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猪瘟防控技术 贾俊元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猪瘟防控技术 贾俊元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猪瘟防控技术 贾俊元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3 病原学 HCV只有1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DVDV)之间有共同的抗原性。

4 病原学 HCV不同毒株间存在着显著的抗原差异,国内外都已研制出只与HCV而不与DVDV毒株反应的单抗,以及只与HCV疫苗弱毒株(C系)反应而不与HCV其他毒株反应的单抗,成为HCV毒力鉴定的有力工具。 HCV野毒株的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5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6 流行病学 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
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

7 流行病学 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 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8 流行病学 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发觉,但病毒可浸染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产出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除大量的HCV。

9 流行的现状 国外流行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仍发生猪瘟的国家和地区有49个,其中较严重的有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
国外流行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仍发生猪瘟的国家和地区有49个,其中较严重的有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 国内流行情况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仍有散发性猪瘟流行;已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到猪瘟病毒。

10 流行特点的变化 变化是世界性的,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
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于寄生虫病的疫源地。

11 发病特点的变化 非典型猪瘟增多,必须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临床上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增多。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繁殖障碍型猪瘟)病例突出。 目前猪瘟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且发病日龄日趋偏小。

1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7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21天。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根据病程长短和表现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温和型5种类型。

13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表现全身痉挛,四肢抽搐,高热稽留,皮肤粘膜发绀,有出血斑点,经1~8天死亡。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食欲减退,偶尔呕吐。嗜睡、挤堆。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皮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显著。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黄色稀粪。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哺乳仔猪发生急性猪瘟,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病死率可达100%。

14 临床症状 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多年来一些地区散发一种所谓“无名高热”症,经研究证明多为猪瘟。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

15 临床症状 母猪:病毒首次侵入繁殖群时会造成厌食和高烧;怀孕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病毒可经胎盘侵害胚胎,造成受胎率低、流产、死产率升高、胚胎死亡、吸收、木乃伊胎或畸形胎; 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出仔猪虚弱、颤抖(抖抖病);母猪可能会丧失腿部功能。 急性发病的情况下会对繁殖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16 临床症状 仔猪:战栗、扎堆、呕吐、腹泻、可能会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结膜炎、高烧。之后数小时内死亡。
断奶猪与生长猪:精神抑郁,反应迟钝;停止采食;怕冷,扎堆;腹泻;流泪如注;高烧不退;神经症状-运动失协,摇摆;皮肤颜色变蓝;死亡率高。

17 病理变化 多发性出血(尤其是淋巴结核肾脏)。 脾脏梗死 。 淋巴结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样。 喉头、膀胱、肾脏点状出血。
坏死性肠炎:一般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面,颜色黑褐,中央凹陷。见于慢性 胸腺萎缩,肋软骨连接处外生骨疣。常见于仔猪

18 病理变化 肾脏点状出血

19 病理变化 回肠纽扣状溃疡

20 防 控 技 术 增强养猪防病意识; 控制、消灭传染源;自繁自养,防止引进传染源。泔水等应煮沸消毒后喂猪。严禁猪瘟病猪或污染病毒的物品带进猪场
培育健康的种猪群,切断猪瘟恶性循环的链索; 制订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 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群体抗病力; 制订定期检疫、监测制度

21 未发生猪瘟场户的预防措施 严把引种关 引进种猪时,需进行种猪来源猪场的疫病史调查,种猪来源猪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农 业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农业部《“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引进种猪时,须对种猪进行猪瘟及其它繁殖障碍疾病检查,以确定是否为带毒猪,待确定确实无带毒时,方可引进,引进后仍需隔离观察2周,经证实完全健康时才可合群。

22 未发生猪瘟场户的预防措施 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猪和其它繁殖障碍疾病的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 严格禁止从外单位购进商品育肥猪。
制定确实、有效的猪瘟免疫程序,严格执行免疫措施并做好免疫记录和病史记录。(一般实施20和60日龄各注射2~4头份猪瘟疫苗,可维持到出栏)。种猪每年定期注射4头份猪瘟苗。 对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一次完整的抗体跟踪监测,以掌握该免疫程序的抗体消长规律,并制做标准的抗体消长规律曲线图。

23 未发生猪瘟场户的预防措施 制定严格定期地检疫制度和群体免疫效果监测制度,以随时掌握本场的疫情和免疫抗体水平。
及时淘汰带毒猪和外观不健康的猪,并按有关规定严格处理,禁止随处乱扔。 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实行定期消毒和全进全出制度。 加强其它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4 发生可疑猪瘟猪场的紧急防治措施 迅速隔离、封锁、消毒发病猪及圈舍。 快速确诊是否为猪瘟感染,或是否还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
若确诊为有猪瘟感染,即对全场猪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对新生仔猪采用0—35—70日龄免疫程序,同时注意观察注射后的猪体反应,一旦出现发病猪,迅速按猪瘟带毒猪处理。

