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前期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历史题材剧 一、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前期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历史题材剧 一、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前期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历史题材剧 一、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2 1735年被翻译成法文,后又转译成英、德、俄等多种文字。法国伏尔泰还据此改编成《中国孤儿》。

3 二、郑廷玉的《疏者下船》 三、高文秀的《渑池会》 四、无名氏的《赚蒯通》

4 第二节 婚姻爱情剧 一、杨显之的《潇湘夜雨》 二、石君宝的《曲江池》与《秋胡戏妻》 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四、尚仲贤的《柳毅传书》

5 第三节、水浒戏 一、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二、高文秀的《双献功》

6 [混江龙]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皱,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云)人道俺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

7 [醉中天]俺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罩定绿杨洲。(云)那桃树上一个黄莺儿,将那桃花瓣儿啖啊啖啊,啖的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我曾听得谁说来,我试想咱:哦!想起来了也,俺学究哥哥道来(唱)

8 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云)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做笑科,云)你看我好黑指头也!(唱)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云)可惜了你这瓣儿,俺放你趁那一般的瓣儿去。我与你赶,与你赶,

9 贪赶桃花瓣儿。(唱)早来到这草桥店垂杨的渡口。(云)不中,则怕误了俺哥哥的将令,我索回去也。(唱)待不吃呵,又被这酒旗儿将我来相迤逗。他、他、他,舞东风在曲律竿头。

10 第四节、公案戏 一、李行道《灰阑记》 二、无名氏《陈州粜米》 三、武汉臣《生金阁》

11 李行道《灰阑记》 此剧在揭露吏治黑暗、社会风气浇薄的同时,突出了包拯明断是非的智慧,颇具哲理性。
布莱希特曾据此改编成《高加索灰阑记》一剧,影响很大。日本戏剧大师千田是也又将它改成《四川好人》。

12 《陈州粜米》 剧中的包拯被塑造得特别富有民间色彩和农民气息,特别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因而显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陈州粜米》也因此取得了历代包公戏的最高成就。 陈州大旱三年,民不聊生,朝廷派权豪势要刘衙内之子和女婿刘得中、杨金吉前去放粮救灾。刘、扬二人趁机大肆搜括,盘剥灾民,并用御赐紫金锤打死与之抗争的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京告状,包拯微服私访,查获证据,严惩了刘、杨二人。 剧中的包公一上场,便是个在官场沉浮了几十年、将近八十高龄的老人。他一辈子扶正祛邪,斩杀权豪势要、贪官污吏,可是坏人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越来越多。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最高统治者一条“看家的恶狗”得罪了大批权势人物,难免会有“为官不到头”的下场,因此产生了归隐的念头。然而一旦听到小撇古的哭诉,得知现实生活中权豪势要正在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时,他立即拍案而起,主动承担了去陈州惩办贪官的任务。他性格中既有刚烈如火的一面,又有风趣诙谐的一面。在去陈州的路上,他的随从张千因受不了清苦,准备到前面以包大人随从的名义,弄些“肥草鸡儿”、“茶浑酒儿”吃,包公知道后,就风趣地告诉他,到前面要给他一件好东西吃,让张千猜猜看。张千左猜右猜,怎么也猜不着,包公就指着他背上的剑说:“我着你吃那一口剑”吓得张千连连告饶。当他来到陈州城外,与张千分头行动时,刚好遇见一个女人从驴背上跌下来。包拯见此女有些蹊跷之处,就主动上前为她牵驴,并向她打听情况。恰好这女人正是和两位贪官打得火热的妓女王粉莲。她把包拯当成一个“庄家老儿”,大大咧咧地让他为自己牵驴,还想抬举他到自己家看门,答应给她新衣服穿。而包公也就装痴作呆,趁机套出她的底细和两位贪官的种种劣迹,收集到大量罪证。当他为王粉莲牵驴来到接官亭时,又故意激怒二位贪官,让他们将自己吊在树上,以加重他们的罪责。后来张千找来,遣开刘、杨二人,将他救下来后,他还不动声色,十分殷勤地将王粉莲扶上驴去,并相约改天去她家看刘得中押在她家的紫金锤。最后判案的情节也十分特别,先是智斩了杨金吾,然后又让小撇古用曾经打死他父亲的紫金锤打死刘得中,最后又利用刘衙内急急送来的“只赦活的,不赦死的”的赦书,赦了小撇古。 在此剧中,包拯不但没有像后世那样被神化,甚至也没有像其他元代包公戏中那样严肃。相反地,这一形象被塑造得特别富有民间色彩和农民气息,特别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因而显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陈州粜米》也因此取得了历代包公戏的最高成就。 《生金阁》写书生郭成进京求取功名,庞衙内夺去他随身携带的家传宝物生金阁,并要强娶其妻李幼奴。郭成被庞衙内铡死,冤魂提头跑出。后经包拯微服私访,设计破了此案,并将庞衙内正法。剧本揭露了权豪势要横行不法的凶残面目,但笼罩着浓厚的恐怖气氛和宿命思想。 除了《生金阁》和前面叙述过的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外,元杂剧中还有大量的包公戏。在元代出现这么多的包公戏,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在元蒙贵州统治下,冤狱遍地,在这样一个“覆盆不照太阳晖”的黑暗年代里,劳动人民有冤无处伸,有仇无法报,因此特别怀念历史上的一些清官,而包公正是古代最有名的清官典范,人们就把包公作为正义的化身抬了出来,寄托了人民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和对清明政治的幻想。 现存的十本元代包公戏中,除上述三剧外,成就较高的还有李潜夫的《灰阑记》和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13 第五节、社会问题剧 一、郑廷玉的《看钱奴》 二、武汉臣的《老生儿》

