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血压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 病理教研室于兰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血压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 病理教研室于兰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血压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 病理教研室于兰英

2 概述 (一)概念 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晚期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3 (二)诊断标准 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等于或高12.0kPa(90mmHg),两项中有一项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4 (三)发病年龄 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性别 无明显差异

5 (五)高血压分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 (症状性高血压)

6 (六)发病情况 我国共进行3次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 1 亿 11.88% 7.73% 5.11% 1959年 1991年 1979年 目前我国

7 一、类型和病理变化 良性(缓进型)高血压病 恶性(急进型)高血压病 类 型

8 (一)良性高血压病 又称缓进性高血压,占95%,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长,进展缓慢,最终常死于心、脑病变。

9 1.功能期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孪收缩, 无器质性病变 临床上血压呈波动状态

10 2.动脉系统病变期 (1) 细小动脉硬化 (2) 肌型小动脉硬化 (3) 大动脉硬化

11 (1)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指中膜仅1-2层平滑肌的或直径〈1mm的最小动脉。 以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硬化最具有诊断意义。

12 (2)小动脉---硬化 中膜及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胶原和弹力纤维增多。 ( 3)大动脉及中等动脉 内膜纤维增多,中膜平滑肌增生肥大,可伴AS. 临 床 血压长期升高失去波动性,患者多症状明显。

13 3. 内脏病变期 (1) 心大 (2) 肾小 (3) 脑 高血压脑病 脑软化 脑破裂性出血 (4) 视网膜

14 (1)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脏 心脏400克以上,左室厚1.5-2cm. 肉柱、乳头肌增粗变圆。 心腔扩张
代 偿 期: 心脏肥大 (向心性肥大) 失代偿期:心腔扩大 离心性肥大 心脏

15

16 ③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劳损; ④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表现。
临 床 ①病人可有心悸; ②血压持续升高,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 ③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劳损; ④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表现。

17 (2)肾脏病变 镜 下: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代偿性肥大、扩张,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肉眼观: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镜 下: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代偿性肥大、扩张,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临 床 可有轻至中度蛋白尿,并逐渐出现肾功能衰竭表现。

18

19

20

21 (3)高血压之脑 ①高血压脑病 ②脑软化脑软化灶 ③脑出血脑破裂性出血

22 ①高血压脑病 小动脉硬化、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 临 床 头痛、头晕、呕吐、视力障碍等。高血压危象。

23 ②脑软化 小动脉硬化、痉挛,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发生小坏死。

24 ③脑出血 常发生基底核、内囊,其次大脑白质、脑桥、小脑 破入侧脑室—昏迷、死亡 内囊出血—对侧肢体偏瘫 左侧脑出血—失语
临 床 破入侧脑室—昏迷、死亡 内囊出血—对侧肢体偏瘫 左侧脑出血—失语 桥脑出血同侧面神经及对侧上下肢瘫痪

25

26 后果 出血量少者: 血肿可被吸收,由胶质瘢痕修复 出血量较多者:可引起颅内高压导致脑疝,甚至死亡

27 (4)高血压之视网膜 病 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眼底镜:血管迂曲、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重者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血、出血。 意 义 临床上常通过眼底检查判断高血压病的病变程度及预后。

28 视神经盘 =视乳头 (盲点)

29 二.急进型高血压 又称恶性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血压显著升高,尤以舒张压明显,常大于130mmHg,病变进展迅速,较早出现肾衰竭。

30 基 本 病 变 特征性病变: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 坏死性细动脉炎 病变主要累及肾、脑和视网膜

31 病变特点: 1)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内膜及平滑肌细胞显著增生,胶原纤维增多,使血管壁呈同心圆层状增厚,称洋葱皮样改变。

32 2)坏死性细动脉炎 其内膜和中膜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患者多在一年内因尿毒症、脑出血和心力衰竭死亡。

33 二、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 双亲2-3倍,单亲1.5倍 研究显示:1)有血管紧张素编码基因的分子变异。
1.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 双亲2-3倍,单亲1.5倍 研究显示:1)有血管紧张素编码基因的分子变异。 2)血清中含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 Na、K 、 Ca离子浓度升高 细小动脉收缩。 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加后天因素

34 2.饮食因素: 3. 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紧张、心理障碍等。
人群发现有高钠饮食敏感个体, K、Ca离子摄入减少可促进高血压。(三者比例失调) 3. 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紧张、心理障碍等。 4. 其他因素: 年龄的增长,肥胖,吸烟,缺乏体力劳动等。

35 精神心理上紧张、焦虑等 → 大脑皮质功能失调 → 对皮质下中枢调控能力↓ → 儿茶酚胺类分泌↑ → BP↑
(二)发病机制: 1. 精神神经源学说: 精神心理上紧张、焦虑等 → 大脑皮质功能失调 → 对皮质下中枢调控能力↓ → 儿茶酚胺类分泌↑ → BP↑

36 可能与肾先天性排钠缺陷或血管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高有关。
2.肾源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 当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增多,可使细、小动脉强烈收缩和心搏动增强;血容量增多;并可增加血管壁对各种加压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 Ⅱ等)的敏感性,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3.摄钠过多学说 可能与肾先天性排钠缺陷或血管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高有关。

