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認識有機農業 王鳳英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認識有機農業 王鳳英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有機農業 王鳳英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 有機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德國人Dr. Rudolf Steiner在1924年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但是當時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是追求農業的工業化與商品化,以提高產量,所以有機栽培法並未受到重視。 日本岡田茂吉先生於1935年倡導自然農法,以尊重土壤為基本,倡導永續性的農業生產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復興經濟,充裕糧食,達到增產糧食目的,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機械化耕作的化學農法受到鼓勵。   

3 化學肥料影響地球自然生態體系   依賴高投入化學肥料及合成農藥等合成資材,並以大型農機與種植單一作物來提高生產效率,雖然緩和了人口增加所造成糧食需求之壓力,但影響了地球之自然生態體系,自然資源被過度使用而逐漸枯竭,長久下來對於地球環境(包括水、土壤及空氣等)造成負面影響。

4 1970年代,由於能源危機發生,各國逐漸意識到地球資源有限
至1970年代,由於能源危機發生,各國逐漸意識到地球資源有限,環境污染受到嚴重汙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導致農業生產力衰退,如何維護環境品質與生活水準及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型態轉向多樣化、精緻化,也特別關注農產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於是近年來永續農業、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乃蓬勃發展。

5 1980年後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重視 有機農業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係在1970年以後,而早期發展有機農業國家幾乎多是工業較先進之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及美國等),至1980年後方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重視。

6 依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定義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IFOAM):有機農法的目標就是要創造具整合性、人性化並在環境和經濟上永續的生產系統。 最終目的在使農場依賴其本身所產生的資源再生利用(renewable resources)及對於生態、生產過程或互動管理達到最佳狀態,因而可提供適當的作物、畜產、人類營養、病蟲害防治,並適度地對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提供回報。

7 目前世界上實行有機農業的國家約有100多國 依據「2004有機農業世界統計資料和未來前景」報告中,得知目前世界上實行有機農業的國家約有100多國,且在有機管理下的區域正不斷地增加,約有24,070,010公頃之土地正實行有機農耕,主要分布的區域在澳洲1,050萬公頃,阿根廷320萬公頃,義大利120萬公頃、美國95萬公頃及巴西84萬公頃(如表2-1),與2003年的22,811,267 比較,增加1,258,743公頃,即10.55%。

8 有機食品市場將達 億美元 依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技術合作代辦處(UNCTAD)與世界貿易組織(WTO )設置之國際貿易中心(UNCTAD/WTO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資料,2002年全球有機食品市場規模達 億美元,且每年以5-15﹪成長率逐漸攀升,預期2005年全球有機食品市場將達 億美元

9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 民國75年由農委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實施有機農業之可行性評估
並經二年籌備,於77年分別於高雄、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旗山及鹿草)設置有機農業試驗長期觀察區 進行綜合性的有機栽培法觀察研究 在各試驗改良場所已有多年努力研究,已逐步建立作物有機栽培技術。

10 台灣地區於84年度推廣有機農業 由各區農業改良場選定農戶辦理有機栽培試作,並積極辦理示範、觀摩及產品展售會
86年度起由各區農業改良場負責辦理驗證及標章核發等工作, 參照國外先進國家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 委由民間有機驗證機構辦理驗證工作 至93年度已達1,246公頃,增加7.8倍

11 辦理有機農產品驗證 農委會於88年3月15日公告「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輔導要點」及「有機農產品驗證輔導小組設置要點」等規定,建立民間有機驗證機構辦理有機農產品驗證之紀元。

12 92年9月發布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 於92年2月配合「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之公布實施,依據該條例第二十七條訂定,於同年9月及10月分別發布「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資格審查作業程序」、「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作物」及「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畜產」等規定,作為政府輔導及推動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依據。

13 有機農業驗證面積93年度已達1,246公頃 至93年已輔導「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及「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三家民間有機驗證機構,成為農委會核可授權之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有機農業驗證面積自85年之160公頃至93年度已達1,246公頃,增加7.8倍

14 應符合ISO/IEC Guide 61及65標準作業程序

15 坊間未經驗證卻標榜有機產品 我國現行有機農產品相關規範,僅係輔導性質之行政規則,並無強制力及約束力,且欠缺加工處理、標示規定、罰則等相關規範,致坊間充斥未經驗證但卻標榜「有機」之產品,該等產品是否符合有機生產之標準則不得而知。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 與確保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研訂有機農業管理法規已為刻不容緩之課題。