14 郑廷玉《看钱奴》 我国现存第一部讽刺喜剧。 极为传神地塑造了贾仁这么一个地主阶级守财奴形象,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细细勾画其内心世界。

15 对明清两代的讽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杂剧《一文钱》主人公卢至和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贾仁的影子。

16 早在十八世纪就被翻译介绍到国外。郑廷玉笔下的贾仁形象,与法国著名喜剧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主人公相比,毫不逊色。

17 武汉臣 《老生儿 》 作品思想比较陈腐,但作者善于从平淡无奇 的家庭纠葛中发掘丰富的戏剧性,性格刻画真实、具体,语言生动凝炼,富有艺术表现力。

18 本章小结 元前期是杂剧创作最繁盛的年代,除前面介绍的以外,还有许多名家名作,如戴善夫的《风光好》、李直夫的《虎头牌》、孟汉卿的《魔合罗》、张国宾的《薛仁贵》、王仲文的《救孝子》、张寿卿的《红梨花》、石子章的《竹坞听琴》等,均有较高的成就。

19 第六章 元代后期的杂剧创作 元灭南宋以后,大量元杂剧作家移家南下,大约从十四世纪初开始,杂剧活动中心由大都移向杭州,元杂剧的创作也由此进入了后期。

20 第一节 郑光祖和乔吉 一、郑光祖,字德辉 1、生平

21 2、《倩女离魂》 成功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法束缚而又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少女形象,真切刻画出其双重性格。

22 3、《王粲登楼》 根据汉末王粲的《登楼赋》虚构而成,作者借剧中人王粲之口宣泄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满腔愁怨和感慨,很容易引起封建时代失意文士的共鸣。

23 二、乔吉 1、生平 乔吉(1280?-1345),山西太原人,浪迹江湖40年,创作11种杂剧和大量散曲,今存3种杂剧和200多首散曲。

24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小令 [正宫·绿幺遍] 自述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25 2、现存的三本杂剧 都是爱情戏。 《金钱记》写著名诗人韩翃与王府尹之女柳眉儿的爱情喜剧。

