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 理 学 Pathology 第六版 李玉林 主 编 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陶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 理 学 Pathology 第六版 李玉林 主 编 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陶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 理 学 Pathology 第六版 李玉林 主 编 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陶春

2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 细胞凋亡 第四节 细胞老化 萎缩 肥大 增生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第三节 细胞凋亡 第四节 细胞老化

3 细胞、组织能耐受有害因子刺激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细胞、组织不能耐受有害因子的刺激时则导致细胞损伤 reversible degeneration(变性) injury irreversible necrosis (坏死)

4 正常、适应、损伤和死亡细胞相互间的关系 损伤轻 作用慢 适应细胞 正常细胞 死亡细胞 变性细胞 强损伤、作用剧烈 损伤增强 作用时间长

5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6 一、萎缩 atrophy 概念: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原因与分类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废用性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 恶病质患者

7 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 正常肾脏

8 结局 萎缩是可恢复的,发展下去细胞消失。萎缩的器官功能下降。
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呈褐色、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 镜下观:实质细胞数目减少或体积变小,某些实质细胞内有脂褐素沉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结局 萎缩是可恢复的,发展下去细胞消失。萎缩的器官功能下降。

9 脑萎缩 正常脑 心肌细胞萎缩 横纹肌细胞萎缩

10 二、肥大(hypertrophy) 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2.常见类型: ①代偿性肥大:工作负荷增加
②内分泌性肥大:激素作用 两种肥大均可见于生理性及病理性 肥大可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增强;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合成功能旺盛。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

11 三、增生 hyperplasia 类型: 概念: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生理性增生 代偿性增生、激素性增生
2、病理性增生 主要为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12 四、化生(metaplasia) 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化生的机理:可能与干细胞(如上皮组织的贮备细胞,间叶组织的原始间叶细胞)调控分化的基因重新编程有关,属于细胞的转型性分化。 类型: 鳞状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食道的胃上皮化生 间叶组织的化生 意义:利弊兼有

13 正常气管粘膜上皮 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

14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15 病例分析1 患者程某,男性,62岁,农民。因“头晕、乏力1年,加重伴胸闷、气短一周”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7年,时感乏力、头痛、头晕,长期服用“复方降压片、阿斯匹林”等降压药物。血压波动较大,一般收缩压高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在12.6kpa(95mmHg)上下。近一周头晕、乏力等症状加重,并伴有胸闷、气短。入院时查体:T:36.6度,R:26次/分,Pc:88次/分,Bp18.6/13.3kpa.听诊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心电图提示左室壁向心性增厚。 讨论题:    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    2. 为何出现左室壁向心性增厚?

16 病例一答案 诊断: 高血压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17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损伤的原因 损伤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损伤的原因 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可逆性损伤(reversible injury)—变性(degeneration) 不可逆性损伤(irreversible injury)—坏死(necrosis)

18 一、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外界致病原因 机体内部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损伤原因 社会压力 心理障碍 精神紧张 医源性疾病 生物性致病原因
物理性因素 化学因素和药物 营养性因素 免疫因素 神经内分泌因素 遗传因素 先天性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19 细胞、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细胞膜的破坏 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 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 缺氧的损伤 化学性损伤 遗传变异

20 细胞膜的破坏 机械力的直接作用、脂酶性溶解 缺氧、活性氧 补体、感染、药物损伤 细胞膜屏障作用被破坏 信息传递、物质交换、免疫应答
等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细胞损伤

21 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作用 Activated oxygen species, AOS 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超氧自由基(O2) 羟自由基(OH•) 自由基状态的氧 AOS 不属自由基状态的过氧化氢(H2O2) 细胞内同时存在生成AOS的系统和拮抗其生成的抗氧化剂系统,因此,正常时,少量生成的AOS及时被氧化剂清除。 细胞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AOS 生成增多,导致细胞损伤,AOS 的强氧化作用是细胞损伤发生机制的基本环节。

22 1. radiation[英汉医学词典]radiation 辐射,放射
[英汉通用词典]radiation n. 放射线; 发光, 辐射 2. Inflammation 炎症 3. Oxygen toxicity 氧中毒,氧毒性 4. Chemicals 化学药物,化学制剂 5. Reperfusion injury 再灌注损伤 6. Activated oxygen species 活性氧类物质 7. Ischemia 局部缺血 8. Stimuli 刺激物 the critical of oxygen in cell injury. Ischemia causes cell injury by reducing cellular oxygen supplies. Whereas other stimuli,such as radiation,induce damage by toxic activated oxygen species.