16 未來制訂CAS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之認證規範。
增(修)訂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處理產品驗證規範、驗證機構評鑑辦法、驗證稽核員訓練及證照管理規範等。

17 生產履歷紀錄制度 歐盟於2005年1月1日起實施食品訊息可追蹤系統(食品追蹤紀錄管理辦法),未來若食品無法提供生產履歷,將無法進入歐盟市場
日本於e-Japan戰略中已明確指出「在2010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生產履歷」的目標 於2004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牛隻生產履歷紀錄制度。 韓國則於2005年起全面推動環保型農產品實施生產履歷制度以方便農產品的追蹤管理。

18 11種重點作物有機栽培生產技術 建立有機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及作物有機作物生產標準作業體系,預定於95年度先選定葉菜類、根莖類、毛豆、番茄、鳳梨、甜玉米、甘薯、香蕉、草莓、枇杷、水稻等11種重點作物之有機栽培生產技術,包括病蟲害管理、土壤肥力管理、雜草管理等,作整體性系列研究,以有效改進作物有機生產技術上

19 有機農產品已成消費者最佳選擇 隨著生活水準日益提高,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需求,以追求產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為首要。
有機農產品生產係遵循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在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下,達到生產自然安全之農產品為目標。 有機農產品已成為消費者最佳選擇,在大量生產後將更為普及,消費者在傳統市場、超市、大賣場或宅配等均容易購買到安全可靠之有機農產品。

20 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降低對環境污染:有機栽培法對於病蟲害防治,以栽培抗病蟲品種,或利用天敵、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或以套袋、誘殺板、捕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在肥料使用種類以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此種栽培方式,避免河川、湖泊、水庫農藥累積或優養化現象,確保水源品質,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21 農業廢棄物回收再生資源利用:    台灣地區一年產生之農作物殘渣、稻殼、家禽畜排泄物等農畜廢棄物一千餘萬公噸,如未妥善處理將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如將這些農業廢棄物經充分醱酵後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再施於田間,不僅可有效處理這些農業廢棄物,並可改良土壤性質,以及提供農作物生育所需之氮、磷、鉀肥,降低化學肥料用量。

22 建立良好之耕作制度: 一般栽培法連續種植作物,其吸收養分相似,會造成土壤中養分快速損失,最後必須仰賴大量的化學肥料補充,以致增加化學肥料的用量。而有機栽培法,如採取與豆科植物輪作、間作或輪作綠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結構,並減少發生病蟲害之機率。

23 改進空氣品質:   化學氮肥大量的使用會產生氧化亞氮(N2O),會破壞大氣中平流層的臭氧層,使得紫外線穿透大氣層直達地面之量增高,將危及地球上的生物,減少或不使用氮肥可以協助減少N2O形成量。 防止土壤沖蝕:有機農業講求混作、間作、輪作,土壤覆蓋比較完全,避免雨水直接沖刷,而且使用有機質增加土壤滲透力及保水力,有效防止土壤沖蝕。

24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儘量少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之生產方式,有機農場必須沒有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先測定其水質和土壤以確認沒有發生污染。 如果發現鄰近有工廠排煙或落塵直接吹進農場或者灌溉水及土壤遭受工廠廢水、落塵或廢棄物污染,就不能算是有機農場。

25 有機農業之意義 有機農業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
    有機農業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 有機農業之定義因各國法律之規定而不同,隨著農業技術的演變,有機農業法規的要求亦漸趨嚴格。 在臺灣,尚無「法律」對有機農業加以規範或管理。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 公布相關規範,作為管理有機農業及輔導有機農民生產之依據。

26 有機農業又稱為生態農業 有機農業有時亦被稱為生態農業、低投入農業、生物農業、動態農業、自然農法、再生農業、替代農業、或永續農業之一種。
各國法律或農業協會所使用的名稱或定義經常不同,例如歐洲聯盟的十二個國家,雖然用相同的管理條例,卻分別採用生態農業、生物農業及有機農業三種名詞作為法律上的稱呼。在台灣,農委會及農林廳則採用「有機農業」一詞。

27 實施有機農業 自二次大戰以來,由於石化能源、機械、化學肥料、植物及動物的保護藥物或生長素、育種及遺傳工程等的使用及演進,使得農業生產方式趨向工業化及密集化,產量的確顯著地增加,解決了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糧食不足,成就了所謂的綠色革命。