37 4.细小动脉血管重构 可能由于遗传上的缺陷或环境因素的诱导,使平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发生改变,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一些血管收缩因子也可作为生长因子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肥大、增生。

38 外界、内在不良刺激 (包括遗传易感) 血管舒缩中枢形成固定收缩兴奋灶 肾上腺皮质分泌 (盐素—保钠排钾)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外界、内在不良刺激 (包括遗传易感) 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ATCH 血管舒缩中枢形成固定收缩兴奋灶 肾上腺皮质分泌 (盐素—保钠排钾)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高 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 肾缺血 血压升高 血容量 钠水潴留 摄钠过多及遗传 肾素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 钠敏感

39 第 3 节 风湿病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第 3 节 风湿病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好发部位:心脏、关节、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和脑 好发年龄: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 好发区域:寒冷潮湿地区

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但不是溶血性链球菌直接引起的 (一)致病因素 1. 其发生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1)发病前2-3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 (2)病人血中抗“O”滴度增高(1:500u以上) (3)抗菌素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发病率及复发率 (4)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流行季节、区域一致 但不是溶血性链球菌直接引起的

41 ⒉ 风湿病不是链球菌直接作用所致,而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
其根据是: ①风湿病的发病不是在链球菌感染的当时,而是在感染2-3周后,这与抗体形成所需要的时间相符。 ②在风湿病变的组织中不能直接检出或培养出链球菌。 ③风湿病的病变与链球菌直接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病变不同,而是与其他胶原病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病变相似。

42 机体的抵抗力与反应性在风湿病发病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内因
链球菌感染患者发病率1%-3%;儿童和成人表现不同;少数发生小舞蹈病等。 4. 诱因 受寒、受湿及病毒感染。

43 (二)发病机制 链球菌菌体 A组溶血性链球菌菌体壁上的 M-蛋白与 C-多糖具有特异抗原性 心肌肌膜 与结缔组织交叉反应的抗体 机体
引起风湿病的发生 心瓣膜糖蛋白 C-多糖抗体 心脏病灶内有淋巴细胞存在 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病环节

44 二、基本病理变化 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 2.增生期(肉芽肿期 ) 3.纤维化期

45 (一)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肿胀、崩解、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免疫球蛋白沉积。共同形成坏死灶。 坏死灶周围有炎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渗出。 病程约一个月。

46 (二)增生期 1.风湿细胞体积大横切似枭眼。 纵切似毛虫样,嗜硷性着色 2.风湿小体。
巨噬细胞、增生单核细胞、组织C细胞演变成特殊细胞即风湿细胞。  1.风湿细胞体积大横切似枭眼。 纵切似毛虫样,嗜硷性着色 2.风湿小体。 主要分布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在镜下中心地方残存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风湿细胞,再周围少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二个月)

47

48

49 (三)纤维化期(愈合期) Aschoff变少—f母C—fC—胶原f—渗出消失—坏死吸收——瘢痕组织瘢痕组织小针头大,大的黄豆粒。 (三个月)
风湿病灶可多发,可反复发作,在同一个器官可见新病变,因此可致形成一个较大瘢痕,后果较严重。

50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的发病与进展 1、风湿性心内膜炎 2、风湿性心肌炎 3、风湿性心包炎

51 1.风湿性心内膜炎 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发病。
病变初期 :瓣膜肿胀,间质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病变后期 (1)疣状心内膜炎 在瓣膜闭锁缘形成单行排列、灰白色、粟粒大小疣赘物,易机化,不易脱落。 (2)病变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粘连、钙化,腱索增粗变短狭窄和/或闭锁不全

52

53

54 2.风湿性心肌炎 成 人 表现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 儿 童 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

55 3.风湿性心包炎(心外膜) 心包膜纤维结缔组织,发生基本病变,另外发生渗出性病变,有浆液性渗出—绒毛心。病变主要在脏层。
结局易吸收,无影响。少数f素渗出明显,可机化使脏、壁两层粘连 。

56

57

58 (二)风湿性关节炎 特 点: 1、呈多发性、游走性、复发性; 2、主要侵犯大关节; 3、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
2、主要侵犯大关节; 3、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 4、关节滑膜呈浆液及纤维素性炎的特点; 5、愈复时,渗出液可完全吸收,不致关节变形。

59 (三)皮肤病变 1、环形红斑 2、皮下结节 四肢大关节附近的伸侧面皮下 多见于儿童,为风湿活动的表现之一,具有诊断意义。
肉 眼:淡红色环状红晕,中央色泽正常,微隆起 镜 下:呈非特异性渗出性炎改变 2、皮下结节 四肢大关节附近的伸侧面皮下 肉 眼:圆形或椭圆形(0.5-2cm),质硬,活动。 镜 下:中央为纤维素坏死,外周见增生的呈栅栏状排列的 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

60

61 (四)风湿性动脉炎: 可发生于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处,
动脉壁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最后导致管壁增厚和硬化。

