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
管理学院 施超

2 课程大纲 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 资料收集 资料分析 科学与社会研究、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研究的过程、社会研究的设计、测量、抽样
问卷法、访问法、量表与测绘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资料分析 资料整理、定量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技术、变量分析逻辑和策略、撰写研究报告

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一、知识来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一、知识来源 1、常识: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认识的一种聚合体。往往存在偏误和自相矛盾,并不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2、传统: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传统,其中不乏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认识,但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不一定是事物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权威:古代——圣贤、智者、巫师、宗教领袖;现代——专家学者、教授、政府首脑、媒介。权威知识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要注意其中也存在错误的成份。 4、经验:个人的经历和感受。经验来自于现实,但有较大的局限性,会出现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等推理错误。 5、思辨:依靠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如哲学家的“顿悟”。缺陷在于它无法证明“公理”是真实的,因为“公理”是超验的,无法被经验证实。 6、科学:更可靠、更客观

4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二、科学 1、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人们借以获得知识的系统的、符合逻辑的方法以及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本身。科学区别于其他知识来源的标准——一是有关知识的形式或逻辑结构(法则),二是作为知识基础的证据(事实)。 2、科学的程序: A 建立假设: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性的回答,它一般是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如由于“劳动分工是阶级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假设“劳动分工程度越高,则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越高。” B 操作化:是指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说明如何测量概念、如何检验假设等。——重要环节,连接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经验现象。 C 经验观察: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案,采用各种方法去收集经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是对研究假设的实际验证。 D 得出结论:结论一般是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纳推理得到的,它可能证实原假设,也可能与假设不一致。结论可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从而形成抽象的理论。科学就是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即演绎与归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5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3、科学求知的局限性: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3、科学求知的局限性: A 从其方法来看,主要用于检验已有知识,而很少用于发现新知识,科学发现常常是依靠直觉、猜想或偶然的机遇,但科学尚未将科学发现的过程纳入科学方法的体系中。 B 从其程序来看,科学依靠对抽象概念的操作话来精确测量研究对象,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很难做到完美的操作化,因为人们对抽象概念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C 科学知识也是一种相对真理,它也可能是错误的,新的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现有理论的失效或过时。 D 某些理论上可证实的现象,科学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理论的发展,而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正是由于研究手段和理论的落后,因而对许多现象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4、通过以上几种知识来源可见,各种知识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求知方式可以完全排斥其他的求知方式,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调查研究中,人们都从这几种不同的来源获得知识,只不过人们对不同来源的知识的信任程度不同罢了。我们此课程要学习的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家们在获取知识时经常使用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相比较而言,科学方法更可靠、更有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时或有条件地利用其他手段。

6 本身就是收集资料或数据的过程,是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三、社会研究 1、含义:社会研究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科学家并不对这一概念作严格的定义,它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有时为防止概念混淆,人们不笼统地使用社会研究一词,而直接用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或经济学研究。 2、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 为科学研究而进行 理性认识活动 收集资料包括社会调查、实验法、文献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 为应用目的而进行 感性认识活动 本身就是收集资料或数据的过程,是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社会调查 社会研究

7 社会研究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3、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学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3、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侧重研究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整体的结构与内部联系,以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一般方式。注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注重对影响社会现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注重对社会的实证研究,把社会整体的性质问题——如社会的组成、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的形成、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发展规律等——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 社会学 经济学 社会研究 政治学

8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A 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方法论。 B 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研究方式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C 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方法论观点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而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9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四、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 社会研究方法与各学科的关系 统计调查法 统计学 实验法 社会学 心理学 实地研究法 人类学

10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1、统计学方法: A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他用分组法、图表法计算了一系列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用以衡量英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B 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经验社会学之父、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概念的操作化;“平均人”概念的提出是统计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 费舍尔(R.A.Fisher,数学家兼经济学家):他在1928年提出的抽样理论为社会研究的代表性、科学性提供了数理基础。 统计学的发展使得社会研究得以定量化、科学化。

1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2、心理学的方法: A 实验心理学:以W.冯特1879年建立莱比锡心理研究所为起点,但当时限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内省法”仍然是学者们建构理论的主要途径,实验法只是辅助而已。实验法的大量运用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兴盛之后。 B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反对传统心理学以主观内省法从事意识的分析研究,主张对行为采用客观观察,采用严格实验方法,注重刺激与反应关系的探索,强调实验过程中控制的作用。但他们的研究常常带有生物学印记(由动物推及到人)。 C 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则直接以人为实验对象。 奥梅、罗斯利兹伯格等人的“霍桑实验”被称为是组织管理理论的转折点;R.利皮特与L. 怀特于1938年和1939年做的群体社会气氛及领导风格研究使得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 实验法的演变程式:①个案研究—仅包括刺激和对反应的后测(post test)。 ②单组实验—包括前测(pretest)、刺激、后测,通过从后测排出前测的内容而得出刺激的净效应。③控制组(control group)的引入,即研究者同时对两个组(试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监测,在控制组中控制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两组结果的对比而求得刺激的净效应。 实验法的设计原则对社会学研究设计的改进有重大影响,社会学目前常用的相关分析,控制变量及趋势研究的设计都来源于实验法的思想。

12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3、人类学方法: 人类学中的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是社会研究中最古老、最通用和最易实施的方法。社会学中的许多著名调查都是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主完成的。如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的《街角社会》就是通过三年半的参与式观察得到的结果。 人类学的观点对社会学的实地研究法影响最大。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argaret Mead)对文化中“青春期”及“代沟”问题的研究。 人类学不同于实验法和调查统计法的特点在于,后两者为便于定量分析,都是尽可能剔出多余变量,只简化为两个或少数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学则要定性考察几乎所有变量。这对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和生活史研究有很大影响。如林德夫妇的《中镇》(1929),我国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人类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也曾解决过很多学术疑难问题。

13 A 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其中包括人类学、历史、伦理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解或阐释。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研究 4、社会学及社会研究的两种传统: A 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其中包括人类学、历史、伦理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解或阐释。 B 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也就是在统计调查和实验法中所体现出来的数量化方法,它强调客观的、精确的因果分析。近几十年来,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定量方法——如抽样方法、统计方法、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问卷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但这并不表明社会学已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实际上,人文学科的方法在社会研究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1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社会研究是为了解答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这种解答需要依靠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而科学是建立在逻辑与观察这两大支柱之上的。简单的说,科学的理论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它描述世界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研究则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它提供现象或事物的事实资料,并提供证明与检验现象之间逻辑联系的程序与方法。 一、“科学环” 社会学家华莱士(W.Wallace)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它也称为“科学环”:

15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理论 形成概念 建立命题、 逻辑演绎方法 理论的方法 经验概括 假设 检验假设的方法 操作化方法 经验观察 理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理论建构(归纳法) 理论演绎(演绎法) 理论 形成概念 建立命题、 理论的方法 逻辑演绎方法 逻辑推论方法 经验概括 接受或拒绝假设 假设 检验假设的方法 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 操作化方法 经验观察

16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它表明了科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当然,具体的研究工作只是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例如,有的研究可能是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的研究仅仅是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概念和理论体系,还有一些研究甚至根本不讨论任何理论,而仅仅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华莱士的逻辑模型可作为社会研究的“指南”,它可使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17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二、归纳与演绎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二、归纳与演绎 科学要运用归纳和演绎这两套逻辑体系。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相反。但单纯的归纳或演绎都有其局限性。 1、归纳逻辑的局限性:a: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b:由归纳不可能逻辑地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只是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只适合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停留在经验层次。可以说,归纳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发现一般原理。 2、演绎逻辑地局限性: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的,所以由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地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18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三、社会研究的程序 选 择 问 题 回 顾 文 献 研 究 设 计 收 集 资 料 分 析 资 料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三、社会研究的程序 选 择 问 题 回 顾 文 献 研 究 设 计 收 集 资 料 分 析 资 料 报 告 结 果

19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抽象 ,它的最终来源是实践和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研究者中,尤其是在遇到新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时,社会科学家常常是从经验观察出发来建立理论。这一过程称为理论建构过程。如“科学环”中,它是指观察经验概括理论这两个阶段。 一、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一)经验归纳 经验资料可分为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前者是对几个或几十个调查案例的记录,后者是对大量样本的统计。案例资料的归纳有两种方式: A、列举归纳: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 B、排除归纳:在许多命题中,排除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未被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 这两种归纳方式的区别是,前者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而不涉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后者则试图概括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如“肺癌通常是由于吸烟引起的”),它以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为根据,因此它也称为科学归纳法。

20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严景耀的“中国犯罪问题研究”的结论中,包含了大量由列举归纳得到的经验概括,它们都试图陈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而不涉及这些现象的原因。如: 1、犯罪者多为经济地位低下的人。 2、青少年犯罪往往只与家庭有关,但成年犯罪则包含许多社会问题。 3、在美国,多数成年犯罪是惯犯,在中国,成年犯中大多数是偶犯。 4、性犯罪及暴行犯罪在夏天比较多,在冬天比较少。 “排除归纳”的一个例子是,研究者首先观察了许多人的死亡,然后排除“人都由于疾病而死亡”、“人都由于事故而死亡”、“人都由于战争而死亡”等命题,保留“除意外或偶然情况,人都会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而必然死亡”的命题。这种概括是排除偶然因素,找出许多个案的共性。

21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统计概括 由统计资料归纳出的命题称为“统计概括”,它也是一种经验概括。统计概括依据概率原则,它说明,只要样本是从总体中随即抽取的,那么在样本中发现的现象或变量间关系也可以在总体中观察到。 但是,经验概括和统计规律还不是理论。经验概括大多数是关于事实的陈述,它一般不包含人们对事实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建立一种动知关系。尽管如此,它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必不可少的。经验概括的作用在于它能为新的理论提供事实根据,能够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为线索来建立新的理论。

22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如杜尔凯姆的“自杀研究”依据统计资料得出了大量的经验概括,如:1、天主教徒比新教徒自杀率高;2、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自杀率高;3、富人比穷人自杀率高;4、男人比妇女的自杀率高。 他们分别说明宗教信仰、居住地、社会阶层、性别这些变量与自杀率的相关关系,并说明,这些关系不仅在调查样本中存在,而且在人口总体中也存在。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概括课称为统计规律。

23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从经验概括到理论 (一)建立理论解释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从经验概括到理论 (一)建立理论解释 由经验概括到理论也就是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抽象。它包括四个步骤:(1)、建立解释项的概念,这一抽象概念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的共同属性或特征。(2)建立被解释项的概念。它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层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体现象。(3)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相联系的命题,它以原有的经验概括为基础。(4)建立多个命题,它们包含上述的解释项或被解释项,然后将这些命题组织在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中。由理论可推导出新的可被检验的假设。下面以杜尔凯姆的研究为例来说明这四个步骤: 1、建立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2、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3、建立理论命题 4、建立命题体系

24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社会整合程度 心理整合程度 越轨行为 下面以杜尔凯姆的研究为例来看这四个步骤: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下面以杜尔凯姆的研究为例来看这四个步骤: 1、建立解释项的抽象概念。他发现,在每一个变量中 ,自杀率低的类别(新教徒、农村居民、穷人、女人)与其相对应的类别(天主教徒、城市居民、富人、男人)相比较,都是内部比较团结、个人联系比较紧密、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他认为,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影响了自杀率。他从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解释项的概念:社会整合程度。 2、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越轨行为 3、建立理论命题。——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 4、建立命题体系。 社会整合程度的测量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心理整合程度的测量维度:心理反常—心理正常 于是 (1)越轨行为的比率与个人主义程度成正比 (2)越轨行为的比率与集体主义程度成反比 (3)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4)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将这些抽象命题按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其基本形式是: 社会整合程度 心理整合程度 越轨行为

25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抽象的策略 1、列举共同因素 2、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释 3、探寻背景联系 4、询问 5、内省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抽象的策略 1、列举共同因素 2、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释 3、探寻背景联系 4、询问 5、内省 (三)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1)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2)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3)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得到了可靠的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不在于它的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

26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层次 社会整合程度X Y越轨行为 抽象 宗教信仰x1 y自杀率 居住地x2 社会阶层x3 性别x4 经验层次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层次 社会整合程度X Y越轨行为 抽象 宗教信仰x y自杀率 居住地x2 社会阶层x3 性别x4 经验层次 扎根理论图示