28 農業生產趨向工業化之問題:1  1. 環境之污染及破壞:農藥及肥料之硝酸鹽殘留,以及工業化大量畜養牲畜產生的動物糞尿污染了水及土壤,農藥又會污染空氣,密集的耕種方式亦使表土流失。

29 農業生產趨向工業化之問題:2 2.    生態破壞:單一農產品之密集生產方式及以人類需求為導向的育種與生物遺傳工程,使地球上的物種減少。農田的開發使當地生物之生長環境破壞,生物無法繼續生存。農田中小動物、昆蟲、鳥類等受農藥及肥料之侵害而死亡。昆蟲、細菌及真菌等也因病蟲害防治藥物的過度及長期使用,而產生抗藥性 (assistance),對農業生產威脅更大。

30 農業生產趨向工業化之問題:3 3. 食物污染:農藥、肥料、動物用藥及動植物荷爾蒙等之殘留危害了食品安全及人體健康。
4.         開發中國家農產品生產過剩,造成政府在產品價格或農民所得補貼上的財政負擔。

31 農業生產趨向工業化之問題:4 5.  已開發國家因致力於生產可供外銷之農產品以賺取外匯,又遭受已開發國家之糧食傾銷 (dumping),使得其糧食生產減少而糧食供應不足。 6. 因大量使用機械,使得農村人口外移,破壞了鄉村的社會結構,造成了就業市場的壓力,同時也產生了社會問題。

32 適當的輪作與間作   有些不同種類的菜可以先後接替著種,叫作「輪作」 ,可以避免連作障礙。在主要作物兩旁栽種其他作物,可以減少病原和害蟲攻擊主要作物的機率,分攤病蟲害的效應,叫作「間作」,可以配合其他防治方法實施。  

33 輪作時,土壤應先曬置一段時間  要輪作時,土壤應先曬置一段時間,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水稻與旱作或蔬菜都是很好的輪作組合,可以減少很多因連作而產生的病蟲害,例如容易感染線蟲的作物可與萬壽菊、草決明、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輪作或間作,容易感染鐮刀菌的作物可與青蔥、韭菜、大蒜等輪作或間作。

34 蔬菜的連作、輪作關係 可以連作的蔬菜:小白菜、萵苣、茼蒿、蔥、胡蘿蔔、菠菜、韭菜
不宜連作的蔬菜:茄子、蕃茄、青椒、馬鈴薯、豌豆、扁豆、四季豆、甘藍、白菜、蘿蔔、胡瓜、扁蒲、絲瓜

35 可以輪作的蔬菜 蘿蔔→ 茄子 黃瓜→  蔥→  扁豆 蘿蔔→  菠菜→  黃瓜 茄子→  蘿蔔→  波菜 甘藍→  甜菜→  萵苣→  蘿蔔

36 如何鑑定有機農產品   近30-40 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的人士感覺到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濫用之可怕,紛紛提倡有機農法。

37 蔬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化學肥料方面最令人擔心的是氮素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人畜飲用水或蔬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之大量累積,對飲用該水或食用該蔬果的人畜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超過 45 mg/l 時,可使飲用該水之婦人所生嬰兒產生藍嬰症或發生呼吸困難問題,而亞硝酸鹽則為一般公認的致癌物質,所以美國聯邦政府對人畜飲用水中之硝酸鹽含量標準為 45 mg/l。農藥因種類多,毒性也強,對人體的為害更加嚴重。

38 先瞭解有機農業之定義  日本MOA將有機農業稱為自然農法(nature farming),所採行的是一種最嚴格的有機農法,除不得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和化學農藥外,人糞尿和任何遭受污染之有機資材或未經堆積發酵過之禽畜糞都不得使用

39 美國的有機農業 美國的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 雖然也強調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但一些微量元素和病蟲害防法資材仍可視實際情況從天然礦物或其他適當來源酌量供應使用。

40 有機農業另外取名為永續農業 後來美國農部參與之後,更從經濟收益和生態保育立場考量將有機農業另外取名為替代性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或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認為在不破壞土壤和生態環境之原則下仍可酌量使用少量化學肥料和一些低毒性化學農藥。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所訂八十六年度農作物有機栽培實施準則與替代性農業和永續性農業所採行之實施基準非常相似

41 有機農作物栽培 為提高有機農作物栽培之可行性,其生產方式有賴於充分利用各種作物殘株、禽畜廢棄物、綠肥植物、油粕類、及農場內外其他各種未受污染之有機廢棄物,和富含養分之礦石類等製成堆肥,以改善地方,同時供應作物所需養分。

