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13733551441 QQ:3500334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13733551441 QQ:35003340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 QQ:

2 一、佛教 二、佛学 三、佛教哲学

3 一、佛教 佛教创始 佛教三大部派 佛教三藏和三宝 佛教地位及影响 佛教目的 三亚南山寺

4 (一)佛教创始 佛教由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又称佛陀)创始于古印度。 产生于BC6世纪。
历史背景:传统的社会阶级制度;非婆罗门思想的六个流派 人类文明五大发源地、三大最古老文明地区;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 ;婆罗门、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 、贱民;反对祭祀和杀生,有的主张纵欲,有的主张苦行。

5 (二)佛教三大部派 古代部派:上座部-经藏 说一切有部-论藏,经量部;第一次结集会上因戒律问题产生弥沙塞部 法藏部;犊子部 正量部;律宗-律藏 过渡部派:大众部 大乘佛教: 初期(AD1-5)-中观学派-龙树、提婆-假有性空 中期(AD5-6)-瑜伽行派-无著、世亲-万法唯识 后期(AD7-13)-密教-在印度AD13绝迹

6 (三)佛教三藏和三宝 三藏: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 三宝:
“佛”,释迦牟尼及一切佛; “法”,释氏所传之教义教理。 “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

7 (四)佛教地位及影响 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主要流行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有少量信徒

8 佛教传播(二大传承或称三大传承) 北传--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汉文系统—大乘为主(大众部) 藏传—西藏、内蒙古、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藏文系统—北传分支,俗称喇嘛教—秘密大乘和金刚乘 南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云南—巴利文系统—小乘为主(上座部)

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出土佛指舍利 一枚真骨,三枚影骨。
BC3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出土佛指舍利 一枚真骨,三枚影骨。

10 佛教中国化及其文化意义 1、混同道术的方术化佛教 2、依附玄学的格义式佛教 3、应机判教的宗派性佛教 4、三教整合的圆融性佛教
5、以人为本的人间性佛教 横向的中印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纵向发展。宋明道学的思辨性、哲理性绚丽多姿。

11 “我们可以说,印度的佛学思想同中国的道家思想接触了之后,立刻产生交互作用,就是拿道家哲学的思想精神,提升佛学的智慧,再拿佛学的智慧增进道家的精神。”
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

12 佛 Buddha (五)佛教目的 解脱生老病死苦恼 达到永恒安乐 大乘、小乘 基督教上帝 儒家--仁 道教--仙
人生八苦;大智大悲大能,理智情感和能力完美人格,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同于上帝的是他不是万能的,只能教导人们,最后靠自己解脱,不能判入天堂或地狱;

13 三解脱门 空、无愿、无相

14

15 二、佛学 狭义:佛法之学 广义:以佛教、佛法为研究对象

16 (一)狭义佛学 即佛法之学。 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 常随佛学

17 贪嗔痴 指戒、定、慧三学。 戒,即戒律,防非止恶。 定,即禅定,思虑集中,观悟佛理。 慧,即智慧,能断烦恼,得解脱。 常随佛学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对治贪嗔痴。 贪嗔痴

18 (二)广义现代佛学 现代所称之佛学,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学分支:佛教哲学、文献学、考古学、语言学、艺术学等

19 三、佛教哲学 (一)原始佛教哲学 (二)中国佛教哲学 认识论、知识论、科技哲学 “三生”哲学

20 (一)原始佛教哲学 四谛 三法印 十二因缘 1、四谛 2、三法印、五法印 3、十二因缘 四谛 三法印 十二因缘 人生八苦:

21 1、“四谛” 苦谛,揭示人生的缺陷 知苦 集谛,众生诸苦之原因 断集 灭谛,灭贪嗔痴 证灭 道谛,断苦证乐之道 修道
苦谛,揭示人生的缺陷 知苦 集谛,众生诸苦之原因 断集 灭谛,灭贪嗔痴 证灭 道谛,断苦证乐之道 修道 三学,四念处到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22 三十七道品(菩提分) 1、四念住(处): 2、四正勤:灭已生之恶 ;增已生之善;避未生之恶;学未生之善 3、四如意足:欲、精进、心、思惟
4、五根(修):信、进、念、定、慧 5、五力(念):信、进、念、定、慧 6、七觉支:念、择、精、喜、避、顿、去 7、八正道:

