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引题 1、“我喜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我最讨厌那些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 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引题 1、“我喜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我最讨厌那些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 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引题 1、“我喜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我最讨厌那些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 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2、故事中,小孩子后来再喊“狼来了”为什么没人相信? 3、怎样说服别人,使其态度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怎样测量出来?

3 第六章 态度及态度改变

4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第四节 态度的测查

5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三、态度与行为

6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一、什么是态度 1、定义: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特征: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如人、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观念等。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如喜爱、肯定、赞同、接受。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临时的、特殊的不是态度。

7 3、态度的成分 即态度由什么构成? (1)一元说 态度是感情(affection)的表现; (2)二元说 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的统一; (3)三元说(ABC模式) 态度包括感情(Affection) 、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

8 4、分类 以态度的表现形式分类 a、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如对某人的外表、语言和行为产生的喜欢或厌恶的情绪。 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如对产品性能或某人的经历了解后形成的态度。 c、动作定向的态度:如对年龄、身材与母亲相似的女性有好感,其中认知很不明显。 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如对日货的态度。 e、自我防卫的态度:疑惑、拘谨、暧昧的态度。如我们通常说的“又爱又恨”。

9 》猜测一下这个人,冷酷还是慈善? 》如果告诉你他是个纳粹呢?

10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1、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适应社会环境、团体、生活 (2)自我防御功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自尊
如同学转学到新班级后,表现出与该班级大多数人有共同爱好。 (2)自我防御功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自尊 如“有钱人为富不仁”,阿Q“儿子打老子”。 (3)价值表现功能:赞同某种价值、观念 如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表明自己不歧视他们。 (4)认知或理解功能:增加某种认知或理解 当你赞同某种观点后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理解,如“911恐怖袭击”与“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11 “如果我们把好苹果放在一个劣质的桶里,这个桶会使所有接触它的东西腐烂。”——美军虐囚丑闻爆发后,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如是说。

12 韩国“历史”书籍

13 2008年4月27日,在韩华侨为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加油。

14

15

16 2、态度的作用 (1)影响社会性判断 (2)影响耐力 (3)影响学习效果:过滤器 (4)影响工作效率
如我们在中国队和外国队的进行体育比赛中发生冲突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会偏袒中国运动员,而指责对方队员。 (2)影响耐力 人们对某件事、某种观点持认同态度,则能够忍受实现过程中的痛苦。如父母在考虑子女的幸福时能够含辛茹苦。 (3)影响学习效果:过滤器 如学生通常对自己认为重要的课程认真学习,而敷衍那些认为不重要的课程。 (4)影响工作效率 如我们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不感兴趣的工作则觉得是煎熬。

17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与行为之间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如“吸烟对我身体有害”  我不吸烟。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如“吸烟对我身体有害,但社会交往需要我吸烟”  我吸烟但尽量少吸。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一致性。 如“我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了”的态度与“我现在不能吸烟”的行为。

18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一、学习论 二、诱因论 三、认知相符论

19 一、学习论 顺从  认可  内化 态度同其它的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及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顺从  认可  内化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个体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 认可: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的表现; 内化: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

20 二、诱因论 态度的形成是权衡各种利弊而采取趋近或退避等抉择的过程。如对“在宿舍使用煤油炉做饭”这一事件的态度。
1、“认知反应理论”(格林沃尔德和佩蒂) 认为人们对沟通所做的反应是伴随着一些思想(积极的或消极的)的,这些思想依次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即是否改变其态度)。如学校规定“为加强校园安全,要求全校师生佩带校徽”或“本科教学评估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水平”。 2、“期望—价值研究”(爱德华) 由于诱因冲突的复杂性,人在做决策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而拒绝那些似乎会带来坏效果或未必能带来好效果的立场。可参考上一章的决策理论。

21 其中,P=person,O=other,X=thing;
三、认知相符论 1、平衡论(海德):P—O—X模式 其中,P=person,O=other,X=thing; +表示正向关系,-表示负向关系。 P X O + -

