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约公元1750——1820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约公元1750——1820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约公元1750——1820年

2 概-述 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潮是产生于法国并迅速波及欧洲的“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但又发展了它,是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启迪民众。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及贵族特权,提倡个人平等、自由;主张发展科学和知识,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为了传播启蒙思想,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众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小说、戏剧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控诉和鞭挞封建专制的戏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阴谋与爱情》(席勒);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坚强不屈、崇尚科学精神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迪福)等等。 古典主义美术在形式上强调结构稳定、色彩单纯,以朴素自然代替华丽装饰,以理性取代夸张,以全人类的至高理想取代少数人的权势和享乐。 18世纪的音乐生活进一步走向了世俗化、民众化,一些专供普通市民欣赏的音乐会开始繁荣起来。当然,在18世纪中下叶政治情景的重重矛盾中,艺术生活也是多重并列发展的,音乐家的创作与演出必须符合各个阶层人的需要,因此服务于王宫贵族的娱乐性作品也大量存在。

3 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它包含了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Pre--Classical)和“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 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的术语来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如“洛克克风格”(Rococo)、”华丽风格”(Gallant Style )和“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它们与已处于尾声阶段的巴罗克风格同时并存,反映了18世纪音乐风格衍变的进程。 对于18世纪新风格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方整性结构,与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 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乐章中主题的对比变化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模进展开。 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 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注重形式的统一和结构的严整,笑不可以大笑,哭不可以大哭。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追求二者平衡。

4 古典时期绘画经典 拿 破 仑 一 世 加 冕 大 典 (法国 达维特 )

5 荷 拉 斯 兄 弟 的 宣 誓 (法国 达维特 )

6 马 拉 之 死 (法国 达维特 )

7 第一章 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与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第一章 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与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却逐渐成为贵族宫廷节庆社交的装饰品,内容逐渐变得贫乏、空洞,形式也日益僵化。对阉人歌手的崇尚趋之若鹜。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布景更是必不可少。到18 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由于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的改革主张,矛头直接针对意大利正歌剧。 第一节 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Gluck, )出生于德国的乡村埃勒斯巴赫。18岁时到布拉格学习音乐,得到洛布克维茨亲王的资助。1737年随亲王赴意大利学习创作意大利歌剧,了解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程式与风格。 1754—1770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创作了许多法国式轻松的喜歌剧。后来随着学者和艺术家们卷入的“喜歌剧之争”,对意大利正歌剧必须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格鲁克对此早有共鸣,开始自己的歌剧改革实践。

8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1、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原则及特征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1)音乐服从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了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花腔唱法。 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 “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 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表达该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 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的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也去掉了与 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9 格 鲁 克 的 歌 剧 改 革 听赏: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第三幕中 奥菲欧的咏叹调 “我失去了优丽狄茜”
2、从歌剧《奥菲欧与犹丽狄西》看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芭蕾舞在格鲁克以前的歌剧中常和剧情相脱节,只追求视觉上的感官享受,甚至为了某一为舞蹈家的特长而临时添加一些特性舞。针对这一点,格鲁克认为舞蹈的表演必须要与剧情、人物和情感相符合一致,要与剧情发展有密切联系,不再为炫耀场景而随意添加。 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意大利正歌剧的序曲往往与剧情没什么关系,是孤立的,脱离剧情的整体构思,格鲁克认为歌剧的序曲应该来暗示剧情,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要展现的剧情性质,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听赏: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第三幕中 奥菲欧的咏叹调 “我失去了优丽狄茜”