26 《扬州梦》写杜牧与歌妓张好好的爱情纠葛。
《两世姻缘》写书生韦皋与妓女韩玉箫的两世姻缘。

27 3、乔吉的创作特点 擅长以华美隽秀的语言描写男女艳情,而且十分注意结构的安排和剧情的变化,神奇浪漫,扣人心弦。后世的汤显祖、吴炳、李渔等大家都受其影响。

28 第二节、宫天挺与秦简夫 一、宫天挺 1、生平

29 2、《范张鸡黍》 写后汉范式和张劭的故事,歌颂了他们之间生死不渝的诚挚感情。

30 3、《七里滩》 写东汉高士严光不慕权位的故事。

31 这两部剧作体现了作者对于人、对于友情的价值观,有一定意义。

32 宫天挺的创作风格与马致远相近:文人气较浓厚而且格调比较高雅,都喜欢在剧作中借人物之口抒发自己的感情。
但马致远作品的题材更为丰富,对于剧本情节、结构更为讲究,语言也更为本色自然。

33 二、秦简夫 1、《东堂老》写李实(东堂老)帮助故友之子扬州奴浪子回头的故事。 2、《剪发待宾》本事出《晋书·陶侃传》写陶侃之母教子故事。

34 3、《赵礼让肥》本事出自《后汉书·赵孝传》,写赵礼、赵孝兄弟及其母三人为互相救护,争相就死,最终感化强盗的故事。

35 这几部戏都带有浓重的说教成分。但结构谨严,情节紧凑,语言本色自然,显示出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深入开掘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后期作品没有前期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开创精神,题材也比较狭窄,但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如写情更为细腻,情节安排更为合理,语言更加秀丽,等等,显示了元代杂剧与明代戏曲的某些连接痕迹。

37 第三节 元杂剧的衰微 元末,北杂剧开始走向衰微,其原因: 一、科举的恢复 二、水土不服 三、南戏的挑战 四、本身的局限

38 第七章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第一节 作者生平与《琵琶记》故事源流

39 第二节、《琵琶记》的内容 一、创作动机 第一出《副末开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

40 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41 二、思想内容 “只看子孝共妻贤”

42 三、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祭 辞试父亲不从 辞婚牛相不从 辞官皇帝不从

43 第三节、《琵琶记》人物论 一、赵五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琵琶记》的感人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一人物形象。

44 二、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作者在表现蔡伯喈的软弱、迂阔、优柔上都非常真实。但作者过于热切地为他开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性。

45 “如何免丧亲,又何须身富贵?可怜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46 三、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这个人物是对封建道德观中贤妇观念的图解。她贤惠、温柔、不嫉不妒,恪守妇道,看似十分完美,但没有丝毫的个性。

47 四、蔡大公-----迟到的悔悟 他的悲剧昭告了“忠孝两全论”的破产。

48 第四节《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一、双线结构 二、语言艺术
“惟食糠、尝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手。” “(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49 第五节《琵琶记》的深远影响 高则诚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强调了戏曲的高台教化作用,造成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琵琶记》中叙述“子孝与妻贤”的故事。民间与官方在“孝”上找到了契合点,因此深受全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50 民间与官方从不同层面接受了“子孝共妻贤”的故事,并在“孝”上找到了契合点。

51 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欣赏:“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见徐渭《南词叙录》)
吕天成“永嘉高则诚,能作为圣,莫知乃神。特创调节器名,功同仓颉之造字;细编曲拍,才如后夔之典音。志在笔生,片言宛然代舌;情从境转,一段真堪断肠。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关风教特其粗耳,讽友人夫岂信然?勿亚于北剧之《西厢》,且压乎南声之《拜月》。”

52 《琵琶记》大大提升了南戏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见徐渭《南词叙录》)

53 南戏从此压倒杂剧,成为剧坛盟主。《琵琶记》因此被称为“南戏之祖”甚至“百代词曲之祖”。

54 第八章 明初至明中叶戏曲 第一节 概 况 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年岑寂 杂剧的衰微和传奇的崛起——明清传奇时代