25 发生可疑猪瘟猪场的紧急防治措施 死亡猪在专门的解剖室解剖检查,后经高温煮透、焚毁、深埋等严格措施销毁,严禁随处乱扔。
进行全场紧急消毒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的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并加强定期消毒措施的落实。 加强猪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和饲养环境,特别要注意控制圈舍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物及猪的密度等应激因素。 若猪场除发现有猪瘟感染外,还确诊有其它疾病存在时,则还需同时采取其它措施。

26 散发猪瘟的场户 仔猪20日龄用4头份苗免疫一次,60日龄2~4头份苗补注一次。
公猪春秋各免疫一次,母猪断奶后配种前免疫,公母猪剂量均为4头份,怀孕母猪不能免疫(母猪早期感染猪瘟病毒→流产。中期感染→产弱仔,仔猪颤抖,称“抖抖病”,多于7天内死亡。胎盘感染不死的→亚临床感染,长期带毒、排毒,而仔猪本身产生免疫耐受性,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出母猪的繁殖障碍。感染弱毒→超敏反应,当第二次感染强毒或弱毒时→临床症状)。

27 曾经严重发生猪瘟的场户 可采用超前免疫方法(即吃奶前用1头份免疫,免疫后2小时吃奶),免疫后1小时吃初乳,保护率100%,吃初乳后1小时免疫,保护率75%,吃初乳后半小时免疫,保护率50%。 25日龄和60日龄,再用2~4头份各免疫一次。

28 正在发生猪瘟的场户 要采取“超剂量免疫”,即进行紧急接种时一律用4头份免疫,免疫时间越早,保护率越高。有研究证明,间隔1天注苗,保护率68.42%,间隔2天,54.73%,3天降为23.5%,12天为2.38%。 发生猪瘟的场户还可考虑用牛体反应苗1头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29 正在发生猪瘟的场户 预防方案 方 剂: 猪白细胞干扰素,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用 法: 猪瘟流行区,仔猪60日龄时用猪白细胞干扰素(每日一次,连用2天);5天后(间隔96小时)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免疫。 说 明: 发病猪群中假定健康猪及其他受威胁的猪只,可用猪白细胞干扰素作紧急预防(猪白细胞干扰素的半衰期约为15天,对随后的主动免疫有干扰作用),能较好阻断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30 正在发生猪瘟的场户 治疗方案 方 剂: 猪白细胞干扰素(每日一次,连用三天);抗猪瘟血清(25ml);小诺霉素注射液(16万-32万IU)。
用 法: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2~3次。 猪用转移因子加猪干扰素,分别肌注,或排疫肽加转移因子,分别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配合对症治疗。 说 明:尚未出现腹泻时应用本方可获一定疗效。 处理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31 猪瘟污染猪场净化措施 “克服畏难情绪、恐惧心理”,改变“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观念 。 制定详细的猪场净化方案,狠抓计划的落实。
对全场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进行逐头活体采扁桃体,以猪瘟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猪瘟阳性带毒猪检查。 对种猪以外的其它猪(如仔猪、育肥猪)按2~3%的比例活体采扁桃体,用猪瘟荧光抗体方法检查有无猪瘟阳性带毒猪。

32 猪瘟污染猪场净化措施 淘汰带毒猪,净化生产用种猪群及后备种猪群,尽快肥育商品猪出栏,出栏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按假定健康猪群处理。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建立健康无病的种猪群及后备种猪群。 在开始猪场净化的前2年,每半年对种猪群进行一次活体扁桃体采样检查,2年之后,每年定期采扁桃体检查一次,发现带毒猪及时淘汰处理。 每年按5~10%比例对种猪及后备种猪进行一次监测,用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法检查种猪免疫效果。

33 猪瘟污染猪场净化措施 每年按5~10%比例对种猪及后备种猪进行一次监测,用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法检查种猪免疫效果。
对新生仔猪采用0-35-70日龄免疫程序,在最后一次免疫35天后,按5~10%的比例对仔猪进行抽样采血,用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法测定免疫效果。 加强消毒措施及猪场的科学化管理。 加强对其它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4 防 治 注意事项 猪场应于免疫前后10天内,不要使用抗菌素或含有该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疫苗要按规定保存,现配现用。
疫苗稀释后在15度以下6小时内用完,15~27度3小时内用完,超时弃用。

35 免疫失败的原因 野毒感染 猪瘟野毒能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造成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 不同毒力的带毒猪均能造成易感猪同居感染。
到目前为止,人工感染野毒猪最长带毒时间为750天

36 免疫失败的原因 猪群带毒 种猪群带毒,造成仔猪胎盘垂直感染 经胎盘感染的后天存活猪可产生带毒的先天免疫耐受猪
带毒妊娠母猪所产的死胎或存活的带毒猪污染环境造成易感猪感染发病 猪群中存在其他疫病感染 疫苗问题 疫苗质量不高、疫苗管理不当、免疫程序不合理

37 谢 谢


Download ppt "猪瘟防控技术 贾俊元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