23

24 缺氧的损伤作用 定义— 缺氧(hypoxia)是指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或是氧 利用障碍。 低张性缺氧— 空气中氧分压低或气道(外呼吸)障碍;
血液缺氧性— 血红蛋白的质、量异常; 循环性缺氧— 局部性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 组织性缺氧— 直接中毒所致线粒体内呼吸(生物氧化、主要是氧化磷酸化)

25 缺氧 线粒体 ATP↓ Na、K、Ca泵功能低下 细胞内酸中毒 AOS↑

26 细胞浆内高游离钙的作用 细胞浆内 磷 脂 蛋白质 磷脂酶、内切核酸酶 ATP DNA 降解 游离钙↑
磷 脂 蛋白质 ATP DNA 磷脂酶、内切核酸酶 细胞浆内 降解 游离钙↑ 正常情况下,胞浆内游离钙与ATP依赖性钙转运蛋白结 合,成为蛋白结合钙并储存于线粒体、内质网等钙库内。因 此,胞浆内处于低游离钙状态,使磷脂酶、内切核酸酶活性 稳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得以保持。

27 胞膜上的钙泵、钙离子通道(ATP依赖性)
胞浆内游离钙浓度的调节取决于 胞浆内的钙转运蛋白(ATP依赖性) 胞膜上的钙泵、钙离子通道(ATP依赖性) 缺氧、中毒 功能障碍 ATP下降 胞浆内钙转运蛋白 胞膜上的钙泵、钙离子通道 胞浆内游离钙↑↑↑ 磷脂酶 内切核酸酶 活化 胞浆游离钙所引发的酶活化是多种致病因 素导致细胞损伤发生机制的终末环节。

28 Agent 原因 Endoplasmic reticulum 内质网 Mitochondrion 线粒体 Increased cytosolic Ca2+ 细胞质内溶解的钙离子 Decreased 减少 Phospholipase 磷脂酶 Disruption of membrane and cytoskeletal proteins 细胞膜和细胞支架蛋白分解 Endonuclease 内切核酸酶 Nuclear chromatin damage 核染色质损伤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reased cytosolic calcium in cell injury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细胞内搞游离钙的起因和损伤结果。

29 化学性损伤的表现 — 全身性 、局部性、器官特异性 剂量 吸收、蓄积、代谢或排出的部位 影响化学损伤的因素 代谢速度的个体差异
— 全身性 、局部性、器官特异性 影响化学损伤的因素 剂量 吸收、蓄积、代谢或排出的部位 代谢速度的个体差异 化学物质和药物损伤的途径 直接的细胞毒作用 代谢产物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诱发DNA损伤 诱发免疫性损伤

30 遗传变异 化学物质、病毒、射线 细胞内 DNA损伤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①结构蛋白合成低下:细胞因缺少生命必须蛋白质而死亡。
②核分裂受阻:正常时核分裂活跃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肠粘膜上皮、睾丸精母细胞)的生理性增生低下。 ③合成异常生长调节蛋白:进而形成肿瘤。 ④酶合成障碍:引发先天性代谢病和后天性酶缺陷,细胞 可因缺乏生命必需的代谢机制发生死亡。

31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 生化检测—代谢变化 组织化学—细胞化学成分的改变 电镜观察—细胞器的改变 光镜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改变(病理变化)
可逆性病变:称亚致死性细胞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 或变性(degeneration) 病变类型 不可逆性病变:称细胞死亡(cell death)

32 可逆性损伤 不可逆性损伤 Lysosome 溶酶体 Nucleus 细胞核 Endoplasmic reticulum 内质网
[英汉医学词典]mitochondria (复)线粒体 blebs 水泡 Generalized swelling 泛法全身的,无特殊性的,肿胀 Clumping of nuclear chromatin 核染色质凝集成块 Autophagy try lysosome 自噬溶酶体 Small densities 低密度 Rupture of lysosomes and autolysis 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破裂 Nuclear pyknosis 核固缩 nuclear karyolysis 核溶解 nuclear karyorrhexis 核碎裂 Myelin 磷脂 Lysis 溶解 Detects 破坏 不可逆性损伤

