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英国 1588年英西战争与海上霸权 《航海条例》与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 第四次英荷战争与海上殖民霸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英国 1588年英西战争与海上霸权 《航海条例》与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 第四次英荷战争与海上殖民霸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英国 1588年英西战争与海上霸权 《航海条例》与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 第四次英荷战争与海上殖民霸权
英法竞争与“日不落帝国” 贸易 工业 金融 衰落的原因

2 第一节 英西战争与海上霸权 英西战争(1588) 起因: 确立了海上霸权
西班牙(菲利普二世):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20000名士兵,号称“无敌舰队”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 34艘商船和海盗私人舰队 起因: 英国鼓励海盗私掠船(如德雷克,4700倍,16.3万英镑)掠夺西班牙的贸易航线和葡萄牙的贩奴船; 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天主教信仰,摒弃新教。1586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策划了一个阴谋要刺杀英王伊丽莎白,扶植苏格兰女王玛丽。阴谋败露,玛丽在第二年春被处死。 确立了海上霸权

3 1588年格拉夫林海战 西班牙舰队采用的是传统的横队接近敌船,然后靠甲板上的步兵打接舷战作为主要战术。而英国则依靠纵队战术,充分发挥远程炮的优势,从远处射击敌船。在这次战斗中,西班牙舰队船上共载步兵2万人,而英国船上则没有一名步兵。西班牙战舰体大笨重,船身像楼宇一样高耸,航行极不灵活。英国舰队舰船吨位虽小,却能灵活机动,多数火炮装在两舷,且射程较远。西班牙战船的加农炮射程近,平时对炮战并不重视,炮弹命中率很低。西班牙舰队企图逼近英船,实行接舷搏斗。然而,英国人打了就跑,牵着西军的鼻子在海上兜圈子,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使称雄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惨遭覆灭。格拉夫林海战因此成为侧舷炮战的海战范例。

4 第二节 《航海条例》与三次英荷战争 1651年《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The Navigation Acts)又译作航海法案,是指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以后该法案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但是航海条例也限制了英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最后且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

5 具体内容 1.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
2.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 3.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 4.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

6 第一次英荷战争( ) 起因于英国颁布1651年《航海条例》,矛头针对荷兰 。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7

8 第二次英荷战争( ) 1664年英军攻占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英国舰队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重创荷兰舰队。1666年5月,经过修整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国舰队,8月荷兰舰队进入泰晤士河攻打伦敦,遭到英国岸炮和海军的联合打击,遭到重创,英国重获制海权。1666年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毁,无力继续战争,试图与荷兰和谈。荷兰舰队趁机于1667年6月19日进入泰晤士河偷袭了伦敦,歼灭了驻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

9 第三次英荷战争( ) 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抵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以防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且与西班牙结盟迫使法国军撤兵。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但是荷兰于四次海战种均获得胜利,英国遂被迫停战 ,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10 第三节 1688年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  1685年詹姆士即位,称詹姆士二世。即位不久,他就推行恢复天主教的计划。1688年6月,辉格党人和一部分托利党人决定联合发动政变,邀请有王位继承权的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共同入主英国。玛丽和威廉信奉新教。1688年11月,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12月,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威廉和玛丽在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旨在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后,于1689年2月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这次政变是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由于未经流血冲突而获得成功,英国人称之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1 第四节 第四次英荷战争与海上殖民霸权 第四次英荷战争(1780-1784)
前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都是商业利益,第四次英荷战争渗入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战争的起因是美国独立战争,荷兰的一些政治商业精英希望美国独立战争能够削弱英国的海上势力,给荷兰商队更多机会。总的来说,不少荷兰人对美国的独立战争是抱着同情态度的,并有传闻说荷兰在与美国秘密谈判。于是1780年,英国挑起了第四次英荷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荷兰的惨败。荷兰为此不得不割让了在印度的一些土地并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荷属摩鹿加群岛自由贸易,荷兰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彻底被打破了。战争后的荷兰虽然失去对摩鹿加群岛的垄断,但是仍然控制着爪哇岛,以及苏门答腊岛的一部分,此时的亚齐王国仍然保持着独立。

12 海上殖民霸权地位的获得 英国通过四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夺取了海上殖民霸权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到17世纪末,英国经济实力与荷兰相比已占压倒优势,荷兰不再是英国的有力竞争者。此后,英国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法国。

