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常见致病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常见致病病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见致病病毒

2 RNA病毒

3 人类致病 RNA 病毒 RNA病毒类型(总科数) 人类致病病毒(科) 代表病毒 双链RNA病毒(7) 呼肠孤病毒科 轮状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HAV、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 杯状病毒科 诺如病毒 星状病毒科 人星状病毒 冠状病毒科 SARS冠状病毒等 黄病毒科 黄热病病毒、登革病毒、日本脑炎病毒、HCV、西尼罗病毒 披膜病毒科 风疹病毒 (未列科) HEV 单负链RNA病毒(7)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 沙粒病毒科 拉沙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裂谷热病毒 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病毒 HDV

4 正粘病毒科 一、发现与描述 二、基因与结构 三、病毒复制 四、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五、检测与防治

5 发现与描述 1、发现 2、概述

6 发 现 Influenza 流感病毒的分离 流感病毒的形态

7 甲型流感病毒(电镜)

8 甲型流感病毒(新分离株)

9 概 述 不同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流行 流感病毒的变异

10 不同的流感病毒 A型 B型 C型 疾病严重程度 +++ ++ + 动物储毒 + — — 引起大流行 + — — 引起传播 + + —
疾病严重程度 动物储毒 — — 引起大流行 — — 引起传播 — 抗原调变 漂移、转换 漂移 漂移 RNA节段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11 甲型流感抗原转换与疾病流行 流行年代 亚型类别 代表株 1918 Hsw1N1 — 1947 H1N1(亚甲型) A/FM/1/47
流行年代 亚型类别 代表株 Hsw1N — H1N1(亚甲型) A/FM/1/47 H2N2(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H3N2(香港甲型) A/HongKong/1/68 H1N1(新甲1型) A/USSR/90/77

12 基因与结构 1、病毒基因组 2、病毒体结构 3、抗原类型

13 病毒基因组

14 A、B型流感病毒的 基因组构成及编码蛋白 基因(节段) 核苷酸长度(bp) 编码蛋白 功能 1 2341 PB2
RNA多聚酶成分(非结构蛋白) 2 PB1 3 2233 PA 4 1778 HA 包膜刺突血凝素(结构蛋白) 5 1565 NP 衣壳蛋白(结构蛋白) 6 1413 NA 包膜刺突神经氨酸酶(结构蛋白) 7 1027 M1 基质蛋白(结构蛋白) 8 890 M2 NS1 NS2 包膜蛋白(结构蛋白) 调节蛋白(非结构蛋白) 功能不明(非结构蛋白)

15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

16 HA NA PB2 PB1 PA NP RNA M2 M1 HA NA 甲型流感病毒结构模式

17                                                                                                   血凝素(HA)系三棱柱型的三聚体,其中每一单体均由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组成。HA1为与宿主细胞病毒受体(唾液酸)的结合部位,其结构序列的改变,可导致病毒发生宿主转换。HA2具有膜融合活性,可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并释放核衣壳。新生病毒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由精氨酸连接而处于无感染活性状态,在宿主细胞的精氨酸蛋白酶作用下裂解后显示感染活性。

18 病毒体结构 核衣壳:核酸(单负链RNA、分节段)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PA、PB1、PB2) 包膜:基质蛋白M1、M2 (内层)
镶嵌蛋白HA、NA(外层)

19 抗原类型 核蛋白:稳定、具型特异性 内膜基质蛋白:稳定、具型特异性 HA、NA: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构成亚型、

20 病毒复制

21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致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免疫应答特点

22 致病机制 血凝素结构 病毒致病性 不同临床表现 精氨酸蛋白酶 机体反应性 免疫应答活动

23 临床表现 流感 肺炎 Reye’s综合征

24 免疫应答特点 细胞免疫:存在广泛的亚型间交叉反应 体液免疫:同型病毒可形成牢固免疫力 亚型间无交叉反应

25 检测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2、防治

26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咽嗽液、鼻咽拭 检测方法: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核酸测定:PCR

27 防 治 疫苗:三价灭活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抗病毒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M2蛋白抑制剂) 中草药