10 第二节 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18世纪的20—30年代, 正当意大利歌剧处于停滞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具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被称为“喜歌剧”(opera buffa)。歌剧内容不再表现历史或神话的英雄,而是日常生活场景,表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剧情常是在大街上、花园里、农贸市场上展开。唱词都是用各国的民族方言,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对白与通俗流行的曲调。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11 (一)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
意大利喜歌剧是从“幕间剧”(intermezzo)发展而来的, “幕间剧”是在正歌剧的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诙谐的片断。早在17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就有一些喜剧性的幕间剧,幕间剧与正歌剧的情节毫无联系,常有一些恶作剧、诙谐的绕口令等。 18世纪初,这些不同正歌剧幕间演出的喜剧场面开始被抽出来独立演出,它们规模较小,音乐幽默,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原形。 佩尔格莱西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剧情生动有趣:管家女仆塞比娜很想嫁给富有的单身汉主人贝尔托,为了当上女主人,塞比娜和男仆串通好,让男仆假扮成她的未婚夫前来求婚,从而引起主人贝尔托的妒忌。主人贝尔托很不愿失去可爱而精明的塞比娜,于是挽留她并向她求婚。 音乐包括一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宣叙调、2首二重唱,宣叙调半说半唱,近似于说话一般,咏叹调和二重唱诙谐俏皮、轻松活泼。

12 (二)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17世纪末,巴黎的集市上就流行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听众熟悉的民间流行歌舞曲调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称为“集市剧”。后来就有了专门上演这种集市剧的大众剧院。集市剧是法国喜歌剧的前身。 促使法国喜歌剧发展的,是18世纪50年代一批意大利喜歌剧演员来巴黎演出,从而引发的“喜歌剧之争”。意大利的喜歌剧演员上演了很多喜歌剧,其中包括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在抒情悲剧占据很大市场的法国,意大利喜歌剧由于其风格朴素、生动幽默、表现日常生活内容而引起很多法国人极大的兴趣。法国人把自己的抒情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相比较,指出之间的优劣,从而导致两方卷入了一场论战。 一方以卢梭为代表,称为“百科全书派”,热情赞颂意大利歌剧的新鲜活力,尖锐批评法国歌剧的华而不实。另一方就是反对者——贵族阶层,他们支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维护法国的抒情悲剧传统。 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喜歌剧的发展。从一般百姓、到王室贵族对喜歌剧的爱好很快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曲家都加入到创作法国喜歌剧的行列中,1762年,法国还建立了专门的喜歌剧院,上演了大量的新作品,逐渐形成了法国喜歌剧的音乐特点:不用宣叙调,有口语对白;主要是新创作的曲调;重视重唱和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

13 (三)德奥歌唱剧(Singspiel)和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德奥歌唱剧(Singspiel)
在17世纪末就曾得到过德奥民众喜爱的“歌唱剧”,到18世纪中叶开始兴盛起来。 德奥歌唱剧是一种有说白的喜歌剧。德国北部的歌唱剧更多的是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德国南部的歌唱剧与意大利喜歌剧的风格很接近,音乐既有对意大利咏叹调的模仿,也吸收了德国民歌和流行的曲调。 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和法国喜歌剧相似,是用英语作对白再加上通俗流行的曲调,曲调可以是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甚至可以是意大利或法国歌剧中的旋律。 在《亨德尔》一节中提到的英国的《乞丐歌剧》是这种新形式的代表作。

14 第二章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 第一节 前古典时期“奏鸣曲” 的发展 (一)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第一节 前古典时期“奏鸣曲” 的发展 (一)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18世纪下半叶活跃于意、德、奥德一批作曲家,在古典奏鸣曲典范模式确立之前,为这种体裁和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在音乐专业术语中,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奏鸣曲”是一种体裁概念,16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到17世纪后半期专指多乐章形式的套曲,如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等。通常由四个不同速度和情绪的乐章组成,原文为Sonata。 奏鸣曲的基本形式特征:初期为四至六个乐章,晚期则多为四乐章形式。 “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概念,是指奏鸣曲乐章中的结构形式,原文为Sonata form。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一般采用奏鸣曲式,其它各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其它曲式。 奏鸣曲式的基本形式特征:经过长期的演变,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才最终确立。通常是用在奏鸣曲、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有三大部分: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

15 呈示部(Exposition):第一主题在主调上,情绪常以戏剧性为主,在主调上,接着是连接部,然后是第二主题在对比调性上(属调),情绪常抒情为主,与第一主题情绪成对比。 展开部(Development):用主题材料发展,表现抒情与戏剧情绪的对比与冲突。 再现部(Recapitulation):第一主题在主调上发展,接着是连接乐段,第二主题也在主调上,最后尾声在主调上结束。