33 (一)变性 —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是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变 性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水变性(hydropic ~) 脂肪变性(fatty ~)或脂变 (fatty change)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或透明变性(hyaline ~) 淀粉样变(amyloidosis) 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病理性色素性沉积(pathologic pigmentation) 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细胞死亡 坏死(necrosis) 凋亡(apoptosis)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与基因调节有关,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34 1、细胞水肿 好发部位:肝、心、肾 主要原因:缺氧、感染、中毒 发生机制:线粒体受损、ATP减少、Na-K泵功能障碍。
病理变化:肉眼观,混浊肿胀。镜下观,细胞胞浆颗粒样变、胞浆疏松、气球样变。 结局:是细胞轻微损伤的早期表现,病因祛除,恢复正常

35 肝水肿 肝水肿 正常肝脏

36

37 2、脂肪变性 定义—胞浆内中性脂肪(甘油三酯)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好发部位—肝、心、肾。 主要原因—营养障碍、感染、中毒、缺氧。
发生机制—不同器官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不同。 病理变化—电镜观:可见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为有界膜包绕 的圆形均质小体、即脂质小体。光镜观:细胞内脂 滴因被脂溶剂溶解,表现为空泡状。

38 肉眼观:脂变器官黄染、触之质如泥块且有油腻感。

39

40 肝脂肪变性 发生机制—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 酸氧化障碍。 外周脂库 酮体、磷脂、胆固醇脂 脂肪酸 磷脂、胆固醇 载脂蛋白
甘油三酯 脂蛋白 肠道吸收乳糜微粒 少量作为肝细胞能量氧化利用

41 心肌脂肪浸润和心肌脂肪变性

42 3、玻璃样变 定义— 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 类型 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 积。
细胞内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小滴变性;Russell小体;Mallory小体。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见于纤维结缔组织的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细动脉玻璃样变:又称细动脉硬化。

43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见于: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等。
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梁状、带状、片状半透明均质无结构物质。 机制:原胶原蛋白分子间交联增多,胶原纤维融合,糖蛋白积聚等因素。

44 (2)血管壁玻璃样变 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镜下:细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狭窄或闭塞。
机制:管壁内皮细胞下渗入血浆蛋白并凝固成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内膜下基底膜样物质增多。 肾小球入球动脉玻变

45 脾中央动脉玻变

46 (3)细胞内玻璃样变 见于: 形态:细胞浆内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 1. 肾小球肾炎或伴明显蛋白尿的疾病
2. 慢性炎症的浆细胞胞浆内红染圆形 (Russell’ body) 3.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时,细胞内红染(Mallory’s body) 形态:细胞浆内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

47 细胞内玻璃样变 浆细胞胞浆内可见圆形的嗜伊红小体(Russell body),将核挤向一侧,是免疫球蛋白蓄积的结果。

48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

49 4、淀粉样变(amyloid degeneration)
病变:镜下细胞外间质呈淡红色的均质状。因与淀粉遇碘反应相似故得名。 常见部位:细胞间、小血管基底膜、 网状纤维支架。 性质:蛋白质和粘多糖复合物            刚果红染色为橘红色,遇碘则为棕褐色,再加稀硫酸便呈蓝色。 淀粉样蛋白成分来自于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P物质,机体不能消化。 局部性:皮肤、结膜、舌、喉、肺等处,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髓样癌等肿瘤的间质中。 全身性:原发性—免疫球蛋白—肝、肾、脾、心等器官。 继发性—来源不明—老年人、结核病、某些肿瘤

50 甲状腺髓样癌(间质淀粉样变) 淀粉样变性(喉息肉)