28 其他 RNA 病毒 一、小RNA病毒科 二、黄病毒科 三、披膜病毒科 四、冠状病毒科

29 其他 RNA 病毒 五、副粘病毒科 六、丝状病毒科 七、布尼亚病毒科 八、弹状病毒科

30 DNA病毒

31 人类致病 DNA 病毒 DNA病毒类型(总科数) 人类致病病毒(科) 代表病毒 双链DNA病毒(22) 疱疹病毒科
人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HHV-6、HHV-7、HHV-8 腺病毒科 人腺病毒 乳头瘤病毒科 人乳头瘤病毒 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 天花病毒 单链DNA病毒(6) 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 人细小病毒B19

32 疱疹病毒科 一、发现与描述 二、基因与结构 三、病毒复制 四、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五、检测与防治

33 发现与描述 1、发现 2、概述

34 发 现 Herpes 疱疹病毒的分离 疱疹病毒的形态

35 疱疹病毒的形态 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120~300nm,核心为线性dsDNA,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 单纯疱疹病毒 (电镜)

36 概 述 不同的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的感染方式 人类疱疹病毒

37 不同的疱疹病毒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变化大;在细胞培养中繁殖 传播快,破坏感染细胞;可在神经节
中建立潜伏感染。包括HSV-1、HSV-2、 VZV。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较窄;病毒复制周期长;在 细胞培养中繁殖慢,经常形成巨细胞, 易建立携带状态培养。病毒可在分泌 腺、淋巴组织、肾组织内潜伏存在。 包括HCMV、HHV-6、HHV-7。  疱疹病毒亚科:宿主范围最窄,局限于自然宿主;在细 胞培养中可引起溶细胞性感染;病毒在 淋巴细胞中可潜伏存在。包括EBV、 HHV-8。

38 疱疹病毒的感染方式 增殖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整合感染 病毒大量增殖,宿主细胞破坏 病毒不增殖,宿主细胞不破坏,受激活后转成增殖性感染
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整合至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细胞转化

39 人类疱疹病毒 型别 名称 所致疾病 HHV-1 单纯疱疹病毒 I 型 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甲沟炎
型别 名称 所致疾病 HHV-1 单纯疱疹病毒 I 型 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甲沟炎 HHV-2 单纯疱疹病毒 II 型 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宫颈癌? HHV-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HHV-4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HHV-5 巨细胞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包涵体病、肝炎 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炎、婴儿畸形 HHV 婴幼儿急疹、间质性肺炎、骨髓抑制 HHV 不明确 HHV Kaposi肉瘤

40 基因与结构 1、病毒基因组 2、病毒体结构 3、抗原类型

41 病毒基因组 基因组:线性双链DNA 大小:120~230kb 基因数:60~120 特征:由长独特片段和短独特片共价连接而成

42 包膜双层膜 包膜糖蛋白 线状双链DNA 20面体衣壳 疱疹病毒结构

43 病毒体结构 核衣壳:核酸(双链DNA、不分节段) 衣壳(壳粒蛋白) 皮层:细胞骨架蛋白、调节蛋白、酶 包膜:刺突蛋白

44 病毒复制

45 病毒复制 作为DNA病毒,疱疹病毒的复制远较流感病毒为复杂。疱疹病毒一般以细胞表面或细胞间质内的蛋白多糖为受体(如单纯疱疹病毒以硫酸乙酰肝素为受体),故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较宽泛。但通过共受体的作用,病毒通常会进入有丝分裂后的细胞,而这些细胞往往正处在DNA合成前期,具备了DNA复制所需的各种条件。病毒脱壳后释出的皮层内各种酶类与调节蛋白可协助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核,这对于启动病毒DNA复制和提供DNA复制所必须的酶类都极为重要。入核后的病毒DNA可启动即刻早期蛋白编码基因,这些即刻早期蛋白可阻断蛋白质合成,以及启动早期蛋白编码基因。随后,随基因转换,早期蛋白编码基因启动,编码DNA复制所需的酶类,然后开始DNA复制。当DNA复制后,晚期蛋白编码基因才会启动转录、并翻译各种病毒结构蛋白与组成皮层的各种蛋白成分。在核内的子代病毒DNA依赖核膜装配成原始的病毒颗粒,转移至细胞质,再在细胞质内与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上的各种病毒结构蛋白汇合重新装配成成熟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裂解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原始病毒颗粒转移至细胞质的过程,可以导致宿主细胞不可逆的病理损伤。