42 維持農業之永續生產 有害病蟲、動物及雜草則儘量鼓勵採行栽培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天然資材防治等,以避免傷害土壤、水資源及農業生態環境,以維持農業之永續生產並提供品質優良而安全健康之食品 有機農場必須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其空氣、土壤及水源必需無污染情形。

43 依照農場環境狀況和作業鑑定法   購買有機農產品之前最好先到預定採購之農場查訪一下,詳細查看它的環境條件和作業情形。

44 農場查訪1 如果是稻田,可能為防止雜草而覆蓋稻穀,菜園和瓜園則可能覆蓋稻草,那是沒有使用殺草劑的證據。
菜園如果有許多枯死的雜草而土壤非常堅硬時,可能該菜園經常噴射殺草劑,蔬菜品質一定很差。 長好的菜園土壤一定較為鬆軟,地下或地上都可以看到一些有機質。

45 農場查訪2 有機果園多數採行草生栽培,草生下面多數有一層鬆軟的有機質,如果在噴射糖醋液和蘇力菌,或堆放著有機堆肥或有機液肥或掛了很多黃色誘蟲紙,表示有可能在採行有機農法 如果是噴射殺草劑和化學農藥可以看到許多枯死的雜草。

46 農場查訪3 採行草生栽培是果樹有機栽培的良好證據。 有機果樹草生下面常可以看到一層鬆軟之腐植土。 插秧後覆蓋稻穀,可以抑制雜草,免用除草劑。

47 依照農場生態鑑定法   實施有機農法之後農場的生態環境即逐漸開始改變,作物上面一些害蟲和益蟲都會逐漸出現,其中最容易看到的有瓢蟲、寄生蜂卵塊、鳥巢等。

48 檢查土壤 則可發現土壤顏色較以前為黑,使用大量粗有機質履蓋者,土壤變得非常鬆軟,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異常活躍,把土壤撥開,有時候可以看到一些活潑的蚯蚓和其他蟲類;使用殺草劑和化學農藥者,有時候可以發現一些死去的蚯蚓,土壤變成非常堅硬,有些地面產生許多鹽斑,顯得死寂而缺生命現象。

49 田區的證據 作物上面出現寄生蜂卵塊是完全沒有噴射化學農藥的證據。 田區出現鳥巢是完全沒有噴射化學農藥的證據。

50 依照產品外觀鑑定法 有機產品因都採取自然方法栽培,其外觀大小和顏色多少會與一般化學栽培者有一些不同。
  有機產品因都採取自然方法栽培,其外觀大小和顏色多少會與一般化學栽培者有一些不同。 最容易看出來的有果實大小、果實顏色、果實亮度等。

51 有機產品 化學農法栽培的香蕉往往非常粗大,有時候果肉會有硬心,有機栽培的不會很大,但果肉一定全部是柔軟的,不會有硬心,化學農法栽培的葡萄果粒都較大,有時候會有明顯的藥斑 一些果園因時常使用殺草劑,而使果實著色不良,栽培管理正常之有機楊桃果實都較化學栽培者光亮很多,品種特性也較明顯 一些化學農法栽培的枇杷因經常使用殺草劑及化學肥料,果皮常會皺曲而皮剝不開,果肉硬硬的,淡然無味。

52 依照產品貯藏時間鑑定法 根據日本MOA的試驗資料顯示有機產品都較化學農法者耐於貯藏,化學農法栽培的米貯藏7年後體積縮小一半以上,有機米才縮小一點點 化學農法栽培的楊桃貯藏5天即開始產生褐斑,8天就變壞很多,有機楊桃到第12天才開始變壞;化學農法栽培的番石榴也較有機栽培者早約一星期變壞,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殺草劑和化學農藥之影響 不耐貯藏的一些產品可能不是有機產品。

53 依照產品煮爛程度鑑定法   採用自然方法栽培的蔬菜煮熟後都非常腐爛而其獨特的風味也很強,但現在從市場買回來的蔬菜煮熟後吃起來很多都是硬硬或脆脆而不腐爛,並且淡然無味,這些都是使用過量殺草劑和農藥的結果。 殺草劑容易使蔬菜植物體硬化並失去天然風味而又不耐貯藏,有些農藥也會影響蔬菜的風味。

