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校園霸凌行為形成 原因與防治對策 魏麗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校園霸凌行為形成 原因與防治對策 魏麗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園霸凌行為形成 原因與防治對策 魏麗敏

2 壹、霸凌(欺凌)行為的定義與現況 (Bullying Behaviors)
霸凌行為是指欺凌者意圖加害他人、重複地對不會報復的受害者施以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以達到個人目的的一種攻擊性行為。 主要是指具有敵意的欺凌、傷害及破壞性的施暴 ;或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霸凌行為是一種攻擊行為,含括偶而、短期的或經常、長期的蓄意傷害、具有重覆性,範圍包括輕微的戲弄到嚴重的團體暴力。

3 挪威的研究者Olweus(1978)最早對霸凌行為開始予以系統的研究 (A student is being bullied or victimized when he or she is exposed, repectedly and over time, to negative actions on the part of one or more other students. (Olweus(1993)認為霸凌行為是指具有傷害性及刻意的攻擊行為,且這些行為通常持續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若就Olweus對霸凌行為的界定來看,霸凌行為可分析成三層的意義:第一,在動機層面上而言,其係有所目的、意向,且朝著蓄意破壞、攻擊的行為表現;第二,就行為結果來評估,其必造成對方心理或生理上某種程度的傷害;第三,對出現頻率的累計來看,其非偶一為之而已,通常皆以持續發生一段時間了。

4 而校園霸凌行為在世界各國已極為普遍,美國接連發生學童在校園槍擊事件,甚至電視上直播校園暴力;法國巴黎77.39%學生曾目睹校園暴力,而有45.4%高中生遭遇過暴力;中國內地不同省份,亦有校園暴力升級的現象;香港校園暴力亦有升級的跡象;甚至一向較其他發達國家犯罪案率低的日本,亦於1999年首次超過三萬宗校園暴力案件,令政府苦於技窮,受霸凌行為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殺傾向(Miller,2007)。

5 國內外被霸凌的比例 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欺負;在美國,每四個孩子就有一人被霸凌,其中有8%的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而一個月缺課一天;而紐西蘭的經驗是約有75%的學生一年內被霸凌至少一次;在英國,則是約有21-27%是經常被霸凌的出氣筒。 在台灣約有六成左右的國小學童曾經被霸凌過,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約一成左右的孩子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 資料來源:2004年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6 台灣地區青少年犯罪日趨嚴重是一件有目共睹的事實,根據法務部統計處資料,在少年人口減少之情況下,少年犯罪人數由1982年的13,965人增加至1991年的24,778人,十年間增加了77%(法務部,1992)。而整體少年兒童犯罪總人數自1992年以後,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至1999年,人數減為17,908人,為十年來之最低;然而在1999年總體少年兒童犯罪人數中屬於「再犯」的比率高達26.52%,且為十年來,再犯比率最高的一年。為避免少年兒童非行演變成習慣性行為,使今日少年犯成為將來成年犯,加強少年兒童非行之矯治與輔導,實屬刻不容緩之當務之急,尤其犯罪少年兒童之年齡分布,朝向十六歲至十八歲之「國中高年級與高中階段」集中,由於此一階段正值「青春期」,好奇心及叛逆心理較重,稍有不良誘因,極可能造成行為偏差,因此,不論學校與家長均應重視此一演變所代表的意涵。

7   年份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Year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當年發生 13,749 11,634 11,889 13,521 11,305 件  數 補報發生 1,146 1,332 817 780 921 破獲當年 8,321 7,118 6,630 7,265 6,363 破獲積案 1,824 2,159 1,294 1,212 1,539 破獲率% 53.66 60.52 61.18 55.77 53.73 -59.91 -68.11 -71.55 -62.36 59.28

8 近十年少年兒童犯罪主要犯罪類型人數統計表
主 要 犯 罪 類 型 竊 殺 傷 強及 恐 煙 其 盜盜 毒 搶匪 麻 盜 人 害 奪 嚇 藥 他 ,778 ,231 ,151 ,596 ,397 ,900 ,096 ,479 ,908 ,862 11, 13, 14, 16, 16, 14, 11, 11, 11, 9, 2000年與1999年 比較增減% 資料來源:法務部,2000。 說 明:本表包括少年刑事案件科刑人數、少年管訓事件人數暨兒童觸犯刑罰法令事件者,但不含虞犯。

