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2 一、作者简介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4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作品介绍: 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其中曾收入中学课本里的作品有: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⑵杂文集 鲁迅杂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14本。

3 A、前期杂文(“五四”——1926年夏) B、后期杂文(1926年夏——1936年10月) 鲁迅杂文集记忆口诀: 热风盖坟,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B、后期杂文(1926年夏——1936年10月)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杂文集记忆口诀: 热风盖坟, 且介亭边谈自由, 南腔北调闲心而已。

4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先驱者。
⑶散文集 《朝花夕拾》(如《滕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⑷散文诗集 《野草》(如《秋夜》) 3、评价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先驱者。

5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北京四千多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日本及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投降行径,会后,群众示威游行至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政府却公然命令卫士开枪屠杀爱国群众,致使47人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事件发生后,反动的段政府,一方面反诬徒手请愿的群众为“暴徒”,一方面又加强镇压,下令通缉李大钊、鲁迅等五十一人;而一些御用文人如陈源(陈西滢)之流,也大写其反革命的“闲话”,胡说学生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这一切让鲁迅先生悲愤至极,同年八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6 三、课文内容分析 ㈠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饱含感情的记叙、鲜明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表达了悲愤的感情,赞颂了革命青年的崇高精神,控诉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以“记念”烈士和唤起人们奋起斗争。 ㈡精段赏析

7 研读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为什么不用公元纪年表述时间,而用“中华民国”来表述? 2、如何理解“然而”“生活艰难”“毅然”三个词? 3、如何理解第二节中的两个“如此而已”? 4、如何理解第三节中“出离愤怒”“深味”“非人间”这些词?最后一句为什么用“后死者”而不用“我”来表述?

8 研读第二部分 研读第三部分 1、如何理解“直面”和“正视”两个词? 2、为什么说刘和珍等人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是否矛盾?
3、从一、二两部分来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研读第三部分 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一句中的引号能否去掉? 2、从作者所记述的与刘和珍的交往过程来看,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 3、作者为什么要追述与刘和珍的交往呢?

9 研读第四部分 1、为什么作者在这一部分要连续使用“但”“然而”“然而”“但” 这些表转折的词?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本是一句很好的对偶句,为什么要在第一分句后加上“了”这个字呢? 3、作者“懂得”了什么?“不在……,就在……”表述的是什么意思?

10 研读第五部分 1、第二小节开头的句子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欣然前往”? 2、在叙述惨案真相时,为什么强调“从背部入”“其一是手枪”“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这些细节呢? 3、作者“文明”“伟绩”“武功”用了什么修辞?表述的是什么意思?

11 研读第六部分 1、“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谁? 2、“至多”“至少”分别作何理解? 3、如何理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更何况是徒手呢?”一句? 4、作者在这里引用陶渊明的诗《挽歌》,意在表达什么意思?

12 研读第七部分 1、作者在文中两次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目的?这里的“中国人”指哪些人? 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的句子主干是什么?“意义就在此吧”中的“此”指什么?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3 课文内容小结 1、第一部分第二小节中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中“也”“早”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紧接着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提示:说明写作本文不仅仅是应程君的请求,此愿由来已久。但事情实在是出乎意料,作者已“出离愤怒”了,所以说“实在无话可说”。 2、第三部分最后作者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了什么意思? 提示:如果第一部分道出了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痛悼死者”的话,那么这一句正是道出了第二个目的——唤醒庸人推翻非人的世界。 3、第五部分开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在这里要说的是什么话?

14 ㈢结构梳理 提示:作者在这里要叙述烈士遇难经过,揭露敌人的暴行,唤醒民众“爆发”。 2、第七部分最后作者说“我说不出话”,为什么“说不出”?
提示:总的原因是“悲愤至极”。具体讲:或是太悲痛,无法说;或是还要思考,不能说;或是环境险恶,不便说。作者言不尽意,其实作者还有很多话要说,“不说”是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也是对敌人暴行与流言的猛烈抨击。 ㈢结构梳理

15 悲愤之情 行文线索 文 章 内 容 悲痛哀悼 愤怒控诉 冷静思考 1、介绍写缘由 一 2、交代写作目的
文 章 内 容 1、介绍写缘由 2、交代写作目的 悲痛哀悼 3、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介绍刘和珍的为人和斗争精神 悲愤之情 4、抒写得知噩耗后的惊愕与义愤 愤怒控诉 5、叙述烈士遇难经过 6、总结经验教训 冷静思考 7、热情讴歌与赞颂,激励后来者奋勇向前

16 课外思考题 比较以下几种人有什么不同: 1、苟活者 2、庸人 3、无恶意的闲人 感情越来越淡漠

17 谢谢观赏


Download ppt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