51 5、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病变:镜下间质疏松,多突起的星芒纤维细胞散在于灰兰色的粘液样基质中。 常见部位:胶原病如风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及间叶组织肿瘤基质中等。 机制: 间质内有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52 6、病理性色素沉积 含铁血黄素 脂褐素 黑色素 — 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形成的一种色素。是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溶酶体分解转化而成,实质是铁蛋白凝结而成。 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碎片发生理化改变后,不能被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主要是脂类。 由黑色素细胞产生,其胞浆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由多巴反应而生成,为一种不溶性聚合物。 金黄、棕黄、较粗大的折光颗粒 黄褐色微细颗粒 黑褐色微细颗粒、大小不一 出血的部位、吞噬细胞浆内或浆外 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心肌细胞、肝细胞 全身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ACTH↑。 局部性—黑痣、黑色素瘤。

53 慢性肺淤血(含铁血黄素沉积)

54 脂 褐 素 心肌纤维变细,核两侧肌浆内可见棕黄色脂褐素颗粒。

55 皮内痣(黑色素沉积)

56 7、病理性钙化 概念:除牙齿及骨以外组织中有固体钙盐沉着。 分类: ① 营养不良性钙化: 局部变性, 坏死组织和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
常见部位:结核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异物沉积后、坏死组织中。 ② 转移性钙化: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磷增高引起的钙盐沉积。 常见部位:正常泌酸的部位。如肺泡壁,肾小管的基底膜和胃粘膜上皮。

57 瘢痕组织中的营养不良性钙化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转移性钙化

58 (二)不可逆性损伤—坏死 定义—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代谢停止、结构 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即细胞死亡。 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 类型 凋亡(apoptosis)—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有关,故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59 1、坏死的基本病变 核固缩(pyknosis):表现为核缩小、凝集、呈深蓝色,提示DNA停止转录。
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染色质崩解为致密蓝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核溶解(karyolysis):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 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核的轮廓不清 。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胞 质:胞质嗜酸性增强,红染、细颗粒状,甚至溶解消失。 间 质:基质解聚,胶原纤维肿胀、断裂、液化、呈无结构的红染物。

60 细胞坏死的形态学变化

61 核固缩 核碎裂 核溶解

62 肝细胞坏死

63 失活组织(devitalized tissue)
坏死组织早期肉眼外观往往与原组织相似,不易识别,临床上把这种确实失去生活能力的组织叫失活组织。其特征是外观缺乏光泽,比较混浊;失去正常组织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没有正常的血液供应,故皮肤温度降低,摸不到血管搏动,切割时没有新鲜血自血管涌出;失去正常感觉极运动功能等。

64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酶水解作用较弱 (2)液化性坏死 酶水解作用强 (3)纤维素样坏死 变态反应
(1)凝固性坏死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酶水解作用较弱 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 酶水解作用强 脂肪坏死 脓肿 脑软化 (3)纤维素样坏死 变态反应 (4)坏疽 合并腐败菌感染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65 (1)凝固性坏死 组织坏死后失水变干、呈灰黄、干燥、质实的凝固状。 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组织轮廓仍保存。
组织坏死后失水变干、呈灰黄、干燥、质实的凝固状。            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组织轮廓仍保存。 肉眼:灰白或黄白色、质实、与健康组织周围有一红色充血、出血带。 常见于:脾、肾和心。 肾贫血性梗死 脾贫血性梗死

66 肾贫血性梗死

67 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镜下: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呈无定形、颗粒状红染。 肉眼:微黄色、质松软,细腻状似干奶酪。 常见于:结核。

68 (2)液化性坏死 组织坏死因酶性分解而呈液态 脑软化、脂肪坏死、化脓性炎

69 肝 脓 肿

70 肝 脓 肿

71 纤维素样坏死 (3) 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坏死。
镜下特点:病变部位组织的结构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 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新月体性肾炎及恶性高血压、胃溃疡。

72 Fibrinoid necrosis Fibrinoid material is reddish with trichrome stain.

73 (4)坏疽 (gangrene) 概念: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类型: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四肢末端,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水分蒸发。 特点:黑色、干燥、皱缩,与健康组织分界清。 湿性坏疽 条件:环境潮湿,腐败菌感染,动、静脉同时受阻。 特点:暗绿或污黑色、湿润肿胀、恶臭,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伴全身中毒症状。 部位:与外界相通的内脏(阑尾、肠、肺、子宫) 气性坏疽 条件: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夹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特点: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含气泡呈蜂窝状,色暗棕污秽。发展迅速,后果严重。 (4)坏疽 (gangrene) 常发生在肢体和与外界相同的内脏。坏疽的组织呈黑色。腐败菌分解坏 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相结合,形成黑色硫化铁, 故呈黑色。