27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1、角色理论:由于妇女的主要职责是抚育子女,而教堂注重家庭和道德教育,因此妇女更多的参加宗教活动。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扎根理论是一种“事后解释”,即它是在收集到的事实之后所做出的主观解释,尽管这种解释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它不是唯一的,从同一事实或同一个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如:许多国家调查结果发现“妇女比男人的宗教信仰程度要高”。对此可以有不同的理论解释: 1、角色理论:由于妇女的主要职责是抚育子女,而教堂注重家庭和道德教育,因此妇女更多的参加宗教活动。 2、社会化理论:女孩在社会化过程被教导要温柔、顺从,富于情感、被动和谦恭。由于宗教鼓励这些品质,因此妇女比男人更容易被宗教所吸引。 3、社会剥夺理论:在社会中,妇女比男人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夺,由于宗教具有安慰作用,所以它对被剥夺者的吸引力更大。 4、弗洛伊德理论:人都有对异性的崇拜和恋父(母)情结,由于上帝的化身是男性和父亲的形象,因此妇女更受宗教的吸引。

28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5、罪恶感理论:妇女的罪恶感比男人要强,由于宗教具有减轻罪恶感的功能,因此妇女的信仰程度更高。
第三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5、罪恶感理论:妇女的罪恶感比男人要强,由于宗教具有减轻罪恶感的功能,因此妇女的信仰程度更高。 这个例子是说明,扎根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这也是由经验观察出发的社会研究的共同缺陷。另外,这种理论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为它所依据的经验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在科学中,由这种归纳不可能得出普遍的命题,这是由于,不管人们已经观察了多少案例,如果在今后的观察中发现了一则反例,那么全部理论都会被推翻。

29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一、选题意义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一、选题意义 1、选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或目标,即在研究课题一旦确定之后,就要加以具体的规定,其中包括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从而决定了整个调查的方向。 2、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或研究水平。一项研究课题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根据研究课题是否涉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选择宏观问题的研究,追求“宏大叙事”问题的水平就高,研究微观问题的水平就低。 3、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

30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二、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二、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1、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经济”、“社会”都是领域,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是学科,经济学不但可以研究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原理研究社会领域的问题,同样,社会学不但可以研究社会领域的问题,也可以研究经济领域的问题。 2、研究主题就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如关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主题就是消费,这个主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可以是经济或者社会,心理的,也可以是综合的。明确研究主题可以使研究者为确定研究问题奠定基础,它可以在对社会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这一研究课题中希望研究或探讨的具体问题。 3、研究问题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符合“问题”标准的有四个条件: A、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还没有被其他人研究过。 B、对已经研究的问题企图用一种新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 C、曾经进行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客观描述这一问题的基本状况,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和分析。 D、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3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三、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是指研究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践意义,或者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兼具。同时还要具有社会意义。 2、创造性: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 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具体问题,使得自己的研究在课题所在的领域中增加新的知识。衡量创造性的标准有三: A、这项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 B、一项课题具有创造性,也可以是指采用新的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新的阐释,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研究。 C、还可以表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原来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32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3、可行性:是指选择的研究课题要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相适应,或者说,研究者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衡量各种社会因素。 研究能力包括研究者的社会经验、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 研究条件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研究队伍的组织以及有关文献资料的获取。 研究课题的选择还要考虑一定社会的文化和道德。 对于大学生来说,最为关键的是选题不宜太大,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选择研究课题。

33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一、选题和经验生活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一、选题和经验生活 经验生活是研究课题来源的源泉,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和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各种信息。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人们在发生的生活事件中都会受到一些启发,都会有一些感悟,这样的生活经历会给你的选题带来启发,并且当它与对周边生活的观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个人经历的事情也许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 经验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周边世界的观察,把他人的人生经历化为自己经验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研究者除了可以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寻找对研究课题有意义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要观察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活生生的事实:人们在与自己父辈、老师、同学、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会听到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成为自己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34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三、选题和查阅文献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三、选题和查阅文献 人们不仅可以从经验生活中寻找研究文献,也可以从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中找到研究课题,因此查阅文献是研究课题的又一来源。 大学生在阅读文献时最好在心里“隐去”作者的姓名,先不要看作者的权威性,而是注重论文或著作的学术质量。用“平视”的方法阅读文献要比用“仰视”的方法阅读文献更能发现问题,对自己更有启发。一般来说,查阅文献有三大作用: 1、可以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 2、通过文献查阅可以为研究者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启发。 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自己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在更大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背景下分析、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35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四、查阅文献和文献述评的方法 1、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的文献形式:著作、论文或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四、查阅文献和文献述评的方法 1、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的文献形式:著作、论文或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检索途径:图书馆、档案馆、因特网 2、选择文献:一篇学术文献的价值高低的影响因素: A、研究的相关性 B、发表的时间 C、作者的学术地位 D、选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文献,勿用一般刊物发表的文章 E、发表的刊物或出版物

36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献评价标准有两条: 第一,文献的学术贡献。其贡献要素有三:理论、方法、问题。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献评价标准有两条: 第一,文献的学术贡献。其贡献要素有三:理论、方法、问题。 A、采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B、采用新理论、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C、采用老理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D、采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E、采用新理论、老方法解决老问题 F、采用老理论、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G、采用老理论、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H、采用老理论、老方法解决老问题 第二,文献的学术规范性。即研究者的研究起点。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研究报告或一本专著引用他人文献越多,引用文献的权威性越高,所选择的文献的学术质量就越高。因为这样的文献反映了研究者的起点较高。

37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3、文献述评:即选择好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后,需要通过浏览、泛读、精读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参考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整理,形成一篇文献报告。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A、理论背景、研究框架 B、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抽样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理论框架和经验资料之间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归纳和演绎的) C、研究成果及其水平 D、存在的问题或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资料的时效性

38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就是指对研究课题的具体界定,把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明确的问题,把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变成特定范围或特定领域,把笼统的研究对象变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具体对象。这是一个逐渐“收敛”的过程。 从操作上说,具体的方法是: 1、界定调查范围:把一个很大的调查范围,如一个国家,缩小为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单位。 2、明确调查内容:把比较抽象的研究主题变为经验研究中可以操作的具体问题,有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 3、确定调查对象:具体规定资料收集的对象。

39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例:原研究课题“产业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阶层化”,从操作化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子课题: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例:原研究课题“产业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阶层化”,从操作化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子课题: 1、“我国高等院校的资源分配和生源结构” 可以文献研究为主,采用分层抽样从全国高校中随即抽取若干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贵族学校、平民学校甚至穷人学校),然后在这些学校里收集有关档案资料。 2、“我国大学生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调查” 以实证调查为主,采用多段分层抽样随即抽取若干所不同类型的学校,然后在这些学校中随即抽取一定规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可以从大学生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阶层化倾向。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就业,主要依靠家庭提供生活和学习资助,所以它又从侧面上反映了社会上的分层现象。

40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类型 只有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才能有效地选择研究方法或研究途径。因此,研究设计应当首先从各种角度确定研究类型,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从设计的角度看,主要可以从研究目的、研究的时间性、调查对象的范围这几方面来划分和确定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一)描述性研究 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即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它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描述性研究同探索性研究一样都没有明确的假设,它也是从观察入手来了解并说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41 第一节 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尽管没有明确的假设,但在进入观察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这些设想包括:
第一节 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尽管没有明确的假设,但在进入观察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这些设想包括: 1、研究的时间性:横剖研究or纵贯研究? 2、研究的空间范围 3、研究主题和内容 4、研究层次和角度 5、具体化与操作化:对所要使用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6、调查对象的选取:所有人or一部分人or几个典型人物? 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在于它不受假设的束缚,它可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这些设想或改变原有的设想。 应用范围:民意测验、市场调查、社会问题调查、政府部门的统计调查和各类普查;也可用于理论性的研究课题,如对社区的全貌、对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对各种制度和组织的运行机制等进行描述。

42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二)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2、祥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道德观 婚龄 教育。。。。 ? ? ? X Y 宗教信仰减弱 离婚率增长

43 第一节 研究类型 3、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研究类型 3、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由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 道德束缚减弱 婚姻观的开放 宗教信仰减弱 离婚率增长 强调个人价值 对婚姻的期望增高 忍受不幸婚姻的程度降低

44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一)横剖研究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一)横剖研究 横剖研究是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时点所构成的全貌。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在某一时间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各种意见和态度。人口普查和民意测验多采用横剖研究的方式。 横剖研究的优点是调查面广,多半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资料的格式比较统一且来源于同一时间,因而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 (二)纵贯研究 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在五十年间三次实地考察一个农村基础上完成的。多应用于历史研究和人类学研究。

45 第一节 研究类型 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类型 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注重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个体。 3、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每一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对象。 纵贯研究的特点在于,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46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一)普查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一)普查 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它常用于行政统计工作,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 普查的作用是能够对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国情,把握整体的一般状况,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普查的特点是,普查资料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可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调查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精确地反映总体的一般特征。但调查的内容较有限,缺乏深度。普查的工作量很大,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因此,除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以外,一般的社会研究很少采用这种设计。

47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 ,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第一节 研究类型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 ,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是,它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应用范围广泛。但它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三)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社区、班组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个案调查不是客观地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观地洞察影响某一个案的独特因素。

48 第一节 研究类型 典型调查也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它试图通过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总体,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与个案调查不同,典型调查要求被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所以,选取典型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典型调查试图解决由个别推论一般,由个性概括出共性的任务,在这一方面它有很大的独创性和应用价值。但它的局限在于,研究者所选择的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很难判断的,因此由这种主观选择的典型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总体或全局。 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详细地解剖某一个案,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当时、当地的情景和气氛,能够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但调查资料难以标准化,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难以检验。

49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统计调查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通过在自然状态下直接询问、观察或由被调查者本人填写得来的,资料的收集是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提纲等,所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类别是标准、统一的(即结构化了的),调查内容可以汇总统计。 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一般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这种分析可以描述调查样本的一般状况,如“被调查的几百人中34%的人是激进的,25%的人是保守的”。也可以进行分类描述,如“56%的青年人是激进的,18%的老年人是激进的”。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可以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如“年龄不同是否会影响人的政治态度?”“职业与政治态度之间是否有联系?”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些统计概括,如“年龄越轻,其政治态度越趋向于激进。”

50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统计调查的两个显著特征是: 1、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2、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统计调查的两个显著特征是: 1、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2、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社会对象的一般状态的描述及对现象间关系的因果分析,它还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 二、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实地研究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活动,它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思维加工,从中概括出理性认识,实地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研究从观察开始,然后得出暂时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又指导研究者进一步观察,获取新的资料,再得出新的结论或完善原有的结论。

5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 实地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法
第二节 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 实地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法 实地研究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 三、实验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主要方法,它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典型的实验设计是将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观测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实验法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的研究,这是由于实验的研究范围较小。当然,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也是依据实验法的原理。例如在一项政策实施之前,先在一个地区“试点”,以考察这一项政策的效果。

5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四、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历史学的主要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实施和证据。它也被称为间接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 1、统计资料分析 2、内容分析 3、历史—比较分析 以上四种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选取何种研究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和方法论倾向。从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采用统计调查的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53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研究法与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 研究课题 研究法 实地研究 统计调查 实验 文献研究 资料收 观察 问卷 问卷 历史比较分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研究法与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 研究课题 研究法 实地研究 统计调查 实验 文献研究 资料收 观察 问卷 问卷 历史比较分析 集方法 深度访谈 结构式访问 观察 统计资料分析 结构式访问 深度访谈 结构式访问 问卷 观察 深度访谈 内容分析 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

54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一、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一、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运用定量方法就是要对多少可比较的一组单位进行观察,这些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机构。定性方法则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它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 统计调查、实验法——定量方法 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定性方法 统计调查 实地研究(个案调查) 1、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大量单位 2、从一个单位中选取少数侧面 3、客观地统计和量度总体特征 4、用相关分析等客观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 1、涉及少数个案 2、选取多数侧面 3、主观地洞察性地把握个体特征 4、用主观洞察性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