46 潜伏感染的机制 该复制形式形成的子代病毒DNA以环化形式滞留于宿主细胞核内,不转移至细胞质内继续装配,也不引起宿主细胞的损伤,可随宿主细胞长期生存。当出现再发感染的条件时,环形病毒DNA可重新线形化,并进入裂解性的病毒复制过程。

47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 3、人巨细胞病毒致病

48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 临床表现 免疫应答特点

49 临床表现 HSV-1: 原发(再发)感染:龈口炎、疱疹性角结膜炎 皮肤疱疹、甲沟炎、脑炎 先天感染:流产、早产、畸形 HSV-2:
原发(再发)感染:生殖器疱疹(宫颈癌) 先天感染:新生儿疱疹

50 唇疱疹 疱疹性齿龈炎 HSV-1感染的临床表现

51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 HSV-2 感染的临床表现

52 免疫应答特点 体液免疫:阻止血行播散 细胞免疫:清除病毒

5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 临床表现 免疫应答特点

54 临床表现 水痘:呼吸道症状、皮疹 带状疱疹:局限性皮疹

55 水 痘

56 带状疱疹

57 免疫应答特点 体液免疫:可形成中和抗体 细胞免疫:不能清除潜伏病毒

58 人巨细胞病毒致病 临床表现 免疫应答特点

59 临床表现 再发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肺炎、肝炎、肠炎 先天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 先天畸形、死胎、流产

60 巨细胞包涵体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有两种类型,多数成为唾液腺的不显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而长期存留。另一种是全身性疾病,称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比较少见,主要侵犯小婴儿,其特点是在很多器官组织内发现含核内和胞浆内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并伴有全身症状,是宫内病毒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大多CMV感染是不显性的。感染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症状者分为两个类型:   1.先天性感染 约10%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上述任何一项表现都可单独存在,并可伴有生长缓慢、烦躁、有时发热,体温自微热至40℃。但因出生时仅有一小部分患儿有临床症状,故多数不能确定诊断。如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者,也可表现为听力丧失,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及发育障碍,以致影响学习。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患儿,可出现各种先天畸形,可有痉挛状态、两侧瘫痪、癫痫样抽搐、视神经萎缩、耳聋(约10%患儿发生耳聋),并可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有的无症状先天性CMV感染的患儿,虽体格发育正常,仍可有先天畸形及听力损害,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有症状的患儿。   2.获得性感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虽然多数婴儿为亚临床感染,但其症状的发生率仍较成人为高,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疹、支气管炎或肺炎等,也可出现肝炎。与先天性感染患儿不同者为神经系统极少被侵犯。儿童期感染常通过呼吸道获得,常为不 巨细胞包涵体病

61 免疫应答特点 体液免疫:中和抗体阻断传播 细胞免疫:限制潜伏病毒激活

62 检测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2、防治

63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病变部位细胞涂片 血清 检测方法:组织标本染色镜检 血清学诊断:抗原测定(IFA) 病毒核酸测定:PCR

64 防 治 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使用) 单纯疱疹病毒(研发) 人巨细胞病毒(研发) 治疗:抗病毒剂(无环鸟苷、丙氧鸟苷)

65 其他 DNA 病毒 一、腺病毒科 二、乳头瘤病毒科

66 逆转录病毒

67 逆转录病毒是含逆转录酶的RNA或DNA病毒
人类致病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类型 (总科数) 人类致病病毒(科) 代表病毒 DNA逆转录病毒 (2) 嗜肝DNA病毒科 HBV RNA逆转录病毒(3) 逆转录病毒科 HIV、HTLV-1 HTLV-2 逆转录病毒是含逆转录酶的RNA或DNA病毒