22 P X O + - (1) (2) (3) (4) P X O + - (5) (6) (7) (8) 八种平衡与不平衡关系

23 2、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 认知失调论是关于人们的各种认知因素之间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理论。 认知之间的三种关系: 如态度A=“浪费时间,我不喜欢网络游戏” (1)相互协调, A ====B1, B1=“我玩单机游戏”; (2)相互冲突, A  B2, B2=“玩网游我能找到成就感”; (3)无关,A------B3,B3=“那家饭店的菜味道不错”。

24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如否定“人体能够自动调节酸碱度。
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一致性的方法 如认知A:“吃弱碱性食物对身体好” 和认知B“人体能够自动调节酸碱度”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如否定“人体能够自动调节酸碱度。 (2)重新评价认知因素,减弱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如“有条件就多吃碱性食物,没条件吃点酸性的也无妨”。 (3)不改变任何认知因素,但增加能协调冲突的新认知或理由。如“老年人抵抗力差,身体调节机能下降,需要多吃碱性食物”。

25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一、什么是态度改变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三、通过劝说改变态度的研究

26 一、什么是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两种态度改变:
1、一致性改变:量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2、不一致改变:质变,指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是方向上的改变。 两者彼此关联和相互包容,通常所说的态度改变常常指质变。 学习态度改变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握和运用其中规律,采取某些手段去改变人们的态度或者协助人们抵制态度的改变。

27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理论:沟通与态度改变理论(霍夫兰) 模式:劝说情景模式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 传达者 沟通 情景
专长性 可靠性 喜爱性 沟通 差异性 恐惧唤起 情景 强化作用 预先警告 分心 信奉 预防注射 人格 信息学习 感情迁移 相符机制 反驳 信息贬损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 态度改变

28 通常传播的模式 情景 噪音 发讯者 讯息 受讯者 回馈

29 三、通过劝说改变态度的研究 1、信息源(传达者,授者): (1)可信性 (2)喜爱性 a、专长性:信源的专长性高则态度改变量大。
b、可靠性:信源是否公正和客观。 c、可信性的持续性:人们忘记信源比忘记信息内容快。 (2)喜爱性 a、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劝说者更容易让人们改变态度。 b、尊重的得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更容易引起态度改变。 c、相似性:与接受者身份相一致的劝说者更能说服接受者。

30 2、沟通(communication) (1)差异:信息和受者原有的信息差异越大,越容易引起态度改变。但超过极限,则态度改变减少。 (2)恐惧唤起: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呈正相关,但具有回返效应(即会返回原先的态度)。 (3)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当授者与受者的观点一致或对问题不熟悉时,单面论证效果好;当两者观点不一致且都对问题熟悉时,而受者也受过良好教育,则双面论证效果优于单面论证。 (4)新颖和重复:创新和熟悉感能有效增加传播效果。

31 禁烟广告:恐怖唤起

32 (1)信奉或承诺:信奉或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接受影响而改变。
3、目标靶(受者,目标受众) (1)信奉或承诺:信奉或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接受影响而改变。 (2)预防注射:已形成的态度若从未接受过相反的意见并有与之交锋的经验,就易于被说服而发生改变;相反则增加了抗变性。 (3)人格因素: a、自尊:低自尊者往往比高自尊者更容易说服。 b、智力:通常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更难以说服。 c、性别差异:女人比男人对外界的影响更敏感,因而态度容易改变。

33 4、环境与情景 (1)强化作用 欢快或愉悦的情景能使说服性信息强化而有积极的影响力。 (2)预先警告 事先透露劝说的的内容会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a、更容易接受, b、增强了防御性 (3)分心 内外的刺激干扰而使受者分散注意力,影响劝说效果。