55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定量方法的优点:标准化、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所以更客观、更科学。还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的普遍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普遍性、客观性、可验性。 定量方法的局限性:1、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2、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或相关分析也就越不可靠。3、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独特的,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因而也无法依赖数量分析。 定性方法的优点:在于把握社会现实、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具体过程和行为意义方面。 定性方法的局限性: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对主观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人们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但又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56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二、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二、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可靠性即信度,指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有效性即效度,指“资料是否准确有效地说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实地研究的资料的可靠性不如统计调查。但统计调查资料的有效性不如实地研究。 对于调查研究来说,不管是统计调查还是实地研究,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因素还包括研究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干扰”。 由于实验的标准化、精确化和可控程度更高,实验资料的信度和效度比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要高,但实验的范围较小,调查的样本较小,因此实验结论的普遍化程度较低。 文献研究虽然不存在“干扰”问题,但研究者在收集和筛选文献资料时往往会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有可能只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资料,而对其它资料视而不见。

57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汇集起来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 一、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如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工人、农民、富人、帮派等。 3、组织:指由共同目标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如企业、商店、学校、医院等。 4、社区: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如乡村、小城镇等。 5、社会产物: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战争、犯罪、离婚)、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国际关系、婚姻关系)、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产品(建筑物、交通工具、服装、报刊、电影等)。 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单位,在研究中,如果以某一分析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完满地解答研究课题的话,就应当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

58 第四节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的要求,确定出主要想了解的项目或指标。 (一)状态 1、个人的状态: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企业的状态:组织结构、人员规模、产量、利润等。 3、社会产品的状态:产品形式、风格、质量、色彩等。 状态变量一般可作为自变量,它们对态度、行为及其它社会现象都可能有重要影响。 (二)意向性 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它是一种主观变量,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 意向性是内隐的,很难直接观测,研究者通常是设计一组题目来描述态度、观念和行为倾向的不同类别或不同程度。 对意向性的分析是要以分析单位的行为目的、动机、手段、策略等来解释它的行为。

59 第四节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三)行为 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如选举、加入政党、考大学、参军、就业、结婚、迁居等。 社会行为通常是研究所要解释的因变量,它受状态变量、意向性变量的影响。同时,社会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相应行为。 此外,对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变量、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变量。

60 第四节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三、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较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第四节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三、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较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例如,由“国营企业比集体企业的工资成本比重高”,推论出“国营企业工人比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高”,由“基督教国家比佛教国家的自杀率高”,推论出“基督教徒比佛教徒的自杀率高”,等等。当然,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 简化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分析单位都具有各种属性和特征,而简化论则只偏重于其中某一类特征,这样就会忽略其它特征,犯简单化的错误。例如,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心理学家常以领导人为分析单位,用领导人的个性来解释文化大革命的产生原因,而社会学家常以社会制度、社会阶级为单位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影响。

61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制定一个完整的、详细的研究方案,它是对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订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中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一、研究方案的内容 1、阐明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制订抽样方案 5、制订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 6、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 7、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62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二、研究方案示例 一则实地研究的例子(美国社会学家H.贝克尔) 1、研究课题:吸食大麻者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二、研究方案示例 一则实地研究的例子(美国社会学家H.贝克尔) 1、研究课题:吸食大麻者的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对吸食大麻者的观察和访问建立一种“如何成为大麻吸食者”的过程理论。这一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越轨行为的产生过程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理论设想 心理学者常以个人心理特征来解释越轨行为。但是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越轨行为的产生是一系列社会经历连续作用的结果。人在这些社会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观念、认知和情景判断,它们导致了一定的行为动机或行为倾向。在研究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概念,它们有待于研究之后形成。 2、研究设计类型 描述性研究、纵贯研究、个案调查 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通过无结构访问和长期观察来收集资料,运用“列举归纳”和理解法来整理和分析资料。

63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3、分析单位 个人 研究内容 个人经历、个人对吸大麻的态度变化、成为吸大麻者的过程、吸食量的变化等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3、分析单位 个人 研究内容 个人经历、个人对吸大麻的态度变化、成为吸大麻者的过程、吸食量的变化等 4、抽样方案 非概率抽样(滚雪球式)。研究者以他认识的吸大麻者为首批调查对象,然后通过他们再介绍更多的吸大麻者,共调查了50人。 5、访问提纲 根据研究内容进行询问、交谈,作详细的访谈记录或录音。 6、调查时间、场所 由被访者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接受访问。 时间计划 在地一次访问之后间隔几个月或半年后再进行访问,共访问两三次。调查时间约为一年半。课题组有三人,每人负责自己的调查对象。 7、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略)

64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贝克尔在研究报告中对所有个案的共性进行了归纳,概括出成为吸食大麻者的三个阶段(1)学习吸食大麻的方法;(2)学会体验吸食大麻的效果;(3)享受吸食效果。由此抽象出三个相互联系的抽象概念:接触 体验 享受,它们可描述许多越轨行为的产生过程,并且可以建立一种“社会习得”理论来反驳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或“先天倾向”理论对越轨行为所作的解释。

65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研究设计实际上是在各种研究手段和策略之间进行选择,在调查研究中,这些选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区分出两种研究方式::统计调查和实地调查。 两种研究方式的设计 研究方式 研究逻辑 研究目的 调查范围 时间设计 资料收集方法 分析方法 统计调查 理论检验 解释 抽样调查 横剖 结构式 定量分析 普查 问卷访问 实地研究 理论建构 描述 个案调查 纵贯 非结构 定性分析 观察访问

66 第五章 抽样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 抽样是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第五章 抽样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 抽样是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成为样本。 抽样可分为两类:非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的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色彩。 与整体调查(普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下列优越性: 1、调查费用较低。 2、速度快 、应用范围广 4、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 5、准确度高

67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成功首先要求所选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所谓代表,就是说,选取的样本从调查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能再现总体的结构。但社会研究的对象中不存在这种同质总体,任何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任何部分都无法完全代表总体,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选取部分的办法,无论做的多么仔细,没有也不可能抽出毫无偏差的代表总体的所有特点和关系的样本。就是说,在用样本来概括总体时总要有误差,它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样本代表性的高低。 对研究人员来说,重要的不是没有误差,而是能知道误差的大小和控制它的大小。由于抽样调查能够得到较好地再现总体结构的样本,因此它可以将以一个宏观的社会研究缩小成微观的社会研究,这样就使得我们能较容易地把握现象本质以及各类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有关的理论和假设。

68 第五章 抽样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一、抽样的概念和术语 1、个体与抽样单位 初级抽样单位、次级抽样单位、终极抽样单位
第五章 抽样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一、抽样的概念和术语 1、个体与抽样单位 初级抽样单位、次级抽样单位、终极抽样单位 2、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 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体;如一项关于妇女生育率的研究,如果未加界定,妇女只是一个模糊的整体,还不是研究总体,只有经界定为“2008年年满15-49岁的中国妇女”后,才成为可用于调查的研究总体。 调查总体是研究者从中实际抽取调查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它往往是对研究总体的进一步界定,即对时间、范围做更进一步的规定。实际上,样本是从调查总体中而不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如上例中将调查总体界定为“2008年9月1日零时(除西藏外)29个省市自治区15-49岁妇女,并且要将在医院、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军队中的妇女除外”。一般来说,样本只能推论调查总体而不是研究总体。

69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3、抽样框:又叫抽样范畴,是从中抽取样本的抽样单位名单。 4、参数值与统计值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3、抽样框:又叫抽样范畴,是从中抽取样本的抽样单位名单。 4、参数值与统计值 参数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如全国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 统计值则是关于调查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如从一个样本中得到的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 抽样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样本的统计值推算总体的参数值,从而达到由部分认识总体的目的。 5、抽样误差: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有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抽样误差。 6、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70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 2、编制抽样框:将总体按抽样单位划分为各部分,这些部分必须互不重叠且能合成总体,然后毫无遗漏地编号排列成表,每个抽样单位惟一地与表上的一个号码相对应。 3、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确定样本容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方法。 4、评估样本与对总体进行估计。衡量样本质量主要有两个标准,即准确性和精确性。 准确性是指样本没有偏差,偏差也称系统误差,主要有(1)抽样程序的缺点,即未能严格遵循随即原则;(2)无回答,即找不到被选定的人,或者调查对象拒绝回答。 精确性是指抽样误差的大小。

71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在确定了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抽出样本后,应先对抽出的样本进行评估,其目的是初步检查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以剔除那些偏差太大的样本,重新抽样。评估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比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作为样本与总体之间的比较方法。

72 第五章 抽样 第三节 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就是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已知不为零的被选机会进入样本。概率抽样分为两大类:等概率抽样和不等概率抽样。前者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相等,后者每一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不等,等概率抽样又称随即抽样。随机样本的代表性最高。 一、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特殊的等概率抽样方法,总体中每一个体均有同等被选机会,而且样本中每一个体是被单独地选出的,它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类。 常用的抛硬币、抽签等都是简单随机抽样,但社会调查中的简单随机抽样通常是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 简单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理想类型,没有偏见,简单易行,且在从随机样本的抽取到对总体进行推断时,有一套健全的规则。但这种抽样方法,在构成总体的个体差异不大时,用之比较有效,而在总体异质性较高时,误差较大。

73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二、分层抽样 所谓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按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成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样本,成为分层样本。 分层抽样的优点: 1、当一个总体其内部分层明显时,分层抽样能够克服简单随机抽样的缺点。 2、分层抽样可以提高总体参数估计值的精确度。 3、有些研究不仅要了解总体的情形,还要了解某些类别的情形,分层抽样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因为我们还可以将每一类(层)看作一个总体。 4、便于行政管理。

74 第三节 概率抽样 按各层子样本容量的确定方式,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前者要求各层的子样本在总体的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 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呢?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什么呢?研究者一般是选择与调查中欲测量变量高度相关的变量,即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很大影响的因素作为分层变量。 分层的原则——尽可能使各层内部保持一致,使各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分层越细,样本越大,则样本的代表性越好。 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内个体数目较多,结构较复杂,内部差异较大的情况。

75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三、系统抽样(或等距抽样) 具体做法: 1、将总体的所有个体前后排列起来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三、系统抽样(或等距抽样) 具体做法: 1、将总体的所有个体前后排列起来 2、计算抽样距离K=N/n (N为总体个数,n为样本个数) 3、在头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式抽取一个个体,设其所在位置的序号是k 4、自k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陆续抽取的个体所在位置序号为k,k+K,k+2K…k+(n-1)K。 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系统抽样易于实施,工作量较少,并且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更平均,故而抽样误差小于或至多等于简单随机抽样,即较其更精确。 它与分层抽样不同的是,系统抽样的样本个体在每一层的相对应位置上,而分层抽样则是由每层随机抽取的。 系统样本在总体中分布得更均匀,这一点使等距抽样的精确度比分层抽样更好。

76 第三节 概率抽样 系统抽样是以总体的随机排列为前提的,如果总体的排列出现有规律的分布时,就会使系统抽样产生很大误差,降低样本的代表性。
第三节 概率抽样 系统抽样是以总体的随机排列为前提的,如果总体的排列出现有规律的分布时,就会使系统抽样产生很大误差,降低样本的代表性。 系统抽样作为简单随机抽样的变种,与简单随机抽样一样,最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群体。当总体内不同类别之间所含个体的数目相差过于悬殊时,采用此法样本的代表性可能较差。 四、整群抽样(聚类抽样)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整群抽样的分群原则与分层抽样不同,它是使得群间异质性低、群内异质性高,因此,分层抽样适用于界质分明的总体,而整群抽样适用于界质不清的总体。 优点:1、它可以通过转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 2、节省人财、物力。 缺点:样本分布不均匀,样本的代表性较差,因此与其它抽样方法相比,在样本数相同时,其抽样误差较大。 整群抽样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前者总体内所有的群规模都相等,后者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

77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多级抽样)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多级抽样) 在整群抽样中,当子群数或子群内部个体数目较多,彼此间的差异不太大时,常常采用更加经济的方法,即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前述各种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因最终样本的获得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其为二阶段整群抽样,同样可作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整群抽样。 对于群体规模不等的多阶段整群抽样,通常使用概率比例抽样法,所谓概率比例抽样,是根据每一群的规模分配样本容量。 多阶段抽样可以大大降低人、财、物力,而且由于在各阶段抽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故能够综合各种抽样方法的优点,提高样本质量。因此,它特别适用于调查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 多阶段抽样由于每阶段抽样都会产生误差,因此经多阶段抽样得到的样本的误差也相应增加,这是它的不足。