9                         位訪客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各類型犯罪統計

10 (內政部警政司,2004)

11 貳、霸凌行為的特徵 霸凌行為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一、形式:涉及身體的、口語的或心理上的攻擊。 二、對象:施於被認為不會報復的對象上。 三、動機:在保持社會地位、支配優勢。 四、時間:涉及長期的重覆欺凌,且次數頻繁。 五、結果:造成受害者身、心上的傷害。

12 Olweus (1999)認為霸凌行為的特徵亦有三個標準:
Besag (1989)認為霸凌行為有三個特徵: 一、霸凌行為必定為長期發生,而不是單一的攻擊行為。 二、霸凌行為的發生一定涉及力量的不均。 三、霸凌行為本質上可以是口語的、身體的與心理的。 Olweus (1999)認為霸凌行為的特徵亦有三個標準: 一、霸凌行為是一種攻擊行為且欺凌者有傷害的意圖。 二、具有重覆性。 三、在人際互動中有力量不均的現象。 Farrington (1993)認為霸凌行為的定義有以下五點特徵: 一、涉及身體的、口語的或心理上的攻擊。 二、涉及力量的不均。 三、有重覆性。 四、無故的。 五、故意引起受害者心理害怕及傷害。

13 Besag(1989)亦認為霸凌行為只要是使其他人自覺較為低劣的各種原因或壓力,都可算是霸凌行為,因此霸凌行為可能是社會所容許或接受的行為,例如高度學業競爭的環境,極度追求體能性、社會性成功的氣氛都算是欺凌行為。四、不論在何種情境中,霸凌行為的發生一定涉及力量的不均,都是由較具有權力的一方主控情境(謝筱梅,民82)。 而Smith and Thompson(1991)對霸凌行為提出三個標準:一、霸凌行為必須是重複發生的,而非受到攻擊的單一事件;二、霸凌者通常較受害者強壯;三、霸凌行為並非是由外在的刺激所引發,而是自發性的行為(Boulton & Underwood, 1992)。此外,Long(2008)調查發現美國有三成青少年在網路上遭受霸凌。

14 Sharp, Thompson & Arora(2000)的研究指出,有42%的學生曾經被亂取綽號,有25%與21%的學生分別被身體攻擊或受到威脅。Boulton & Underwood(1993)的研究則指出,有58%的學生回答自己曾遭到戲謔、33%的學生曾遭受踢打、近10%遭到其他方式的霸凌,如拉扯頭髮與髒話辱罵等。 Peterson & Skiba(2001)認為霸凌行為包含身體上的霸凌和口語上的欺凌、做出令人厭惡的姿勢或動作、排擠別人等,至於霸凌行為發生的地點則以操場和走廊上居多。Bullock(2002)認為「嘲笑」是霸凌行為首當其衝的一種形式。Schroeder(2002)的霸凌行為調查中亦顯示嘲笑是欺凌行為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有高達73%的同學都曾經被嘲笑過,其次是亂取綽號。

15 肆、校園霸凌者的特徵 霸凌者通常個性較容易衝動、憤怒、較外向、高沮喪,對師長、父母、同儕與兄弟姊妹較具攻擊性,但其內心是感到不快樂的,而且焦慮較低。 霸凌者通常身體較強壯、有力量、有活力、有自信且年紀一般比受害者要大。 對受害者缺乏同理心當他在欺負別人時,常常覺得只是在開玩笑,不能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來體會其所引起的傷害,即對受害者不會有罪惡感,也不覺得羞愧,也沒有同情心。但霸凌者並不會因此易受同儕排擠,可能是因為欺凌者並不會無緣無故、毫不分辨地欺負別人,所以沒有受到很多排擠。 溝通能力較佳,而且反應敏捷,但較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想法、與他人合作性較低、玩時不願與人妥協。 霸凌者的家庭功能通常不健全,與父母、手足的關係較差,家庭提供較少的情感支持,缺乏家庭凝聚力。