68 嗜肝 DNA 病毒科 嗜肝 DNA 病毒科 正嗜肝DNA病毒属 禽嗜肝DNA病毒属 地松鼠肝炎病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 人B型肝炎病毒

69 嗜肝 DNA 病毒科 一、发现与描述 二、基因与结构 三、病毒复制 四、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五、检测与防治

70 发现与描述 1、发现 2、概述

71 发 现 澳大利亚抗原 Dane颗粒 HBV的形态

72 HBV的形态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73 管型颗粒 小球型颗粒 Dane 颗粒 与HBV有关的三种颗粒

74 Dane颗粒结构 衣壳 核心 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相当一般病毒包膜), 由包膜、衣壳、核心三部分构成
是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具强的传染性 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相当一般病毒包膜), 由HBsAg、PreS1和PreS2 镶嵌于脂质双层; 20面体对称,直径27nm, 由HBcAg、HBeAg组成 包膜 衣壳 病毒DNA+DNA多聚酶, 核心

75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由HBsAg聚合而成,是病毒组装过程中过剩的包膜,不含DNA和DNA多聚酶,无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串连而成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76 HBV(电镜) 三种颗粒 Dane 颗粒

77 概 述 HBV的类型 HBV的传播

78 HBV的类型 血清型:adr、adw、ayw、ayr 基因型:A-H A1、A2(欧洲) B1、B2、B3、B4、B5(亚洲)
C1、C2、C3、C4、C5、(亚洲) D1、D2、D3、D4、D5、D6 、 D7 E、 F1a、F1b、F2、F3、 F4 G H I 事实上,d或y是由于HBsAg的第122密码为赖氨酸或精氨酸所决定;w或r是由第160密码为赖氨酸或精氨酸 因而S基因核苷酸序列365和479任一A→G的点突变,均可以引起血清型的改变,因而血清型并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型的改变。  目前公认的HBV基因分型方法,是根据HBV DNA全序列的核苷酸差异,即同基因型其序列的同源性>92%,异型间序列的差异≥8%

79 HBV的传播 输血传播 性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 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 其它途径:公共剃刀、牙刷、皮肤

80 血液、血制品传播

81 父婴传播? 围产期感染(主要) 宫内感染 哺乳传染

82 基因与结构 1、病毒基因组 2、病毒体结构 3、抗原类型

83 病毒基因组 组成:不完全闭合的 环状双链DNA 大小:负链:3.23kb 含四个开放阅读框
特点:存在调节基因与结构基因序列的重叠、不同结构基因区段之间的重叠 表现在调节基因与结构基因序列的重叠、不同结构基因区段之间的重叠. 令人惊奇的是同一段基因序列,可以同属于不同的功能区段,而又不相互影响,最大效率地充分利用了3 200 bp的全基因组结构,完成其复制和表达的严密调节. HBV DNA病毒这一结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相互重叠的结构特点,造成的一种局面就是某一位点或者是某些位点的改变,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影响,而是影响深远. 

84 乙型肝炎病毒开放阅读框 HBsAg P HBcAg HBeAg 编码HBxAg PreS2 PreS1 S , 3 (+) C (-)
5 3 5 DNA多聚酶 HBcAg (+) 病毒基因组DNA序列中功能上相关的蛋白质的基因或rRNA的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部位,形成一个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它们可被一起转录成为含有多个mRNA的分子,称为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emRNA),然后再加工成各种蛋白质的模板mRNA。如腺病毒晚期基因编码病毒的12种外壳蛋白,在晚期基因转录时是在一个启动子的作用下生成多顺反子mRNA,然后再加工成各种mRNA,编码病毒的各种外壳蛋白,它们在功能上都是相关的;ΦX174基因组中的D-E-J-F-G-H基因也转录在同一mRNA中,然后再翻译成各种蛋白质,其中J、F、G及H都是编码外壳蛋白的,D蛋白与病毒的装配有关,E蛋白负责细菌的裂解,它们在功能上也是相关的。 C (-) 顺式重复序列(DR) 编码DNA多聚酶 RNA HBeAg Pre C X 编码HBxAg