78 第五章 抽样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 一、偶遇抽样(方便抽样)
第五章 抽样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 一、偶遇抽样(方便抽样) 指研究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如“街头拦人”。 偶遇抽样的优点是方便省力,但样本的代表性差,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主观抽样(判断抽样、立意抽样) 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在无法确定总体边界,或因研究者的时间和设备有限而无法进行概率抽样时,可以用此种方法。 三、定额抽样(配额抽样) 它与分层抽样中的比例抽样相似,也是按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样本中层(类)所占比例与他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一样,但不同的是,分层抽样中各层样本是随机抽取的,而定额抽样中各层样本是非随机抽取的。

79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 四、滚雪球抽样 这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当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五、空间抽样 这是针对一个变动的总体,如游行队伍、集会等进行抽样的方法,这种总体虽然是变动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空间抽样最重要的是要在在同一时间对整个总体进行抽样,以防止它的组成经历太大的变化。 具体做法:同时派出若干名经过训练的调查员,排成一排均匀分布在群体的一侧,每个调查者以他面对的人为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按一定的步数间隔穿过聚集的群体,每一间隔停顿下来时碰到的人均为调查对象。

80 第五章 抽样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内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1、研究的精确度要求与样本容量
第五章 抽样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内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1、研究的精确度要求与样本容量 样本越大,越接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反之,样本越小,与总体差异越大,误差越大。所以,对样本的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允许的误差则越小,样本就应越大,反之亦然。 2、总体性质与样本容量 在一定精确度下,总体越大者其样本要求也应越大,但当总体规模达到足够大时,样本的必需量相对于总体来说,只是受到较小影响。所以,所要调查的总体规模越大,使用抽样调查越经济合算。 当精确度要求一定时,样本所需容量除受总体规模的影响外,还受总体内部异质程度的影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低,所需样本容量越小,相反总体内部异质程度越高,所需样本容量越大。

81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3、分析要求与样本容量 4、无回答与样本容量 5、经费与样本容量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3、分析要求与样本容量 4、无回答与样本容量 5、经费与样本容量 在一般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实际上并不要求很高的精确度,调查人员一般是凭经验确定样本容量的大致范围,下表给出了经验确定样本容量的大致范围: 总体规模 100人以下 5000-1万人 1万-10万人 10万人以上 样本占总体比重 50%以上 50%-20% 30%-10% 15%-3% 5%-1% 1%以下

82 第五章 作业 复习思考题 P 第2、8、10题

83 第六章 测量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研究变量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具体化而转化来的,在研究中,它是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 测量时得到的一定数值可作为某一现象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符号仅在我们给它赋予具体含义时,它才会具有意义。 确定分派数字的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最困难的工作。测量是将各个分析单位与它们的特征或属性用数字分派规则联系起来。所谓规则就是指操作的方法或索引,它指导研究人员如何实施测量。

84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测量是将分析单位的集合与某种符号系统建立起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视为函数关系。任何测量程序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序配对的集合,它的函数公式是: F=﹛(N1,3),(N2,5),(N3,3)…﹜ 它可表述为:测量函数f等于对象集(N)与政治兴趣(Y)的有序配对的集合;测量的数字界限为1-5.F的数字分派规则为: 分析单位 分派规则 研究变量 符号(数字) 个人N 按政治 政治兴趣 最强——5 N 兴趣问 较强——4 N 卷的回 一般——3 N 答得分 较弱——2 … 最弱——1

85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准确性是指所分派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地反映调查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 完备性是指分派规则必须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或变异。 互斥性是指每一个观测对象(或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也就是说,研究变量的取值必须是互不相容的。

86 第六章 测量 第二节 测量尺度 从测量的角度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四种类型: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其中定类变量也称为定性变量,而后三种变量都称为定量变量。 一、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 1、标记:可作为一个识别的记号,当数字被用作标记时,它并不表示数量的多少,也不能对它做数量运算。 2、类别: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如性别可分为男、女,宗教可分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类别。类别也可用数字来表示,如将男性记为1,女性记为2,但与标记一样,这种数字仅用于区分而不能运算。 二、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 一个变量如果能够依操作定义所界定的明确特征或属性而排列等级大小、高低、先后的次序,这时就适用于定序尺度进行测量。

87 第二节 测量尺度 1、等第顺序法:要求被试者对一组刺激(包括物体事件或现象)依某种属性由高到低或由多到少的次序予以排列。
第二节 测量尺度 1、等第顺序法:要求被试者对一组刺激(包括物体事件或现象)依某种属性由高到低或由多到少的次序予以排列。 2、配对比较法:它要求被试者在一定时间内就所有可能的配对,排列出每对刺激中的大小或多少的顺序。配对比较是定序尺度中较完全的一种程序,它能够更准确地定出各个等级。 必须注意的是,它们使用的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意义。这些数字并不显示属性的真正量值,并且等级之间的间隔也不一定相等。 三、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 定距尺度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征,此外,定距尺度的每一级等级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它可以用来相加或相减,但相除或相乘则没有任何意义。 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定距测量是智商测验(IQ)。在智商分数中,95分与100分的间距相当于105与110分的间距,这是通过大量观测所确定的。

88 第二节 测量尺度 四、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 定比尺度是测量中的最高层次,它除了含有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和定距尺度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实在意义的真正零点。定比尺度下的数字是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的结果都具有实在的意义。如年龄、身高、体重。 定类尺度处于最底层,定比尺度处于最高层,高层次尺度都具有低层次尺度的一切特征,反之则不然。可以说,定距尺度也必然是定序尺度和定类尺度,定序尺度也必然是定类尺度,但反过来却不能成立。

89 第二节 测量尺度 在选择测量尺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节 测量尺度 在选择测量尺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现象大多数只能以定类或定序尺度测量,但有时也可将某些现象近似地视为定距或定比变量,如“智力”测验。 2、高层次尺度可能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调查和分析的工作量更大,而低层次尺度则相反。 3、用较低尺度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尺度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过来则可以。 4、一个变量可能适合用各种尺度来测量,选择何种尺度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90 第六章 测量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1、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在日常生活哦中通过感性认识和交互交流形成的。
第六章 测量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1、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在日常生活哦中通过感性认识和交互交流形成的。 2、概念的界定:是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它现象区分开来。 界定的第一步是将概念分解,即从不同角度或维度对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进行分类。 界定的第二步是作出抽象定义。 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具体指概念内涵的各种类型或各种状态。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之后就可以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 3、选择测量指标:确定如何测量变量,选用哪些指标。 4、编制综合指标: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就是一步步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

91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示例图: 剥夺 肉体剥夺 经济剥夺 社会剥夺 精神剥夺 社会孤立 社会歧视 社会技能丧失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示例图: 剥夺 肉体剥夺 经济剥夺 社会剥夺 精神剥夺 社会孤立 社会歧视 社会技能丧失 其主要内容 界定被歧视 界定社会技能 和表现 的类型 的范围 测量:1、朋友数目 测量:1、性别 测量:1、社会交往 2、家庭关系 、种族 、教育 3、社会地位 、职业 、专业技术 4、参与社会 、政治 、思想 活动的程度 …… ……

92 第六章 测量 第四节 量表 在社会研究中,量表不仅限于测量人们的态度,还用于测量人们的能力、智力、性格、工作成绩、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因而可区分出态度量表、能力量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等类型。 一、总加量表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总加量表是利克特量表,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利克特量表由一组陈述句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93 第四节 量表 示例:“人际关系量表” 总价量表的制作程序:
第四节 量表 示例:“人际关系量表” 总价量表的制作程序: 1、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或变量收集大量与这一内容(人际关系、生育意愿、恋爱婚姻观等)有关的问题,然后初步筛选出一组问题(一般10—30个)作为量表草案。 2、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 3、试调查 4、计算各题的分辨力,删去分辨力不高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一般5—20个)组成正式量表。 检查分辨力的方式是:将试调查中得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每道题的分辨力。 每题的分辨力系数=得分最高的25%的人在这一道题上的平均分—得分最低的25%的人在这一题上的平均分 分辨力越小,说明这一题的分辨力越低,这种题目应当删除。 5、量表设计好后,就开始正式调查

94 第四节 量表 利克特量表的优点:1、容易设计;2、适用范围比其他量表广;3、通常情况下,它比同样长度的其他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4、利克特量表的五种答案形式使回答者能够很方便地标出自己的位置。 利克特量表的缺点:相同的态度得分者具有十分不同的态度形态。因为它是以各项目总加得分代表一个人的赞成程度,它可大致上区分个体间谁的态度高,谁的低,但无法进一步描述他们的态度结构差异。 二、累积量表(格特曼量表) 格特曼量表是单维的,即量表自身结构中存在着某种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的逻辑关系。因此不会像利克特量表那样形成分数相同而态度结构形态不同的现象,它的每一个量表总分,都只有一种特定的回答组合与之对应。

95 第四节 量表 示例:“社会距离量表(鲍格达斯量表)”
第四节 量表 示例:“社会距离量表(鲍格达斯量表)” 社会距离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它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这些陈述表态。 你愿意让黑人: 1、生活在你的国家吗? □ 2、生活在你的社区吗? □ 3、住在你们的那条街吗? □ 4、做你的邻居吗? □ 5、同你的子女结婚吗? □ 请在你愿意的问题的方框内打√。

96 第四节 量表 序号 各种关系的类型 日本人 美国人 俄国人 英国人 1 通过婚姻结成亲戚关系 2 成为我在俱乐部中的朋友 3 成为我的邻居
第四节 量表 序号 各种关系的类型 日本人 美国人 俄国人 英国人 1 通过婚姻结成亲戚关系 2 成为我在俱乐部中的朋友 3 成为我的邻居 4 在我从事的行业中工作 5 成为我国的公民 6 仅作为来我国的旅游者 7 应被驱逐出我国 说明:请你根据自己对表中几个国家的人的印象,指出你所愿意接受的关系类型,即在各栏中的合适方格中打√号。请注意,不要根据你对某一国家的人中最好的或最坏的人的印象,而是从总体的角度根据你的一般印象。

97 第四节 量表 鲍格达斯量表测量所得到的结果,既可以用来比较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们对某一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也可以用来比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们对不同的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特别是将结果绘成统计图后,更便于进行分析。

98 第六章 测量 第五节 信度 一、信度的定义 所谓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 二、信度的检查 1、重测信度:用同一份问卷的问题,对同一群被测者前后调查两次,再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重测信度。

99 第五节 信度 重测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为稳定系数。它可以检查出被测者是否能正确理解所提的问题,并作出真实稳定的回答。 但重测信度的测量要注意两次调查相隔的时间要适当。 2、复本信度 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 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只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 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称为等值系数,相距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称为稳定与等值系数。

100 第五节 信度 3、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计分,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检查出问卷或量表中所询问的各项问题是否都针对同样的研究内容。 4、评分者信度 要检查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 若信度低,则说明测量工具不标准,不客观,且易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是删除极端的评分或评分者,由多人评分并计算平均值。 三、影响信度的因素 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主要有: 1、被调查者 2、调查者 3、测量内容 4、测量环境和时间

101 第六章 测量 第六节 效度 一、效度的定义 所谓效度就是正确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二、效度的检查 1、内容效度(或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旨在系统地检查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并依据我们对所研究的概念(变量)的了解去鉴别测量内容是否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主要考虑两个主要问题: (1)测量工具所测量的是否正是调查人员所想要测量的那种行为? (2)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有关那种行为的适当样品?