13 第五节 英法竞争与“日不落帝国” 一、殖民地的竞争
18世纪的标志是英国和法国之间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这两个国家面对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竞争。 在北美洲,英、法两国的殖民地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大约于同一时候极拓居。它们都位于大西洋沿海地区和西印度群岛。 北美英属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类:主要生产烟草的弗吉尼亚及其紧挨着的邻地;从事捕鱼、伐木、商业和皮毛贸易的新英格兰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国教的居留地。总的来说,这些英属殖民地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稠密,远远多于法属殖民地人口。

14 北美法属殖民地因其战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国据点于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别在阿卡迪亚(即新斯科会)、魁北克及蒙特利尔建立。法国人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开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据地,利用无与伦比的内陆水系向西推进到苏必利尔湖,向南推进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国贵族拉萨尔划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声称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所有,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以纪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国人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陆的中心。

15 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也是近邻。这地区主要的法属殖民地为马提尼克岛和瓜德罗普岛,英属殖民地则为牙买加、巴巴多斯和巴哈马群岛。
在非洲,到18世纪初,法国人已在马达加斯加岛、戈雷岛和塞内加尔河河口安家,英国人则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落户。不过,非洲很少受到18世纪英、法竞争的影响。争夺这块大陆的真正的斗争直到19和20世纪才来临。

16 相形之下,印度与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冲突的地区。17世纪初,英国人被荷兰人逐出东印度群岛后,便退到印度次大陆。到这一世纪末,他们已在印度营建了四个较大的据点,东海岸的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西海岸的苏拉特和孟买;苏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国贸易站,孟买则是葡萄牙公主于1662年嫁给查理二世时作为嫁妆带给英国的。1604年,法国人已组织了他们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开始不起作用。它于1664年复兴,到这一世纪末,法国人在两个较大的据点——加尔各答附近的金德讷格尔和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来。

17 二、英国的胜利 英国的光荣革命(1688年)也促成了英、法相互间的疏远:它撵走了在英国复辟专制制度和恢复天主教时依靠路易十四的友好帮助的斯图亚特王朝。取代斯图亚特王朝的是荷兰的尼德兰联省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他是个坚定的新教徒,也是路易十四的主敌。因而,威廉三世的继位使英国和荷兰联合反对法国。1689年,开始了几乎拖延一个世纪、直到1763年英国大获全胜为止的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

18 所有这些战争都有两个方面:欧洲方面和海外方面。
欧洲方面的战争是围绕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国路易十四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进行的。 海外方面的战争则起因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印度的势力均衡、在美洲的相冲突的领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条件以及对世界商船航线的控制。 奥洛斯堡联盟之战或威廉王之战(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或安妮女王之战(1701-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或乔治王之战(1743一1748年),七年战争或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1756-1763年)。

19 前三次战争就其海外方面而言,是非决定性的。在欧洲,它们的确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路易十四被有力地击败,腓特烈大帝成功地占领了西里西亚地区,使普鲁士迅速跻身于欧洲强国的最前列。但是,在大部分海外战事的发生地美洲,只有孤立的、非决定性的战役。前三次战争的最后结果是,英国人获得新斯科会、纽芬兰和哈得孙湾地区。

20 第四次战争 ——七年战争( ) 七年战争的海外方面是由美洲的魁北克和印度的本地治里的陷落决定的。但是,欧洲的战争一直拖延到1763年即交战国缔结巴黎和约时。美洲法属殖民地中,法国仅保有南美洲的圭亚那、纽芬兰沿海的无足轻重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以及包括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在内的西印度群岛的少数岛屿。因此,英国从法国得到了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地区。

21 西班牙于战争晚期站在法国这一边参战,因此,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作为补偿,法国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给予西班牙。
巴黎和约的海外影响。根据和约条款,法国遭到了甚至比荷兰在17世纪、西班牙在16世纪所蒙受的更为耻辱、更为彻底的失败。西班牙和荷兰虽然威信扫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宾群岛,荷兰殖民地在东印度群岛,而法国,不仅威信丧尽,还被剥夺了其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至此,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2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自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归英国。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23 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联邦53个成员国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24

25

26 第六节 贸易 贸易构成、贸易方向的变化 最初出口的是羊毛,然后是羊毛纺织品,起初是“老式纺织品”,然后是“新式纺织品”。贸易从原材料出口(除羊毛外,还有锡和铜)到制成品出口;从进口欧洲制成品转向进口原材料(铁、木材、丝绸,以及殖民地出产的食糖、烟草和靛蓝等)。 欧洲作为出口的主要市场和进口的主要来源,让位于殖民地、后来独立的美国和南非联邦等国家,以及半独立的自治领。