54 有機絲瓜煮後柔軟,香氣較重 蘿蔔和球莖甘藍,如果是使用殺草劑栽培者,煮後不會完全熟爛,而剩下一些硬塊煮不爛,其他常見的蔬菜如青花菜、花椰菜、甘藍、豆類、絲瓜等 有機絲瓜則瓜皮葉綠層較厚,削皮後顏色較綠,煮後非常柔軟,香氣較重,化學農法栽培的絲瓜瓜皮葉綠層很薄,削皮後顏色較白,煮後成塊狀,氣味較淡。

55 依照產品風味鑑定法 採用自然方法栽培的水果,其獨特風味都很強,但使用殺草劑和農藥可使其風味逐漸減少或消失,甚至怪味。
  採用自然方法栽培的水果,其獨特風味都很強,但使用殺草劑和農藥可使其風味逐漸減少或消失,甚至怪味。 有機栽培的葡萄或香蕉貯藏期間時常可以聞到甘甜味道,顏色也較好,化學栽培者時常會有強烈的異味產生。

56 依照產品營養成分鑑定法 有機產品因全部使用有機質栽培,它們所吸收的養分也與一般化學栽培者稍有不同。
有機產品的錳含量一定較低,其他如鋅、銅、鎳等金屬元素含量有時候也較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也會較低。

57 依照產品農藥殘留量鑑定法 根據有機農法實施準則,採行純有機農法時完全不能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和化學殺草劑,準有機農法雖然可於栽培初期使用一些化學農藥,但無論純有機或準有機農產品都完全不能檢出任何化學農藥的殘留。

58 土壤與肥料管理 綠肥作物 :綠肥為一種作物,其新鮮的植體被翻犛到土壤中作為肥料,或用來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故種植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尤其豆科綠肥作物其共生之根瘤菌可固定空氣中之氮素,增加土壤中氮素之來源,防止雜草叢生及具水土保持功用,並兼具綠化、美化農村景觀。另油菜等綠肥亦有充裕冬季蜜源及紓解冬季蔬菜生產過剩壓力等多功能。 

59 雜草控制 於田間雜草發生高峰期之雜草發生數約為慣行農法之2.7~3.9倍,折衷農法則約為其1.2~2.3倍。而有機農法作物種植後覆蓋材料之選擇,以稻殼覆蓋對雜草控制效果似較稻草為佳。 雜草數調查顯示,連續旱作雜草數有上升之現象,而水稻後作之田間雜草數有逐漸減少頃向,且兩輪作系統之三種農耕法均有相同之趨勢。

60 微生物肥料 指含有某種活微生物或酵素的固體或液體製劑,施用在種子、幼苗或土壤上,可加強營養之有效性或增加土壤中營養份,補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 ,使土壤維持在良好生態環境下發揮功能。 可分為固氮菌(包括共生、協生及非共 生固氮菌)、溶磷菌(包括真菌、放線菌及細菌類)、溶矽菌、菌根菌、促進作物生長之根圈微生物、分解菌、鐵物質生產菌、有機聚合物生產菌、複合微生物肥料、堆肥用微生物肥料等。

61 有機堆肥 有機堆肥化處理就是堆積有機物的殘渣,經由微生 物的繁衍,使有機物分解、發酵至完全腐熟,形成鬆軟、茶褐色並具有泥土芳香的有機肥,直接施用於土壤, 不會危害作物,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62 有機質材料的應用 有機質材料的應用是有機農業的重要課題之一。
有機質材料供分解、釋放出植物的養分外,且有助土壤理化性的改善及增進營養元素之有效性等等的功效。 農業用的有機質材料的來源甚多,不外乎來自生物的殘體或殘質,包括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來源,有的是新鮮,有的是乾燥, 另有的是已腐熟,也有的是數年、百年、千萬年的殘質,由於來源及分解難易不同,因此需要認識有機質材料 的特性,將有助選擇應用得當。

63 農場堆肥製作方法 將生物殘體及動物排泄物(有時再加少量礦石或化學肥料)調配碳氮比、水分及通氣性後,經一段時間堆積,藉由微生物進行堆肥化反應(醱酵)之後的腐熟產品即為堆肥。 

64 製作堆肥理由 大量產生的農業及畜產廢棄物,如不能適當處理, 不但佔用空間,又影響環境衛生,降低生活品質
   大量產生的農業及畜產廢棄物,如不能適當處理, 不但佔用空間,又影響環境衛生,降低生活品質 若任其棄置或焚燒處理,則又有可能造成水質、土壤與空氣等的二次污染。 將這些廢棄物中尚有利用價值的有機資材經堆肥化後回歸農田土壤,不但可以解決廢棄物問題,而且可以增進地力。