23 四念处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24 八正道 两极端:纵欲和苦行 1、正见:坚持四谛真理 2、正思维:没有贪嗔烦恼,无我之心 3、正语: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4、正业: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远离不正当职业(相互标榜、乍现奇特、占卜巫术等) 6、正勤:毫不懈怠地精进修行,离恶向善 7、正念:以不净观等方法不起邪念,不为物欲所动 8、正定:专心致志禅定,内观四谛,入清静无漏境界(止观)

25 三学与八正道 戒: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

26 十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三轮体空 无生法忍 三轮体空、无生法忍

27 2、“三法印”、五法印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异无常; 诸法无我,诸法缘起无常,无我。 涅槃寂静,熄烦恼,证涅槃。 一切是苦 一切皆空
根本世界观:缘起性空 根本方法论: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8 3、十二因缘 因果报应 即“十二缘起”。众生之生死流转的十二因果环节: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流转,称为“流转门”。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 因果报应

29 (二)中国佛教哲学 僧肇般若学 慧远业报论 竺道生佛性论 华严宗哲学:止观并重、圆融三谛、一念三千 天台宗哲学:法界缘起、六相圆融、理事无碍
禅宗哲学:三无法门、顿悟渐修、禅道智慧

30 僧肇的般若学 中观派与僧肇 僧肇(384-414),京兆(今西安)人。 “秦人解空第一者” 。主要著述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具有明显的玄学思辩色彩 。 般若谈空之学至僧肇而登峰造极,二谛之义渐渐转化为共识。 僧肇以后,涅槃经类,纷至沓来,学者盛言涅槃佛性即妙有之论。

31 慧远的业报论 慧远(334-416),东晋时期雁门楼烦人。随道安凡二十五年,后居庐山探研佛法。
著作今存《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等。 主 “形尽神不灭”: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素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也。”

32 竺道生佛性论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竺道生,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
六卷《泥洹》先至建业,生公剖析经理,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与六卷本相违,遭到摈遣。后北凉昙无谶译《涅槃经》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僧众咸共折服。 道生及以后,南方有论者十一家。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33 《西游记》唐僧的原型 玄奘

34 天台宗的性具圆教 智顗说法 折衷南北学风 糅合诸种经论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天台宗的性具圆教 智顗说法 Dharma Master Zhi Yi 折衷南北学风 糅合诸种经论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35 圆融三谛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摩诃止观》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36 中论 空 假 中 第二十四品〈观四谛〉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37 八不中道 中道八不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龙树 Nagarjuna (公元2-3世纪) 八不中道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中道八不

38 一空一切空,即假即中 一假一切假,即中即空 一中一切中,即空即假 天台宗 天台宗 即空即假即中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异口同心 齐诵经典 金口玉牙 美哉美哉 天台宗 一空一切空,即假即中 一假一切假,即中即空 一中一切中,即空即假 智者大师 即空即假即中 天台宗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异口同心 齐诵经典 金口玉牙 美哉美哉

39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为百法界;一界又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摩诃止观》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一念三千 止观并重 圆融三谛

40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即一小尘缘起,是法;法随智现,用有差别,是界。 ——《华严经义海百门》
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迴转,镕达有空。随智鑑用,即说多门,随体湛宗,即说一义。——《华严策林》 法藏( )

41 理事无碍 “法界缘起”从旨趣说 “理事无碍”从理事说

42 六相圆融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43 禅宗在唐代时出现南北分宗。南宗禅由慧能所创。
禅宗慧能三无法门 禅宗在唐代时出现南北分宗。南宗禅由慧能所创。 ( )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44 禅分南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45 顿悟渐修 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46 禅道生活智慧 放下 活在当下 平常心是道

47 禅宗自由论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48 身无挂碍,一切随缘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13733551441 QQ:35003340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