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2 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 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3 《三块钱国币》教学目的 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锻炼比较评价的能力。

4 关 于 独 幕 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5 《三块钱国币》的戏剧冲突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6 《三块钱国币》人物形象分析 欺压女仆、蛮不讲理的吴太太是作者讽刺的对象。 杨长雄有极强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和吴太太相对照的人物形象。
成众沉着稳重又不乏幽默。

7 《三块钱国币》的艺术特色 矛盾冲突,一波三折。 预设伏笔,戛然而止。 人物塑造,凸出个性。 语言运用,幽默俏皮。

8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 --丁西林 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三块钱国币》就是这样的一部独幕喜剧。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花瓶事件揭示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无法无理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揭露了阔太太自私刻薄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称赞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唯唯诺诺的丑态。

9 《三块钱国币》的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剧作家对恃财欺人、无法无理的现象的愤激之情。

10 戏是在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冲突一开始就聚焦在“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之上,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 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 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 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 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从而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11 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
吴:(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理屈词穷,紧闭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色,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三块钱——国币! (吴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词,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 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 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令观众联想万千。

12 《三块钱国币》与《茶馆》语言特色之比较 《三块钱国币》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例如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像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 听到这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实是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

13 感悟幽默性喜剧的真谛 ——简论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剧作家。彼时的话剧,多以悲剧为主体,他却热衷于喜剧;旁人的名作均为多幕剧,他却以独幕剧见长,比如《三块钱国币》。 此剧情节并不复杂:女佣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个花瓶,被勒令按原价赔三元钱后走人;同院住的大学生杨长雄为之鸣不平,和吴太太发生了争执。按说,这样的内容易于平淡,但作家偏能把此剧写得谐趣横生,引人人胜,原因是他有高超的喜剧艺术。

14 1 矛盾冲突,一波三折。 常言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把握好矛盾冲突,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在多幕剧里,矛盾冲突可以逐渐展开。而独幕剧受时空的限制,所以更需讲究情节的安排。此剧便是从“最重要的部分写起”:隐去女佣打碎花瓶的情节,直接展示吴、杨二人间的争吵——女佣该不该赔花瓶。这就使得矛盾从演出开始就趋于激化,利于剧情的迅速展开。但也有不利处——起调既高,其后就难于再起波澜。好在作家有高招:在二人争执不下之际,让杨的朋友成众出面,催杨下棋,从而使激化了的矛盾有所缓冲。此是一跌宕。

15 随之,及时引入警察奉吴太太之命,来拿李嫂的铺盖去典当的情节,又使杨长雄的义愤再次暴涨,出面干涉,于是第二次冲突陡然而起。不过,作家仍有节制,又让成众把杨长雄拉开,以缓解冲突。然而,这又一跌宕,实际上是在为最后的总爆发积蓄能量。果然,当吴太太再次上场,听到杨长雄批评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时,该剧的最高潮终于到来。先是她逼问杨长雄,“什么叫无耻”,杨“无言”,乃“一忍”;她又进逼:“那一个是泼妇”,杨“欲言而止者再,再忍”;直至吴太太公然骂他是“无耻!下流!混蛋!”此时的杨长雄已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将吴太太的“另一花瓶”掷向地面,摔碎。显然,正是这一波三折的矛盾处理方式,使得剧情紧凑,又有起伏,始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示。

16 2 预设伏笔,戛然而止。 作为喜剧,当然要引人发笑。但是丁西林认为,喜剧效果不是巧合,应写伏笔。伏笔引出来的笑,才是会心的微笑,自然而不牵强。比如此剧的开头与中间部分,曾两次写到吴太太拿起剩下的那只花瓶,极言其宝贵,并强调摔碎了就得赔偿三块钱。有此预设的伏笔,结尾处杨长雄的摔瓶(能使吴太太心痛,得以泄愤;送上三块钱国币,令其无话可说)与吴太太的反应(“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纵有冲天怒火,一时也不知如何发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17 至于结束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和棋”,更令人叫绝。就剧情而言,是指吴太太又损失了一只她所喜爱的花瓶,并不宽裕的杨长雄也破了财,确实是不分胜负。从结构艺术来说,恰在冲突达到顶点之际,戛然而止,则能留下无穷回味——促使人们在发出会心微笑的同时,思考现实生活中还在延续着的矛盾冲突。

18 3 人物塑造,凸出个性。 对于独幕剧来说,想在有限的容量中塑造性格复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丁西林的成功在于:一是不多设置人物,以使笔墨集中。比如此剧的出场人物虽有五个,但从情节安排看,作家有意表现的只是吴太太、杨长雄与成众三人。二是运用多种手段,以使人物性格凸显。例如,剧中有吴太太的多段台词,从中不难看出她的自私、刻薄与“泼妇”的胡搅蛮缠。又如,剧中还有杨长雄的一些情态描写——“从蒲团上跳起来”“面白手颤”等——亦显示了他的见义勇为与容易冲动的性格。还有成众这一人物,作家只让他在剧情发展的关键处有一两句插话,但与锋芒毕露的杨长雄恰好形成对比,从而益发显得沉稳与幽默。

19 二是运用多种手段,以使人物性格凸显。例如,剧中有吴太太的多段台词,从中不难看出她的自私、刻薄与“泼妇”的胡搅蛮缠。又如,剧中还有杨长雄的一些情态描写——“从蒲团上跳起来”“面白手颤”等——亦显示了他的见义勇为与容易冲动的性格。还有成众这一人物,作家只让他在剧情发展的关键处有一两句插话,但与锋芒毕露的杨长雄恰好形成对比,从而益发显得沉稳与幽默。

20 4 语言运用,幽默俏皮。 高尔基说过:“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论剧本》)。此话显然是在强调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而对于喜剧来说,还有一个喜剧性的问题。其特征是:“轻松,俏皮,幽默,夸张等等”(丁西林:《戏剧语言与日常讲话有别》)。当然,并非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或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幽默。关键是恰当场合的适当运用。

21 譬如此剧开头,吴太太有段哭穷的台词:“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于是作家在随后的剧情中,安排杨长雄模仿吴的口吻,也采了段相类的台词:“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枝,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这里,吴太太是假穷,其哭穷的目的是逼女佣赔钱。而杨长雄的埋怨则是对吴太太的嘲讽,话语中蕴含着俏皮。再如,作家为了表现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还给他安排了不少谴责吴太太的长篇台词。

22 这些好似演讲、努力说理的台词,激昂慷慨,就其本身来说并无喜剧色彩。然而用在日常生活中,面 对的是胡搅蛮缠的吴太太,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这种义正辞严的演讲式台词,就被夸张了,透着幽默。丁西林曾提醒不要将他的剧“演成一个闹剧”,因为“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假思考,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闹剧的笑是“ 哄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孟丽君·前言》)。以此去对照《三块钱国币)以及他的另两个独幕剧名作《一只马蜂》和《压迫》,必能感悟幽默性喜剧的真谛。

23 中国话剧 话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 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24 <1>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25 <2>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26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27 <3>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

28 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9 <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

30 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

32 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

33 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34


Download ppt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