65 製作堆肥的方法 堆肥化的過程是一連串微生物的反應,堆肥資材如同培養基,堆積後如同醱酵槽,因此任何影響微生物活性的因子都與堆肥化有關。
控制其碳氮比、水分及 空氣、溫度、酸鹼度、菌種及腐熟度分別判斷堆製程度。

66 有機質肥料 經堆製、腐熟而成之有機質肥料大致可分為易分解型及難分解型兩種,前者一般以禽畜糞、動物性廢棄物、油粕類等為主,含纖維質較少,氮、磷、鉀三要素含量高,其所含養分在土壤中分解釋放較快。 稻穀、樹皮、木屑、作物殘株等為材料,含豐富纖維質,但氮、磷、鉀三要素含量較少,在土壤中的分解較慢,宜用在改良土壤理化性和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使作物根部有良好生長環境。

67 依土壤條件選擇有機質肥料 依據土壤採樣送改良場分析土壤之有機質含量情形來決定,土壤有機質含量小於1%,應選擇含有豐富有機質之有機肥料,並考量其價格後方可大量全層施用,如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3%除在石礫地外宜酌量施用,就經濟效益上,利用休耕、休閒期間種植綠肥作物為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68 注意有機質肥料品質 有機質肥料如未經發酵,施用後易因繼續在土壤中發酵,產生危害作物根部之物質,滋生病原菌。
市售有機質肥料應注意是否有重金屬含量如禽畜糞中常會有來自飼料添加物,如銅、鋅長期施用會造成重金屬的累積,須慎重注意選用。

69 有機農法上堆肥具有三種功效 施用堆肥在有機農法上具有三種功效,(1) 供應作物養分 (2)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3) 活化土壤。
這三種功效對田間作物之影響,依序發生。

70 堆肥使有機田土壤活化 有機農場經營初期,堆肥以養分供應為主,經營 5-6 年之後,土壤性質會顯著改善,並開始出現增產的效果
  有機農場經營初期,堆肥以養分供應為主,經營 5-6 年之後,土壤性質會顯著改善,並開始出現增產的效果 十年之後,有機田土壤活化,甚至於出現靜菌及抗病能力之效果。 要達到堆肥上述的全部效果,有機農場經營,需要有長期的毅力,不斷的努力。

71 有機農場的生態環境 有機農法之後農場的生態環境即逐漸開始改變,作物上面一些害蟲和益蟲都會逐漸出現,其中最容易看到的有瓢蟲、寄生蜂卵塊、鳥巢等。

72 土壤的小動物和微生物異常活躍 檢查土壤則可發現土壤顏色較以前為黑,使用大量粗有機質履蓋者,土壤變得非常鬆軟,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異常活躍,把土壤撥開,有時候可以看到一些活潑的蚯蚓和其他蟲類 使用殺草劑和化學農藥者,有時候可以發現一些死去的蚯蚓,土壤變成非常堅硬,有些地面產生許多鹽斑,顯得死寂而缺生命現象。

73 有機蔬菜能需足量清水的沖洗 有機蔬菜因為不噴灑農藥,所以容易發生蟲害。在土壤狀態不佳,或土壤改良初期,因為土壤缺乏充足生命力,土壤營養缺乏,栽種出來的作物也會因為抵抗力不足而容易造成病蟲害的威脅。 有機蔬菜中,雖然沒有化學農藥的問題,不過蟲卵、寄生性線蟲的沾附還是有可能的,因此,足量清水的沖洗也是必要的程序,如果是生食的話,最好還要用冷開水再清洗一次。

74 雜草的好處1 雜草對於耕地並非全無好處,只要管理得當,它可以與土地、作物相輔相成。
① 營養補給:雜草雖然會從土壤吸收一部分養份,但其還原土壤後,對土壤的回饋及貢獻將更多。雜草進行光合作用後,根部深入下層土,把養分帶上地表,提供土壤豐富的有機質、鈣質、礦物質等。

75 雜草的好處2 ② 保護地表:適度保留雜草,可行誠農地天然披覆,能防止地表水分蒸發,土壤沖刷及流失,同時可以提供天敵活動及繁衍居所,豐富生態系。

76 選購蔬果 不要過分挑剔蔬果的外觀品質,例如蟲孔、病斑等。 外表留有藥斑或化學藥品氣味者,應避免選購。
經套袋保護生產之蔬果,如葡萄、苦瓜等,不易附著農藥。 選購當季盛產的蔬果,購買時並注意多樣化。 選購有來源標示及品牌之蔬果,衛生安全更有保障。

