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認識:諮詢業的祖師爺 姚 振 黎 文學與文化 第七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認識:諮詢業的祖師爺 姚 振 黎 文學與文化 第七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諮詢業的祖師爺 姚 振 黎 102-2 文學與文化 第七周
文學與文化 第七周

2 在中國許多古籍中,都記載著“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有的說,孔子是在17至23歲期間拜訪老子的。有的說,孔子是在51歲時拜訪老子。還有的說,孔子從年輕到年邁曾多次拜訪過老子。那麼,他倆見面後談了些什麼呢?

3 這是一樁發生於2500年前的故事。孔子與老子是同時代人,但孔子比老子小20歲左右。

4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也都被列入世界100位歷史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檔案館館長。老子和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孔子又比老子稍晚。老子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禮樂制度,聞名當朝。用今天的說法,他是當時“天下第一”的大學問家。老子和孔子的緣分,在於孔子曾多次問禮於老子,這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佳話。關於這個問題,《史記》等文獻都有記載,我們通過綜合文獻資料與文物考古資料可以給予相互印證。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

5 《史記》還有這樣的記述:孔子臨別時,老子給了他不少寶貴的贈言。當孔子回到魯國後,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牠能飛;魚,吾知牠能游;獸,我知牠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看來,孔子對老子是十分尊重的。

6 孔子問禮老子,發生於2500年前的周朝。翻閱中國古代典籍,有關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記載很多,《史記》、《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記載。《史記》中有兩處,《莊子》中則有五處。關於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次數,中國學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學者考證孔子至少三次專程向老子問禮,也有學者認為是四次或五次,有的則認為有七八次之多。

7 【原文】 孔子適周(1),將問禮於老子(2)。老子曰:「子(3)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4),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5)。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6),君子盛德,容貌若愚(7)。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8),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9),游者可以為綸(10),飛者可以為矰(11)。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8 【註釋】 1.適周:到東周國都洛陽。適,往、到。 2.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音單),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他為後人留下的《道德經》是指導道家修煉的經書。 3.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4.得其時則駕:時,機會、時運。駕,坐車,引申為做官。 5.蓬累(音磊)而行:像飛蓬轉徙流離,行止不定。蓬、飛蓬。一種根葉俱細的小草,風吹根斷,隨風飄轉。累、轉行的樣子。 6.良賈(音股)深藏若虛:賈,商人。深藏若虛,隱藏貨物,不讓別人知道,好像空虛無物的樣子。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 7.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養,隱藏在心中,外表卻謙虛退讓,像愚鈍之人。盛德,大德。 8.態色與淫志:態色,神態表情。淫志,過高的志向。 9.罔:通「網」,捕獸的器具。 10.綸(音倫): 釣魚的絲線。 11.襯(音增): 用絲繩繫住,可以射飛鳥的短箭。

9 【語譯參考】 孔子前往周都,打算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一個君子時運來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看見,好像甚麼東西也沒有;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除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神態表情和過高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是這些而已。」 孔子離開周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捕獲它,會游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着風雲而飛上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大概就像一條龍吧!」

10 【研析】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而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此兩位學者在歷史上各自佔有一席之地,均為其言論著書立說。老子留有《道德經》五千言,孔門弟子則編纂《論語》一書。 老子見孔子常周遊列國,說道獻智,雖美其名為救世行道,實則具有濃厚官欲,故以此語告誡他-遇到明君則駕車前往為官,不遇明君則如箕子、接輿之蓬累而行。亦即勸孔子不遇明君則不必修飾而行以求官。符合道家學說「隱秘而不求名」。而孔子聽了之後,認為獸魚鳥三種動物,人們皆能得之,唯獨老子如龍,乘風雲而上天,人們不容易追摹,可見他覺得老子妙高道遠,人不易得之也。

11 【延伸思考】 1、孔子千里迢迢到周都向老子請教禮,而當你碰到不明瞭的事物時,你採取何種對策呢? 2、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能虛懷若谷,人要懂得謙虛,才能為人所敬重,那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謙虛的人? 3、孔子認為老子的道深不可測,請你說說你對二人談話的看法。

12

13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用了許多生動的事例,來說明事物總是從小到大發展變成的。比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意思是說,用雙臂才能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幼枝;很多層高的亭台,是從第一筐土壘起的;千萬里那樣遠的路程,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   因此,不要看不起小事情,小事情做不好,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14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15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于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象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聖人盡力幫助人民,自己也更充實;聖人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16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譯文:         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         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         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         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         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         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 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急於往來。   老子藥方:         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著去溝通,只是雞犬之聲相聞。         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         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事上打轉,把自己都轉糊塗了!        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意韻,也無意味!