16 独奏奏鸣曲的代表作曲家是C.P.E巴赫、D.阿尔贝蒂
(1)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 C.P.E巴赫是J.S巴赫的儿子,在普鲁士腓特列大帝的宫廷里任羽管键琴师,音乐史上称他叫“柏林巴赫”。 在以 C.P.E巴赫为代表的柏林作曲家的作品中,认为表达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是演奏的目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情感风格”。这种情感风格和德国文学中兴起的“狂飙运动”的精神一致,是浪漫主义的先声。 C.P.E巴赫的作品中,古钢琴作品占据重要的位置,共300多首,其中包括变奏曲、赋格曲、200多首奏鸣曲。 他的奏鸣曲通常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增加了奏鸣曲这种体裁的戏剧性因素,奏鸣曲式主题之间的对比度加强,各乐章之间运用了远关系转调的并置手法。C.P.E巴赫开创了近代钢琴奏鸣曲的前河。 (2)D.阿尔贝蒂(Domenico Alberti, ) 意大利作曲家,他在奏鸣曲中,左手常用部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这种音型被称为“阿尔贝蒂低音”。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也喜用这种手法。  听赏: C.P.E.巴赫《a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17 第二节 前古典时期协奏曲与交响曲的发展 (一)协奏曲
第二节 前古典时期协奏曲与交响曲的发展 (一)协奏曲 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已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到了前古典时期,“独奏协奏曲”远远胜过其它的协奏曲形式而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羽管键琴协奏曲,已逐渐成为听众和作曲家非常喜爱的音乐形式。这时期的协奏曲不象巴罗克时期的那样庄重肃穆,而是带有一种华丽的风格,更为轻盈典雅、细腻雕琢。 1、古典协奏曲形式的最终确立 J.C.巴赫明确了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布局,莫扎特最终确立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形式。 2、 协奏曲的结构特征 通常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带有民歌风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18 ① 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四乐章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二)交响曲 作为交响曲的摇篮,是在德国。德、奥地区的交响曲的发展主要以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为代表。 1、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德国曼海姆云集的一批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作曲家、演奏家,因他们重大影响,后被称为“曼海姆乐派”。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四乐章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② 采用总谱形式创作废除了巴罗克乐队通奏底音的写法。 ③ 以小提琴声部为主构成旋律声部,同时重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 ④ 突出乐队演奏力度上 “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 ⑤ 已构成了编制相当完整的交响乐乐队形式,1756年达56人。

19 约翰.斯塔米兹正是吸收了萨马蒂尼把歌剧序曲从歌剧中独立出来进行创作的经验,他创作的交响乐,以独立的意大利序曲结构(快-慢-快三个乐章)为基础,又增加了快速的第四乐章,从而奠定了古典交响乐四个乐章的基本结构布局。18世纪后半叶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最终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又由贝多芬把交响曲发展到顶峰。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一种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体裁形式,音乐体现一种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 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胜利、肯定、凯歌般节日的欢庆场面。

20 曼海姆乐派的音乐风格: 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线条十分突出;通奏低音已被替代为明确地谱写乐队各个声部;乐队的编制已趋向完整,其出色的演奏闻名全欧,突出乐队力度渐强、渐弱的丰富变化,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在高潮后会突然全体休止,常出现乐队突然爆发的强奏和休止,打破了巴罗克作品“阶梯式力度”的传统,使之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增强了乐队表达情感幅度的能力。 2、柏林乐派 在北方德国,以柏林为中心,形成了另一个著名的乐派——柏林乐派。代表人物是在“奏鸣曲”一节中提及的巴赫的次子——C.P.E巴赫。 C.P.E巴赫的交响曲仍然使用意大利序曲方式来组成快-慢-快三个乐章,他受“狂飙运动”的影响,强调情感的戏剧性表达,力图用音乐表现更为深刻、强烈的感情,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所追求的强烈情感特征,主题具备动机性质。

21 第三章 海顿和莫扎特 第一节 海顿 (一)生平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奥地利作曲家。