102 第六节 效度 2、准则效度(效标效度) 准则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测量某一特定现象或概念的效标。对同一概念的测量可以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其中每种测量方式与效标的一致性称为准则效度。 (1)预测效度: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 (2)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 (3)实用效度: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准则效度的局限性:有些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只是假定有效的,它本身是否真正有效并没有理论依据。

103 第六节 效度 3、建构效度 考查建构效度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
第六节 效度 3、建构效度 考查建构效度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 测量同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指标,当用X和Y的多个指标来测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不同指标的测量都反映出理论所假设的关系,那么这些测量就具有建构效度。 X工作积极性 Y闲暇时间的利用 x1工作主动性 y1有效活动时间比率 x2工作动机

104 第六节 效度 4、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外在效度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第六节 效度 4、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外在效度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 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 3、效度低,信度有可能很高 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 五、影响效度的因素 所有影响信度的因素也必然影响效度,此外,除随机误差外,效度还受到系统偏差和其他变量的影响。 1、测量工具 2、样本的代表性

105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一、问卷的主要类型 1、自填问卷 2、访问问卷 (1)邮寄问卷 (2)发放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一、问卷的主要类型 1、自填问卷 2、访问问卷 (1)邮寄问卷 (2)发放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1、封面信: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调查的主办单位或个人的身份 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调查的目的 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2、指导语:即用来教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填答问卷,教访问员如何正确完成问卷调查工作的一组陈述。

106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A、卷头指导语: 如“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一问题后适合你自己情况的答案序号上画圈,或在_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A、卷头指导语: 如“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一问题后适合你自己情况的答案序号上画圈,或在_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问卷每页右边的数码及短横线_是上计算机用的,你不必填写。 (3)如无特殊说明,每一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4)填答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B、卷中指导语: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 3、问题和答案 开放式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 封闭式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107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开放式问题常常用于探索性调查所用的问卷中,而正式调查所用的问卷则主要是封闭式问题。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开放式问题常常用于探索性调查所用的问卷中,而正式调查所用的问卷则主要是封闭式问题。 一般来说,问卷中问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有关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有关态度或看法方面的问题,三是有关回答者个人背景的问题。 4、其他资料

108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被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不为被调查者考虑的错误主要有: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被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不为被调查者考虑的错误主要有: 1、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 2、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二、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1、主观障碍: 畏难情绪 顾虑重重 漫不经心 毫无兴趣

109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客观障碍 阅读能力的限制 理解能力的限制 表达能力的限制 记忆能力的限制 计算能力的限制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客观障碍 阅读能力的限制 理解能力的限制 表达能力的限制 记忆能力的限制 计算能力的限制 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 1、调查目的的影响 2、调查内容的影响 3、样本性质的影响:指样本的构成情况,即被调查者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4、资料处理分析方法的影响 5、问卷使用方式的影响 6、调查经费和时间的影响

110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一、探索性工作——问卷设计的第一步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一、探索性工作——问卷设计的第一步 探索性工作最常见的方式,是问卷设计者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访问。即围绕着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十分随便、十分自然、十分融洽的方式,同各种类型的回答者交谈。把研究的各种设想、各种问题、各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回答者中进行尝试和比较。 探索性工作对于我们把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多项选择的封闭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问卷初稿 1、卡片法: 第一步是根据设计者在探索性工作中的记录、印象或认识,把每一个问题及答案单独写在一张卡片上,如果有5-个问题,就有50张卡片。

111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第二步是按照卡片上问题的主要内容,把问题卡片分成若干堆。即属于询问同一类事物或事件的问题放在一堆。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第二步是按照卡片上问题的主要内容,把问题卡片分成若干堆。即属于询问同一类事物或事件的问题放在一堆。 第三步是在每一堆中,按日常询问的习惯与逻辑,排出问题的先后顺序。 第四步是根据问卷的逻辑结构排出各堆的前后顺序,使全部卡片连成一份完整的问卷。 第五步是从回答者阅读和填答问卷是否方便,是否会造成对回答者心理的影响等不同角度,反复检查问题的前后连贯性及逻辑性,对不当之处逐一调整,并可补充一些新的问题卡片。最后把调整好的问题依次写到纸上,形成问卷初稿。 2、框图法: 第一步是根据研究假设和所需资料的逻辑结构,在纸上画出整个问卷的各个部分及前后顺序框图;

112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第三步是具体地写出每部分中的问题和答案,并安排好它们在该部分中的顺序和形式;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第二步是从回答者回答是否方便,是否会形成心理压力,问题内容前后是否符合逻辑等方面反复考虑这些部分的前后顺序; 第三步是具体地写出每部分中的问题和答案,并安排好它们在该部分中的顺序和形式; 第四步对全部问题的形式、前后顺序等方面从总体上进行修订和调整,然后将结果抄写在另一纸上,形成问卷初稿。 3、最好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首先,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测变量的逻辑结构,列出问卷各个大部分的内容,并安排好它们的前后顺序; 其次,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将探索性工作中得到的问题及答案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第三,在每一部分中,安排并调整卡片间的结构和顺序; 第四,从总体上对各部分的卡片进行反复检查和调整; 最后将满意的结果抄在纸上,并附上封面信等有关内容,形成问卷初稿。

113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三、试用和修改 问卷初稿出来后,必须先将它用于一次试调查,而不能直接将它用于正式调查。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三、试用和修改 问卷初稿出来后,必须先将它用于一次试调查,而不能直接将它用于正式调查。 1、客观检验法: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打印几十份,然后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个小样本来进行试用。可对下述方面进行检查和分析: A、回收率 B、有效回收率 C、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 D、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2、主观评价法 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除了某些小型问卷调查仅仅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外,大部分问卷调查都往往采用客观检验法,还有一些调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试用的。

114 第七章 问卷法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一、问题的形式
第七章 问卷法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一、问题的形式 开放式问题不需要列出答案,只需在问题下面留出一块空白即可。唯一要考虑的是这块空白留多大比较合适。 封闭式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 例:您家有几口人?____人 2、是否式 例:您是否打算调动工作?是□ 否□ 3、多项选择式 例:您的婚姻状况(请在合适的答案号码上划圈): (1)未婚(2)已婚(3)离婚(4)丧偶(5)其他

115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4、矩阵式 例:您觉得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里是否严重?(在每一行的适当方框中打√)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不严重 不知道 (1)噪音 □ □ □ □ □ (2)烟尘 □ □ □ □ □ (3)污水 □ □ □ □ □ (4)垃圾 □ □ □ □ □ (5)有害气体□ □ □ □ □

116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5、表格式 例:您觉得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里是否严重?(在每一行合适的格中打√)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5、表格式 例:您觉得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里是否严重?(在每一行合适的格中打√)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不严重 不知道 1、噪音 2、烟尘 3、污水 4、垃圾 5、有害气体

117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二、答案的设计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二、答案的设计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最后,在实际问卷设计中,设计者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要将它们全部列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困难的。可以采取列几个主要答案,然后加上一项“其他”。 三、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2、问题要尽量简短 3、避免双重含义问题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

118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总的来说,问卷不宜太长,问题不宜太多,一般以回答者能在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为宜。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总的来说,问卷不宜太长,问题不宜太多,一般以回答者能在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为宜。 安排问题顺序的常用规则: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五、相倚问题 例: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1)是的 (2)不是的 →请跳过问题4—问题8,直接从问题9答起

119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1、问题含糊 2、概念抽象 3、问题带有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双重含义问题
第七章 问卷法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1、问题含糊 2、概念抽象 3、问题带有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双重含义问题 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7、答案设计不合理 8、语言中的毛病 9、其他方面的毛病

120 第七章 问卷法 第六节 问卷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一)问卷法的优点 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第七章 问卷法 第六节 问卷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一)问卷法的优点 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 4、问卷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二)问卷法的缺点 1、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 2、回答率往往难以保证 3、不能保证填答问卷的环境和填答的质量 (三)问卷法的运用 1、采用问卷作工具收集资料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被调查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问卷法在成分单一的总体中(比如全部是工人,或者全部是学生等)比在成分混杂的总体中适用。

121 第七章 问卷法 课后作业: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设计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122 第八章 实地研究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一、实地研究及其起源
第八章 实地研究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一、实地研究及其起源 实地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这一方法的现代运用主要是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在人类学理论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之争。 历史特殊主义强调“地方性知识”和“田野工作”,不注重将研究结论推及到所深入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并且研究所针对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从研究的技术、手段上来看,实地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它具有定性研究的许多优点。

123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二、实地研究的属性与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二、实地研究的属性与方法论基础 定量研究依赖于对社会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用数字来描述社会事实,往往十分精确,但也容易犯下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偏离社会实际或者无法涵盖事物的全部内涵的错误,而定性研究结论的含义要更丰富、全面得多,虽然这样也许并不精确。 社会事物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事物很多属性难以量化,决定了实地研究的必要性。 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社会科学的研究强调的是对社会事实和行为的理解,并且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整体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的自然情境。以人文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实地研究,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社会现象的变化过程以及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并强调对这种意义的“理解”。 实地研究以其对所研究的个案的深入探究,在放弃对普适性因果律的追求的同时,提供了有关特定对象的全面、系统的观点。而对特定个案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正是迎合了人文主义方法论对人类行为及文化现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和强调。

124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三、适于实地研究的课题 洛夫兰夫妇《社会情境分析》: 1、实践: 2、情节 3、邂逅 4、角色 5、关系 6、群体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三、适于实地研究的课题 洛夫兰夫妇《社会情境分析》: 1、实践: 2、情节 3、邂逅 4、角色 5、关系 6、群体 7、组织 8、聚集体 9、社会世界 10、生活方式或亚文化 需要通过研究获得关于特定对象或个案的全面系统的认识的研究,需要在自然情境下获得有关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知识的研究,需要在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中进行的研究。

125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四、实地研究的特征 (一)特征 1、强调情境研究的自然状态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四、实地研究的特征 (一)特征 1、强调情境研究的自然状态 2、进入研究现场不带有任何理论预设,更不是去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假设,强调在历史的、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观察和分析,并概括出研究结论。 3、不用演绎的方法,而用归纳的方法获得研究结论。 4、强调“互为主观性”,强调以“土著”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 5、考察对象往往是具体和有限的。 6、从资料的收集方式上来看,实地研究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 (二)优点:效度高、研究方式灵活有弹性 (三)缺点 1、结论的局限性 2、信度问题 3、客观性问题 4、伦理问题

126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实地” 研究对象可是是个人、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甚至社会产品、社会事件等。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实地” 研究对象可是是个人、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甚至社会产品、社会事件等。 研究对象的选择,或者说个案的确定,其实是与所谓的“实地”的选择相关联的。 另一方面,实地的选择还要考虑可行性,而可行性又同时体现为技术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一般的观点认为,最好选择研究者熟悉或易于进入的“实地”,因为这样做可以使研究者方便接近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易于接近、理解和分析研究对象。 但是,技术层面的便利性可能会遭到来自方法论层面的质疑。 二、进入现场 有效的进入现场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1、能否顺利进入? 2、如何不破坏现场?

127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 三、建立关系 进入现场之后,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人们的信任,如何跟人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而取得信任,建立友善的关系又通常是实地研究中最困难、最费时间的任务。 首先面论的困难来自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习惯,研究者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和发现一些契机,去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友善的关系。 四、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与分析 记录问题:笔记or仪器设备;同时记录or事后记录 记录要把握三个原则:真实性、完备性、无破坏性

128 第九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一、分类原则 1、观察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2、观察者的角色: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
第九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一、分类原则 1、观察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2、观察者的角色: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 3、观察程序: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4、观察对象: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二、实验室观察 实验室观察是为了了解人们某些具体的、细微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则是作为命题中概念(或变量)的指标被观察的。所以,实验室观察常常采用结构式观察的形式来进行。 “社会地位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 谈话的方式、语调、握手的方式、交往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实验观察还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如通过模拟测验、模拟会议或处理文件来观察被试者的素质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考核和选拔人才。

129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三、局外观察 局外观察的突出特点是“冷眼旁观”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三、局外观察 局外观察的突出特点是“冷眼旁观” 示例:70年代,美国的反淫秽书刊委员会需要了解经常光顾出售这类书刊的“成人”书店的是哪些人。 书店观察表 观察开始时间_____结束时间_____ 个人情况:A、男 B、女 A、已婚 B、单身 C、不知道 年龄估计:10岁以下 □ 岁 □ 21-30岁 □ 31-40岁 □ 41-50岁 □ 51-60岁 □ 61岁以上□ 职业或身份:_______ 不知道 □ 单独一人 □ 同___个同伴 同谁?_______ 进书店时的最初行为:___________ 同服务员的接触情况:___________一个也没接触 □ 同其他顾客交谈情况:___________一个也没交谈 □ 翻阅书籍情况:_________________一本也没翻阅 □ 评价目的性:有目的的 浏览的

130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四、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指的是这样一种观察方法,它的观察手段具有结构性,即这种观察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观察表,对观察的程序,所要观察的内容、记录的方式方法等都作出统一的规定。结构式观察都预先制定专门的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须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做出自己的评价。 观察卡片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来设计的。设计的原则是简单、易行、可靠、准确。

131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示例: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贝尔斯对小团体内部成员互动过程的研究。 观察卡片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示例: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贝尔斯对小团体内部成员互动过程的研究。 观察卡片 编号______日期________地点_______ 被观察者编号_________观察人_______ 时间____时_____分到____时_____分 观察范畴 行为分类 被观察者编号 备注 1 2 3 目光移动 1、首先注视对方 2、首先移开目光 交谈 1、首先询问对方 2、主动转移话题

132 第二节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一般与实地研究相联系,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且采取无结构观察的形式。 一、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第二节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一般与实地研究相联系,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且采取无结构观察的形式。 一、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1、“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是这样一种角色,他的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他是以这种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研究群体或社区中进行观察的。 eg: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所做的“街角社会”的研究 参与观察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对象、群体以及社区中间,对许多现象都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他还能够公开地询问他想了解的任何问题,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资料。 而它最大的不足就是被观察的人们会十分现实的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

133 第二节 参与观察 2、“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则是这样一种观察角色,它要求观察者既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这是一种要求研究者采取虚伪的角色的情形。但是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采取这种角色进行参与观察的并不多见。 3、“完全参与者”的角色实际上就是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 采用这种极端角色的研究者往往是为了了解极端的情况。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奥瓦波安便是使用这种完全参与法进行监狱管理与囚犯生活调查的。 我国社会学家严景耀教授,解放前也曾采取完全相同的方法到监狱当犯人,研究中国的犯罪问题。 完全参与的最严重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即社会研究者究竟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操纵和欺骗人的权利?

