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文學故事2 授課教師:胡瀚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文學故事2 授課教師:胡瀚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文學故事2 授課教師:胡瀚平

2 台灣文學第一人 臺灣人臺灣文第一人 沈光文 (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
臺灣文學發展史長河開基拓土者。諸羅令季麒光詩:「從來臺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臺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斯庵即指沈光文。台灣的古典文學(若要精確的稱呼應該是「漢語古典文學」,因日治時期有日語古典文學的出現)從「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在荷西時期帶進來。)

3 命運 沈光文是明朝宰相後裔,明朝滅亡時曾與史可法一同抗清,後來追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後隱居普陀山。當鄭成功盤踞廈門、金門時,沈光文本想從廈門搭船到泉州,與家人一同過著以船為家的生活,沒想到卻被風吹到臺灣宜蘭,輾轉到台南。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25。

4 流寓三十六年之久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出生於浙江鄞縣 (今寧波) 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在台整整有三十六年之久
後半生因故流寓臺灣,以詩文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5 十七世紀以前島上風土民情 獨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 其中後者尤為可資研究十七世紀以前島上情形。
留下若干紀錄當時臺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是從事臺灣文獻為第一人。

6 沈光文

7 亂離中的追求 西元一六五一年,由潮州航海至金門,閩督李率泰知其義正名芳,密遣使以書幣聘之,公焚書返幣,辭而不赴。

8 極旅人之困 時粵事不可支,乃留閩,因思卜居泉州海口,舟過圍洋頭,忽遭颶風飄至台灣,時台地為荷蘭所據,公受一廛(泛指一塊土地, 一處居宅。)以居,極旅人之困。

9 「以客禮見」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佔領台灣,鄭聞公至,大喜,「以客禮見」,以禮相待,「令麾下致餼(古代諸侯朝聘,入居館舍後,主國向來賓贈送食品。),且以田宅贍之」。

10 作<台灣賦> 翌年鄭成功薨,鄭經繼位後,多革父之臣與政,沈不滿其施政理念與作法,作<台灣賦>諷之,險遭殺身之禍,乃削髮變服為僧,避入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是時結茅社以自隱,伴野鶴以清遊,日則趺跏(ㄐㄧㄚ ㄈㄨ;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稱“全跏坐”,又稱“吉祥坐”。泛指静坐)恬坐,夜則步月閒吟。

11 開台文化祖師 曾云:「無廿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皇帝於地下爾!而卒不克,命也夫!」。
沈光文不用刀槍,卻以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令人敬佩。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實在當之無愧!

12 凡所至耳目所及無鉅細皆有記載 沈光文遁入空門後,仍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荷蘭人稱為Bakloan,今善化),教授平埔族民眾漢文,一方面教學吟詩,遍遊各地;一面則行醫濟世,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無鉅細皆有記載。

13 福台閑詠 於台流覽怡情,詠歌寄意,加以內地文士聚集,康熙24年(1685年)與當時諸羅縣令季麒光、台灣縣令沈朝聘及其他遊宦共十四人創立「東吟社」,又名「福臺新詠」,福臺是指福建省臺灣府的意思。

14 「東吟社」 後因「蓋台灣之山,在東極高峻,不特人跡罕到,且從古至今,絕無有題詠之者」遂改名「東吟社」,開了台灣文人連結詩社風氣之先,亦為台灣詩社之濫觴。

15 傳播者 自荷蘭以至鄭氏盛衰,皆目擊其事,「海東文獻,推為始祖」,著有<台灣輿圖考>、<文開詩文集>、<台灣賦>等。
其經歷荷蘭人統治、鄭氏三代經營、滿清的一統,此期間其精神、肉體雖飽受煎熬,但卻是一位中華民族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者。

16 沈光文歸宿處紀念碑 沈氏一六八八年死後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前公路北,車站職員宿舍的後面,唯墓跡已不存。現則立有「沈光文歸宿處紀念碑」以玆追思與感懷。

