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基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基础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地理位置与疆域 中国自然资源 中国生态环境 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模式选择

2 第一节 中国地理位置与疆域 一、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区位优越

3 主要表现 经济地理区位? 区位优势的相对性、历史性
中国的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其中处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度最宽,水热条件良好,自然资源物种众多,和其他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对比,没有像俄罗斯、加拿大那样具有广阔的严寒冻土地区,也不像位于热带中心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那样炎热过湿。 没有“回归线荒漠”现象产生。季风强盛,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海陆兼备,邻国众多。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往来。 海域辽阔,海域资源丰富。 万k㎡ 经济地理区位? 区位优势的相对性、历史性

4 二、疆域辽阔 中国陆上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三位。大致相当于除俄罗斯以外的整个欧洲的面积。
中国与一些国家陆地面积比较(占世界的比重%) 中国陆上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三位。大致相当于除俄罗斯以外的整个欧洲的面积。

5 课堂讨论: 辽阔的疆域对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讨论: 辽阔的疆域对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6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 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提供了蕴藏场所; 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国土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人流、物流空间跨度大,地域经济联系不便。

7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 总量大,人均相对量不足 种类齐全,部分资源质量不高,开发条件不理想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 总量大,人均相对量不足 种类齐全,部分资源质量不高,开发条件不理想 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不甚合理 呆滞资源比重大,资源开发强度大,浪费和破坏严重 资源供求压力大 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8 主要资源绝对量大

9 人均相对量小

10 国土空间“缩水”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 ): 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或丘陵; 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

11 我国耕地总量,居世界第4。在2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12 主要国家矿产储量(潜在总值)对比 矿产资源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资源总量比较丰富。45种主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量为57289亿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

13 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量的国际比较

14 我国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德国的六分之一。

15 煤炭开采中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 ●至2004年年底,山西全省拥有各类煤矿3826个。乡镇煤矿数量占到全省煤矿总数的88%,而产量却只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37%。目前,山西煤炭资源回收率只达到40%左右,不少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山西每开采一吨煤平均损耗煤炭资源2.5吨。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生产70亿吨原煤,消耗的资源保守估计也在400亿吨以上.     ●2004年,山西生产焦炭8000多万吨,直接间接损失煤焦油150万吨,由于回收设施不先进或根本不回收损失焦炉煤气128亿立方米。 ●山西每采一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据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破坏面积已达到20352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 ●山西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已有800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 ●目前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煤矸石堆放总量已达11.4亿吨,每年新增5000万吨,大约10%的矸石发生自燃,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据测算,山西每挖1吨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为61.07元,保守估算,1978年~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吨,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

16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旱灾面积4.12亿亩,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年均损失粮食200-300亿公斤;旱情严重时,全国农村有上千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临时性饮水困难。2000年我国663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为严重缺水城市;北方和沿海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正常年份缺水量近7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

17 我国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 。

18 水资源与耕地组合: 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 465 立方;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每公顷水量为 立方。

19 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地区组合
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占全国的10.2%。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地区组合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0年GDP占全国比重(%) 57.30 25.46 17.10 45种主要矿产资源占全国比重(%) 20 40

20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比,消耗着不成比例的资源。2003年中国实现约占世界GDP的4%。但是原油消费为世界总消费量的7

21 二、中国“资源威胁论”与“地大物博”论 1、 中国“资源威胁论”
二、中国“资源威胁论”与“地大物博”论 1、 中国“资源威胁论” 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出现 欧美、日本、俄罗斯一些学者、官员 代表性观点 目前,中国人均所得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以年均经济成长率8%计算,到2031年,就会追上美国在2004年3.8万美元的水准,届时,全球的“资源枯竭”将更严重。日前,EPI的所长布朗再次表示,中国对全球主要基本物资和其他日渐枯竭资源“无法满足”的需求,使得西方世界消费形态建立的经济发展模型备受挑战。中国是一个极具“资源扩张性”的大国,不断在全球不计成本地寻找资源与能源,抬高全球资源的价格。 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矿产资源威胁论、中国水资源威胁论、中国森林资源威胁论

22 中国水资源威胁论 2005年9月14日,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中国将夺取西伯利亚水资源”,因此将导致“俄罗斯可能有100多万人缺水,几十家企业停产”。2006年9月13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说,到2015年中国本身及其南亚和东南亚的周边国家将急剧增加对水的需求,中国是这一地区的水源国,中国未来将利用这些跨境水资源作为有效工具制约亚洲。

