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單元一: 向大地借神蹟- 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食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單元一: 向大地借神蹟- 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食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單元一: 向大地借神蹟- 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食物」
授課教師 鍾景生

2 為什麼在富饒的地球上會有飢荒? 人口成長過速 糧食不足 還是 另有原因?
西元 年 世界人口增加趨勢 (單位:10億人)來源:The Economist, 1990年11月20日

3 『綠色革命』之父 「一日之麵包」(Daily Bread)
一九七○年,第一個以農業學家身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柏洛格,在挪威奧斯陸的獲獎演說中,痛陳饑荒發生乃是人類文明的恥辱與罪惡,並且期待當時他主導的農業改造運動能夠憑賴科技昌明日盛之助,在二十世紀達成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 「一日之麵包」(Daily Bread) 的基本需求。

4 什麼是『綠色革命』? 一九五三年,美國科學家,柏洛格〈Norman Borlaug〉在墨西哥的研究所育出了「奇蹟麥」,產量比普通小麥增加五倍
六○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所採用,以高產量品種農作物為主軸的一種農業技術革命,主要的內容則是大規模地推廣矮稈、半矮稈、抗倒伏、產量高、適應性廣的優良小麥及水稻品種,並同時改進灌溉、施肥等相關技術。 單一作物化 大規模灌溉 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  由於這些改革技術的應用,使糧食產量發生了革命性的進展,讓當時的國際開發機構(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主持人高德(William S. Gaud)在這片榮景中喊出了「綠色革命」一詞,往後便成為歷史上的重要名詞。

5 綠色革命帶來的影響 墨西哥,一個四○年代仍需進口一半以上自用糧食的國家,在一九六四年已有餘裕輸出五十萬噸的小麥。
印度,新任的農業部長蘇曼尼在一九六六年銳意引進一萬八千噸由墨西哥來的小麥種子。播種次年,印度國內收成了一千七百萬噸的小麥。由於過去最好也只有年產一千兩百萬噸,該年暴增的產量甚至讓人們手足無措,印度旁遮普(Punjab)省的所有學校被迫暫時關閉,每間教室都移作大豐收季的應急倉庫。

6 菲律賓則於一九六三年成立了「國際稻米研究機構」(IRRI,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ion),該機構發展出的「IR」系列稻米品種被喻為是「神蹟米」(Miracle Rice)。神蹟米在十年間平均提高了東南亞國家每公頃稻米的平均產量至少2.5倍以上,栽種神蹟米的面積也增加了2000倍。 赤道帶上的印尼,原本平均每公頃產量1.8噸的稻田,在引進了由菲律賓研發的新品種後,產量就快速提昇到5噸以上。

7 綠色革命解決了糧食問題? 一九五○到九○年間,全球榖物產量增加了近兩倍,每個月以百分之二的速度增產;但根據統計,自九○年代以後,這些神奇種子的魔力似乎耗盡,不管是米或麥的增產率都已開始低於人口的成長率,年增產率跌到百分之零點五左右。 儘管當年幾個大力支持農改的國際金主如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feller Foundation)、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依然以糧食增產趕不上人口膨脹的數據強調綠色革命過去的貢獻不容抹殺,未來的腳步更不能停歇;但是就連在綠色革命中心地的印度或菲律賓,環境及生態的破壞卻一再成為當地反對高產量農改人士的現實舉證

8 農藥越用用多,但單位產量卻越來越少

9 化學肥料與人的關係

10 糧食與人口 Scientific American 1974年9月號
世界小麥、稻米和玉蜀黍的總產量見圖上較細曲線,個別產量見下端較細曲線。較粗平滑曲線表示世界人口變化。 從1951到1971年,廿年間世界穀類的生產增加一倍多,人口的增加則低於半倍;所以,平均每人穀類供給量增加了約40%