16 曾經是校園小霸王的學生,成年期之後,其犯罪率較一般沒有欺凌行為記錄的人高出許多(Olweus, 1991)。另一項研究更顯示:有60%的六到九年級男生霸凌者,到了24歲時被判罪一年以上,而有35%到40%被判刑三年以上(Hoover & Hazler, 1991)。 霸凌者的習慣化或誤以為採攻擊、欺凌等方式是有效的,因而常導致往後更嚴重的攻擊、霸凌行為與犯罪行為(Miller,2007)。Peterson & Skiba(2001)認為在學校有攻擊或霸凌行為的學生,青少年期過後很容易變成罪犯。

17 校園霸凌受害者 (Victim of Bullying)的特徵
受害者通常個性較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高沮喪、低自尊、低自信、不受歡迎、較內向、較安靜、較沈默,且感到不快樂。 受害者通常年紀較同儕小、身體較瘦弱、外表較為奇特,在校內被欺負時,通常處理的方式是哭或逃避。 在校內的表現,受害者會有被同儕疏離或排擠的情形、在校學業成績低落或倒退、害怕上學或不想上學、上學遲到、改變原本搭公車或火車的習慣或改變原本上學的路線。 受害者在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霸凌後,自信心日漸低落,表現出來的就是更退縮、更孤立無援,給人一種易受傷、易受責難的感覺,這種惡性循環也使其更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也因此造成霸凌者越來越狂妄。 受害者的家庭功能通常較差,且其與母親的關係較差,在家裡則是受到過度保護、溺愛。

18 霸凌目擊者 (Witness of Bullying)
當霸凌行為在校園中發生時,若正好也有其他學生在旁觀看或目擊欺凌行為,而該霸凌行為又未被適當制止或處理時,目擊者也可能受害。有些目擊者可能會被逼迫成為另一個霸凌者,因為害怕若是自己不參與,就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有些學生可能擔心自己也成為下一個霸凌的受害者而沈默、退縮以對;有些則可能因觀察模仿學習,成為另一個霸凌者 (Atlas & Pepler, 1998)。

19 參、霸凌行為的統計

20

21

22

23 校園霸凌行為頻率(一) 校園霸凌行為在世界各國極為普遍,根據一份針對九個國家校園欺凌事件的研究,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斯赫然居冠:高達46%的學童有被同學欺凌過的經驗;23%偶而或是經常欺負同學。 Schroeder(2002)的研究則指出,有40%的學生曾經被霸凌,而有76%的學生曾經目擊到其他同學被霸凌。

24 校園霸凌行為頻率(二) 校園霸凌行為出現的頻率而言,小學與大學的校園霸凌行為遠低於中學。換而言之,13、14歲到17、18歲的青少年求學階段最常發生校園霸凌行為。 Greenbaum於1989年的研究指出:學童時期曾被霸凌的孩子,長大到三十歲止,有嚴重犯罪紀錄的可能性比未被霸凌者多出了五倍。 Schroeder(2002)的研究指出,有78%的學生希望霸凌者能受到處罰,更有83%的學生希望霸凌者不要再霸凌別人。

25 在學校霸凌弱小的人,將來很可能走向犯罪之途。研究指出,這些欺凌者此生無論走到何處,都會不斷地欺負別人,最後成了罪犯。因此,如何防止校園霸凌行為的發生,以避免這些欺凌者將來成為社會上的罪犯,實屬刻不容緩的事。 再根據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依教育程度分類,1996年台灣地區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犯罪少年其中來自中學程度者,計有24,048人(國、高中畢業、肄業、在學者合計),佔所有人數25,669人的93.68%。若就犯罪中學生而言,來自國中程度者佔73.67%,而為高中教育程度者佔26.33%。雖然這個事實無法因而就推論我國中學教育之失敗,但此一數據卻足以支持犯罪預防教育應在中學階段落實的迫切性。

26 肆、霸凌行為的相關研究

27

28

29 霸凌造成的影響 會攜帶武器 反社會行為傾向比一般人高 霸凌者 被霸凌者 有暴力傾向,容易引起更多糾紛與打架事件 喪失自信心 會有破壞公物行為
在學校常有害怕之情緒 (害怕到廁所…)。 會有竊盜行為出現 因對學校產生恐慌症而曠課 較會出現吸菸行為 容易做惡夢,或者有睡眠不足情況 吸毒行為會比一般人高 易有憂鬱症的傾向 會曠課、逃學 會產生自殺的想法 會攜帶武器 學業成績下降 反社會行為傾向比一般人高