23 中国森林资源威胁论 203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够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 ,中国的纸张消耗将是目前世界的两倍,这将会耗尽全世界的森林资源。
总部设在英国非政府组织“全球目击”称,中国向欧美国家出口的大部分三合板都是来自于亚洲国家森林的非法采伐,仅去年就从缅甸进口了3.5亿美元的木材,几乎全部都是非法采伐的。 还有媒体最近引用“国际森林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是地处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木材的最大消费国,这些国家大约70%的木材出口到中国,其中印尼、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半以上木材出口到中国。 美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环境调查署” :“从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大量非法砍伐的木材,中国政府窃走了这些国家的前途,损害了它们的经济,并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俄罗斯媒体传出的“中国要租赁俄西伯利亚100万公顷森林”;中国商人第一次买下了巴西热带雨林。

24 国内外背景: 国内资源需求旺盛,供需矛盾加剧。
现阶段中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矿产资源。20世纪末,中国矿产资源的年开采量高达50亿吨,金属的消费总量超过1.5亿吨,一次能源的消费量超过8.9亿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为7.8%,大大高于80年代的2.4%。相比之下,全球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为1.4%和0.1%,美国分别为1.9%和-0.8%。 我国资源进口的依赖加重。目前全国铁矿石、氧化铝、铜矿、原油需求量的50%以上依靠进口。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60%的原油依靠进口。 近几年世界资源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

25                                                                                                                                                                                                          石油进口依存度变化趋势图

26 国内资源保障程度下降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国情,决定了矿产资源大量快速消耗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超过35亿吨, 年累计需求超过430亿吨;石油5亿吨,累计需求超过60亿吨;铁矿石13亿吨,累计需求超过160亿吨;精炼铜730-760万吨,累计需求将近1亿吨;铝1300-1400万吨,累计需求超过1.6亿吨。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届时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70%左右。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

27 中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行动,特别是中国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市场优势,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展矿产勘查开发和贸易合作,在某些方面已经触及了个别国家的利益,引起了个别国家的“警惕”。我国与非洲、拉丁美洲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矿产勘查开发方面的合作,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阻挠。 事实上,近期我国走出去”的几个大动作的连续失手,包括2002年底中石油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底五矿对加拿大诺兰达公司以及2005年8月中海油对美国尤尼科等等。

28 近几年能源矿产涨价 “疯狂的石头”:2000年以来,按离岸价格计算的世界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上涨了4倍左右
亚洲市场年度铁矿石长期协议价(离岸价) 美分/干吨度 年 份 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粉矿 涨跌幅度 巴西卡拉加斯粉矿 2000 27.35 25.01 2001 28.52 4.28 26.06 4.20 2002 27.83 -2.42 25.45 -2.34 2003 30.34 9.02 27.7 8.84 2004 35.99 18.62 32.76 18.27 2005 61.72 71.49 56.18 2006 73.45 19.01 66.85 18.99 2007 80.42 9.49 73.2 2008 144.66 79.88 125.17 70.99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网站

29 讨论: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资源威胁论?

30 是谁耗用了大量的世界自然资源? 目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世界已探明储量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前年消费量石油占全球的62%,铝、粗钢和铜占50%以上;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20%以上,总资源消费量相对是比较低的。美国1900年至1975年、日本1945年至2000年,人均累积消费钢都超过20吨,中国到2004年人均累积消费钢只有2吨。 中国人均消费石油242公斤,世界平均是590公斤,而美国人均消费了三吨多,日本人均消费了1.9吨;从人均进口量来说,中国人均进口是100公斤,世界平均是400公斤,而美国是2.1吨,日本也接近两吨。

31 世界资源危机来到了吗? 世界资源危机早有显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被认为是资源有限论和悲观派的代表作。报告发表后的 年,石油危机爆发,许多地区发生资源紧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危机是相对的、普遍的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的储采比超过40年、铁矿、铝土矿超过100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储量将会不断增大。

32 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资源开发潜力大 “十五”以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284处,与2001年相比,石油和天然气的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15.69%和75.15%,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了17.53%,铁、锰、铜、铅锌、铝土和钾盐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也有所增加。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三分之一,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石油探明程度约33%,储量和产量增长具备资源基础。天然气探明程度约14%,1000米以浅的煤炭查明程度约37%,资源前景广阔。煤层气处于勘探初级阶段,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油页岩资源潜力可观,有望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40%左右,预测我国1000米以浅未查明的铁矿石远景资源有1000亿吨以上。

33

34 中国进口资源不仅仅是满足内需? 出口导向型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是全球彩电、空调器产量最大的国家,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产量的一半用以出口。

35

36

37

38 中国为能源原材料进口和涨价付出沉重的代价?
资源进口 成本增加 利润下降 加工生产 环境污染 产品出口

39 触动了谁的利益? 全球重要资源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10家油气公司控制着全球油气储量的70.5%和产量的58.4%,拥有资产最多的3家美英油气公司生产世界近一半的油气下游产品。金属矿产方面,全球排行前15名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铁矿石产量的76%。

40 思考题: 如何应对中国资源威胁论?