134 第二节 参与观察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 1、进入现场 2、观察内容 3、观察的时间、地点 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5、观察的准确性

135 第三节 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是通过某些中介物来观测调查对象,包括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一、物质痕迹观察
第三节 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是通过某些中介物来观测调查对象,包括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一、物质痕迹观察 1、腐损测量:腐损是指人们在活动时有选择地使用某类物体所造成的腐蚀和腐损。 如观察刑警队车辆的轮胎磨损程度可以推测这一时期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它可以与报表统计的发案率相互验证。 2、累积物测量 通过对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的观察,也可以推测人们的行为特征。 如对私人书架上面的灰尘的分析;对垃圾箱中的丢弃物的分析;对公共厕所墙壁上遗留的涂写文字的分析。

136 第三节 间接观察 二、行为标志观察 这种间接观察方法是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来推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它假定,这些现象是人们行为或态度的间接反映。 如“丢失邮件或物品”的观察 美国社会学家对波士顿居民夜间交往行为的研究 间接观察的主要优点:对被观察者没有任何影响,不会使他们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收集到真实行为的资料。 缺点是很难对效度进行检验,无法知道所观察的标志和迹象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调查的行为或现象,即使能够反映的话,也很难断定这种行为——指标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所以,间接观察一般都作为辅助手段,用以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和检验。

137 第四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 一、优点 1、它可以当时当地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四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 一、优点 1、它可以当时当地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2、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因此,它对研究对象的扰动较小,尤其是在间接观察、局外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中,被观察的对象很难觉察到观察者的存在,因而可得到自然条件下真实行为的资料。 3、特别适用研究无语言文字沟通的调查对象,例如对土著、少数民族、幼儿和聋哑人的研究。 4、观察法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缺陷。

138 第四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 二、缺点 1、由于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使它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很难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
第四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 二、缺点 1、由于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使它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很难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 2、很难得到私人场合的行为资料,如家庭内部纠纷,高层领导行为等。 3、由于观察的主观性和情感性较强,因此观察资料会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和感情因素的影响。 4、通过记录而得到的大量观察资料很难整理和分析,常常是定性的描述或琐碎的记录,缺乏系统性,不宜分类和编码。 5、工作量大,较费时间和精力,需要较多的经费。 6、相比其它方法,观察法对于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139 第十章 访问法 第一节 结构式访问 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
第十章 访问法 第一节 结构式访问 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计分析,是统计调查的一种。与另一种统计调查——自填问卷相比,结构式访问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控制调查过程,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被调查者方面的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与自填问卷相比,结构式访问的另一大特点是回收率高,一般能达到80%以上,应答率也高。 结构式访问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 但是,与自填问卷相比,结构式访问费用高,时间长,因而往往使调查的规模受到限制。对于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它的效度也不及前者。

140 第一节 结构式访问 由于结构式访问是由访问员进行的,因此,访问员的态度、素质、经验等对访问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访问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见或偏见带到访问过程中,从而使调查结果产生偏差。所以,在进行结构式访问时,应当严格挑选访问员。并且必须事先对访问员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访问员在访问前做好心理、技术、物质以及相关知识的准备。 结构式访问除采取个别访问的方式外,还可采用集中访问的方式,将调查对象集中起来同时作答。集中访问效度较好,回收率和应答率较高,在实际调查中较受欢迎。缺点是众多人在一起作答,若管理不好,一些调查对象互相商量、开玩笑或发生争论,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此外,集中访问还存在所谓团体压力问题。 由于结构式访问要使用统一的问卷和表格进行调查,这种统一的问卷和表格显然无法包括事件的全部,所以这种类型的访问很难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深层及其变化过程,难于综合性地多层次地把握问题,使研究流于表面化。

141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与结构式访问相比,它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 与结构式访问相比,无结构是访问最大的特点就是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 另一大特点是访问者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它一般用于深入了解只按表面程式抓不住的复杂事实,以取得证言、个人心理奥妙、如动机、态度、价值观念、思想等无法直接观察的问题。 但无结构式访问比较费时,从而使调查的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访问的结果更依赖于访问员的素质、经验和技巧,对访问员的要求更高。

142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一、重点访问 又称集中访问,它是集中于某一类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一、重点访问 又称集中访问,它是集中于某一类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重点访问的重点不是指对调查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重点访问法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之上的,即透过某种刺激,可使调查对象在情境上产生特殊的反应。研究者从这些反应获得信息,再加以解释。 重点访问严格说应该是半结构的,而不是无结构的,在实际调查中,研究者所预设的问题往往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标准化的问题,一部分是开放式的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地陈述自己的心理经验与反应,访问员可根据情况,随时提出新问题,调整预设的问题。 重点访问在分析特殊经验所引起的态度变迁上,效果较大,因此常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 但由于在这种类型的访问中往往搜集到的是许多不可比较的材料,因而分析解释工作难度较大。

143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二、客观陈述法 又称非引导式访问,最大特点是让调查对象对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社会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观地陈述出来,即调查者鼓励调查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 在这种类型的访问中,调查者基本上是一个听众,他所有提问几乎完全依赖于尽可能中立的插问,这些问题通常很简短,如“为什么”、“是吗”等等。 客观陈述法常用于了解有关个人、组织、团体的客观事实及访问对象的主观态度。 三、座谈会 座谈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调查会,它是一种无结构式集体访问,即将调查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共同讨论。 座谈会最大的特点是,访谈过程不仅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社会互动过程,也是调查对象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

144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调查会人数以5-7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十人。一般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了解情况、敢于发言,并且最好是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的人。 调查会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 1、头脑风暴法:会议主持者不说明会议的明确目的,而只就某一方面的总议题,请到会者自由发表意见,会议主持者不发表意见,更不对别人的意见内容提出评论。 2、反向头脑风暴法:会议首先列出某方面的问题,参加者不仅自己发表意见,而且必须针对别人的意见展开批评与评价,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调查会所获得的资料较其他访谈的信息更广泛,而且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核对修正。由于同时访问若干人,因而能节省人力、时间,并较快获得社会状况的有关情况。但这种访问也容易产生团体压力,使个人顺从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敢表示异见。因此,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不适宜用这种访问方法。与个别访问相比,它难做深入细致的交谈。

145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一、访问的准备 1、对于无结构式访问,要准备详细的访问提纲,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访谈问题,同时充分准备与调查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 对于结构式访谈,首先是弄懂统一设计的问卷及访问手册,了解访问目的、要求、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 2、为了访问的成功,在准备工作中还要对被访人的社区特征有所了解,包括社区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传统。 3、确定适当的访谈对象,并对他们进行初步了解。 4、拟定实施访问的程序表,对要做的工作和时间进行安排。 5、准备工具。

146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二、进入访问 在实地访问之前,有必要与调查对象所属的省、市、区、乡等政府机关或派出所、街道这样的地方机构取得联系,在获得对方的允许后,才能着手进行访问。 接近被访者时,首先要进行自我介绍,说明来访目的,请求他的支持与合作。正式谈话前可先谈谈调查对象具备或熟悉的方面,从而消除拘束感,比如他的住房、家庭、爱好等。 开始切忌提出一些大二复杂的问题。经验证明,开始问题回答顺利能使被访者信心增强,双方互动协调到这时才可以深入进行访问。 三、访问的控制 提问和表情(动作)是控制访问的两个主要手段。

147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一)提问控制 1、题目转换:转换应不露痕迹,为此通常使用一些功能性问题。所谓功能性问题,是指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对被访问者发生某种作用而提的问题。 被访者跑题时,切忌粗鲁打断对方。可以加以归纳地说“你刚刚谈的是****问题,很好,现在请你再谈****问题。” 或者采用提要法,即从调查对象所谈的不着边际的材料中,选取出一两句跟正题有关的话进行提问,如:“你刚才谈的***问题,是怎么一回事?” 第三种方式是以动作转换话题,可给对方送水递烟,中断谈话,当谈话重新开始后,可提出新的问题请他回答,不知不觉改变话题。

148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2、对问题的追问 追问特别是正面追问是一种比较尖锐的访问方式,容易引起被访问者的反感,因此追问一般放在访问后期进行,而且应当采取中立的追问。一个中立的追问包括: A、复述问题; B、复述回答; C、表示理解和关心; D、停顿; E、一个中立的问题或评估。“你讲的这个是什么意思?”或“你是否能给我再多讲一些?” 3、提问的注意事项:第一,始终保持中立态度;第二,把握方向及主题焦点,尽量减少题外话,以便集中注意力讨论重点问题;第三,注意时间上的顺序;第四,使用语言越简单越好,以能达意为原则,不要用带有情感的字眼。第五,根据访问对象特点,灵活掌握问题的提法与口气。

149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二)表情与动作控制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二)表情与动作控制 在访问中,访问员自始至终都要使自己的表情有礼貌,谦虚,诚恳,耐心。在运用表情时要注意防止:1、毫无表情;2、用表情控制人。 调查者的表情要突出表现在看和听上; 调查者还应当是一个好的听众,应表现出对对方的回答感兴趣。 四、访问结束 访问结束应掌握两个原则:1、适可而止:一般1-2个小时为宜。2、要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 最后要对被访问者表示感谢。

150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访问者在访问过程中始终应该: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访问者在访问过程中始终应该: 1、耐心细致;2、不带某种权威的架子;3、不要采取忠告或训诫式的态度;4、不和对方进行议论; 五、访问记录 结构式访问的记录比较简单,只需按规定的记录方式,把被访者的答案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上就可以了。 记录的方式分为当场记录与事后记录两类。

151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一、访问员的选择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一、访问员的选择 一般来讲,应该选择那些经过训练、有调查经验、对所调查的问题比较熟悉的人作访问员,例如经过社会调查方法训练的社会学专业和人口学专业的大学生。 (一)特殊条件 1、性别 2、年龄 3、教育 4、地区 (二)一般条件 1、诚实与精确 2、兴趣与能力 3、勤奋负责 4、谦虚耐心

152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二、访问员的训练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二、访问员的训练 对于大规模的结构式访问,训练访问员的意义不只在提高访问员的访问技巧和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访问过程的标准化。 结构式访问员访问的训练方法和一般步骤: 1、研究指导者做简要介绍 2、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或访问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 3、举行模拟访问,可在访问员之间一对一互相访问,也可找个试验点,使每个访问员实际操作一遍。 4、集体讨论,结合模拟访问,全体访问员与访问指导者一起再次逐一复习和讨论问卷的所有问题,并将每一疑问加以解决,并指出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建立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将访问范围和访问对象进行分配、建立相互联络和互相帮助的方式,定出每天工作进展、资料可靠度以及纪律要求、访问工作记录的记法与要求。

153 第五节 访问法的特点 一、优点 访问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访问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问者与被访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调查过程的始终,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访问可以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行起来也更灵活,弹性更大,应用范围更广泛,且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环境可控是访问法的另一大优点,此访问法可以提高调查工作的可靠性,并可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效度和信度的评估。 二、弱点 正因为访问是一个访问者与被访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主观因素会导致访问误差,因为双方都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互不影响。 对敏感问题、隐私问题和尖锐问题,被访者一般不愿当面回答,或者不作真实回答,这些都会对访问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这类问题不宜用访问法进行调查。 同时,与其他方法相比,访问调查的费用较高,费时较长,需要的人力较多,这就限制了它的规模。