30 伍、預防校園霸凌行為建議 (一)鼓勵受害者說出真相, 約束霸凌者尊重他人 (二)鼓勵受害者多交朋友 (三)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 (四)注意學生的行為表現 (五)加強法律宣導

31 陸、教師進行霸凌防制實施策略 一、學生方面以教育行動為主。
策略一:觀念導正許多霸凌者對暴力行為有正向的態度。因此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觀念導正。讓學生了解到『暴力是無法解決問題』、『暴力行為除了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使用暴力行為並不酷』 。

32 策略二:制定班級公約 教師可以藉由班級公約的制定,營造出互相尊重的班級風氣。班級公約的制定建議由學生參與完成。宜由老師引導,由學生互相討論、投票制定。 導師可以參考以下公約,引導學生制定公約,建立使班級同學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

33 1.尊重不同的做事方式及信念—儘管我們並不贊同。
例如: 1.尊重不同的做事方式及信念—儘管我們並不贊同。 2.我們會盡力和平地去解決問題 3.當看見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待時,我們能挺身而出。 4.我們會養成說:請、謝謝、對不起。 5.禮儀是一種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6.我們以期待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善待他人。 7.我們尊重彼此。

34 策略三:案例教學 老師可以利用在社會上發生的暴力問題,進行機會教育與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可包含:因暴力所帶來的問題、除了暴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

35 策略四:同理心學習 老師可以利用討論讓學生學習同理心。像是『如果你被欺負,心裡會怎麼想?』、『如果別人看到你被欺負時,你心理會怎麼想?』…
老師可以設計各種討論議題,讓學生分別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後再一一討論。讓學生培養同理心。

36 策略五:真正的酷 在浮濫社會文化中,充斥了許多崇向暴力的電影、影集等節目,這些都帶給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及不良偶像崇拜, 使得學生會進行模仿。
導師須讓學生了解,欺負弱小不並是「酷」,幫助弱小,才會真正受人尊敬。

37 策略六:教導霸凌者良好問題解決技巧 霸凌者的目的常在得到其他同學的注意,或要以這樣的方式證明其在同儕間的地位,亦有可能只是為了好玩,不明白長期地霸凌同學對他人所帶來的傷害。可以考慮透過社交技巧訓練,提醒他們切勿以欺負人的手法去吸引他人的注意。不過對於已經習慣霸凌他人的同學,老師必須幫助霸凌者學習如何尊重別人的感受及控制自己的行為。向霸凌者及其家長指出霸凌行為的禍害,進而要霸凌者聆聽被霸凌者的痛苦和心聲,要教導霸凌者承認錯誤並向被霸凌者道歉,教育他們不要再霸凌別人。

38 策略七:訓練被霸凌者危機應變的能力 教師遇到同學報告有關的霸凌行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態度安慰被霸凌者,一方面可給予被霸凌者情緒支援,獲取他的信任,並對受害者提供果斷表達技巧的訓練,協助他建立同儕的支援,透過朋友的力量,這會有助於降低其受害的可能。學校應及早向一些高危險群的受害者提供自我保護的訓練計畫,當同學能果斷地表達自己,其他人也不會輕易地欺負他們。

39 策略八:建立良好的學校氣氛 學校氣氛不佳的校園霸凌行為及霸凌受害情形比學校氣氛佳的較為普遍,所以推動和諧校園氣氛,鼓勵及灌輸和諧相處之道,並互相尊重的氣氛,使學校有良好的學校氣氛,校園霸凌行為及霸凌受害的情形應能減少。 而欲建立良好的學校氣氛,使學校變得有效能,就必須增進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強調紀律、強調團隊工作、降低班級人數等(魏麗敏,黃德祥,2002)。

40 策略九:注意學生的行為表現 在學校裡,教師們必須多花一點心思觀察學生的相處狀況,因為強欺弱的事件常會被誤認為是遊戲,或一般的打鬧而被忽視。學生欺凌行為之初發,常有一些跡象,若平日在學校老師能及時發現並導正之,應不致使校園霸凌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連續發生,也可避免這些學生將來成為社會上的罪犯。