41 2、中国“地大物博”论 讨论: 中国“地大物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地大物博”论?

42 从资源的绝对量和开发利用潜力来看 从资源的相对量来看 从资源的质量来看 从资源的供求关系变化来看 要有辨证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资源管理 。

43 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压力巨大 经济规模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低 综合利用水平低 资源供求形势严峻 人口数量增长 生态环境污染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资源压力巨大

44 科学的资源观 可持续利用观 辩证观 系统观 法制观 地位观 价值观

45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因地制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四、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46 第一、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第二、要加快建立资源技术支持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 第三、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第四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47 第五、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建立市场化的源节约体制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第六、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强资源储备。 第七、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48 第三节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49 土地自然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山地 33% 高原 26 % 盆地 19 % 平原 12 % 丘陵 10 %

50 课堂讨论: 多山地高原对我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临沂九间棚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增加建设成本; 影响区域之间沟通;
高山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困难; 水土流失; …… 有利影响: 矿产资源丰富多样; 山区高原“天然蓄水池”; 有利于海洋水气深入; 农业地域类型多样, 临沂九间棚

51

52 第四节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53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口的巨大压力 生态环境 先天不足

54 1、人口压力与生态破坏 平均每人每年搬动、运移的土石方量: 中国:31.8吨 全世界平均:22.8吨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
人均资源不足,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破坏生态 20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长江上游毁林开荒、滥砍滥伐使天然林面积减少3375万公顷,拦蓄能力下降100亿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由36万平方公里扩展到74万平方公里。

55 人口增长与生态破坏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83

56 2、经济发展水平低与生态环境 ? 技术与工艺落后,资源不合理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资本不足,治理和恢复投入少;
中国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 “七五” 0.69%; “八五” 0.73%; 1999年 1% 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性污染不可避免; 发展压力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难 从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轨迹上看,我国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区域环境恶化的过程,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57 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依然不高 2008年01月07日 新华网
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 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依然不高 2008年01月07日 新华网

58 3、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 生态脆弱带 海陆交接带;高原、山地、平原交接带: 湿润区与干旱区交接带…… 自然结构缺陷 土地结构 能源结构

59 二、1949年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1958—1960年: “大跃进”、“大炼钢铁” 1966—1976年:“以粮为纲”、“五小”工业 “千湖之省”湖北由于围湖造田、围垸造田使约1/3的湖泊消失,现存的湖泊普遍“瘦身”。洞庭湖、鄱阳湖累计“瘦身”约3000平方公里。加之湖底淤积,调蓄能力下降。人们不得不修筑万里长堤,保家护田。 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乡镇企业、城市化

60 三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评价 1、总体评价 近几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急剧恶化,但这种稳定是在不甚理想的状态下的稳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制约因素。

6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损失估算 世界银行:1995年环境污染损失4430亿元,占GDP的7.7%;
世界银行:1997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540亿美元。

62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大气污染居高不下 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加重 工业废渣与日俱增,噪声污染日益扩大 土地退化严重
耕地连年减少,森林日益贫乏 自然灾害频度加快

63 煤烟型大气污染 排放进入大气中的90%的二氧化硫,70%的烟尘,85%的二氧化碳来自煤炭燃烧。
全国600多个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60%以上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 在中国城市,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64 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100亿元
                                                                                                                                                                                                                                                 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100亿元

65 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全国七大水系,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类、2类的占32%,符合3类的占29%,其他符合4类、5类标准。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 赤潮发生频度增加。20世纪60年代每五六年一次,70年代每两年一次,80年代一年4次。

66 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 3/4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 河南洛阳某化工厂擅自排放有毒化工废水
四川资阳垃圾污水污染地下水

67 淮河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横扫千里淮河 (2004.7.20-27)