11 但是,這種增加並非均享(不患寡而患不均)
人類30%的富有者,包括已開發國家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蘇聯和日本的11億人口,享受了50%以上; 其餘的則不平均的分給貧窮的70%,包括亞、非和拉丁美洲的26億人口。 在這些地區,自1953至1971年,糧食每年增加率為2.9%,人口每年增加率為2.6%,故每年每人的淨餘增加率為0.3%; 即使這麼少的淨餘還是分配不均,拉丁美洲每年平均每人淨餘為0.9%,亞洲非共產國家僅0.2%,非洲每年每人的糧產18年來反而降低了1.1%。

12 美國和中國大陸小麥、稻米、玉蜀黍總生產量的比較,
飲食方式的轉換能量不同 美國和中國大陸小麥、稻米、玉蜀黍總生產量的比較, 中共的穀類生產直 接消費在八億人口上, 美國穀類60%以上用於飼養一億二千萬頭牛和大量其他的家畜、家禽,牠們攝食4到7個單位的熱量,僅能為人類提供約1個單位熱量的食物。 圖中較粗曲線表人口,較細曲線表糧食的產量

13 印度和美國國民膳食組成的比較,圖中深柱指美國淺柱指印度。
穀、豆類平均提供印度膳食熱量的81%,美國則為21%。 肉類、蛋和奶品提供美國膳食熱量的36%,印度僅4%。 糖類、油脂等提供美國膳食熱量的35%,印度則為11%。 印度膳食僅提供每人每天2150千卡,幾乎全部消耗掉。美國膳食則提供3300千卡,其中約600千卡浪費在烹飪和餐碟的殘餘上。

14 速食文化 美國人攝取熱量有一半來自 一個漢堡、一杯中杯可樂、一大包薯條 全球有 1/6﹝10億﹞體重過重 美國61%成人、20%兒童過重
脂肪 一個漢堡、一杯中杯可樂、一大包薯條 三、五分鐘可以吃完 600大卡熱量﹝70公斤走2萬步) 全球有 1/6﹝10億﹞體重過重 美國61%成人、20%兒童過重 每年飲食致死者比槍械暴力死亡者多10倍

15 一些國家的農業運動 巴西:「無地農民運動」(MST) 背景 近半數土地,掌握在總人口1%的地主手中 500萬名鄉下人沒有任何土地
GNP全球第八 每年上萬名兒童餓死 世界數一數二的農產品輸出國

16 農業的看法 MST的理想 教育的場所 反「新自由模式」 每個人是完整的個體,不是工具 「人」是為達目的的手段 目的:為有錢人生產
2/3穀物用來餵養「牲口」而非「人口」 全球第三大雞隻及牛肉出口國 MST的理想 每個人是完整的個體,不是工具

17 印度:「納夫丹亞」運動 保存印度農業的多樣化及糧食保障 背景 「綠色革命」的實驗地:旁遮普省 一貧如洗
混生種子需昂貴的肥料及農藥,以及大量灌溉 農民舉債度日 混生種子無法繁衍下一代(如馬驢混種之螺),一直買種子 無生物多樣化的防火巷效應,無力抵抗病蟲害及天氣變化

18 生物剽竊 稻米技術公司對巴斯馬蒂米(印度香米)和穀粒的專利權 基因體計劃 誰擁有生物的專利權?

19 「納夫丹亞」運動 種子儲存起來 分享給大眾 種子沒有專利權,公家的 栽培『自由區』 拒絕化肥、農藥、基改種子與生命體專利的村子

20 一九七四年,世界四億人挨餓, 一九九九年挨餓的人口增加到二十億, 第一次綠色革命沒有解決問題, 第二次綠色革命可能嗎?