85 HBV基因编码产物 ORF S:三个启动子、两种mRNA(2.1kb\2.4kb) 2.1kb —中蛋白、主蛋白 2.4kb —大蛋白
ORF C:两个启动子、与P区合用mRNA(3.5kb) 第一个启动子:PreC HBeAg(释放入血) 第二个启动子:HBcAg(衣壳) ORF P:与C区合用mRNA(3.5kb) 3.5kb —P蛋白(DNA多聚酶、逆转录酶、RNA酶H) HBcAg(壳粒) HBeAg前体(?) 病毒前基因组:逆转录产物可和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 ORF X:一种mRNA(0.8kb) 0.8kb —X蛋白(反式作用因子) * 移码启动子(infram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codon)

86 大分子膜蛋白 中分子膜蛋白 小分子膜蛋白 HBV的结构

87 HBV的结构

88 病毒体结构 核心: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 DNA多聚酶 衣壳: HBcAg 包膜(外衣壳)preS1、preS2、HBsAg

89 抗原结构 1、HBsAg:表面抗原 2、 HBcAg:衣壳抗原 3、 HBeAg:e抗原

90 HBsAg:表面抗原 (1)是HBV感染的标志 (2)共同决定簇—a 四种亚型:adr、adw、ayw、ayr
型特异决定簇— d/y w/r (3)有抗原性,抗-HBsAg为主要中和抗体,是疫苗的最主要成份 (4)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均携带HBsAg

91 HBcAg:衣壳抗原 (1)为内衣壳成分,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表面,外有HBsAg覆盖,故不易在血中检到;
(2)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Ag,为非中和抗体。抗-HBcAg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92 HBeAg:e抗原 (1)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于血清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可作为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感染性指标。 (2)抗-HBe为中和抗体,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是预后良好的指标。

93 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翻译成HBxAg 翻译成中分子 包膜蛋白 翻译成大分子 PreC、HBcAg DNA多聚酶 转录 逆转录酶、RNA酶H
2.4kbRNA 3.5kbRNA 2.1kbRNA 0.8kbRNA 翻译成大分子 翻译成HBxAg 肝细胞核 转录 负链 复制 逆转录 乙肝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DNA结构很奇特,是一环状的部分双螺旋结构,长约3.2kb。其中的2/3为双螺旋结构,1/3为单链,这就是说,DNA中的两条链不等长。长链的5'端与3'端无共价连接,而是与一种蛋白质共价相连。长链的5'端以 对碱基互补结合。长链为负链,短链为正链。短链的长度视病毒而异,一般长约 kb,约为长链的2/3。短链之间的空隙可由病毒颗粒中的DNA聚合酶充填。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为了能在细胞内独立复制,病毒在很小的基因组中尽量容纳大量的遗传信息。因而HBV的基因组结构显得特别精密浓缩,充分利用其遗传物质。   重叠的基因序列比较多,HBV基因组中已确定的开放读框有4个,分别编码病毒的核壳(C)和包膜(S)蛋白,病毒复制酶(聚合酶)及一种似乎与病毒基因表达有关的蛋白质X。在S基因前面的两个小ORFs与S基因ORF属于同一个读框,可以将ORFS通读下去,编码两种S蛋白相关的抗原,这两种抗原也存在于病毒颗粒的表面,这两个抗原分别称为前-S1(pre-S1)和前-S2(pre-S2)。同样,在ORFC前面也有一短的ORF,称为前-C(pre-C),编码一较大的C蛋白相关抗原。所有这些ORF都在负链DNA(长链)上,其中S基因完全重叠于聚合酶基因中,X基因与聚合酶基因、C基因重叠,C基因与聚合酶也有重叠。最近,Miller等人在HBV基因组中又发现两个ORF,即ORF-5和ORF-6,这两个ORFs与X基因重叠,其中ORF6不是由负链DNA编码的,而是由正链DNA编码。这两个ORF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调节序列位于基因内部,这也是HBV节约使用遗传物质的一种方式。与HBV基团组复制有关的序列有:短链顺向复制序列(DR1和DR2)和U5样序列(因与反转录病毒末端的U5序列类似面得名)。DR1和U5位于前-CORF中,是合成DNA长链的起始部位,DR2位于聚合酶基因与X基因重叠处,是DNA短链合成的起始部位。   与HBV基因表达有关的信号序列有4种:[1]启动子,[2]增强子,[3]polyA附加信号,[4]糖皮质激素敏感因子(GRE)。由于HBV基因组中的基因分别转录于3种HBVmRNA转录本上,因此,相应地在病毒基因组中每一转录本近5'端也至少应有3种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虽然这些启动子的基因序列尚不知,但这些启动子显然存在于编码蛋白质序列内。增强子(ENH)位于聚合酶基因中;polyA附加信号位于CORF中;而GRE位于SORF和聚合酶基因中。GRE是与激素受体结构的DNA片段,结合后能使某一已知基因转录水平增加。   GRE有许多增强子的特征:[1]是起顺式作用的因子,[2]在转录的两个方向均有作用,[3]在距其调节的基因不同距离处均可起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HBV基因组结构严密,组织高效,在已知的病毒中是罕见的。HBVDNA不但在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且其DNA复制过程也非常特别。当HBVDNA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成为完整的闭环双螺旋DNA,以负链为模板合成全长的“+”链RNA(称为前基因组RNA)。该“+”链RNA被包装在未成熟的核心样颗粒中,同时还有DNA聚合酶和一种蛋白质也被包装在颗粒中。在该颗粒中“+”链RNA作为模板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链DNA,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腺病毒DNA的复制相似,因为在“-"链DNA的5'端也有共价结合的蛋白质。“+”链DNA的合成便以该负链DNA为模板和一段RNA为引物而聚合延伸,核心样病毒颗粒在这过程中也成为成熟的病毒颗粒。这时,正链DNA仍没有合成完毕,因而造成病毒基因组两条DNA链长度不一样。 逆转录的DNA可 整合至细胞染色体 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94 病毒复制 包膜蛋白之PreS2Ag、PreS1Ag与肝细胞受体(可能是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白蛋白家族的成员)

