字》 辅,佐也。 (同上) 扶、辅、佐同义。 省,视也。 《说文解字》 相,视也。 《尔雅·释诂》
省、相、视同义。 扶,佐也。 《说文解字》 辅,佐也。 (同上) 省,视也。 《说文解字》 相,视也。 《尔雅·释诂》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释诂》 拳拳、区区、款款,爱也。 《广雅·释训》 返回本章目录

63 庸也者,用也; 讥,诽也。 用也者,通也; 诽,谤也。 谤,毁也。 通也者,得也。 毁,缺也。 缺,器破也。 义训-递训
《庄子 · 齐物论》 讥,诽也。 诽,谤也。 谤,毁也。 毁,缺也。 缺,器破也。 《说文解字》 返回本章目录

64 义训-反训 郭 璞 注 : 此皆训诂义 有反复旁通,美 恶不嫌同名。 徂,存也。 乱,治也。 故,今也。 《尔雅 · 释诂》 返回本章目录

65 冠,絭(juàn)也,所以絭髪。弁冕之总
三者综合运用 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说文解字》 音训 义训 冠,絭(juàn)也,所以絭髪。弁冕之总 名也。从冖(mì),从元,元亦声。 冠有法制,从寸。 (同上) 音训 义训 形训 返回本章目录

66 汉代的训释工具书 义训汇编: 《尔雅》以时间为 《 尔 雅 》 西 汉 沟通殊语: 《 方 言 》 西汉·扬雄 形训为主:
《 尔 雅 》 西 汉 沟通殊语: 《 方 言 》 西汉·扬雄 形训为主: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专用声训: 《 释 名 》 东汉·刘熙 《尔雅》以时间为 主,《方言》以地域为 宗,《说文》以形说义, 《释名》以音索义。时、 地、形、音四者,为研 治汉语训诂的办法,已 完全具备。 — 殷孟伦 返回本章目录

67 感谢您的聆听!


Download ppt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