21 第二次『綠色革命』 基因工程 第一次綠色革命發生在五 ○ 年代,當時發明的穀物雜交、肥料和灌溉方法,促使農作物產量大增,拯救數千萬在飢餓邊緣的人。 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的在製造號稱更健康、更環保的作物。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發出各種附加價值的品種。基因改良作物有無限的可能性,如旱地或鹽地都可以生存的作物,比現存食物更營養的作物。還可以生產新品種的玉米塑膠、吃了有助預防疾病等功能。

22 舉例子來說:將北極魚的耐寒基因轉殖到草莓。其劃分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先去找到耐寒的基因 (從北極魚的基因中尋找)。 第二階段:將耐寒基因轉殖到草莓上。 第三階段:得到的新的基因轉殖的草莓,仍需做田間試驗 (檢視基因是否穩定?經過數代後,基因中是否還含有此特性?)。 第四階段:看看安全性如何。 (是否會引起過敏?)

23 基因改造食品又稱 基因轉殖食品 ,是由基因改造生物 (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 ) 所加工而成。因此凡以基因重組技術所衍生的食品,皆稱之為 基因改造食品。 例如把生長激素的基因送到豬、牛動物身上,可以促使這些動物產生較多的生長激素,使其長得更快、肉質更好或牛奶分泌量增加等;而植物之基因改造亦然,其基因轉植種類則無奇不有,有將魚基因轉植至番茄、蠍子基因轉植入馬鈴薯及其他等

24 世界上現有的基因食品類型 抗減產型: 利用轉殖或修改相關基因,如耐除草劑、抗逆境、抗蟲害基因而達到正常的生產量。
抗減產型: 利用轉殖或修改相關基因,如耐除草劑、抗逆境、抗蟲害基因而達到正常的生產量。 控熟型: 藉由修改或殖入與控制作物成熟有關的基因,以使作物成熟期得以提前或是延後,錯開傳統的盛產期或是季節性的問題,以供應市場需求。 營養型: 以殖入糧食作物中所缺乏的營養素,提高其營養價值,避免營養素的缺乏症。如黃金米 (golden rice) 即是含有維生素 A 前驅物的稻米。

25 保健型: 如將某種病原抗體或毒素轉殖到糧食作物中,藉由農作物的生產大量取得疫苗,或者是病患可經食物攝取而吸收疫苗;另外也可將預防疾病的相關基因殖入作物之中,以廣泛的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或減少有害物質,像是無咖啡因的茶及咖啡就是這類作物。 新品種: 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改良品種,改善原產品的風味、品質或色澤、口感等。 加工型: 為從事食品加工所需而研發出來的基因改造食品。 增產型: 將與產量相關的基因或是跟生長期有關的特性基因殖入植株,以提高作物產量。

26 已商品化的基因食品 馬鈴薯: 最早轉殖成功的馬鈴薯具有抗蟲及耐除草劑的特性,爾後則有抗病毒特性之品種上市。
馬鈴薯: 最早轉殖成功的馬鈴薯具有抗蟲及耐除草劑的特性,爾後則有抗病毒特性之品種上市。 大豆: 耐除草劑大豆以及高油酸含量大豆。以前者為市場大宗,目前市面上的基因轉殖大豆 99% 為耐除草劑大豆。 玉米: 有抗蟲害及耐除草劑兩種。前者約占三分之二,都是導入蘇力菌( BT )毒素基因,使具抗蟲特性;耐除草劑的玉米,分別是嘉磷塞( Glphosate )及固縠草( Glufosinate )兩種除草劑。 油菜: 抗蟲害與耐除草劑品種 木瓜: 康乃爾大學及夏威夷大學成功研發出抗病毒的木瓜

27 棉花: 棉花栽培時,最怕蟲害及雜草。基因轉殖後的改良棉花,可以達到抗蟲及方便雜草管理的目的,因此大受農民歡迎。
蕃茄: 經轉殖過的蕃茄不易腐爛,同時蕃茄的果膠含量增加,可以減少加工殘渣,降低加工成本。 稻米: 目前研發成果有低蛋白質含量的水稻,另外在發展中的還包括提高維生素 A 前驅物的含量、改良水稻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成分。 甜菜: 除了耐除草劑的甜菜之外,荷蘭公司也開發出高果糖含量的甜菜品種 小麥: 目前耐除草小麥只在加拿大被核準可做為食品