17 小國寡民之世界  〈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陶淵明〈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民生。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或許「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

18 老子圖 范曾

19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項橐”是燕國一少年。
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請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嘆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為師。” 從“孔子拜師”的故事中,我們應得到兩點啟示:一是學問(知識)是無止境的;二是要善於觀察、分析、積累。若只捧著現有的知識,坐而不學,將被社會淘汰。要不,孔聖人為什麼會敗在項少年手下呢?

20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項橐”是燕國一少年。
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請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嘆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為師。” 從“孔子拜師”的故事中,我們得到兩點啟示:一是學問(知識)是無止境的;二是要善於觀察、分析、積累。若只捧著現有的知識,坐而不學,將被社會淘汰。要不,孔聖人為什麼會敗在項少年手下呢?

21 為何諮詢行業的祖師爺非老子莫屬?

22

23  第一件事:老子是當時最大的集團公司“周朝”的諮詢顧問。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人。他曾經擔任周朝的史官——“守藏室之史”,負責管理藏書,因此見聞廣博,熟悉典章制度。  這個時候的周朝,就是天下最大的集團公司。這個時候的老子,就是這個天下最大集團公司董事長兼CEO的諮詢顧問,也即天下最大的諮詢師。老子這個時候就是身兼首席分析師和國家圖書館館長之職,工作主要就是研究歷朝歷代帝王的成敗得失、研究各個朝代的興衰成敗,並整理成諮詢報告提交給集團公司董事長參考。  老子的地位如何尊貴呢?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太清宮,裏面都有鐵柱,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對老子的尊稱,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記錄。古代天子尊貴無比,朝廷議事只有他一人坐著,百官皆肅立階下。為了書寫方便,周天子允許老子倚在殿內的柱子上記事,為此,後人稱老子為“柱下史”。後人在建廟時就在廟中立一鐵柱以示紀念。

24

25 第二件事:孔子諮詢過他,然後孔子再去各國販賣。  在上面我們説了老子工作主要就是給老闆寫報告,那休息日呢?受到中國歷來“傳承幫帶”思想影響極深的老子,自然也免不了要提攜後輩。  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老子當時指點過很多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諮詢師,其中就包括年輕的孔子。這就是傳説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孔子把老子的那套東西拿去改巴改巴,加了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東西,並切換了品牌叫“儒學”。以後各大集團公司的老闆們一看可以讓員工服服帖帖的賣命工作,於是都很喜歡。

26

27 第三件事:函谷關領導尹喜逼他寫出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諮詢報告《道德經》。  話説老子西行準備歸隱之際,碰到了函谷關領導尹喜。那是西元前XXX年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的更晚一些,這一天尹喜正站在城關上了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裏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  原來這個尹喜也有與風險投資行業的祖師爺呂不韋一樣的能夠發現奇貨可居的眼光,便逼迫老子留下個能夠指導集團公司後續工作的諮詢報告,並答應給老子一筆不菲的酬勞。當然,尹喜也不會賠,轉手一賣都是大賺特賺。為了歸隱後能夠支付得起昂貴的上網費和手機費,老子也就欣然答應了。歷史總是由大量的偶然造成,這就促成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諮詢報告的問世,那就是《道德經》。這份諮詢報告文字雖然很簡略,但卻意義很深遠,更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2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為,而無不為。
這份諮詢報告開篇第一句話就令人費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可以言説出來的道,不是亙古不變的道;凡是可以標注出來的名,不是亙古不變的名。這就是後世所有的諮詢報告都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只要能把客戶説的雲裏霧裏,任憑客戶怎麼理解都是對的,那你就成功了。  在祖師爺的言傳及身教下,後世的諮詢師們都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作為諮詢顧問行業的祖師爺,老子善莫大焉。(劉興亮)