154 研究示例 一、头脑风暴:80后三十而立-----幸福在哪里? 二、酒吧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三、高亢与低荡:台湾青年使用摇头丸的质性研究

155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所谓定性资料是指用文本、书面文字、词句或象征符号等,来描述或呈现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态度和事件的资料。 定性资料的来源有二:一是“实地源”,包括无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二是“文献源”,即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如公私机关的档案、文件、会议记录、个人的日记、传记、信件等。 一、资料的审查 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 1、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即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 A、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 B、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 C、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核 D、根据资料的来源进行判断

156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2、准确性审查:也就是效度检查。 3、适用性审查:就是考察资料是否适合分析与解释。 实地审查 与 系统审查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2、准确性审查:也就是效度检查。 3、适用性审查:就是考察资料是否适合分析与解释。 实地审查 与 系统审查 一般来说,“实地源”的资料较“文献源”的资料更可靠。 对于观察资料,在搜集过程中的检查要特别注意“测不准效应”和“棱镜效应”。 二、资料的分类 (一)确定分类标准 1、品质标准: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准,如性别、民族、户口类别等。 数量标准:反映事物的数量差异的标准。如以人口作为划分大、中、小城市的标准。年龄也是。

157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2、现象标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外在联系的标准,如年代、地别等。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2、现象标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外在联系的标准,如年代、地别等。 本质标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的标准,如划分阶级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3、确定分类标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有效性原则:分类必须服从于研究目的; 分类必须能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 B、互斥性原则 C、完备性原则 D、各类别必须处于同一类层次 4、资料分类有两种方法——前分类和后分类。 三、资料的汇总和编辑 汇总和编辑资料的基本要求是: 1、完整和系统,大小类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 2、简明集中,要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158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一、定性资料分析的概念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一、定性资料分析的概念 对于定性资料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内容分析方法,而定性分析则是对观察进行非数字化的考察和解释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发现内在的意义和关系模式。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归纳的过程,它遵循归纳逻辑,即从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经验事件,概括和抽象到普遍理论认识的过程。 二、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的比较 第一,资料分析的起点不同。 第二,资料分析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 第三,资料分析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不同。 第四,资料分析中对经验事实的抽象程度不同。

159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一、实例说明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一、实例说明 实例说明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而这些理论所采用的形式既可以是一般模型,也可以是某种类比或一连串的研究步骤。 这些理论就好像是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空盒子”,研究者的任务就是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寻找出相关证据去填满这些空盒子。 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对理论的单一说明,尽显示理论是如何说明或解释某个特定的个案或单一的情境。另一种是对理论的并列说明,即通过列举多个个案,例如多个不同单位或时间周期等,显示理论是如何说明或解释多个个案或多个情境的;或者反过来,显示研究者如何利用取自多个个案的资料来共同说明某种理论的。

160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二、比较分析 1、一致性比较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二、比较分析 1、一致性比较 例如:研究者考察四个个案,他们可能是某种小群体或组织。假设它们都具有某种共同结果(特征A),但其他特征并不相同。研究者从有关这些个案的资料中,找到了多个可能成为原因的特征(特征B\C\D\E)。通过逐一比较,发现除了特征D,其他三个并不为所有四个个案所共同具有。于是研究者最终将特征B\C\E从可能的原因中剔除掉,确定特征D为结果A的原因。 2、差异性比较 差异性比较中,受到关注的是两组个案之间因果关系特征的差异性。

161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个案1 个案2 个案3 个案4 差异比较举例 A A X X B B D P C C E C F F F F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差异比较举例 个案 个案 个案 个案4 A A X X B B D P C C E C F F F F H G N M O O O K

162 第三节 定性分析策略 三、事件流程图 事件流程图是用框图和连线将不同事件(概念或决策)之间的关系按时间流程表示出来。如下图:一个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流程图。 在大学学习 中断学习 需要呼吸的空间+++ 在工厂的 生产线上工作 工厂的艰苦现实+++ 与自己的实际兴趣缺乏联系+ 出去旅行 遇到一些孤独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 希望自己能够干点什么事情++ 在一个娱乐中心工作 - - 进入师范学院继续深造

163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这样一种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各种信息交流形式”指的是诸如书籍、杂志、报纸、诗歌、歌曲、绘画、电视节目、演说、信件、照片、广告等各种书面材料、宣传品和艺术品。所谓“明显的”内容,是指这些形式外在的东西,比如它们的文字,颜色和实物的含义。研究者所分析的只是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内容的深层解释。“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主要目标通常是决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

164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1:歌词中的求爱模式——社会学家凯里 歌词A:《你不必说你爱我》 你不必说你爱我 只要把我的双手紧握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1:歌词中的求爱模式——社会学家凯里 歌词A:《你不必说你爱我》 你不必说你爱我 只要把我的双手紧握 你不必说永远同我在一起 你的心思我全明白 歌词B:《孤独的人》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 直到能找到一位姑娘 她同我在一起 从不背着我耍花样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将来也许还是这样 通过对歌词内容的考察,凯里发现,60年代的歌词中,罗曼蒂克的求爱内容有所减少,并且,在歌词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奋斗目标等方面,两个时期的歌词内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日益看重男女关系中自主权的价值,一些新的模式包括:1、对生理上的相互吸引的爱的减少;2、男女之间关系缺乏持久性;3、在决定相互关系时,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165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2: 全家合影相片中所反映的家庭关系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2: 全家合影相片中所反映的家庭关系 社会学家费希尔对30户美国家庭在1729年到1871年之间的全家合影相片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 1775年前—父亲位于家庭其他成员之上(即在后排站着),母亲坐着,旁边坐着家庭中其他的成年女性,子女则在母亲之下。 1775年后—那种暗示着父亲的家长角色和父母高于子女的等级角色的垂直安排,被一种水平安排所取代。所有家庭成员都处于同一层次。 20世纪中—在某些合影中,子女的位置处于父母之上。

166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3:戏剧内容与国民性——麦克拉纳汉 国别 德国 美国 主题 观念的、历史的、哲学的、指向社会的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3:戏剧内容与国民性——麦克拉纳汉 国别 德国 美国 主题 观念的、历史的、哲学的、指向社会的 个人问题(恋爱、日常生活问题) 主人公 杰出人物(女性少) 普通人 大团圆 40% 67% 悲剧 27% 9% 其他 33% 24% 态度性格的变化 顽固、不妥协、必须用大力气能改变 通过说服、讨论、摆事实得以改变,强调教育的可能性

167 新闻杂志对六十年代各类问题的报道及盖洛普调查关于各类问题重要性的排列顺序对照表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例4:期刊内容与社会问题 新闻杂志对六十年代各类问题的报道及盖洛普调查关于各类问题重要性的排列顺序对照表 问题类别 文章篇数 排列顺序 盖洛普关于各类问题重要性的排列顺序 越南战争 种族关系及城市骚乱 校园动乱 通货膨胀 犯罪 吸毒 环境污染 贫困 性(道德堕落) 861 687 267 234 203 173 109 74 62 1 2 3 4 5 6 7 8 9

168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二、内容分析的程序 1、抽样:常常从杂志、报纸、电视节目、广告或其他类似的标题或期号中进行。还有一些则是在作者、书籍、章节、段落、句子、短语、词汇等层次上进行的。内容分析中,分层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用的较为普遍。 2、编录:即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无论是口头的、文字的、画面的或是其他形式的—做分类记录。 A、选择编录单位,即选择具体的观察和点算单位。要注意把它同分析单位加以区别。分析单位即研究所描述或解释的对象,既可以是内容分析中的编录单位,也可以不是编录单位。 B、制定编录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同结构式观察所用的记录单十分相似。

169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编录单 小说标题_______________小说编号_______ 人物的姓名_________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编录单 小说标题_______________小说编号_______ 人物的姓名_________ 人物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居住国 角色 年龄 (1)中国 (1)主要英雄人物 (1)儿童 (2)外国 (2)主要反面人物 (2)少年 (3)不详 (3)一般人物 (3)青年 2-国籍 (4)小角色 (4)中年 _____ 性别 (5)老年 3-民族 (1)男性 (1)汉族 (2)女性 (2)少数民族 (3)其他_____

170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三、内容分析的类型 (一)计词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三、内容分析的类型 (一)计词法 首先确定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关键词(记录单位),然后统计这些关键词在各个样本(分析单位)中出现的频数和百分比,最后进行比较。 (二)概念组分析 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的记录单位仍是单词,但分析时的变量却是概念组。 越轨行为 经济 价值 犯罪 青少年犯罪 欺诈 非婚同居 行凶抢劫 失业 通货膨胀 经济衰退 货币贬值 经济滞涨 道德 传统 权威 家庭 尊重

171 第四节 内容分析 概念组分析的第一步是:搜集上述两个时期内五年间登载在主要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以文章为分析单位计算单词的出现次数。如:
第四节 内容分析 概念组分析的第一步是:搜集上述两个时期内五年间登载在主要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以文章为分析单位计算单词的出现次数。如: 概念组:经济 出现次数 失业 通货膨胀 经济衰退 货币贬值 经济滞涨 5 3 4 2 总计 14

172 第四节 内容分析 因为分析时的变量是概念组,所以当某个词出现时就算其概念组出现了一次,分析时只看出现次数总计就行了。如果理论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该看到,在经济下降时期,多数文章把越轨行为与经济相联系;在经济上升时期,多数文章把越轨行为与价值相联系。如果可以得到下表这种统计结果,那么可以说原假设是正确的。 经济下降时期 经济上升时期 越轨行为—经济 越轨行为—价值 (84%) (16%) (30%) (70%) 总计 (100%) (100%)

173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三)语义强度分析 语意强度分析,首先是给出词汇的“强度权”,以显示它们在使用时的差别。强度权是由词汇的语意所决定的,如“爱”比“喜欢”的加权数高。下面就是一组强弱度加权数和正、负度加权数的例子: 词汇 加权数 喜欢 崇拜 藐视 不喜欢 厌恶 无所谓 +2 +1 -2 -1 -3 词汇 加权数 喜欢 崇拜 藐视 不喜欢 厌恶 无所谓 +3 +1 +4

174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群众来信的例子: 编辑同志: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群众来信的例子: 编辑同志: 贵报连日来在开展对政府关于将***湖边的空地改建成儿童游乐场的建议的讨论,我作为湖边的一个住户,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些湖边的老住户对那块多年无人管理、又脏又乱的空地真是厌恶(0)已久了,现在那里几乎成了垃圾场。我们曾提过不少建议,但从前无人理睬。不过,说实话我起初并不喜欢(-1*+1=-1)政府的这个建议,因为怕孩子们的嘈杂声影响我们。但后来一想,这样一可解决我们的老大难问题,二可为孩子们造福,总比维持现状好,这个建议理应受到支持(+2*+4=+8)。 尽管我的一些邻居们不乐意(-1*+1=-1)这么做,可我还是呼吁大家为孩子们想想(我将成为全市第一座儿童游乐场),无非是多流血汗水。我也相信此建议会受到多数人欢迎(+2*+3=+6)的。

175 第四节 内容分析 肯定信(N=4) 否定信(N=6) 权重 +12 +5 +2 +14 -2 -4 -1 -7 -3 总计 +33 -17
第四节 内容分析 依照这样的方法算出每封信的权重分数后,就可以综合测量读者对那项建议的态度了。下面仅给出10个样本的权重分数,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语义强度分析的结果。 在这10个样本中,否定信的数量比肯定信的数量多。但是由权重差+16可以看出,读者对建议的肯定程度比否定程度要高。 肯定信(N=4) 否定信(N=6) 权重 +12 +5 +2 +14 -2 -4 -1 -7 -3 总计 +33 -17

176 第四节 内容分析 四、内容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1、省钱省时 2、保险系数大 3、适于作纵贯分析 4、非干扰性
第四节 内容分析 四、内容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1、省钱省时 2、保险系数大 3、适于作纵贯分析 4、非干扰性 5、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2、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177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一、隐形证据
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一、隐形证据 在研究实践中,研究者比较容易发现那些明确显现的显性证据,而对那些没有明确显现的隐形证据往往重视得不够。在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的隐形证据:1、没有发生的事件;2、没有被意识到的事件;3、人们想隐瞒的事件;4、习以为常的事件;5、受偏见影响的事件。 二、代表性 定性分析的资料通常来自实地研究或历史比较研究,所以在研究中只能同少数研究对象打交道,而由于少数对象并不代表总体中各种类型的对象,因此取自少数对象的资料,也就可能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总体资料。 少数对象是否能代表整体,与总体的同质性(异质性)程度密切相关。

