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主讲:任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主讲:任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主讲:任军

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注入现代理性精神。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 二、五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主张。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

4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的平民化、大众化问题 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 文学的通俗化及社会功用问题

5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3、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之初反响不大。为打破这种寂寞,《新青年》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文学革命的反响”:钱玄同化名旧派文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刘半农撰写了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实无其人的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双簧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6 三、五四文学革命大事记 4、其后的一系列主张和创作实践使文学革命有了长足的进展。如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的新文学理论探索,鲁迅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胡适的白话诗尝试等。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从思想内容(人道主义观念)谈论文学变革。

7 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中“人”的尊严。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

8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蜂起云涌,流派纷呈。
1、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蜂起云涌,流派纷呈。 3、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指胡适、周作人等人的文学理论)。 4、产生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郁达夫、许地山等人的小说创作,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创作,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

9 六、文学论争 1.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反对废止文言,写了《论古文之不宜废》、《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以及《荆生》、《妖梦》等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 “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

10 文学论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11 文学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成仿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很快偃旗息鼓。

12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和需要澄清的观点 2、五四文学革命是否全盘性的反传统?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P37—38) 代表性观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又重新出现五四时代盛极一时的“文化革命”的口号,而且发展成非常激烈的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这决非偶然。这两次文化革命的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 84页。

13 五四文学革命先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首先,我们评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许多问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五四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在当时面对的是强大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新文化阵营最初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难免有偏激之语。 其次,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人并未在理论上否定传统文学的整体,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诸多经典作品仍持肯定、赞扬态度,而主要是针对其末流和弊端进行批评。(应该参看他们的论文全部,而不是断章取义。) 再次,在文学实践和他们的文化活动中,他们并未完全抛弃传统,而是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精华。(比如鲁迅等人的文学创作和整理古籍的工作。)

14 谢 谢 !

15 返回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 ) 安徽怀宁人 返回

16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刊物 《新青年》 《青年杂志》(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第二卷第一号起改为《新青年》。
早期刊物的核心是主编者陈独秀,后来还有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人。 《新青年》从1918年起几乎全用白话。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刊出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 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为李大钊编辑的“马克思研究号”。 从1920年9月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编辑,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季刊)

18 陈独秀:《敬告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给中国青年的六点意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1卷1号 。

19 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和民主 陈独秀于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
《新青年》的宗旨就是“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20 新文学的提倡和实践者 ——国学大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 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21 白话文运动:从裘廷梁到胡适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 ,应当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1898年8月,《无锡白话报》)列举了文言的诸多弊端,指出了白话的八大优长,举起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大旗。本文首次将“白话”与“文言”二元对立,倡导使用白话,成为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维新救国之道的语言工具,非为文学目的。 旗帜鲜明,目标明确,体现了新的文学观念,影响深远。

22 晚清白话提倡者的“知易行难” 一些理论上主张应提升白话地位者,写作却出以文言,梁启超本人即是如此。他清楚小说“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可是一到实践环节,却是困难重重:“自语言文字相去愈远,今欲为此,诚非易易。吾曾试验,吾最知之。”他和普罗打算用白话翻译《十五小豪杰》,译了几回,颇感艰涩笨拙,于是“参用文言,劳半功倍”,由是他感叹道:“语言、文字分离,为中国文学最不便之一端,而文界革命非易言也。” ——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23 清末文人说白话之“写、读难” 凡文义稍高之人,授以纯全白话之书,转不如文话之易阅。鄙人近年为人捉刀,作开会演说、启蒙讲义,皆用白话体裁,下笔之难,百倍于文话。其初每倩人执笔,而口授之,久之乃能搦管自书。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往往累牍连篇,笔不及挥,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固自以为文入结习过深,断不可据一人之私见,以议白话之短长也。 ——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广益丛报》第六十五号。转引自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返回

24 胡适所谓“言之有物”, “物”的含义: 一是指“情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二是指“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 。“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25 “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 ——文学的进化论

26 “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贫而无谄,富而不骄”——“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
“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 。 ——不是反对“对仗”本身,而是反对不顾表达需要、刻意为文。

27 周作人论“人的文学”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反对“非人”的文学:“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人的文学要合乎人性的自然发展。

28 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文艺阵地为由茅盾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29 郭沫若(后中)、郁达夫(前中)、王独清(左)、成仿吾(右)
文学社团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后中)、郁达夫(前中)、王独清(左)、成仿吾(右)

30 文学社团 3.新月社: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31 文学社团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32 文学社团 5、湖畔诗社 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最初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1925年 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 2期。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33 林纾小说《荆生》与《妖梦》 《荆生》中虚构了三个既要“去孔子灭伦常”又要“废文字以白话行之”的异端人物:“皖人田其美”、“浙人金心异”和“不知其何许人”的“狄莫”。当三个人聚集在陶然亭大骂孔丘时,隔壁走出名叫“荆生”的“伟丈夫”,一通拳脚就把三个人打得落花流水。明眼人一看便知,小说中影射的是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个人,而荆生,有人认为是军阀徐树铮 ,有人认为是林纾自诩。

34 《妖梦》描写一个叫郑思康的人,梦游阴曹地府时见到一个白话学堂,门口的楹联是:“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学堂里还有一间“毙孔堂”,堂前也有一副楹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学堂里的“校长鼋绪,教务长田恒,副教务长秦二世”,分别影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小说结尾,林纾让阴曹地府中的“阿修罗王”出场,把白话学堂的这些人通通吃掉。


Download ppt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主讲:任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