74 小肠梗死 足的干性坏疽

75 气性坏疽

76 3、坏死的结局 (1) 细胞自溶,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2)溶解吸收:小范围液化灶被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吞噬细胞清除,大范围者可形成囊腔。
(3)分离排出:糜烂(erosion)、溃疡(ulcer)、窦道(sinus)、瘘管(fistula)、空洞(cavity)。 (4)机化与包裹: 机化(organization) —由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包裹(encapisulation)—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裹较大坏死灶的过程。 (5) 钙化(calcification)—坏死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

77 肺结核球(纤维包裹)

78 4.坏死的后果 ① 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② 坏死细胞的数量 ③ 坏死细胞周围同类细胞的再生情况 ④ 坏死器官的储备代偿能力

79 第三节 细胞凋亡 概念:是指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第三节 细胞凋亡 概念:是指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特征:是单个细胞死亡,以凋亡小体形成为特点,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是指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是一种单个细胞死亡,以凋亡小体形成为特点,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是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的细胞自杀,因此有人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有所区别。前者强调形态学改变;程序性死亡是功能性名称。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80 凋亡细胞核的改变 肝细胞凋亡 凋亡的原因:生长因子撤退、特殊受体和配体的衔接,轻微的损伤性刺激等。
形态学特点: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而后胞核裂解,胞质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或)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的凋亡小体,可被巨噬细胞和相邻其他实质细胞吞噬、降解。 Endogenous nuclease 内切核酸酶 肝细胞凋亡

81 Withdrawal Cytotoxic phagocytic ligands

82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主动进行(自杀性),耗能 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 多为散在的单个细胞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主动进行(自杀性),耗能 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 多为散在的单个细胞 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各细胞器膜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 早期DNA规律降解为 bp片段,琼脂凝胶电泳呈特征性梯带状 不引起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但凋亡小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 意外事故性细胞死亡,被动进行(他杀性),不耗能 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 多为连续的大片细胞 细胞肿胀,核染色质絮状或边聚,细胞膜和细胞器膜溶解破裂,细胞自溶 DAN降解不规律,片段较大,琼脂凝胶电泳不呈梯带状 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     凋亡的意义:          即可发生于生理状态下,也可发生于病理状态下。对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细胞损伤、老化和肿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83 第四节 细胞老化 cellular aging
一、概念:是细胞随生物体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总和。 二、老化的机理     1. 内外环境长期不断作用             ↓                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 → 此酶再度活化,细胞无限增殖→肿瘤               ↓ (老化时钟)         端粒逐渐缩短  → 细胞老化              (其长短与细胞的‘年龄’是负相关,细胞越老,端粒越短)            ↑              ↓     2. 代谢产物不断累积  → 损伤DNA(正常情况,绝大多数损伤由完整的DNA损伤系统得以修复;但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内外环境毒性物质、年龄增大 → 修复活性降低等,细胞内遗传物质缺陷日益增多) 端粒(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DNA和RNA结合蛋白构成的复合物) 错误积累学说,

84   科学家通过老鼠试验首次证实———   科学家通过老鼠试验首次实———

85 早老症 Hutchinson-Gilford  HGPS早老症最早于1886年发现,但100多年来,科学家们对这种奇怪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感到不解。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柯林斯博士领导的小组最新研究显示,人体1号染色体上编码“核纤层蛋白A”(LMNA,Lamin A)的基因发生变异,可能是导致早老症的最常见原因。柯林斯等共对20名患早老症的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18人的“核纤层蛋白A”基因编码中,一个正常的胞嘧啶(C)都被错误地“拼写”成了胸腺嘧啶(T)。这个基因帮助形成细胞核周围的核膜,在早老症病人体内,它的变异导致细胞核畸形。

86


Download ppt "病 理 学 Pathology 第六版 李玉林 主 编 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陶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