27 远距离贸易公司的垄断权 组建公司主要是为了筹集大型船只所需的资本
包括:俄罗斯帝国公司(1555)、西班牙公司(1577)、东印度公司(1601)、黎凡特公司(1605)、哈德孙湾公司(1670)、皇家非洲公司(1672)。 1689年,东土公司(即俄罗斯帝国公司)得垄断权被取消。之后不久,经营绒面呢而非羊毛的公司的垄断权也被取消。贸易由个体商人接替经营。

28 政府权力被限制于以下领域 航海条例的规定; 船金(1634年在城镇开始征收的税收,商船保护费); 对渔业的补贴;
对澳大利亚纽卡斯尔与伦敦之间煤炭贸易的补贴;从事商业服务的海员和皇家海军的托儿所。

29 对殖民地贸易 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来处理好与殖民地的关系,确保英国获得自由贸易利益。自由贸易不及英国享有的对商人有利的垄断权力,却对广大人民有益。 起初,英国出口的激增在棉纺织品出口中并不突出,它滞后于南美原棉的进口;但约克郡出产的羊毛制品、钉子、扣子、金属纽扣、钢笔,以及伯明翰出产的五金制品的出口却迅速增长。

30 新的贸易条件 自由贸易的经济秩序 1772年,美洲进口了1/5的英国羊毛制品,到1880年,进口达到了2/5。
从对欧洲出口转向对美洲殖民地出口,产生了新的贸易条件:信用评估和时间更长的信贷。 自由贸易的经济秩序 亚当·斯密《国富论》为自由主义经济秩序指明道路。

31 1815年后,从法国进口的丝绸增长,促使麦克尔斯菲尔德和斯匹塔尔菲尔德降低成本参与竞争。
1846年,废止谷物法。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一方面,在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传播的同时,北欧和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儿乎颗粒无收; 另一方面,皮特首相认为,较低的粮食价格有助于工人,而不利于制造业获取利润,并将危害地主的利益,而不伤及从事农业的农场工人。

32 1841- 1846年间,英国600多种关税被取消,另外1000多种商品的关税也在“财政改革” 的口号下被降低。
1846年谷物法废止后,木材关税和航海条例的废除,以及1860年英法两国签署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等因素,以一种比较悠闲的方式使自由贸易近乎迅速地向前发展。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规定,英国废除对法国白酒的歧视;作为交换,法国为英国制造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33 在1860年代格莱斯顿执政时期,英国逐步取消或短期内大幅度降低对本国其余商品征收的关税,尤其是对肉、蛋和奶制品的关税,使“财政关税只对”白酒、白兰地、食糖和烟草等商品征收。关税对这些商品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事实表明,继英国率先降低关税之后,在随后的1/4世纪时间里,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闰家相继言接和通过双边协议降低关税。与自由贸易运动的结果相关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一直在起作用,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34 第七节 工业 工业革命——一个误用的名词 革命,一方面承认机械动力和机器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又强调童工的使用、机器对传统工艺的排挤、新兴工业城镇肮脏的居住条件。 革命属于罗马帝国瓦解、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之列,在世界历史上引起了一次不连贯的变化(格拉斯,1930)。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本质上不存在任何不连贯性”。

35 1987年10月,龙多·卡梅伦在新奥尔良组织了一次社会科学历史学会的会议讨论这个问题。会上,保罗·大卫评论说,是否存在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可辨的变化”或者“不可辨的变化”。
克拉夫茨起初,不愿意接受工业革命的现实是基于他对1700年和1831年之间各经济部门增长率的估计。他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一些经济部门的宏观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而一些经挤部门的增长率比较适中。在整个1世纪及1世纪前25年中,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一直持续加快,但又不是以不连贯的速率增长。

36 创造性毁灭,革命性创新(熊彼特,1912)。 阿什顿(1948)指出,1760年代之前,英国一年颁布的专利数目难得超过12项;1766年这一数字“突然”上升到31项,1769年上升到36项。在紧随其后的年份,该数字有所下降,但1783年“突然” 跃至64项; 此后又略微下降,直至1792年该数字跃升至87项。之后,下降至一个平均数67项,但从1798年又开始缓慢上升,到1802年达到107项。1824年,该数字再一次‘“迅速上升”到180项,并在随后一年里上升一为250项。在从1766年到1825年的60年里,增长了2000%。