77 清洗蔬果1 蔬果應先用大量清水沖洗,若用清潔劑或鹽水,要避免二次污染或流失營養。 --包葉菜類
如包心白菜、高麗菜等,應先剝除外葉後,再剝成單片沖洗。 小葉菜類 如青江白菜、小白菜等,應先將近根處切除,把葉片張開,直立沖洗。

78 清洗蔬果2 瓜果菜類 如苦瓜、小黃瓜等,如需連皮食用,可用軟毛刷刷洗,另如甜椒,有凹陷之果蒂,應先切除再行沖洗。 根莖葉類
如蘿蔔、菜心等,應先清洗後再去皮,以去除仍附著於表皮的不潔蟲卵、病菌等。

79 清洗蔬果3 剝皮類的水果 如荔枝、柑橘等,應先清洗後,再剝皮食用。 凡表皮不平滑或有細毛的蔬果,較容易沾著農藥,應加強清洗或去皮。

80 CAS與標章 為方便消費者辨識,農委會推對相關證明標章之整合,全部調整以CAS為共同標章推動,吉園圃蔬果標章,自95年1月1日起改為CAS吉園圃生鮮蔬果標章,新式樣吉園圃標章由「CAS」與「吉園圃生鮮蔬果」標準字及識別編號構成(如圖)。此標章代表品質的安全、農友的榮譽,消費者可放心採購,安心享用。

81 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 CAS CAS標章是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的簡稱,是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最高品質的代表標幟。
本標章照原圖比例製作成直徑分別為七公分、五公分、二公分等大、中、小三種尺寸,以適用於不同包裝袋(箱)上,或更小尺寸,以直接黏貼於農產品上。

82 有機驗證標章 認識有機驗證標章 農委會輔導之驗證機構所使用之標章(MOA、TOAF、TOPA及FOA四驗證機構已獲農委會認證)

83 國際美育自然基金會(MOA)

84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

85 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

86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87 資料查證與查詢:   消費者亦可上網查詢農委會輔導之驗證團體之驗證合格農場名單。另外,有機農產品之包裝袋上,應註明有機驗證機構及輔導機構名稱,消費者可以依據包裝袋上所列的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名稱,以電話或傳真查詢其資料是否屬實。

88 國內主要農委會輔導之驗證機構 機 構名 稱 電 話 傳 真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 02-27814164 02-2286870
機 構名 稱 電 話 傳 真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 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89 現場參觀 消費者亦可以直接到農場參觀後,在農場觀察幾個符合有機農業經營的現象:
1. 農田驗證標示牌:   一般有申請辦理驗證之農場,在農場明顯處會立有驗證標示牌,內容有農場驗證之相關內容與日期等資料。

90 2. 觀察農場生產環境:   注意農場四周有無防止外來污染之圍籬或緩衝帶措施,另一般有機農場內會呈現明顯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到處呈現一片生機,因施用有機質肥料後,土壤會變得很鬆軟而成粉粒狀,常可看到成串成堆的蚯蚓糞便,用手輕撥土壤,還可看到一些有機質。在農場裡會有許多昆蟲(如蜻蜓、蝴蝶、瓢蟲等)及青蛙等。

91 有機栽培之指標 在農場角落應可看到有機液肥等容器或桶子及堆放著有機堆肥等。 農場採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蟲害,可在農場內看到害蟲天敵(如草蛉)的養育設備,或放置各式的昆蟲誘捕器具或黃色黏紙以捕殺害蟲,這些都是採行有機栽培之指標。

92 查閱產銷紀錄及檢驗報告   消費者除可藉由訪談農民之生產理念外,亦可請農民提供農場近年土壤及水源之檢驗資料、有機資材製作或來源資訊、農場耕作計畫或紀錄,以及產品之農藥殘留檢驗報告等,作為購買參考依據。

93 家庭有機栽培 .非經濟生產為目的 在家庭陽台、花園或市民農園 可體會人與環境為互相共存、依存以維持生存的關係 淡泊養性 建立有機經驗
親身體會之經驗掌握有機農產品之優點並學會鑑別判斷。

94 有機栽培強調堆肥 創造健康的土壤環境 使用合格、完全腐熟的堆肥
廚餘作堆肥,必須至少堆成1.5公尺,當堆到1公尺高時,堆肥溫度才會上升(50℃-70℃)每禮拜翻推一次5-6星期後就可以此狀態存放半年這些堆肥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算完全腐熟

