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胜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胜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胜利

2 一、《新青年》杂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3 二、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4 《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分别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5 三、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6 《文学改良刍议》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 胡适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7 四、钱玄同与刘半农

8 双簧信 文学革命初期,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但文学革命的主张,在思想禁锢的‘无声的中国’一时还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们甚至有点寂寞。”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罗列出来。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对“王敬轩”(钱玄同)信中的内容逐一辩驳,从而在《新青年》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把真正的“王敬轩”之流引出来了,使《新青年》同人的批判有了对象,从而掀起了文学革命的高潮。

9 五、与守旧派的论争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10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也先后撰文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了《甲寅》杂志,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章士钊公然支持军阀争渡武装镇压民众,还提出“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借以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口号 相对抗;提倡复古,尊孔谈经,攻击新文学运动,激烈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甚至鼓吹恢复科举制。他利用手中的职权,下令小学以上学校读经,作文言文,极力宣扬封建思想。他的倒行逆施遭到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的痛击。


Download ppt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胜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