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苏联冷笑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苏联冷笑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联冷笑话

2 苏联时期莫斯科政府大楼外,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肥皂没有,电池没有,袜子也没有。。。。。。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公民同志,您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要拿手枪把敲你的脑袋了!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察,继续自言自语:看看,连子弹也没有。。。。。。

3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4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5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1917年 生命诞生 1936年 长大成人 1945年 儿孙满堂 1956年 身患重病 1985年 接受手术 1991年
1985年 接受手术 1991年 不治而亡

6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学习任务: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 思路引领 为什么要改革? 怎样改革? 改革的成效如何?

9 内 为什么要改革 外 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的暴露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忽视市场调节、忽视经济客观规律 农、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
两极对峙、美苏争霸,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10 赫鲁晓夫改革 怎样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2 措施: 农业上(重点): 工业上: 义务交售制 收购制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 主权 荒地 玉米 加盟共和国 部门管理体制 物质利益
取消 ,实行 ; 扩大 ; 大规模开垦 ,提倡种植 等等 工业上: 废弃 ,部分权利下放 承认 ,调动 义务交售制 收购制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 主权 荒地 玉米 加盟共和国 部门管理体制 物质利益 生产积极性

13 措施: 小修小补 农业上(重点): 工业上: 半交半售、价格低廉 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国家收购 谁收购? 义务交售制 收购制
取消 ,实行 ; 扩大 ; 大规模开垦 ,提倡种植 等等 工业上: 废弃 ,部分权利下放 承认 ,调动 谁收购? 义务交售制 收购制 生产者仍旧缺乏自主权 农业还是集体化 扩大谁的自主权?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 主权 荒地 玉米 加盟共和国 部门管理体制 物质利益 生产积极性

14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视频

15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16 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7 措施: 工业上(重点): 没有突破 收效甚微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收效甚微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18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9 1、经济措施: 特点: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尝试改变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尝试改变单一公有制
③引进外资,尝试适应经济全球化 问题: ① 忽视斯大林模式绵亘数十年之久的事实,改革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②仍旧把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20 2、政治措施: 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后的结果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21 似乎是“突破”了,但把苏联也“突”得“破”掉了
没有突破 还是没有突破 一改 再改 似乎是“突破”了,但把苏联也“突”得“破”掉了 三改

22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启示 教训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23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24 1.(2010·江苏学业水平检测)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5 2.(2010·南京学业水平检测)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26 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有( )
①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确实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 4.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28 5.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 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 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 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 本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9 6.阅读下列材料: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业入手? (2)导致苏联农业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0 【解析】参考答案: (1)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所以改革的目的在于摆脱困境。 (2)“斯大林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同意,因为他是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但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Download ppt "苏联冷笑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