28 世界各國對基因食品的態度 【歐洲地區】 歐盟規定,自 1998 年 9 月 1 日起,所有基因改造食品皆需負嚴格之標示責任,基因改造食品輸入歐盟需經嚴格之管制及許可。而在歐盟內著名之二十幾家食品公司,亦皆表態不歡迎以基因改造作物成為其加工原料,由於歐盟成員國家環保意識強烈,所以目前基因改造食品相關產業受到很大的限制與規範。

29 【美國】 美國目前是基因改造作物之最大輸出國,相較於歐盟各國,美國對於基因作物及食品之管理較不嚴格,目前並未要求業者針對基因產品進行人體過敏與毒性試驗,只要食品外觀與天然成份屬性未變,就不必特別聲明。美國白宮曾對媒體表達基因改造作物基本上是安全的態度。 目前美國所生產的農產品中,約有三分之一的玉米、二分之一的大豆,及二分之一的棉花是基因轉殖作物。 研發基因改良作物重鎮在美國。公司包括杜邦和孟山都( Monsanto )都為此新科技投入巨資。 美國先驅公司已將玉米的八萬個基因序列解決出四分之三,估計五年內可全部完成。孟山都生技公司,則試圖識別在所有基因中控制其他基因的十五%基因,以掌握操縱基因的主要工具。孟山都生技公司表示,十年內應可以了解每個植物基因的功能。

30 【亞洲】 相對於歐盟,亞洲各國除日本外,並無像基因改造農作物輸出最大量之美國有談判的本錢,此地區基因改造作物產品大多傾向不標示,然而在世界潮流趨勢下,亦已陸續有反對聲音出現。而同樣自美國輸入大宗穀物的日本,已於 1999 年 8 月起對基因農作物產品進行嚴格管制及標示查驗,民間許多食品公司如日清、麒麟啤酒等亦紛紛加入拒絕使用基因農作物做為其食品原料,目前日本對基因改造食品之容許量約為 5%

31 【台灣】 台灣經貿長期仰賴美方,抗壓能力較小,目前基因改造食品並未標示,惟近期來在民間環保團體及媒體激烈討論下,政府機關亦感受強烈壓力,據衛生署官員於 11 月底在立法院中指出,基因改造食品容許量初步決定 ( 尚待與業者及環保團體溝通 ) 將採與鄰近日本國家相同之 5 %。在標示方面,採自願式標示,將在明年初實施,而正面強制標示,則依其加工複雜性,其實施之緩衝期將縮短至 2 到 4 年

32 基因食品的標示 基因食品標示必需發揮維護消費者知的權利及告知消費者可能之潛在影響之功能。因此基因食品標示必需符合以下的原則: 充分的資訊
例如基因食品的成分、特質、食用說明、利益及風險、建議及警告 安全的風險 營養成分改變或具過敏原時應知消費者 不可造成消費者的誤解 基因食品的標示並不是安全的議題,而是提供消費者充分的資訊以作出明智的決定

33 有些消費者也可能因道德、宗教或環保等因素而不願意食用基因食品。標示的目的在於提供消費者選擇權,不應被視為是健康警告或是不安全食品的標示,否則該基因食品便不應該上市。
政府必需教育消費者,其標示的意義究竟是是類似 「吸煙有害健康」、 「此果汁係由濃縮果汁還原而成」 亦或 「啡咖極熱小心燙口」

34 基因轉殖作物帶來的好處 增強農作物之抵抗力 適應惡劣耕作條件 減少大量農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
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尤其第三世界貧窮國家)。 全球自1996年至2000年為止,基因改造作物栽培面積已經從一百七十萬公頃,迅速竄升到五千八百萬公頃,七年內增加三十四.五倍。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統計,2030年世界人口將由2003年的六十億人增加到八十一億人,其中八億一千五百萬人可能將處於飢餓狀態。 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 改良食物的外觀、味道和口感 改變農作物的特性