34 第四节 态度的测查 一、态度量表法 二、投射法 三、行为观察法

35 学生素质高 管理人性化 师资力量雄厚 校园漂亮
一、态度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 1、瑟顿(Stapel)等距量表:从0—11的数字等距得分值,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连续线分布开来。 如请评价江西财经大学的以下品质,分值从+5到-5。 学生素质高 管理人性化 师资力量雄厚 校园漂亮

36 2、利克特型量表 五点量表: 七点量表: 完全赞同 赞同 尚未确定 不赞同 强烈不赞同 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 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 环保离我很远
强烈赞同(5),赞同(4),尚未确定(3),不赞同(2),强烈不赞同(1) 七点量表: 强烈赞同(3),中等赞同(2),轻微赞同(1),尚未确定(0),轻微不赞同(-1),中等不赞同(-2),强烈不赞同(-3) 如表明你对下列关于“环保”议题的态度 完全赞同 赞同 尚未确定 不赞同 强烈不赞同 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 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 环保离我很远 环保对我有好处

37 3、语义分化量表 积极(正面) 7 6 5 4 3 2 1 消极(负面),或 积极3 2 1 0 -1 -2 -3消极 如“节食减肥”是:
积极(正面) 消极(负面),或 积极 消极 如“节食减肥”是: 有益的 —— —— —— —— —— —— —— 无益的 有效的 —— —— —— —— —— —— —— 无效的 正常的 —— —— —— —— —— —— —— 非常的 划算的 —— —— —— —— —— —— —— 划不来

38 二、投射法 1、主题统觉测绘 通过让被试由相同的图片作不同的联想,来反映被试的态度。如右图是常用的测试图片。 2、作业投射法
通过造句练习、命题作文、讲故事了解对象的各种态度。如上一章及本章后面的心理小测验。

39

40 三、行为观察法 1、任务完成法 让被试去完成有关任务,通过后果质量来确定其对这件事的态度。 2、社会距离法
依据人对事物的态度常表现于人与事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而设计的一种推断方法。 (1)量表法 (2)行为观测法

41 想象你站在窗边,突然一块石头砸在窗户的玻璃上。被吓了一跳的你觉得玻璃怎样了?
你的失恋愈合期 想象你站在窗边,突然一块石头砸在窗户的玻璃上。被吓了一跳的你觉得玻璃怎样了? 1、玻璃中间裂了一条线 2、玻璃裂成一片蜘蛛网 3、玻璃全碎了 4、玻璃完好如初

42 1、玻璃中间裂了一条线:你就像这块玻璃一样,看起来满坚强的,但是伤痕却一直存在于你心中,久久不能消褪。对于好强的你来说,哪能够忍受呢?所以你会将伤痛化为报复,让自己活得更好、变漂亮,让他后悔。其实你对他在某些程度上的依赖满重的,这样的你要走出失恋的阴影,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哦! 、玻璃裂成一片蜘蛛网:你失恋后,会不断地想起和他的种种回忆,尤其在你感到寂寞的时候,思绪更是集中在往日的甜蜜之中,很难走出来。不过还好,因为玻璃碎裂的情况越严重,则心里的伤痕复原的越快,所以这样的现象会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不会太久的。但是也得要几个月左右哦!

43 3、玻璃全碎了:你是干脆的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很容易因为一点小小的事物或感觉立刻坠入情网,而当感觉不对了,必须结束恋情时,你也很能够看得开。选这个答案的你是最不令人担心会想不开的。失恋当然使你难过,可能在大哭一场后,又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你只要大约三天时间,就可将伤痕平复了! 、玻璃完好如初:其实不是玻璃没裂,而是你在心里保持它的完整,不希望它破。这样的你失恋后非常不容易走出他的阴影,出了门也尽可能地在路人甲、乙、丙中搜寻和他相似的身影。你要完全走出失恋的伤痕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少一年,甚至更久呢!人是不能一直活在回忆当中的,奉劝你一定要拿出勇气来摆脱它,迎接新的生活,否则下一段更好的恋情可是不会到来的唷!


Download ppt "引题 1、“我喜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 “我最讨厌那些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 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