62 3.表现为脑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并形成结节。
(五)风湿性脑病: 1. 多见于5-12岁的儿童,女孩较多。 2.病变主要累及大脑皮质、基底节、 丘脑及小脑皮质等处。 3.表现为脑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并形成结节。 4.当锥体外系统受累时,患者肢体出现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

63 第 4 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1.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 尤其心瓣膜→心内膜炎 2.病原微生物: 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真菌等,以细菌最多见

64 3.分类 ◆急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心内膜炎(常见)

65 (1)光镜: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大量细菌构成。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 病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 侵犯正常心内膜 3 主要引起瓣膜急性化脓性炎 4 基本病变: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1)光镜: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大量细菌构成。

66 (2)大体:体积较大、灰黄色、质松软、易脱落。
5 易致瓣膜破裂、穿孔,键索断裂。 死亡 慢性心瓣膜病 感染性梗死和脓肿 6 结局及并发症:

67

68

69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
1. 病原菌 常见:毒力较弱的草绿 色链球菌 其次:肠球菌、真菌、 立克次体等

70 2.特点:病原菌从机体内某一感染灶侵袭 入血,如扁桃体炎
① 牙周炎、咽喉炎等,特别是在手术 时,拔牙、心导管、心脏手术 ② 多发生在已有瓣膜病变基础上,风 心病、先心病等 ③ 好发部位:二尖瓣和主A瓣

71 3. 病理变化: 【心脏】 (3)瓣膜易增厚、变形,重者发生溃疡、穿孔;常发生钙化。 (1)病变特点:侵犯已有病变心内膜
(2)在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大体:较大、呈息肉状/菜花状、污秽、 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 镜下:血栓、坏死组织、细菌、少量中性粒 细胞构成。 (3)瓣膜易增厚、变形,重者发生溃疡、穿孔;常发生钙化。

72

73

74 发热、脾肿大、皮肤、黏膜小出血点、贫血等表现。
【血管】 (1)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2)无菌性梗死 【变态反应】 (1)肾小球肾炎: (2)Osler结节: 【败血症】 发热、脾肿大、皮肤、黏膜小出血点、贫血等表现。

75

76

77 结局: 1 治愈率达89 %。但易造成 慢性心瓣膜病。 2 少数因急性瓣膜口关闭不全而死亡。

78 第 5 节 心肌炎及心肌病 一、心肌炎 1.概念: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 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2.病原:① 常见:病毒、细菌
第 5 节 心肌炎及心肌病 一、心肌炎 1.概念: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 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2.病原:① 常见:病毒、细菌 ② 其次:立克次体、霉 菌、寄生虫等

79 3.分类 根据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 细菌性心肌炎 寄生虫性心肌炎 免疫反应性心肌炎 孤立性心肌炎 常见

80 (一)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n)
病毒:亲心肌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 (尤其是B3)、ECHO病毒、 风疹、流感病毒等

81 病变: (1)心肌间质水肿。 (2)其内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3)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4)晚期心肌间质纤维化伴心腔扩张。

82

83 (二)细菌性心肌炎 (Bacterial myocarditis)
1. 病因:细菌 →常见葡萄球菌、链 球菌、肺炎双球菌 2. 病变特点: ① 心肌及间质多发性小脓肿 ② 脓肿周围心肌不同程度变性、 坏死,间质炎C浸润

84

85 二、 心肌病: 【概念】是一类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亦称原发性心肌病。 可分为三个临床病理类型 : 扩张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86 (一)扩张性心肌病 (Dialated cardiomyopathy)
特点:最常见,多发于20-50岁, 与病毒感染、酗酒、妊娠、 遗传有关

87 2.病理变化 (1)肉眼:心脏重量,两侧心室明显扩张, 扩张心室乳头肌扁平,肉柱呈 多层交织架桥状 (2)镜下:◆心肌纤维肥大 →细胞核大、浓染 ◆心肌间质纤维化 ◆心肌细胞: 胞浆空泡变性,嗜碱性变, 灶状液化性肌溶解

88

89

90 3.临床:运动后气急、胸闷, 缓进性进展性充血性心衰 可发生猝死,

91 (二)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1.特征:心肌肥大,室间隔不匀称肥 厚,舒张期充盈异常及左 室出道受阻 2.分型: 梗阻型 非梗阻型

92 3. 病因:5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 小节四个基因之一突变所致,该 基因编码心肌收缩成分
4. 病变特点:心室壁肥厚(尤其室 间隔)→流出道受阻 肉眼:左心室壁、室间隔明显肥 厚,心腔狭窄 镜下:心肌纤维异常粗大,排列 杂乱无章,间质纤维化

93

94 三、限制性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病变特点:心室内膜及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 心室壁顺应性↓→心室充盈受限

95 【典型病变】心内膜和心内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导致心腔狭窄,心内膜明显增厚,心内膜处可有血栓形成。
镜下: 心内膜纤维化,玻璃样变和钙化,附壁血栓。 心内膜下心肌萎缩、变性


Download ppt "高血压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 病理教研室于兰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