35 基因作物的憂慮 如果採用基因改造的技術讓農作物具有殺蟲的能力,恐怕會傷及無辜的昆蟲(生物)
一旦基因改造作物的殺蟲基因或耐除草劑基因轉移到野草的基因組中,將可能產生超級野草。 基因改造後的能力可能突然失效。害蟲可演化出抗殺蟲蛋白的能力;而耐除草劑作物田裏的野草,也可能對除草劑免疫。

36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爭議 食品安全: 生態環保: A. 毒素 B. 過敏原 C. 營養組成 D. 基因轉移 E. 抗生素標識基因
環保人士們憂心,當成千上萬種經過基因轉殖的新細菌、新病毒、新植物和新動物進入地球的生態系統,會不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干預生命的多樣性?重新設定生命的遺傳密碼時,人們是否也冒險干預了數百萬年來的演化過程? A. 威脅非目標生物 B. 降低生物多樣性 C. 基因散佈污染生態 D. 產生超級抗性雜草

37 宗教倫理 A. 動物基因在植物裏(素食者可以吃嗎?),豬的基因在其他禽畜動物裏(回教徒可以吃嗎?),以及牛的基因在其他禽畜動物裏(印度教徒和不吃牛肉者可以吃嗎?) B.科學家扮演上帝  從物競「天」擇,變成物競「人」擇?從此具有特性基因的基因改造作物被人類大量種植,成了地球上主要的物種。   C.違反自然 動物的基因在微生物裏,細菌的基因在植物裏,海洋生物的基因在陸地生物裏等等。   D. 生命智財權  基因成為未來經濟活動的原材料,而某些「生命」也可以取得智慧財產權和專利權。但是,當愈來愈多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生命,成為「智慧財產」或「商品」時,生活在其中,是什麼滋味?或是假如少數跨國企業藉著專利取得,控制了重要的基因庫時,對於全球的經濟和社會,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38 國際貿易 「生物資訊學」現在成為就業市場上的搶手貨;藥廠與生物科技公司彷彿發現了綠色的金礦,蜂湧而入的投入基因工程的研究;從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組織、不同病態的細胞中取出新的基因,每一個新的基因都牽引出無限商機。據估計,基因改造食品將具有高經濟價值,以現有的數據來推估,全球的基因改造作物在1999年只有二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億元)的銷售金額,然而,兩年後立刻成長到二百五十億美元 其高經濟價值,引發了: A. 重大國際貿易障礙與環保條約之衝突 B. 跨國生技公司貿易壟斷的問題

39 基因食品相關報導 英國《獨立報》 2005/5/22 日披露了轉殖基因食品巨頭 “ 孟山都 ” 公司的一份秘密報告。報告顯示,吃了轉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腎臟中會出現異常 利物浦大學人體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高級講師霍華德博士呼籲把這份研究報告完整地刊登出來,他說這份報告就足以引起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關注。 據悉,孟山都公司的這份機密報告長達 1139 頁。孟山都公司以 “ 報告含有能夠被競爭對手商業利用的機密商業信息 ” 為由,拒絕透露其詳情。 早在 1998 年 8 月,英國科學機構羅維特研究中心奧帕 . 普茲泰博士 (Dr ArpadPusz 鄄 tai) 提出了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問題,指出餵食轉基因馬鈴薯的老鼠,免疫系統遭受嚴重損傷,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40 Tehran Times 2005/05/17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完成一份有關農業生物科技的調查報告,報告中的內容明顯傾向支持跨國企業,並指出基因轉殖生物(GMOs)是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關鍵,但對於Monsanto壟斷全球90%的基因轉殖種子,卻隻字未提 全球115個國家250個會員組織,所組成的國際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International ),自2000年發現美國運往非洲的糧食,沒有任何標示與說明 隨後65個非洲團體在2004年聯合送交一份公開信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要求他們不得對受援國施壓,強迫他們接受援助的GM食品。