55 第二节 明代杂剧概况 一、 明初至明代中叶 这一时期的杂剧作家大多是宫廷文人,其中朱权、朱有燉还是藩王。

56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点缀太平,或者封建说教、神仙道化、风花雪月。这种倾向加速了北杂剧的衰落。

57 二、明中叶至明末的杂剧 这一时期作家主要有康海、王九思、徐渭、徐复祚等人,出现大批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作品。 王九思《杜甫游春》
康海《中山狼》

58 徐渭的杂剧创作 1、生平简介

59 2、滑稽短剧《四声猿》 《狂鼓史》狂放夹杂着悲愤。 《玉禅师》滑稽调侃。 《雌木兰》以颂扬为主。 《女状元》以奇巧取胜。
它们充分显示了徐渭的喜剧天赋和落拓不羁的个性。

60 3、荒诞闹剧《歌代啸》 本剧四出,每出各有一中心事件,各事件又相互关联。 第一出写李和尚偷了张和尚的冬瓜送给情人吴氏。
第二出写李和尚戴着张和尚的帽子到吴氏家,见吴氏母亲牙疼,就假装行医,主张灸她女婿的脚根。 第三出写吴氏丈夫王辑迪以张和尚的帽子为证,向州官控告李和尚,结果却使张和尚下狱。 第四出写州官奶奶在宅内放火,州官则下令从此禁止点灯。

61 全剧开场[临江仙]词:“世界原称缺陷,人情自古刁钻。探来俗语演新编。凭他颠倒事,直付等闲看!”
本剧所描写的世界,乾坤颠倒,曲直不分,一切都是不合理的、荒谬绝伦的,一切都叫人哭笑不得。剧本特别刻画了一个昏庸愚蠢、猥琐丑陋的州官,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丑态百出。 作者在此剧中寓庄于谐,寓哭于笑,通过一阵又一阵不可抑制的狂“笑”,表示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鄙视和对丑恶势力的藐视。 徐谓的戏剧作品中除了表现为强烈的愤世讽时的抗争精神及出奇求新的创造意识外,还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民间性和通俗化。如对民间题材的选择,对市井语言的撷取,对民俗演出形式的吸收,对平民化和喜剧情趣的追求,等等。他在戏曲创作中的这些自觉追求,在古代戏曲家中,是很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的。 剧本对当时世道人心的“缺陷”和“刁钻”的揭露,是很有见力度的。

62 没处泄愤的,是冬瓜走去,拿瓠子出气;

63 有心嫁娲的,是丈母牙疼,灸女婿脚根;

64 眼迷曲直的,是张秃帽子,教李秃去戴;

65 胸横人我的,是州官放火,禁百姓点灯。

66 徐渭杂剧小结 1、愤世嫉俗的抗争精神 2、出奇求新的创造意识 2、浓郁的民间性 3、高度的通俗化
如对民间题材的选择,对市井语言的撷取,对民俗演出形式的吸收,等等。他的这些自觉追求,在古代戏曲家中,是很罕见的。

67 三、徐复祚与王衡 1、徐复祚的《一文钱》 2、王衡的《郁轮袍》

68 第三节、明清传奇概说 一、传奇正名(广义与狭义) 1、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2、宋元话本(白话小说) 3、宋金元各种说唱文学

69 4、金元杂剧 5、南戏 6、由南戏发展而来的明清长篇戏

70 二、明清传奇与宋元南戏界说 (一)时间界限(广义与狭义) (二)形式界限 (1)作者文人化 (2)作品典雅化 (3)音乐规范化

71 三、四大声腔 传奇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各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各种声腔剧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

72 昆山腔 元末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在音乐上对它作了重大改进,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山腔歌唱体系。用这一唱腔演唱的传奇称昆曲或昆剧。

73 昆腔音乐,“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号称“水磨调”。
昆剧的表演,歌、舞、介、白高度综合、载歌载舞。

74 四、明传奇三个发展阶段 1、明代前期(约 ) 2、明代中叶(约 ) 3、晚明时期(约 )