95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致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免疫应答特点

96 致病机制 病毒直接损伤 感染后免疫损伤 整合感染

97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癌

98 免疫应答特点 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99 检测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2、防治

100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清 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101 HBV抗原、抗体的形成及意义 Anti-HBc HBsAg 窗口期 Anti-HBs HBeAg Anti-HBe
(月) 潜伏期 急性期 恢复早期 恢复晚期

102 1、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
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 1、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 2、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 抗-HBe(+)表明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 3、HBeAg(+):表明病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 4、抗HBeAg(+):表明机体对HBV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5、抗-HBc 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

103 HBV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HBsAg HBeAg anti-HBs anti-HBe anti-HBc 意 义
— — — — 病毒感染、携带者 — — — 急、慢性感染、携带者 — — 急、慢性感染、(大三阳) — — 急、慢性感染、(小三阳) — — 感染恢复期(有感染性) — — — 感染恢复期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104 防 治 1、严格筛选献血员、对患者用具、 排泄物、分泌物、手术器械采用 针对HBV的消毒剂(强氧化剂) 2、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防 治 1、严格筛选献血员、对患者用具、 排泄物、分泌物、手术器械采用 针对HBV的消毒剂(强氧化剂) 2、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3、紧急预防:高效价人免疫球蛋白(HBIg) 4、治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105 逆转录病毒科 逆转录病毒科 正逆转录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亚科 α逆转录病毒属 β逆转录病毒属 δ逆转录病毒属 γ逆转录病毒属 泡沫病毒属
ε逆转录病毒属 慢病毒属 γ逆转录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嗜T细胞病毒

106 逆转录病毒科 一、发现与描述 二、基因与结构 三、病毒复制 四、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五、检测与防治

107 发现与描述 1、发现 2、概述

108 发 现 逆转录病毒科 AIDS HIV的形态

109 逆转录病毒科 逆转录病毒科 人类逆转录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1、HTLV-2 慢病毒亚科 HIV 泡沫病毒亚科 人泡沫病毒

1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电镜)