22 (二)创作 海顿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所涉及的领域,都是惊人的:108首的交响曲、为各种乐器写的协奏曲、不同类型的室内乐(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小型器乐曲(嬉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30多部歌剧、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声乐曲。 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108部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在这两个领域里体现出他永不停息的探求精神。 海顿在排练弦乐四重奏 1、交响曲 海顿被人尊称为“交响曲之父”,代表作品有: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23 第94交响曲“惊愕” 听赏: 第94交响曲“惊愕”第一、第二乐章 听赏: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主题 主部主题 听赏:第二乐章(变奏曲式)

24 2、弦乐四重奏 海顿被后人尊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他的68首弦乐四重奏和他的交响曲一样,逐步达到成熟完善,也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领域。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 “皇帝”四重奏》等。 优秀的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和技巧逐渐完善: 结构确立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式中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内涵的张力也有所增加;早期的协奏曲往往第一小提琴处于支配地位,成熟时期的协奏曲中四件乐器各有自己的个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四个声部之间更为平等、协调、均衡,让四件乐器都能得到独立而充分的发展,各声部都十分独立。 创世纪的演出现场 3、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中宗教作品在海顿的创作中也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包括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和清唱剧。 在各类宗教体裁中,有两部伟大的杰作完全可以和海顿晚期的交响曲和四重奏相媲美,那就是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

25 (三)艺术成就 4、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海顿创作的49首,成熟的作品有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1)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人称“交响乐之父”。 (2)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曲:《告别》、《惊愕》、 《军队》;四重奏:“云雀”、“皇帝”;清唱剧:《创世纪》、 《四季》。 (3)海顿的音乐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充满了明快、 幽默、轻松的特征,同时还不乏高贵的艺术气质,呈现出古典 乐派的理想境界,使他成为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26 第二节 莫扎特 (一)生平 沃尔夫冈• 阿马德乌斯•莫扎特(Mozart, )奥地利作曲家。

27 (二)作品 莫扎特创作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器乐小品等等各类体裁,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他的音乐的特征与最突出的贡献,可以通过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来说明。 1、歌剧创作 在莫扎特作品种最重要的是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格鲁克不同,他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 著名的代表作有:《后宫诱逃》《魔笛》(德语歌唱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或译《唐乔瓦尼》、《女人心》(意大利喜);《伊多梅纽》(意大利正歌剧)。 欣赏: 《费加罗婚礼》第一幕第八场《不要再去做情郎》 《唐璜》第一幕第三场《香槟之歌》

28 (二)交响曲 2、交响曲 莫扎特共创作了41部交响曲,其中以《第35交响曲“哈夫那”》、《第36交响曲“林茨”》、《第39交响曲“布拉格”》、《第40交响曲“维特”》、《第41交响曲“朱比特”》最有代表性,至今仍是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 总体看来,莫扎特的交响曲有如下特征: 他的写作技术是从海顿那儿直接继承过来的,但他去掉了以往海顿交响曲的引子,加强了奏鸣曲式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促进了戏剧性的发展。和声、调性大胆构思,展开部的不稳定幅度都已大大区别于海顿的交响曲,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新倾向。 以《第40交响曲“维特”》第一乐章为例来说明。 莫扎特省略了第一乐章之前的慢板引子,直接以快板第一乐章开始。弦乐奏出激动不安的背景,紧接着小提琴演奏出如歌如诉的旋律主题。 这一主部主题还具有海顿式的动机展开的特征,三个音的主题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调性、和声手法的大胆使第一乐章具有海顿的作品中所没有的激情冲动和戏剧性张力。

29 听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维特”》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30 3、协奏曲 协奏曲:协奏曲是歌剧以外,在莫扎特创作生涯中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莫扎特协奏曲优秀作品:《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 听赏:《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31 4、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6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421,428,458,464,465, 年),另外《“哈夫纳”小夜曲》(K250)和《G大调弦乐小夜曲》均是著名作品。 5、小型器乐合奏 主要体裁是嬉游曲和小夜曲,大多是受友人或贵族的委托而创作,用于节庆活动。嬉游曲的乐器以弦乐为主;而小夜曲的乐器以木管为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听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6、宗教体裁作品 受到巴罗克时期庄严宏伟的风格,特别 是巴赫和亨德尔音乐的影响。代表作品《安魂弥撒曲》》 、《c小调弥撒》、《加冕弥撒》。