41 綠色革命真的可解決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是糧食生產不足所造成的, 因此應用生物科技增加糧食生產 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此一推論乍看之下很合理,因為全球人口不斷增加,耕地卻有限,因此糧食短缺難以避免。然而,只要仔細考查飢荒的實例與相關研究,就會發現實情不是這麼單純

42 一九九八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目前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的印度裔經濟學者沈恩(AmartyaSen),童年曾在孟加拉故鄉目睹一九四三年餓死近三百萬人的大飢荒的慘狀。
因為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在都市地區的國防開銷增加,與戰爭相關的行業蓬勃發展,都市居民購買力增強,導致稻米價格上漲,加上民眾恐慌與投機商家的囤積炒作,導致鄉村地區農民買不起稻米而發生飢荒。

43 《經濟發展與自由》指出,從一九七○年代到一九九○年代末,全球每人平均糧食生產並未實質減少,以糧食產量除以人口所得到的人均糧食生產來看,反而是中國、印度等人口密集的開發中國家的人均糧食生產增加最多。換言之,目前並沒有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成長的現象或趨勢 飢荒的發生很少是因為糧食不足,他警告說:「生產更多糧食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唯一方式,這種思考方向非常吸引人..但真正的情況比這更複雜。」

44 換言之,阿根廷的飢荒問題與糧食產量一點關係也沒有
英國《衛報》指出,阿根廷當地慈善機構估計該國平均每月約有60名兒童因為嚴重營養不良而住院,四百名兒童因此接受門診治療。為世界衛生組織(WHO) 提供諮詢服務的「兒童營養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hildNutrition Studies)宣稱:阿根廷百分之二十的兒童有營養不良的現象 阿根廷是 全世界第四大糧食出口國,向來有世界的穀倉之稱。 全國牛肉、小麥、玉米和黃豆的出口數量都有成長。 該國有位小兒科醫師憤怒地指出:「這裡有五千萬頭牛,人口只有三千七百萬,然而卻有小孩子餓死。」 換言之,阿根廷的飢荒問題與糧食產量一點關係也沒有

45 個人和家庭用來購買糧食的經濟權力與實質自由,
沈恩主張 「解決飢荒問題的焦點,應該是 個人和家庭用來購買糧食的經濟權力與實質自由, 而不是這個國家的 糧食數量。」 「營養不良、飢餓與飢荒是受到整個經濟和社會運作的影響,而不是只受到糧食生產和農業活動的影響。」

46 生物科技無法解決糧食問題, 問題是出在 政治、經濟層面。
利用生物科技增加糧食產量,應該可以解決飢餓的問題;然而,實際問題並不出在糧食產量不足,而在於貧窮、糧食與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缺乏社會福利制度的保護。依賴生物科技解決糧食問題不是對症下藥,而是頭痛醫腳。 印度的「生物科技與糧食安全論壇」(Forumfor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ecurity)主席沙瑪(Devindar Sharma)最近大聲疾呼: 生物科技無法解決糧食問題, 問題是出在 政治、經濟層面。

47 「終止飢餓,與世界同步」 「貧窮」 「分配不均」 「國際債務」 「經濟壟斷」 「戰爭」
全世界111個國家同時舉辦「終止飢餓,與世界同步」遊行活動,盼透過遊行及宣誓,喚起社會大眾對世界飢餓孩童問題的重視 終止飢餓 分享天使的祝福 Fight Hunger Share Your Blessing and Walk the World 造成孩童飢餓的五大成因 「貧窮」 「分配不均」 「國際債務」 「經濟壟斷」 「戰爭」

48 問對問題? 找對答案?


Download ppt "單元一: 向大地借神蹟- 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食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