75 五、前期----“以时文为南曲” 1、《五伦全备记》 2、《五伦香囊记》

76 六、明中叶的转机 明中叶以后,戏剧创作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了三部名作,为晚明戏曲的繁荣开了先声。

77 “三大传奇”介绍 1、李开先的《宝剑记》 2、梁辰鱼的《浣纱记》 3、王世贞(?)的《鸣凤记》

78 七、晚明戏剧的繁荣 从万历(1573-1620)年间开始,戏曲领域又出现了大繁荣。主要特点:
1、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即为杰出代表;

79 2、戏曲理论界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第一次形成了戏曲流派。
3、戏曲书籍大量印行,如臧懋循的《元曲选》、毛晋的《六十种曲》、沈泰的《盛明杂剧》。

80 第九章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临川四梦”-----《紫箫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81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参见教材P78) 一、内容
第二节《牡丹亭》(还魂记)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参见教材P78) 一、内容 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82 二、艺术成就 1、大胆奇特的艺术构思 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禁锢;又设置了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表现正常人性对礼教的抗争与胜利。突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83 2、传神逼真的人物形象 1、杜丽娘 2、柳梦梅 3、杜宝 4、陈最良

84 3、妖冶婉丽的语言艺术 《惊梦》、《寻梦》等经典场次,以艳丽典雅的曲词描写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85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86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87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88 [好姐姐]遍春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89 《牡丹亭》的语言,兼有元杂剧文采派和本色 派之长,又融合六朝辞赋、五代词、晚唐诗的绮丽风格,既自然真切,又文采斑斓,同时又兼有空灵含蓄之致。

90 四、《牡丹亭》的巨大影响 杜丽娘形象引起广大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妇女的共鸣,“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广大妇女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了许多感人的遗闻轶事。

91 广陵女子冯小青读《牡丹亭》后,作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未两年,幽愤而卒。

92 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

93 杭州女伶商小玲演《寻梦》,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泪随声落,气绝而殒。

94 艺术上的魅力更是倾倒了无数观众与读者。 在当时就出现了许多改编本和模仿之作。

95 《红楼梦》里,留下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瑰丽篇章。

96 戏曲舞台上,四百年来一直回荡着《牡丹亭》的妙曲清音。
沈璟、吴硕园、臧懋循、冯梦龙、徐肃颖、徐日曦等都曾对《牡丹亭》作过改编。 吴炳《画中人》、洪升《长生殿》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 蒋士铨的《临川梦》将汤显祖及“四梦”中人物熔为一炉,构成新篇。

97 第三节 《南柯记》与《邯郸记》 此两剧标志着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已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 评价:瑕瑜互见

98 第十章 晚明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沈璟和吴江派 一、沈璟的生平与创作

99 二、沈璟的戏曲理论和吴江派 沈璟的最大贡献是其戏曲理论。其《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昆剧的繁荣、走向全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100 吴江派 沈璟的曲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他周围聚拢了一大帮艺术风格和理论主张相近的戏曲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吴江派(因沈璟系吴江人,故名)。吴江派为晚明戏曲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01 第二节、《玉簪记》与《娇红记》 一、高濂的爱情喜剧《玉簪记》 二、孟称舜的爱情悲剧《娇红记》

102 《西厢记》 《玉簪记》 佛门禁地 月下联吟 《酬 简》 《拷 红》 “长亭送别” 道教清观 琴诉衷情 《词 媾》 《促 试》 “秋江追别”

103 第三节、《东郭记》《醉乡记》和《红梅记》
一、孙仁孺的《东郭记》《醉乡记》

104 三、周朝俊《红梅记》 复仇女鬼李慧娘

105 第四节 吴炳与阮大铖 一、吴炳的“粲花别墅五种” 《绿牡丹》《西园记》《画中人》《疗妒羹》《情邮记》。

106 《绿牡丹》 《绿牡丹》是吴炳的代表作,也代表了明末谐趣喜剧的最高成就。 顾粲 沈婉娥 谢英 车静芳 柳五柳 车尚公

107 二、阮大铖的“石巢园四种” 《燕子笺》《春灯谜》《牟尼盒》《双金榜》

108 《燕子笺》 《燕子笺》是阮大铖的代表作,该剧写唐代士人霍都梁与名妓华行云及宦门千金郦飞云的爱情故事,是在认真学习和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作的。