111 概 述 HIV、HTLV的类型 HIV、HTLV的传播

112 HIV的类型 血清学分型:HIV-1、HIV-2 基因分型: HIV-1M组(A-K,9型) HIV-1O组(O型) HIV-1N组(N型)
HIV-2(A-F型) 嗜性分型:T-tropic、M-tropic

113 HTLV的类型 基因分型: HTLV-1 HTLV-2

114 HIV、HTLV的传播 HIV的传播:血液传播 性生活传播 垂直传播 HTLV的传播:同HIV

115 不传播HIV的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握手 接吻(干的接吻又无口腔粘膜的破损) 共餐 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 接触电话、门把、便具等
接触汗液、泪液 被蚊虫或其它昆虫叮咬 同住、同用一浴池、坐便器

116 基因与结构 1、病毒基因组 2、病毒体结构 3、抗原类型

117 病毒基因组 HIV基因结构 除了反转录病毒以外,一切病毒基因组都是单倍体,每个基因在病毒颗粒中只出现一次。反转录病毒基因组有两个拷贝。

118 HIV的结构基因与编码产物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gag 核壳蛋白前体 P24 核壳主要结构蛋白 (53KD) P17 包膜内衬蛋白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gag 核壳蛋白前体 P 核壳主要结构蛋白 (53KD) P 包膜内衬蛋白 P 富含脯氨酸蛋白 P RNA结合蛋白 pol 酶蛋白前体 P 逆转录酶 P 逆转录酶 P 核酸内切酶 ? 蛋白水解酶 env 包膜蛋白前体 gp120 CD4结合蛋白 (gp160) gp 蛋白水解酶

119 HIV的调节基因与编码产物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tat P14 转录活化因子 rev P18 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
基因 编码产物 功能 tat P 转录活化因子 rev P 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 vif P 病毒感染因子 nef P 复制抑制因子 vpu P 病毒装配因子 vpr P 病毒复制增强因子

120 HIV的结构

121 GP120 衣壳 GP41 包膜 蛋白酶 RNA 逆转录酶 核酸内切酶 HIV的结构

122 病毒体结构 核酸——两条单正链RNA形成二聚体 3个结构基因 6个调控基因 衣壳——P24、P17、P7蛋白
包膜——糖蛋白gp41、gp120

123 病毒复制

124 HIV复制过程 CD4 HIV 融合受体 病毒RNA 宿主染色体DNA 病毒cDNA
1. 捆绑――当HIV病毒的gp120蛋白捆绑到T-helper细胞的CD4蛋白时,HIV病毒附着到机体的免疫细胞上。滤过性病毒核进入到T-helper细胞内部,并且病毒体的隔膜融合进细胞壁;   2. 逆转录――滤过性病毒酶,即逆转录酶,将病毒的RNA转化为DNA;   3. 集成――新产生的DNA被病毒整合酶运送到细胞核中,并嵌入到细胞的DNA。HIV病毒被称之为前病毒;   4. 复制――细胞核中的病毒DNA利用细胞自己的酶分裂产生信使RNA(mRNA)。mRNA含有制造新的病毒蛋白的指令序列;   5. 翻译――mRNA由细胞的酶运送出细胞核。然后病毒就利用自然蛋白生成机制来生成病毒蛋白和酶的长链分子;   6. 组装――RNA和病毒酶在细胞边缘聚集。一种被称之为蛋白酶的酶将多肽切成病毒蛋白。   7. 发育――新的HIV病毒粒子从细胞壁中收缩出来并打破环绕他们的细胞壁。这就是封装的病毒从细胞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这种方式下,机体的宿主细胞并没有被破坏。 新复制的病毒体将感染其他的T-helper细胞,并导致人体的T-helper细胞数缓慢持续减少。T-helper细胞数的缺乏将危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当人体每毫升血液中的T-helper细胞数减少到20万以下,他或她就会被医生认定为患上了艾滋病。根据CDC的调查,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会持续2到15年,但是大约半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会在感染后的十年内发展成艾滋病。 HIV复制过程