95 製作堆肥厭氣發酵會有餿水酸味 製作過程肥堆高度不夠,如以桶子裝盛則變成厭氣發酵,會有餿水酸味
自家庭院夠大或一個社區聯合起來共同來作堆肥則是可行的。

96 澆水 完熟的堆肥緩衝能力很強 如果澆水太多會漏洩多餘的水分 澆的太少,則可完全被根系土壤吸收 宜考量天氣陰晴狀況,酌量施行。 晴天1天1次
陰天則2天不澆水,第3天再澆即可 缺水的蔬菜品嚐起來會有苦味。

97 作物栽培 堆肥適當 適宜的作物 適時、適地、適種、移植、清園
農園在種完一季之後要翻起來曬土,讓太陽之曝曬殺死病原菌,甚至要把裡面殘留的菜根除掉,蔬菜才會越種越好

98 病蟲害防治與雜草處理 輪作 同一塊土地或生長介質,不可連續多次栽種同一種作物,因病蟲害宿主會滋生愈來愈多,像十字花科的高麗菜連坐時,根瘤病危害非常嚴重,所以必須採取更換作物的輪作方式。

99 共榮作物 有些植物種在一起會促進彼此生長,叫做「共榮作物」。 球莖甘藍可與洋蔥一起種,可以互補長得好。 甜椒也可以和洋蔥一起種,效果不錯。
  有些植物種在一起會促進彼此生長,叫做「共榮作物」。 球莖甘藍可與洋蔥一起種,可以互補長得好。 甜椒也可以和洋蔥一起種,效果不錯。 一般甜椒蚜蟲很厲害,使用農藥相當多。 用有機農法種出來的甜椒品質非常好。 甜椒若是露天栽培要使用套袋,防止成熟時果蠅叮咬。

100 共榮作物 洋蔥與萵苣 青椒與毛豆 芹菜與黃瓜

101 忌避作物 有些植物種在一起會減少病蟲害,叫做「忌避作物」。幾種菜混合種要儘量選擇共榮和忌避作物。   會散出異味讓蟲不喜歡接近的植物,像茴香、蝦夷蔥、薄荷、一串紅、波斯菊、萬壽菊…等等都是屬於忌避植物。園區種上這些忌避植物,五顏六色十分漂亮,不僅可驅蟲,還有美化作用。

102 利用天敵  昆蟲棲群密度之消長,除受氣候及其食物與棲所等因素之影響外,亦受到其昆蟲天敵的影響。昆蟲天敵是以捕食或寄生在昆蟲之卵、幼蟲或蛹體上之方式,致昆蟲死亡或降低其生殖潛力,如蜻蜓多起來時,小綠葉蟬就減少了。 人類利用上述一種或一種以上昆蟲天敵,從事防止害蟲對作物造成經濟危害之方法,稱為生物防治法。

103 人工除草 雜草:是有機栽培,故鼓勵人工除草。回歸到有機農法,順應自然,方可享受田園之樂。

104 有機農業具生產.生活.生態產業 有機農業具有生產、生活及生態之特性為三生一體之產業,它的範圍跨越優質農業、生態農業、安全農業、休閒農業四大領域。

105 強調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由於國人生活品質日益提高,追求健康的消費及環境保護特別重視,飲食需求強調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在民間及政府等單位積極推動下,有關驗證制度、生產技術、共同標章、行銷通路等措施,均盼早日與世界接軌。

106 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有機農業成為國內農業發展之重要一環,未來有機農業發展除兼顧消費者與生產者之權益及需求外,更應落實有機農產品驗證品質管制,以利開拓有機農產品市場,期望經營者必須用良心、愛心及恆心的經營,才能使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107 灌輸正確產銷觀念:  有機農產品強調提供清潔、安全、無農藥殘留,攝取此類農產品,對於一般民眾之健康,當然會有所幫助,但部分生產行銷業者宣稱有機農產品具有醫療效果,誤導正國人消費觀念,畢竟有機農產品只是眾多農產品中供消費者另一項選擇而已。 

108 整合有機農產品產銷:   面對國外有機農產品進口及國內大型企業加入市場之競爭壓力,政府應輔導個別有機栽培農戶組織產銷班,成立合作社或合作農場,並加入有機農業民間團體接受其驗證,以提高其競爭力。


Download ppt "認識有機農業 王鳳英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