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2.外國史地

2 名稱 今天的“印度”一詞是唐代高僧玄奘首創。他在巨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一稱就此而生。

3 地形 由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大區。 (1)德干高原:包括半島部份及半島東南的錫蘭島。 (2)印度大平原:介於德干高原和北部高山之間。
(3)北部高山區:即喜馬拉雅山區。

4 氣候 印度領土廣大,位處北回歸線兩側(6°N~37°N),基本上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也因北方高山的屏障而不冷。但因降雨量的不均,而出現不同的氣候類型。一年約可分為三季: (1)雨季(6~10月 ) (2)涼季(11~2月) (3)熱季(3~5月)

5 遠古先民 在距今約50萬年前﹐印度就有了遠古先民﹐他們過著刀耕火種﹑漁獵采集的生活。到了公元前2500-1700年﹐印度人創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主人是達羅毗荼人﹐他們的生產力在當時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6 吠陀時期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創造出了超過以往的高度發達文明,史稱「吠陀時期」。

7 聖典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8 兩大史詩 吠陀文學之後﹐印度出現了兩大史詩﹐即《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世界上最長史詩)。兩部史詩反映了雅利安人告別了游牧生活﹐建立起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社會現實。

9 種姓制度(一) 種姓(Caste)的字義,是經由葡萄牙語中的「血統」的意義而來。後經印度人將其意思引伸為「顏色」,亦即皮膚的顏色而言。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為確保自己的血統不被原住民「污染」,且便於統治印度人民,於是制定了一套政教合一,規範社會的種姓制度。

10 種姓制度(二) 依宗教觀點及職守,將人分成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婆羅門(Brahmana),包括僧侶和有學問的人。古來祭司在婆羅門教的儀式中,居極重要的地位,因此這個階層被視為聖潔的象徵。次為涵蓋貴族和武士的剎帝利(Kshatriyas)階層。再來是吠舍(Vai-sya),包括商人和地主。第四階層是首陀羅(Su-dra),僕役和手工匠人都屬此類。   

11 恆河 長約2,700公里,就世界範圍來說,還算不上是大的河流,可是,在眾多虔誠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卻是條「聖河」。神聖的恆河是他們永恆生命的象徵。印度教的傳說是:濕婆神在「神山」修行,長年苦修,得道成大神。他乘騎白色神牛,雲遊四方,拯救受苦難的蒼生。此外,據說濕婆神和他的妻子在湖中沐浴,使湖水變得神奇非凡,聖水貯在瓶裡,可以終年不腐;如果能在聖水裡沐浴,可以祛病消災,延年益壽。

12 孔雀王朝 西元前四世紀,印度產生一傑出人物旃陀羅笈多,原是摩揭陀王國(自西元前六世紀中葉以來,有數世紀之久,摩揭陀居於重要地位,控制恆河下游和恆河三角洲)國王庶出之子,後為其族人所逐,逃亡於印度河流域。適值亞歷山大東征,在其西回逝世後,旃陀羅笈多趁機攻奪印度河流域上馬其頓人建立的各堡壘,領兵東征摩揭陀王國,統一印度北部,首都在華氏城(今巴特那)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建立之始。領土南到印度中部,東到孟加拉灣,西包括阿富汗大部。   

13 阿育王 是第一個有完整資料的印度統治者,統一印度大部份地區(印度第一次出現幾乎統一的國家),國勢強大,國土達中亞。社會及經濟組織與管制很嚴密,並且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據說有70萬軍隊,9000頭大象和一萬輛戰車)。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軍遠征羯陵加,在激戰後征服此地。根據阿育王自己的敘述:「有15萬人被俘虜,10萬人戰死在這場戰役中。」這場血淋淋的戰爭改變了阿育王的一生。  

14 由於受到佛教教義中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改信佛教後,廣行仁政,到處豎立勸善規過的石柱,愛民如子成著名的仁君。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及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從前他因擁有一大帝國為傲,而今則因宣揚佛教而備顯榮耀。從阿育王的碑文中反映出其王者風範和人道胸懷。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傳教,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

15 笈多王朝(四到六世紀) 西元四世紀初,孔雀王朝後裔旃陀羅笈多,他征討眾多鄰近邦國,以華氏城為首都(古孔雀帝國時代的城市)建立強大的帝國。於恆河流域一帶稱王,是笈多王朝之始(基本上是一個北印度的帝國)。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或古典時代,藝術、文學和科學均十分發達。極盛時期,有東晉高僧法顯曾至印度,著有《佛國記》,對笈多王朝有很傳神的描述。西元五世紀,在恆河中游南岸的比哈爾建築那爛陀寺 ,內有宏偉的圖書館、天文台等,召集僧侶一萬多,專門從事高級學術研究,所以那爛陀一時成為高級學術研究中心。 笈多時代之後(六至八世紀)儘管笈多帝國已消逝,但給予後人的遺產卻十分豐富。