68 水环境环境污染 2002年6月10日至12日,我国河南省襄城县紫云镇黄南村新寨水库中大量死鱼漂浮在水面上。新寨水库水域面积400多亩,由于水库上游企业长期将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库,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当地农民承包养殖的至少10万公斤活鱼死亡。

69 淮河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横扫千里淮河 (2004.7.20-27)

70 海洋水域污染 我国沿海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7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水利部2002年遥感调查: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每年流失沃土100多亿吨,流失N、P、K等养分大致相当于全国化肥总产量。 荒漠化面积达到262万k㎡,占国土面积的27%。 荒漠化扩展加快: 20世纪50~70年代:1560 k㎡/年 20世纪80年代:2100 k㎡/年 20世纪90年代:2460 k㎡/年,4亿人口 20世纪90年代后期:3436 k㎡/年 沙尘暴发生频率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5次 8次 13次 14次 23次

72 地沙化逼近绿洲     

73 2006年4月16日晚北京发生沙尘暴

74 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

75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年代 重大自然灾害 发生次数(次/年) 589—618 0.6 618—960 1.6 960—1279 2.8 3.2 1368—1644 3.6 3.9

76 20世纪平均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20世纪平均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前5年 480 570 590 690 1190

77 中国“环境威胁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会见江泽民时说,“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最大的威胁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环境问题上”。这是美国高层最为直接的“中国环境威胁论”,而且是在两个国家元首会面时提出的,足见“中国环境威胁论”根深蒂固。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中国像发达国家一样“承担起减排责任”

78 我国污染物总量大,影响全球环境 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世界第一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世界第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世界第一 汞年排放量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世界第二

79 我国政府的立场:没有人说那些历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弹性系数大的那些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反而说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弹性系数小的中国构成了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 ) 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就更加少了。 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的33%。1950年到2002年的50年间,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

80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强度是不同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强度是增加的趋势,实现工业化以后就开始减少。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它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现在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相应地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多一些,排放的强度也比较大一些。 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81 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这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相应地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进口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82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像煤炭、石油,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幅度密切相关。 气候无国界。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意和国际社会共同减缓气候变暖的事实。

83 不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借气候变化问题不适当地,也就是说过早、过激、过高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一样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限制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有失公允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为其发展留出一定的排放空间,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远比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当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但是不等于我们不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84 中国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国际合作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同期,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现在按2004年的标准,世界每一个人平均每年释放二氧化碳4吨,3亿人就等于中国去年少排放了12亿吨二氧化碳。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国际合作

85 图表: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4.59% 新华社发09.3.5
                                                                                                                                                       图表: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4.59%  新华社发09.3.5

86 四、中国生态环境的趋势分析与对策 1、我国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对本来已经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将带来更大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将更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尖锐,虽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有所缓和,总体上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近期内难以扭转。

87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4》 2050年中国生态环境退化速率实现“零增长”。2030年人口增长“零增长”、2040年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是其前提。

88 2、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1.人口压力持续存在; 2.经济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重化工时代的到来,将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冲击; 4.城市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由点向面扩展; 6.科技整体上乃较落后。

89 我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

90 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依然不高 2008年01月07日 21:26:31 来源:新华网
调查显示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质量的评价依然不高 2008年01月07日 21:26:31  来源:新华网

91 3、对策

92 课后阅读材料: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05年《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中国矿产资源》白皮书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李润田,李永文:中国资源地理,科学出版社

93 五、南水北调专题

94

95 从毛泽东提出“南水北借”的设想之后,经过数十年研究认证,南水北调工程最终确定为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分别向北调水,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仪式于2002年12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 南水北调整个工程建成之后,将形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水网格局,达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到2050年,调水总量将达到448亿立方米,相当于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北部地区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可基本改变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96 东线工程总投资约为650亿元,其中调水工程390亿元,治污工程260亿元。东线工程共三期,第一期工期5年,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
东线工程:从扬州市江都抽水站和即将兴建的宝应站抽引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在山东省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达1156公里。全部输水渠道的90%将利用现有的河道和湖泊。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总投资约为650亿元,其中调水工程390亿元,治污工程260亿元。东线工程共三期,第一期工期5年,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

97 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98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主要是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西线工程 规划从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及其支流共调水170立方米,分三期实施,于2050年全部完成。其中一期工程拟调水40亿立方米,计划于2010年或早些时候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99 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污染治理问题; 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 节水与调水的关系问题; 生态问题 西线工程的可行性问题

100

101

102


Download ppt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 自然和生态基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