109 第十一章 由明入清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李玉 一、生平

110 二、李玉在明末的代表作 1、一捧雪 2、人兽关 3、永团圆 4、占花魁

111 三、李玉入清后的代表作 1、《清忠谱》 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再现了人民群众有组织的暴动,表现了轰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在戏曲舞台上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2 2、《千忠戮》 作者借古喻今,曲折地反映了明清易代的社会现实。

113 四、李玉的成就与局限 (一)成就 1、篇幅长短适度 2、角色分工合理 3、曲词、念白和动作有机结合 4、语言本色自然

114 《千忠戮·惨睹》[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这支曲文既质朴自然,又有较深的意境,深得元杂剧三味,历来为人称赏不绝。在清初与《长生殿·弹词》一起十分流行,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放”之谚。

115 (二)局限 封建意识十分严重。宣传愚忠思想、鼓吹奴隶道德和散布宿命论观点是他作品中的三大缺陷。

116 五、苏州作家群 1、朱素臣与《十五贯》 2、朱良卿的《渔家乐》 3、叶雉斐的《琥珀匙》 4、张大复《如是观》 5、丘园《虎囊弹》

117 第二节、李渔 一、李渔的生平与戏剧创作 《笠翁十种曲》:《比目鱼》《奈何天》《风筝误》《蜃中楼》《巧团圆》《怜香伴》《玉掻头》《慎鸾交》《凰求凤》《意中缘》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广泛地精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各方面的问题,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戏曲理论家。

118 二、李渔的戏剧观 李渔在其代表作《风筝误》的末尾,用诗阐明了自己的戏剧观: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119 三、代表作《风筝误》 从一只“作孽的风筝”,生出无数波澜。 韩琦仲 詹淑娟 戚友先 詹爱娟

120 四、《风筝误》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情节新颖 2、人物安排,互相照应 3、性格鲜明,相映成趣 4、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121 五、李渔的成就与缺陷 (一)成就 构思巧妙,结构严密,情节奇巧,语言生动,喜剧气氛浓郁,较好地将市民文艺的通俗生动和文人传奇的追求新奇、讲究技巧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122 (二)缺陷 1、过于追求离奇曲折,情节巧合太多 2、过分注重剧场效果,偏重感官刺激 3、有时语言粗俗淫亵,趣味低下
4、立意创新,但仍不免落套

123 曲意媚俗,片面追求娱乐性,缺乏理想与激情,因此缺乏精神力量,只能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
缺陷的成因 曲意媚俗,片面追求娱乐性,缺乏理想与激情,因此缺乏精神力量,只能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

124 第三节、其他由明入清作家 一、吴伟业 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

125 二、万树 传奇《空青石》《风流棒》《念八翻》 合称《拥双艳三种》

126 三、尤侗 杂剧《黑白卫》《读离骚》《吊琵琶》,传奇《钧天乐》

127 第十二章 洪升与孔尚任 第一节 洪昇与《长生殿》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概况

128 二、《长生殿》的主题 《长》利用李杨故事的双重属性,同时表现了爱情和政治这两类主题,并予以有机结合,获得很大成功。

129 三、唐明皇与杨贵妃 1、多情君王 2、痴情妃子

130 四、爱情与政治悲剧 李、杨身份的特殊性,决定其爱情与政治的双向作用。

131 五、《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 2、宏伟的结构和多变的情节 3、深入细腻的心理刻画 4、清丽优美的语言

132 第二节、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与际遇:

133 二、孔尚任的创作目的与《桃花扇》的内容

134 第四十出《入道》下场诗 白骨青灰长艾萧, 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因重做兴亡梦, 儿女浓情何处消。