16 佛教 西元前五至六世紀間,因反對種姓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宗教方面的最大發展佛教的興起,可視為對婆羅門教過於重視種姓制度的改革運動。
佛教的基本主張,在大體上認為宇宙本是不增不減和不生不滅的。世間的一切只是現象的變化,無常亦無我。釋迦牟尼除提倡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鼓勵一般人從事純正生活,克制情慾、消除愚昧、而不損人利己),此外還主張人人平等,人人獨立,而不隸屬於任何階級。 

17 佛教的創立者是悉達瞿曇,又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原義是「釋迦 the Sakyas中的聖者」 the Sage of the Sakyas。釋迦為其氏族的名稱),原為印度北部迦毘羅衛 (現尼泊爾南部)小王國的王子(他誕生時曾有預言謂其或為世界統治者,或為世界教師。出生七日,其母即死,素來悲天憫人),從小學會各種武藝,且長於辭令,能讀善寫,15歲被其父淨飯王立為太子,17歲娶妻生子。

18 後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29歲離家出外修行,最初到鄰國摩揭陀 Magha境內一座高山上苦修,歷時6年,無法找出解除痛苦的答案,下山南至迦耶地方,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7天,頓然有悟,洞澈事理的根源,心中煩惱盡除,時年35歲。此後以超度眾生為務,到處傳教(多在恆河平原一帶,收徒不分階級及宗教信仰,八十歲時逝世),信徒尊稱他為佛陀,原意為大澈大悟者,此佛教的起源。

19 佛教的盛行 佛教真正盛行在釋迦牟尼逝後兩百餘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據說因為即位前與兄弟間的權力鬥爭,後來又因征伐孟加拉灣地區的戰爭殺戮過多,深自懺悔,因而皈依佛教,不僅以佛教教義做為個人人生的指引,而且也用為治國的原則。西元前247年阿育王邀全國高僧數千在首都華氏城集會,將佛教教義分經(佛說的話)、律(教徒戒律)、論(菩薩解釋佛義)三種體裁寫下,稱「三藏,」 ,是佛教有正式經典之始。又派遣高僧分赴國內外弘揚佛法,鄰近的緬甸、錫蘭相繼改信佛教,從此大盛。   

20 佛教的傳播 西元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篤信佛教,曾邀高僧500人在喀什米爾 舉行宗教會議,議定統一教義、寫定經文。因為南方佛僧沒有出席,所以佛教從此分裂為南北兩大派,北派主張普渡眾生(有菩薩的思想,菩薩是已得道但為拯救眾生而遲遲不登涅槃的慈悲賢者),稱大乘佛教,後經大月氏傳入我國(傳播於日本、朝鮮、尼泊爾等地);南派主張自渡,稱小乘佛教,後經錫蘭傳往南洋各地(流行於錫蘭、緬甸、泰國和高棉等地)。

21 科學成就 古印度人已能計算相當大的數字,也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數;他們用的是十進位法,而且有了「零」的觀念。古印度人的天文學和占星學相當有成就,知道地球以自己的地軸旋轉。 醫學方面,在吠陀時代即已有高度發展,留下一些治療的方法,人體解剖的技術也有相當的基礎,對於胚胎發展也有瞭解。   

22 西元五至六世紀,有一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拉巴塔( Aryabhata),至今數學上尚有33項由他發明的定律,其中包括四次方程式的解答、三角學上的正弦數值等。天文學上也曾討論過日蝕、月蝕、夏至、冬至、歲差、地軸等問題。 西元六至七世紀,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婆羅摩笈多曾將天文學、幾何學、三角學等有關的許多定理、定律加以整理,嘉惠後學甚大。曾正確推算出日蝕、月蝕時間,計算出月球的直徑、面積等。印度人已能算出陽曆一年為365, 天,相當精確。

23 笈多王朝時代中,印度數學家利用0-9等數字來演算,後傳給回教徒,成現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笈多王朝的數學家也首先創用負號,是後來代數學發明的先聲。由於笈多王朝時代數學很發達,那時的波斯人就稱數學為「印度學」。

24 藝術 繪畫、雕刻:近代考古學家曾在蘇爾丹見芷 Sultanganj 發現一尊笈多王朝時代的巨大佛像,是由一噸多重黃銅鑄造而成,可以代表笈多王朝雕塑藝術。壁畫以阿根陀 Ajanta地方的「美麗的菩薩」最有名。 工藝製造技術:已發明肥皂、水泥等製造方法,尤其煉鋼技術有獨精之處。德里公園有一鐵柱,經1000多年風吹雨打,至今不僅沒有毀損,柱上字跡上清晰可見,且未生鏽,現代歐美學者曾說:像如此巨大鋼柱,歐美各國非至十九世紀末葉,無法造出。

25 牛刀小試 「印度」的名稱由來? 印度的地形? 印度的氣候? 簡單說明「吠陀時代」: 什麼是「種姓制度」? 說說看,你對佛教的了解:
說說看,印度的科學成就……


Download ppt "四大古文明~印度 資料來源: 1.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