17 年代 記 事 1651年 明太僕寺少卿(太僕寺,中國古代官署名,中央機構之一。秦、漢九卿中有太僕,爲掌車馬之官明掌牧馬之政令,屬兵部,並號於滁州(今安徽滁縣)設南京太僕寺。在清朝,主要從事牧馬政令,皇帝出巡,扈從車馬雜物皆爲總管。其中,置卿、少卿、員外郎等官職。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明代太僕寺之研究研究生:吳惠婷)沈光文遇颶風漂流至台 1666年 沈光文因讒言仍熾,避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4年 沈光文自羅漢門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81年 鄭經卒,諸鄭復禮光文如故 1685年 (康熙24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8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埋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鎮,現有沈光文紀念碑) 1982年(民國71年) 開台先師沈光文因倡學有功,而受民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善化鎮慶安宮「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

18  沈光文在台期間相關記事如下: 年號 事件 西元1651年 明永曆五年 原想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到台灣北部,隔年,輾轉來到赤崁,總算定居下來。 西元1652年 明永曆六年 發生漢人郭懷一所領導的抗荷事件,事平之後,台灣的農業發展、貿易活動為之凍結,物質生活極其窮困。 西元1661年 明永曆十五年 鄭成功由鹿耳門進入台江,登陸赤崁,得知 沈光文也在赤崁,以客禮相見。 西元1662年 明永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 鄭經繼位,改變許多原有的制度、排斥遺老, 沈光文寫「台灣賦」諷刺他。賦中有「鄭錦僭王」四字(鄭錦是鄭經的乳名,僭王,則暗示鄭經僭冒名義,踰越其分),有人向鄭經進讒言, 鄭經大怒,派人殺沈光文,沈光文只好躲入大崗山普陀幻住菴(今高雄縣田寮),落髮變服為僧。 西元1663年 明永曆十七年 沈光文帶著一批有學問的人隱居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在這兒搭建茅屋,潛心著述,傳道解經,教生授徒。 西元1674年 明永曆二十八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今 台南縣善化鎮),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設立 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西元1683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 鄭克塽降淸,閩浙總督姚啟聖欲接他返鄉終老,可惜姚啟聖不久之後病故,歸鄉之事不成。 西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 沈光文與諸羅縣令季麒光等人共同倡設「東吟社」

19 本土風物志 他的詩文包括:思鄉心情、詠物諷諫、抒發情思、記載生活實況、以及本土風物志等,作品非常豐富。其用詩紀錄了臺灣本土的花木蟲魚及民情風俗, 如〈番婦〉、〈番柑〉、〈番橘〉、〈椰子〉、〈釋迦果〉…等,著有「花草果木雜記」(即「沈光文雜記」)、「臺灣賦」、「流寓考」等數種,多已散佚。今存之詩,共計僅一百零二首。為後代子孫留下寶貴的文化資產。

20 沈光文的貢獻 沈光文是史料記載中第一個由大陸渡海來台長期居留的文人。 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第一個播種者 台灣詩學始於沈光文 台灣賦學始於沈光文
台灣古文始於沈光文 台灣地理學研究始於沈光文 台灣教育始於沈光文

21 向 逝 去 的 新 紀 元 致 意 沈光文有篇「東吟社序」,記載東吟社的創立歷史極為詳細,是研究東吟社重要資料。東吟社為台灣詩學的發展,播下第一棵種苗,而有往後清代,尤其是日治時期詩社活動的蓬勃發展。這在整個台灣文學史的發展上,具有值得重視的開創之功。

22 六文昌廟 開台先師沈光文因倡學有功,而受民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善化鎮慶安宮「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
台南縣政府為了表彰沈光文在教化上的貢獻,在善化火車站旁設紀念碑、並在善化鎮內設立光文里(路)、文開橋、斯菴橋、善化國中有光文樓、善化慶安宮內供奉沈光文神像、鹿港的文開書院、文開國小的命名皆與沈光文有關。