125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HIV致病 2、HTLV致病

126 HIV致病机制 病毒直接损伤 感染后免疫损伤 免疫紊乱与免疫缺陷 机会性感染

127 病毒直接损伤 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导致细胞死亡 病毒DNA积聚诱导细胞死亡 病毒蛋白产生细胞毒作用 病毒蛋白诱导细胞凋亡

128 感染后免疫损伤 CD8+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病毒超抗原作用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129 感染后的免疫紊乱与缺陷 T细胞 B细胞 其他 CD4+细胞 CD4+细胞抗原反应能力 Th1/Th2平衡失调 DTH反应
高丙球血症 特异性抗体水平 抗T细胞自身抗体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炎症相关粘附分子表达

130 HIV临床表现 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AIDS的主要临床表现

131 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分 期 表 现 HIV初期感染 50%出现急性感染症状、血清抗体阴性、
分 期 表 现 HIV初期感染 %出现急性感染症状、血清抗体阴性、 (?—10年) 淋巴细胞抗原反应阳性、PCR测定原病毒序列 HIV潜伏感染 血清抗体阳性、无临床表现 (2—10年) ARC 发热、腹泻、疲劳、盗汗、体重、淋巴结病 (2—3年) CD4+细胞、DTH反应、高丙球血症 AIDS CD4+细胞<200/µl、出现机会性感染、肿瘤 ( <2年)

132 HIV初期感染 HIV潜伏感染 ARC AIDS CD4+T细胞 抗gp41 抗p24 病毒含量 (年) ?— — — <2

133 AIDS 的主要临床表现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卡波济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134 卡波济氏肉瘤

135 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鸟型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消化道感染 结核杆菌 肺结核、淋巴结核 假单孢菌 菌血症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鸟型分枝杆菌 播散性感染、消化道感染 结核杆菌 肺结核、淋巴结核 假单孢菌 菌血症 沙门氏菌 反复败血症 其他细菌 反复性肺炎

136 AIDS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37 真菌与原虫引起的临床感染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口腔炎、食管炎、阴道炎 新隐球菌 脑膜炎、肝炎
感染类型 临 床 表 现 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口腔炎、食管炎、阴道炎 新隐球菌 脑膜炎、肝炎 荚膜组织胞浆菌 播散性感染 卡氏肺孢菌 肺炎 原虫 弓形虫 脑炎、脑脓肿 隐胞子虫 腹泻、胃肠炎

138 卡氏肺孢菌感染

139 卡氏肺孢菌感染

140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141 HLTV致病机制 选择性免疫缺陷 T细胞转化

142 HLTV临床表现 成人T细胞白血病 HAM/TSP 机会性感染

143 检测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2、防治

144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液 检测方法:血清学测定:初筛—ELISA 确诊—免疫印迹法 病毒抗原测定:P24(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等 病毒分离

145 预防 高危人群 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输血者、妇女和儿童

146 预防 一级预防: 1、管理好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杜绝同性恋 (1)防止性接触传播 严禁娼妓活动 安全性生活 (2)防止血液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杜绝同性恋 (1)防止性接触传播 严禁娼妓活动 安全性生活 (2)防止血液传播 (3)防止母婴传播 3、HIV疫苗的研制:研制中 4、宣传教育—在因特网上介绍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办法(政府采取措施)

147 治疗 治疗:HAART—高效抗病毒疗法 替代疗法 MACS疗法 *HTLV:逆转录酶抑制剂、α干扰素

148 HIV感染治疗方案(举例) Ritonavir/AZT/3TC Indinavir/AZT/3TC
07:00 Indinavir800mg/AZT200mg/3TC150mg Ritonavir600mg/AZT300mg/3TC150mg 08:00 10:00 12:00 15:00 17:00 19: Indinavir800mg/AZT200mg Ritonavir600mg/AZT300mg/3TC150mg 20:00 22:00 23: Indinavir800mg/AZT200mg 24:00

149 本章小结 1、主要致病的RNA病毒 2、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及致病性 3、主要致病的DNA病毒 4、疱疹病毒的基因结构、主要类型及致病性
5、主要致病的逆转录病毒 6、HBV的基因结构及致病性 7、HIV的基因结构及致病性


Download ppt "常见致病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