178 第五节 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三、因果关联 定性分析尽管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但由于通常是从一个或少数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的,反映出来的只是众多对象关系中的一种,因此,很难由此对更大范围内的对象关系做出因果推断。 所以,用定性分析进行解释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一种事物“同时存在两种特征”的证据,视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前一种证据可以对某种可能的关系给出尝试性解释,进而激发研究者对事物关系的更深入理解。 定性研究强调“扎根理论”,关注的是理论是否具有经验资料的“根”。对于以往的理论,如果能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中寻到根,就加以借鉴,否则就放弃掉。虽然任何理论都离不开想象,但定性分析归纳出的理论是依托经验资料实现理论跃迁的。

179 课后作业 1、教材P238 第6题 2、教材P287 第1题

180 第十二章 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统计分析初步 一、集中量数分析 1、算术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二、离散量数分析 1、全距
第十二章 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统计分析初步 一、集中量数分析 1、算术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二、离散量数分析 1、全距 2、异众比率 3、四分位差 4、标准差 三、相关分析 四、列联表分析 五、回归分析、假设检验

181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一、变量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一、变量间的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有无和大小可以用相关系数进行测量,叫做统计相关或统计无关。 两个从统计上看无关或弱相关的变量,实际上可能的确无关,但也可能有关系,两变量间这种统计上无关而实际上相关的情况,称为虚假无关。而两个从统计上看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实际上无关、实际上相关、实际上具有因果关系。

182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二、统计相关的不同类型 1、统计相关,实际无关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二、统计相关的不同类型 1、统计相关,实际无关 这种情况称为对称关系或虚假关系,即从统计上看有关系的两个变量实际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无有意义的联系。用符号表示就是:X—Y。 2、统计相关、实际也相关 这被称为相互关系,所谓相互关系是指统计上相关的两变量间实质上也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用符号表示是:X Y。 3、实际的因果关系 指在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伴有另一变量的变化,即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但反过来不成立。符号表示为:X Y。

183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判断因果关系中哪个变量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的一般原则有两个: (1)时间的先后。先发生者一定是自变量。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判断因果关系中哪个变量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的一般原则有两个: (1)时间的先后。先发生者一定是自变量。 (2)变量的不变性和可变性。在社会研究中常将一些具有固定性、持久性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如性别、年龄、民族;另还有一些具有相对持久性的变量,如社会地位、居住地及社会阶级等。

184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二节 详析模式 一、两变量的交互分类 对两变量间关系进行描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交互分类法”,又称列联表。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二节 详析模式 一、两变量的交互分类 对两变量间关系进行描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交互分类法”,又称列联表。 二、引入检验因素 检验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最重要、最系统的办法是引入第三个变量,然后检查引入第三个变量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原有关系的变化情况,由此澄清与深化对原关系的认识,并揭示两变量的真实关系。这种引入第三变量对两变量关系进行检验,以解释或确定这种关系的过程叫做分析的详析化,被引入的变量叫做检验因素或控制变量。 年龄与收听宗教节目 收听宗教节目 年轻人收听比例% 老年人收听比例% 收听 不收听 17 83 26 74 百分比总和 100

185 第二节 详析模式 在这个例子中,作为检验变量的是教育水平,检验的过程运用的是所谓的“分表法”。 年龄与收听宗教节目(控制教育)
第二节 详析模式 年龄与收听宗教节目(控制教育) 年龄与收听宗教节目无关,二者原来所具有的关系是由教育引起的,是因为二者同时分别与教育相关。老年人较喜欢听宗教节目是因为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而低文化水平的人较喜欢听宗教节目。 在这个例子中,作为检验变量的是教育水平,检验的过程运用的是所谓的“分表法”。 收听宗教节目 高教育程度 低教育程度 年轻人% 老年人% 收听 不收听 9 91 11 89 29 71 32 68 白分比总和 100

186 第二节 详析模式 分表法: 1、首先描述变量X与Y的关系,这时的关系称为原关系。 2、依据理论或经验选择检验因素。
第二节 详析模式 分表法: 1、首先描述变量X与Y的关系,这时的关系称为原关系。 2、依据理论或经验选择检验因素。 3、将检验因素分成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别,然后在每一类别中做X与Y的分列联表,分表中X与Y的关系称为部分关系。 4、对各分表中X与Y的关系(即部分关系)进行考察,若X与Y的原关系在各分表中均消失了,证明原关系主要由检验因素引起 ,若X与Y间的原关系在各分表中仍然存在(即各分表中X与Y的关系与原表相近),说明X与Y的关系不受检验因素的影响,若X与Y间的原关系在各分表中存在但较原关系减弱,证明X与Y间的关系部分受到检验因素的影响。

187 第二节 详析模式 三、详析模式的主要作用 1、使调查研究可分享实验设计的一些优点。
第二节 详析模式 三、详析模式的主要作用 1、使调查研究可分享实验设计的一些优点。 2、充分利用统计调查资料,并将研究引向深入,它一方面能对变量关系做出描述,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第三变量,它还可以澄清事实真相,包括两变量间关系的真伪,这一关系存在的条件和存在的原因等,从而使变量间的关系更具体、更精确可靠。分析的目的在于解释,详析模式在解释上的贡献很大,它不仅能证实解释,也能排除错误的解释,并能获得新的解释等。因此它是建立理论和开发资料的有力工具。

188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一、虚假关系的检验
第十三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一、虚假关系的检验 两变量之间的虚假关系是指两变量表面是一个非对称关系,但实际上是一个对称关系,两变量间并无有意义的或内在的联系,它们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此两变量恰巧与其他某一变量相关联。造成两变量虚假关系的这“某一变量”就叫做外在变量。 若某一变量为外在变量,则将其控制之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应当消失。因此,根据理论或经验选定可能成为外在变量的变量作为检验因素,使用分表法将检验因素加以控制,就可判断一个关系是否虚假。 引入外在变量的最重要的贡献是能够防止做出错误的解释。

189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二、变量关系的具体化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二、变量关系的具体化 为使变量间笼统的关系具体化,找出在一个复杂且涵义极广的自变量中对因变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往往采用引入检验因素的办法。作为检验因素的就是自变量中被理论或经验推测为对因变量起主要作用的那个因素。能使两变量间关系具体化的变量被称作内含变量。 三、追寻关系产生的原因 在实际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变量X与Y之间的关系是另一变量A的“媒介”作用的结果,即X导致A,而A又导致Y,X通过A的作用产生与Y的关系,用图表示就是:X A Y。变量A对X与Y之间关系的建立起了中介作用,故称之为中介变量。引入中介变量之后就可以回答两变量间关系“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了。因此,将中介变量作为检验因素引入到两变量之间这一检验模式,可以说明自变量是如何影响Y的,即对两变量关系发生的过程进行注释。

190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旷工率 旷工率与婚姻与家务事多寡的比较 已婚女工 未婚女工 旷工 上工 6.4% 93.6% 2.3% 97.7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旷工率 旷工率与婚姻与家务事多寡的比较 已婚女工 未婚女工 旷工 上工 6.4% 93.6% 2.3% 97.7 百分比总和 人数 100 (6496) (10230) 家务事 极多 少或没有 已婚女工 未婚女工 旷工 上工 7.0% 93.0 5.7% 94.3 2.2% 97.8 1.9% 98.1 百分比总和 人数 100 (5680) (1104) (816) (9126)

191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四、寻找因果次序 前导变量的引入:例如调查资料显示出教育水平低的人投票率也低,即教育水平低是投票率低的原因,用图表示就是教育 投票率。那么导致教育水平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因素,则原来的因果链条就可以向前追溯,变为:某因素(例如父亲的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 投票率,即A X Y,这里,A因素就是前导变量。 检验一个变量是否为前导变量的具体做法是:逐一检验这个变量能否满足下述三个统计上的条件,若能满足,则是前导变量,否则就不是。 1、三个变量—前导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必须两两相关。 2、控制前导变量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不应消失。 3、控制自变量后,前导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应当消失。

192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五、防止将真关系误判为假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五、防止将真关系误判为假 判断错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误将一个虚假关系当作真实关系而接受,另一种是误将真实关系当作虚假关系而抛弃,当两个变量表面无关而实际有关(即“虚假无关”)时,这种类型的错误最容易发生。两变量间真实关系不能表现是由于第三个变量的闯入抑制、取消或削弱了这一真实关系。这种使真实关系隐而不彰或减弱的变量就叫做抑制变量。 工会会员的种族态度与工会会龄 种族态度 会龄少于四年 会龄长与五年 无种族偏见 人数 49.2% (126) 50.4% (256)

193 工会会员的种族态度与工会会龄(控制年龄)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工会会员的种族态度与工会会龄(控制年龄) 正像外在变量可以判断关系为假而无法断言关系为真一样,抑制变量可以判断关系为真却不能断定关系为假。但是外在变量虽不能判断两变量关系为真,却可以通过多个外在变量的检验,加强它是真关系的信心。同样,抑制变量虽然不能判断两变量关系为假,但却可以通过对多个抑制变量的检验,加强它是假关系的信心。 种族态度 29虽以下工会会龄 30-49岁工会会龄 50岁以上工会会龄 小于四年 大于四年 无偏见人数 56.4% (78) 62.7% (51) 37.1% (35) 48.3% (116) 38.4% (13) 46.1% (89)

194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六、恢复变量间关系的真貌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六、恢复变量间关系的真貌 歪曲变量是使两变量间真实关系扭曲、变形的变量,它既可将真扭为假也可将假变为真,甚至完全改变一个关系的真实方向。 社会阶级与对民权的态度 民权分数 中产阶级 工人阶级 37% 63 45% 55 百分比总和 人数 100 (120)

195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对歪曲变量的检验,能够将两变量间真实关系袒露出来,从而使研究者避免抛弃正确的假设或接受错误的假设。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对歪曲变量的检验,能够将两变量间真实关系袒露出来,从而使研究者避免抛弃正确的假设或接受错误的假设。 社会阶级与对民权的态度(控制种族) 这个例子中,种族是曲解变量,它歪曲了原有关系。 民权分数 黑人组 白人组 中产阶级 工人阶级 70% 30 50% 50 30% 70 20% 80 百分比总和 人数 100 (20) (100)

196

197 Hot Tip How do I incorporate my logo to a slide that will apply to all the other slides? On the [View] menu, point to [Master], and then click [Slide Master] or [Notes Master]. Change images to the one you like, then it will apply to all the other slides. [ 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 Image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198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ext in here 1. Describe contents for a Chart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sub contents Title text in here Titl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2. Describe contents for a Chart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sub contents Chart Title in here

199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70% 90% 50%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65% 83%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75% 50%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65%

200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itle in her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201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90%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80% 55% B.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30% 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A B C D

202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03 02 Click to add Text 01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203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204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dd Your Text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Add Your Text

205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Add Your Text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Add Your Text Text

206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 title about content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Click to add text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207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208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40%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2005 2035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209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380%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300% 230% 150% 160% 70% 50% 100% Year Text in here (unit: %)

210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211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2006 2007 2008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12 Your text in here 12 Your text in here 11 Your text in here 10 Your text in here 11 Your text in here 10 Your text in here 08 Your text in here 09 Your text in here 06 Your text in here 05 Your text in here 06 Your text in here 05 Your text in here 03 Your text in here 04 Your text in here 03 Your text in here 01 Your text in here 03 Your text in here 01 Your text in here

212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necessity Contents of the product, and please fill it out. Contents of the product, and please fill it out. necessity necessity Contents of the product, and please fill it out.

213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merica Europe Asia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A title about content

214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Add Your Title in here 2. Describe contents for a Chart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sub contents 1. Describe contents for a Chart

215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1.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sub contents 2.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sub content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216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Contents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217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itle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2005 2006 2007 2008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218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product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busines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technology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product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business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technology Description of the company’s contents Text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219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ext in here Your text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220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221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Click to add Text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Title in here

222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Your text in here Your text in here Text1 Text1 Text1 Text2 Text2 Text2 Vision Text3 Text3 Your text in here

223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Download ppt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