32 (三)艺术成就 (1)在歌剧领域,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 为之震撼的作品。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等。
(2)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成为近代协 奏曲的创始人。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4)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他的音乐不娇 柔做作,是自然的流露,具有轻盈的特征,同时含 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在晚期作品中也呈现出 了悲剧性的因素。

33 第四章 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生于德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4 第一节 贝多芬生平 1、波恩时期(1770—1792年) 2、维也纳时期 (1792—1802年)
第一节 贝多芬生平 1、波恩时期(1770—1792年)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波恩渡过他人生 最初的22年。 贝多芬出生 2、维也纳时期 (1792—1802年) 1787年春天,是贝多芬终生难忘的日子。 16岁的他去维也纳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巨匠 莫扎特,当时他多么想留在这位曾被他称作“最伟 大的作曲家”身边,一心一意地学习音乐啊!可是, 一封急信把他又召回了波恩,他的母亲病得很重, 向莫扎特求教 需要有人 照料。于是,贝多芬又有了一个更加艰苦 的少年时期。

35 3、创作成熟时期(1803—1815年) 4、创作晚期(1815—1827年)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年)的构思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4、创作晚期(1815—1827年) 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他一生无妻室儿女。 贝多芬的葬礼 他去世的弟弟留下一个9岁的男孩由他抚养, 为了争夺这个抚养权利,贝多芬和孩子轻浮 的母亲卷入了无休止的官司和争吵,使他心 力交瘁。 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下葬时却极其隆重, 维也纳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数以万计 的人群护送着他的棺柩缓缓前行……

36 第二节 贝多芬的器乐创作 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创作了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形式。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奏鸣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最高峰,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中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 第一、第二交响曲属于维也纳的早期创作,继承了海顿交响曲的模式,都是以海顿式的缓慢引子为开端。也有创新之处,如《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首次以谐谑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末乐章的主题及发展带有一种粗犷的性质。 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37 听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英雄》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38 听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命运”》第一乐章
“命运动机” “命运动机”的节奏型贯穿整个乐章,支配着乐章的发展。

39 听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田园”》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

40 (二)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32首,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一般认为,前10首更接近于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风格,事实上这几首也已显示出贝多芬的一些创作个性,如第二奏鸣曲中以谐谑曲取代了小步舞曲,第八首“悲怆”奏鸣曲其中主题间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的大胆,戏剧性的冲突、大幅度的力度和音区对比,都是贝多芬所特有的。 第17首“暴风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热情”等钢琴奏鸣曲成为中期作品的代表作。第17首“暴风雨”,坚定果断的音型与柔弱音调之间反复运动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贝多芬本人曾暗示这部作品的内涵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有一定的联系;第21首奏鸣曲“黎明”充满了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清新质朴,展开部和尾声都大大扩展有着强烈的动力性和紧张度;第23首“热情” 极富有英雄气概和战斗气息,描写了无数次的战斗、冲击,已完全显示出贝多芬盛期的典型风格。 最后6首奏鸣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的创作特征,更注重用音乐表达最内在的自我,手法复杂、深奥,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更多地使用复调手法。 听赏: 贝多芬《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41 (三)协奏曲 听赏:《第五“皇帝”协奏曲》第一乐章(下方为“基本主题”)
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贝多芬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其中后三部作品在精神内涵、风格、技法上都远远超过了海顿、莫扎特的同类体裁作品。 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富有贝多芬个性的是《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部作品在气质、风格上很接近第三和第五交响曲,富丽堂皇、气势豪迈、庄严,富有英雄性格,后来常被称为“皇帝”协奏曲。 听赏:《第五“皇帝”协奏曲》第一乐章(下方为“基本主题”)