41 遏止霸凌行為活動 個別輔導 社交技巧訓練 危機處理 法令宣導 親師生合作 同儕輔導 加強巡邏 尋找社會資源 (1)老師可以做的事
(2) 老師不可以做的事: 不予理會 責罵奚落 隱瞞掩飾 嚴格處罰

42 策略十:加強法律宣導 教師要多加強法律宣導,一方面可給予被欺凌者求助管道,另一方面高危險群的加害者提供法律知識,亦將自我警惕,不敢輕易地欺負他人。

43 策略十一: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 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認為學生的本分就是要好好用功唸書,學校為了有效輔導學生順利升學,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安排課業輔導,教育課程過於重視學業成績,而使學校教育嚴重扭曲變形,無法照顧不同學生的需求,欠缺適當的協助下,致使部分學生放棄學習,甚至追求負面的認同,因此,造成部分青少年人格發展不健全,易導致霸凌行為或攻擊行為因此多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可予學生正當活動,避免霸凌行為發生。

44 柒、學校霸凌行為防治之對策 校園裝置監視器 增加校園巡邏與警衛人力 提高教師對霸凌行為的敏感度 建構溫馨之校園與班級氣氛
教導霸凌者良好問題解決技巧 訓練被霸凌者危機應變的能力 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 師生、同儕、親師與社區積極互動 對弱勢學生多注意與關照 對校園霸凌受害者、加害者、目擊者有良好的輔導方 親師生合作 加強家庭良好的親子關係

45 捌、反霸凌Yes-No 守則 一、反霸凌學生Yes-No 守則

46 二、反霸凌父母Yes-No 守則 Yes —培養孩子的正義感─避免孩子成為霸凌兒童或冷眼的旁觀者。
No —不要急著責怪孩子─孩子被霸凌時,先關切孩子的身心狀況,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負責的表現。No —切忌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霸凌事件發生時,積極處理,並與校方或專業單位配合。 No —不要言行不一─身教勝於言教,您面對弱勢族群的正負向態度,將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待人的尊重。

47 三、反霸凌教師Yes-No 守則 Yes —關心學童的互動生態─了解誰是班上的霸凌兒童和受凌兒童,運用輔導資源提供協助。

48 四、反霸凌學校Yes-No 守則 Yes —將導師、家長與孩子串聯成為協助處理霸凌事件的網絡─讓受凌兒童及霸凌兒童知道成人正在積極處理問題。

49 五、反網路霸凌之防治守則 (一)在政府方面,應舉辦網路安全知能研習、過濾不良 與非法的網站、宣導網路安全防護策略。
(二)在學校方面,應召開教訓輔人員網路輔導會議、維 持安全的校園網路、提供家長網路霸凌的研習課 程、進行網路法治教育。 (三)在家長方面,應協助孩子面對網路霸凌、本身具備 網路使用之相關知識、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導 師保持密切合作。 (四)在青少年方面,不回應來路不明的郵件與圖片或檔 案、不輕易暴露自己的身份於網路上、上網聊天時 保持謹言慎行的態度、瞭解網路虛實難明的特性。

50 玖、攜手合作去霸凌專線 兒童婦幼保護專線 113 教育局 『去霸凌高關懷專線』 (凌霸零零-我幫您-去霸凌) 警察局 『保護少年專線』 (零霸凌-理理我-救我-救我)

51 霸凌防治分享活動

52 參考資料 兒童福利聯盟 http://teweb.slps.tp.edu.tw/00211/human.html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2輯,37-84頁。 魏麗敏(2003)。校園欺凌行為、家庭環境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台中師院學報,17,21-50。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學校氣氛與校園欺凌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H ) . 魏麗敏(2009)。校園欺凌行為防治與課堂輔導活動教學課程之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82,66-74。 Huang, D.-H., & Wei, L.-M.(2004).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ullying behavior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climat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2004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Honolulu, Hawaii. (3-7 January). Huang,D.H.,& Wei,L. M.(2008).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ctim of Bullying Behaviors in Taiwanes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2008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Honolulu, Hawaii. (4-9 January)

53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校園霸凌行為形成 原因與防治對策 魏麗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