23 感憶 暫將一葦向東溟,來往隨波總未寧; 忽見游雲歸別塢,又看飛雁落前汀。 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餘瘦影形; 苦趣不堪重記憶,臨晨獨眺遠山青。
我且乘一艘小船朝向東海開去,但是海上波浪洶湧始終不得寧靜。 忽然我看到天邊的浮雲飄向另一處山坳,又看到高飛的大雁飛落在屋前方的水邊平地。 夢中恍惚還有兒女在身旁撒嬌 嬉戲,醒來只見我在燈影下消瘦孤單的身影。 過往痛苦的舊事不忍再度記起,淒清的早晨,我只能獨自眺望遠處的青山)

24 〈有感〉 所恨餓而不死,人情無怪其然。久當困厄如鬼,日逐清虛若仙。謂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
此詩收於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連橫《臺灣詩薈》、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陳漢光《臺灣詩錄》、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

25 〈普陀幻住菴〉《臺灣詩錄》陳漢光編 磐聲(又作音)飄出半林聞,中有茅菴隱白雲;幾樹秋聲虛檻度,數竿清影碧窗分。閒僧煮茗能留客,野鳥吟松獨遠群;此日已將塵世隔,逃禪漫學誦經文。 註:普陀,似係指浙江普陀山言;故此詩之成,應在隆武元年(順治二年乙酉公元一六四五年)魯王「書江(畫錢塘江而守)之役」後。其時魯王入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

26 〈普陀幻住庵〉 首聯讓人想像一座在深林之中的佛寺,有種遠離紅塵的幽靜之感,此處有碧綠的竹子,還有談得來的僧人,更有在松樹枝頭歌唱的小鳥,然而他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坐禪誦經,所為何來?從末句的「逃禪」與「漫學」兩詞可知,與前一首詩作類似,都是時勢所逼,不得不然而已。另外還有〈山居〉八首,字裡行間蘊含著禪意,境界高妙清遠,融合了山居的美景以及恬淡的心情,餘韻無窮。

27 參考資料 此詩收於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陳漢光《臺灣詩錄》、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
林煜真《沈光文及其文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頁57。

28 台灣文人茶之初祖 沈光文為台灣古典詩歌史上第一位詩人,其詠茶詩作,目前可考有四首。其詠茶詩作分別是〈感懷〉之七詩云:「忽覺疑仙去,新嘗蒙頂茶」,蒙頂茶產於四川,漢代此地即有產茶、賣茶的記載,相傳是中國最早產茶區。在中國唐、宋詩歌中有不少以蒙頂茶作為吟詠之對象,沈光文詩作中的蒙頂茶,有可能是來自四川的蒙頂茶,亦有可能泛指來自中國的茶。

29 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 沈光文來自中國浙江省鄞縣,其〈隩(yù河岸彎曲的地方bend in river)草戊戌仲冬和韻〉之六詩云:「將何消旅夜,薄酒勝茶湯」「薄酒勝茶湯」,乃源自蘇軾〈薄薄酒〉詩云:「薄薄酒,勝茶湯」蘇軾寫作此詩乃欲「不如眼前一醉,是非憂樂兩都忘」、「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而沈光文創作此詩歌的時代為隩草戊戌,西元1654年,當時沈光文尚未來到台灣,故而以薄酒勝茶湯,言旅夜以酒來忘懷忙於謀衣食的辛勞。

30 詠茶 得罪當朝,遁入普陀幻住庵為僧。沈光文在山中取用溪水來煮茶,至於寺院中煮茗待客的傳統,則源自中國唐宋時期。沈氏以為彷如與世隔絕。藉由沈氏的詩文了解明鄭時期,中國佛教即已傳入台灣,保留中國大陸原有寺院煮茗留客的傳統風尚。就時間點來推算,沈光文〈夕飧不給戲成〉與〈普陀幻住庵〉皆為台灣古典詩歌中最早歌詠詠茶之作,當可推舉其為台灣文人茶之初祖。

31 參考資料 1.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2.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3.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4.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台北:玉山社,2005)

32 作業 沈光文行腳路線;文學作品的台灣精神台灣風貌? 文學導覽;善化還有什麼好玩好吃的地方?


Download ppt "台灣文學故事2 授課教師:胡瀚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