42 (四)室内与作品 贝多芬一生的几个时期都写有室内乐作品。早期重要的有钢琴三重奏(Op.1,1-3)、为钢琴和管乐的五重奏(Op.16)等。重要的四重奏体裁他一共写了16首,代表作有Op.59、Op.74(”竖琴四重奏”)、Op.95等。 作于1806年的3首弦乐四重奏体现出对古典传统风格的突破,这3首弦乐四重奏是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苏莫夫斯基的,也称《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这3首弦乐四重奏体现了贝多芬的成熟风格,结构大大扩展,展开部冗长而复杂,再现部加以变化,乐思在尾声中进一步延伸,使尾声象第二展开部。乐思的力度和动力型的展开,与之前古典作曲家优雅、对称的风格已完全不同。 贝多芬在创作

43 第三节 贝多芬的声乐创作 贝多芬在声乐领域的创作设计歌剧、清唱剧、弥撒曲、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并且在《第九交响曲》中运用了合唱,还改编了苏格兰、爱尔兰等民族的民歌。 (一)歌剧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 歌剧脚本取材自法国作家布伊的剧作《莱奥诺拉》或《夫妇之爱》。剧情是大意是:青年女子莱奥诺拉为了解救被囚禁的丈夫,装扮成男子,化名费德里奥去做了监狱看守罗克的帮手;当恶毒的监狱长皮扎罗企图杀害他的丈夫弗罗列斯坦时,莱奥诺拉奋不顾身地去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这时总督到来,使夫妻团圆、恶吏受到惩罚。 它采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拯救歌剧”的模式,被诬陷的好人受尽折磨,在生死关头获得拯救,带有很强的政治含义,这部歌剧表现了反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颂为了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喻的爱情。这基于贝多芬对崇高人性的一种追求。 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莱奥诺拉和弗罗列斯坦,都有分量很重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段落来表达歌剧的主题:英雄的意志和爱情的力量;第一幕终场中囚犯的合唱以及第二幕终场时欢庆胜利的群众场面,都带有贝多芬所处时代的鲜明烙印;这部歌剧中除了英雄性的长大唱段外,还选择了比较贴近生活的、用普通德语对白的形式。

44 (二)庄严弥撒 《D大调庄严弥撒》是一部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认为这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尽管这部作品有宗教的外形框架,但由于虔诚而获得超脱平静与欢欣之中渗透着强烈的戏剧性。光辉灿烂是这部作品的特点。 《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传统常规格式,但它像一部包含5个乐章的声乐交响曲。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配器和声乐一样精炼;每个段落的音乐结构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被精心设计。第二段“荣耀经”的结束部分用了再现的手段。第三段“信经” 结尾段的歌词,“我们期待来世的生命”,是以几乎完全消失了的音响,又重新升起,逐渐积聚直至最后的高潮。 (三)歌曲 《贝多芬还写有大量的歌曲及一些带乐队的合唱曲,从早期的艺术歌曲《阿得拉伊德》到晚期由6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采用了德国诗人阿罗伊斯•叶特罗斯的组诗。 这些歌曲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包含了温柔的幻想和冲动的热情,尤其是后期的细腻歌调与浪漫主义潮流息息相通,成为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先行者。

45 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
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Scherzo)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乐》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46 (3)在音乐表现方面: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
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 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47 贝多芬音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贝多芬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其创作中的各个领域,并以此为基点,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巅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用仅有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撼动了歌剧艺术舞台,其余晖直射瓦格纳;是他,在奏鸣曲式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以《热情》、《悲怆》和《月光》为代表的32首钢琴奏鸣曲,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结构和调性处理使世人震惊,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成为划时代的音乐蓝本;是他,把交响音乐发展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将慢乐章发展成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篇章,把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换成了具有强烈动力的谐谑曲乐章,使它达到为人类精神纵情高歌的境界,他还将终曲扩展为壮观的高潮,使音乐在凯旋中结束。这种结构的改变,使交响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髓。 1827年在维也纳,这位孤独的长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在行将就木时,最终选择弦乐四重奏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式来表达情感,用利刃一样的笔墨写下了16首弦乐四重奏的最后5首,这些作品包含了他最高的艺术理念、最精致的音乐结构和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犹如一位哲人,在深渊的边缘,为世人献上的一曲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Download ppt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约公元1750——1820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