135 1、“桃花扇底看南朝” 2、“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6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 1、李香君 2、侯朝宗 3、阮大铖 4、杨龙友

137 (二)结构艺术(参见教材P223 )

138 第三节 末世挽歌——感伤的时代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39 《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馀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140 [梁州第七]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说不尽九重天上恩如海:幸温泉骊山雪霁,泛仙舟兴庆莲开,玩婵娟华清宫殿,赏芳菲花萼楼台。正担承雨露深泽,蓦遭逢天地奇灾:

141 剑门关尘蒙了凤辇鸾舆,马尾坡血污了天姿国色,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可哀落魄,只得把《霓裳》御谱沿门卖,有谁人喝声采!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

142 [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143 [二转]想当初庆皇唐太平天下,访丽色把蛾眉选刷。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玉无瑕。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把钿盒金钗亲纳,评跋做昭阳第一花。

144 [三转]那娘娘生得来仙姿佚貌,说不尽幽闲窈窕。真个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风标,似观音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霄。更春情韵饶,春酣态娇,春眠梦悄。总有好丹青,那百样娉婷难画描。

145 [四转]那君王看承得似明珠没两,镇日里高擎在掌。赛过那汉宫飞燕倚新妆,可正是玉楼中巢翡翠,金殿上锁着鸳鸯,宵偎昼傍。直弄得个伶俐的官家颠不剌、懵不剌,撇不下心儿上。

146 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百支支写不了风流帐。行厮并,坐厮当。双,赤紧的倚了御床,博得个月夜花朝同受享。

147 [五转]当日呵,那娘娘在荷庭把宫商细按,谱新声将霓裳调翻。昼长时亲自教双鬟。舒素手,拍香檀,一字字都吐自朱唇皓齿间。恰便似一串骊珠声和韵闲,恰便似莺与燕弄关关,恰便似鸣泉花

148 底流溪涧,恰便似明月下泠泠清梵,恰便似缑岭上鹤唳高寒,恰便似步虚仙珮夜珊珊。传集了梨园部、教坊班,向翠盘中高簇拥着个娘娘,引得那君王带笑看。

149 [六转]恰正好呕呕哑哑《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出出律律纷纷攘攘奏边书,急得个上上下下都无措。早则是喧喧嗾嗾,惊惊遽遽,仓仓卒卒,挨挨拶拶出延秋西路,銮舆后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

150 同去。又只只见密密匝匝的兵,恶恶狠狠的语,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喳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151 [七转]破不剌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士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

152 [八转]自銮舆西巡蜀道,长安内兵戈肆扰。千官无复紫宸朝,把繁华顿消,顿消。六宫中朱户挂蟏蛸,御榻傍白日狐狸啸。叫鸱鸮也么哥,长蓬蒿也么哥。野鹿儿乱跑,苑柳宫花一半儿凋。有谁

153 人去扫,去扫!玳瑁空梁燕泥儿抛,只留得缺月黄昏照。叹萧条也么哥,染腥臊也么哥!染腥臊,玉砌空堆马粪高。

154 [九转]这琶琶曾供奉开元皇帝,重提起心伤泪滴。我也曾在梨园籍上姓名题,亲向那沉香亭花里去承值,华清宫宴上去追随……

155 [煞尾]俺一似惊鸟绕树向空枝外,谁承望做旧燕寻巢入画栋来……

156 《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 [西江月]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无时,也避人间弓矢。建业城啼夜鬼,维扬井贮秋尸;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

157 [问苍天]新历数,顺治朝,岁在戌子;九月秋,十七日,嘉会良时。击神鼓,扬灵旗,乡邻赛社;老逸民,剃白发,也到丛祠。椒作栋,桂为楣,唐修晋建;碧和金,丹间粉,画壁精奇。貌赫赫,气扬扬,福德名位;山之珍,海之宝,总掌无遗。