37 诚然,并非所有的专利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突破性的发明都发生在18世纪末经济迅速增长之前。例如:亚伯拉罕·达比1709年用木炭代替煤;同年,纽卡门发明蒸汽机;约翰·凯伊1733年发明飞梭;1764年左右,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进了蒸汽机。1776年,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批蒸汽机由于还只能提供往复直线运动而主要应用于抽水泵上。 之后,发明了曲柄齿轮传动系统、双向气缸等,使得瓦特的新型蒸汽机的效率是过去的纽卡门蒸汽机的5倍。

38 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棉布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1851年的英国,火车和汽船已经代替了马车和帆船,当时的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一万三千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

39

40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世界的工厂”。
英国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英国: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上每个温暖地区。

41 第八节 金融 借贷和投资 或许可以认为,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巴林兄弟银行为法国政府向同盟国赔偿7亿法郎提供资金时起,英国的对外借贷就已经开始了。可是,随着1820年代拉美殖民地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独立和南美国家的政府从伦敦借的贷款猛增,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流动又发生了;1825年,又在金融市场的价格暴跌中结束。 1830年代带来了国内铁路信贷业的繁荣。1840年代,巴林兄弟银行向法国罗特希尔德家族兴建的铁路—北方铁路—提供了一笔贷款。债券在伦敦按英镑发售,并且由于伦敦的银行在法国借款人和法国贷款人之问充当中介赚取佣金,债券大部分被法国投资者购买。

42 1848年的法国大革命使许多英国铁路工人遭受袭击,这一事件导致英国人对欧洲大陆证券的兴趣发生急剧变化。1830年,66%的英国对外投资投向欧洲; 1854年,该数字降低为55%; 1870年为25%; 1900年为5%(波拉德,1974)。出口到欧洲的棉布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也沿着相同的轨迹变化,并且该比例在更早一些时候就已开始下降。1820年,欧洲得到英国棉布出口的一半; 1850年是16%; 1880年是8%; 1900年是6%。

43 有分析者提出指责,认为国外投资应对19世纪最后l/3的时间里英国工业的困难负责(伯恩,1940)。
年,外国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暴涨,把将近英国一半的存款和5%的国民收人吸引到国外(凯恩克罗斯,1953)。英国处于霸权地位,其资本大量流向欧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但主要还是流向英帝国的其他地区、美国和阿根廷。

44 国际黄金标准 英国霸权在金融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国际黄金标准的使用。该标准有时也被解释为英镑标准,与后来的美元标准相对照。虽然法国人认为,19世纪初巴黎是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清偿债务的国际清算中心,但是,法国人的地位实际上在1850年代才显赫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由于1870年法兰西银行在法-普战争期间中止黄金的兑换权,这一中心地位很快又丧失了。

45 从那以后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支配了世界金融体系,使这一体系为主要用英镑支付的贸易提供资金,英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1900年的布尔战争在两个意义上标志着英国的霸权进人了一个新阶段。第一,战争久拖不决造成的中等程度的挫折打击了英国人的自信心,就像越南战争对1960年代的美国所造成的伤害一样。第二,由于伦敦金融市场银根很紧,并且需要借款来作战争费用,因此,英国财政部所借3000万英镑的贷款中有一部分来自纽约。这对伦敦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伯克,1992)。

46 第九节 衰退的原因 殖民地 金融 英帝国的国防费用负担落在英国中产阶级纳税人身上,而得益的却是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商业集团以及英国国内的精英。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金融 不能化外国投资为己用 英镑贬值

47 工业 无效率(外资企业生产率高出46%) 缺乏标准(40多种不同的手刹车,50多种供电系统)

48 科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何题》等。他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科斯定理”,其主要内容为: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如果财产权被明确界定,且一切经济主体可以相互协调,则资源可自行达到最有效的配置而与规则无关;当交易成木相当大时,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就不可能在每种规则种出现;合理的规则是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规则,也就是使资源能够被合理配置的规则;规则指“合法权利的界定”;结论是即使交易成本相当高以至出现“市场失灵”时,也不能说政府干预就一定能使情况改善。


Download ppt "第五章 英国 1588年英西战争与海上霸权 《航海条例》与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 第四次英荷战争与海上殖民霸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