29 風險管理的開山祖師 【故事闡述】 呂不韋是戰國時代陽翟的大商人。他來往於各地,並以低價買進貨物,再高價賣出,所以積累了千金的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逝世。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時,便立次子安國君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他還把自己最寵愛的妃子立為正夫人,稱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並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叫子楚的兒子,排行居中,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子楚後來被派到趙國當人質。由於秦國多次去攻打趙國,因此趙國對子楚也不是很禮遇。 子楚是秦昭王庶出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所乘車輛和日常錢財的花費都不是很富足,生活貧困,日子過的很不得意。當時呂不韋到邯鄲經商,見了子楚後很喜歡他,說:「子楚就像是一件珍異的財貨,可以買起來屯積,等待高價時再出售。」於是就去拜見子楚,並遊說他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說:「您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要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子楚心裡明白呂不韋所說之意,就拉著他坐在一起深談。 後來,呂不韋拿了五百金送給子楚,讓他用於日常生活花費及結交賓客;而呂不韋又花了五百金購買奇珍異寶,帶回秦國獻給華陽夫人,成功的營造子楚聰明賢能的名聲。子楚在呂不韋的計畫下,順利的成了華陽夫人的繼承人。而安國君在秦昭王死後,被立為秦王,子楚也如願爭取到太子之位,最後繼位為國君,並拜呂不韋為丞相。當然,呂不韋也因子楚這個奇貨,給自己帶來了無數的財富及名利。

30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在韓國陽翟經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交給趙國的王室人質嬴異人,認為「奇貨可居」,決定幫助嬴異人返回秦國,又將妻子趙姬送給嬴異人,生下一子嬴政,並資助嬴異人千金,將他返回秦國。又以五百金購珍寶獻與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勸安國君嬴柱立異人為嫡嗣,改名子楚。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斃,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嬴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三年後秦莊襄王病卒,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即後來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後以「大陰人」嫪毐偽裝成宦者而進獻給太后。甚得太后專寵。嬴政發現母親趙氏與呂不韋、嫪毐有姦情,並傳出嬴政為呂不韋之子,先誅嫪毐,後將呂不韋遷蜀,呂不韋不能自安,飲鴆自殺。 呂不韋生前「招致天下遊士」,有食客三千人。使其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書成之後,呂不韋曾把它公佈於咸陽城門,如果有人能提出一個錯字,賞金一千兩。  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原指把奇珍異品收藏積累起來,等待高價再出售。後來,人們用來比喻利用某種特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來謀取利益。

31 【原文】 呂不韋(1)者,陽翟大賈人(2)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3)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中男(4)名子楚(5),子楚母曰夏姬,毋(6)愛。子楚為秦質子(7)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8)子楚。子楚,秦諸庶孽孫(9),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10),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11),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12)與坐,深語(13)。(《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

32 【批注】 (1)呂不韋:戰國時代秦國人。原是商人,因有功於秦莊襄王,被封為文信侯,並為秦相。居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2)大賈人:大商人。賈,音古,經商。 (3)累:積聚。 (4)中男:次子。 (5)子楚:子楚為秦國安國君次子,後成為莊襄王。 (6)毋:不。 (7)質子:以子為人質。質,音志。戰國時期,各諸侯間彼此不信任,結盟時就常以自己的兒子為人質。 (8)禮:以禮相待。 (9)庶孽孫:指非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孫。因為子楚的母親夏姬,是秦安國君的庶夫人,所以說子楚不是秦昭王嫡出之孫。 (10)車乘進用不饒:車輛與錢財花費不富足。乘,音聖。進,指錢財。 (11)邯鄲:戰國時代趙國的都城,約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12)引:帶領。 (13)深語:深切的談話。


Download ppt "認識:諮詢業的祖師爺 姚 振 黎 文學與文化 第七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