158 超祖祢,迈君师,千人上寿;焚郁兰,奠清醑,夺户争墀。草笠底。有一人,掀须长叹: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我与尔,较生辰,同月同日;囊无钱,灶断火,不啻乞儿。六十岁,花甲周,桑榆暮矣;乱离

159 人,太平犬,未有亨期。称玉斝,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臣稽首,叫九阍,开聋启瞶;宣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金阙远,紫宸高,苍天梦梦;迎神来,送神去,舆马风驰。歌舞罢,鸡豚收,须臾社散;倚枯

160 槐,对斜日,独自凝思。浊享富,清享名,或分两例;内才多,外财少,应不同规。热似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释尽了,胸中愁,欣欣微笑;江自流,云自卷,我又何疑。

161 [秣陵秋] 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骀荡柳绵沾客鬓,叮咛莺舌恼人肠。中兴朝市繁华续,遗孽儿孙气焰张;
只劝楼台追后主, 不愁弓矢下残唐。蛾眉越女才承选,燕子吴歈早擅场,力士签名搜笛步,龟年协律奉椒房。

162 西昆词赋新温李,乌巷冠裳旧谢王;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雨云床。五侯阃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春灯已错从头认,社党重钩无缝藏;借手杀仇长乐老,协肩媚贵半闲堂。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

163 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琼花劫到雕栏损,玉树歌终画殿凉;沧海迷家龙寂寞,风尘失伴凤徬徨。青衣衔璧何年返,碧血溅沙此地亡;南内汤池仍蔓草,东陵辇路又斜阳。全开锁钥淮扬泗,难整乾坤左史黄。

164 建帝飘零烈帝惨,英宗困顿武宗荒;那知还有福王一,临去秋波泪数行。

165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166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167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168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69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170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171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

172 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73 [清江引]大泽深山随处找,预备官家要。抽出绿头签,取开红圈标,把几个白衣山人吓走了。

174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 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175 附: 清代杂剧创作概况 清初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陆世廉的《西台记》、茅维的《秦廷筑》都借历史故事,抒发亡国之痛,尤侗《读离骚》《黑白卫》《吊琵琶》则借古讽今,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176 清政权巩固之后,社会渐趋安定,杂剧和传奇一样,又出现了大量专写文人学士闲情逸致、才子佳人儿女风情的杂剧。

177 乾隆年间,杨潮观《吟风阁杂剧》问世,其中有一些优秀短剧如《罢宴》《偷桃》《骂财神》《矫诏发仓》等,为绵延数百年的杂剧画上以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178 尾声: 地方戏的兴起和京剧的诞生 “南洪北孔”之后,传奇创作缺乏名作,形式也日趋僵化,虽然在乾隆年间出现了蒋士铨等名家,传奇仍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终于在清中叶以后为新兴的地方戏夺去剧坛霸主地位。

179 一、地方戏的兴起 从清初到清中叶,除昆、弋诸腔戏继续流行外,已有梆子腔、乱弹腔、秦腔等几十种地方戏曲出现,形成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局面,还分别在北京和扬州形成南北两大戏曲中心。

180 二、清代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1、音乐结构:打破了以往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结构,创造了板式变化体的结构形式,因此引起了戏曲文学、舞台艺术的一系列变化,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体制,

181 2、戏曲文学:打破过去按套曲分出的局限,而改为主要依据戏剧冲突的发展来安排场次的结构形式。从而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182 三、清代地方戏的创作成就 早期主要是一些生活小戏,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但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厚。后来陆续移植或改编了大量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的故事戏,涌现了不少优秀剧目。

183 四、京剧的诞生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给皇帝祝寿,号称“四大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楚调”(“汉调”)进京,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的合流,形成所谓“皮簧戏”。

184 随后北京的演剧活动日益频繁,涌现了许多著名演员,他们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促使皮簧戏成为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因北京曾称为北平,故一度也称“平剧”。

185 五、京剧的成就与意义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拥有上千个优秀传统剧目,和一整套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完整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国剧”。


Download ppt "第五章 前期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历史题材剧 一、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