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2 學習目標 明白移墾社會的形成與特色 了解清領時期三大民變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知道分類械鬥的成因及影響

3 閩粵民偷渡來臺之因 一、清行《渡臺禁令》:欲來臺者,不顧禁令,偷渡來臺。 二、以閩粵為多,其因:  1.山多田少、人口稠密。
 2.臺灣地廣人稀:能提供較多土地與就業機會。  3.離臺不遠:船隻順風航行一天一夜即達。  4.沿海人民多以海謀生:具犯難冒險精神,並熟悉臺灣航路。 三、「臺灣好賺食」、「臺灣錢淹腳目」:加深原鄉民眾外遷動力。

4 渡臺悲歌—偷渡問題 客頭 偷渡來臺者多買通「客頭」(人蛇集團首領),利用私船接駁載運來臺。 餌魚
客頭或因偷渡者多,破船無法負載,遂推人下海。 種芋 為避臺灣海防官兵追捕,令偷渡者自淺灘上岸,結果陷入泥沼。 放生 載運至其他荒島佯稱已至,使其自生自滅。

5 渡臺悲歌—環境問題 一、「黑水溝」:臺灣海峽素有「黑水溝」之稱,船隻遇颱風或觸礁沉沒者不知凡幾。
二、水土不服:面對臺灣不同的自然環境,常有水土不服暴斃之例。 三、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而身亡者亦不少。 四、官吏貪殘侵逼。 五、意義:俗諺「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反映出移民渡臺的艱辛與矛盾心情。

6 渡臺悲歌—社會問題 一、原因:清禁攜眷及習俗不准女人上船等。 二、影響:  1. 男多女少、人口比例失衡。
 2.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  A.閩粵(俗稱唐山)移民的單身男子多娶平埔族婦女為妻,繼承妻家土地,達到拓墾移民目的。   B.為清領時期臺灣婚配關係。  3. 「羅漢腳」:   A.定義:無法成家立業漂泊者。   B.社會亂源:因其無家室、恆產及固定工作,易造成社會動亂及民變、械鬥的發生。

7 唐山過臺灣 渡臺先民以福建省的漳州人、泉州人及廣東省的粵民為主。 圖源出處

8 明清移民人數表(1926年調查,萬位萬人) 福州系 廣東系 安溪 同安 三邑 漳州 汀州 龍岩州 福州 興化 永春 潮州 嘉應州 惠州 44
55 68 132 4 1 2 13 29 15 309 57 336 圖源出處

9 層出不窮的民變 一、原因:  1.清代在臺官吏貪瀆。  2.移墾社會的不穩定結構。  3.會黨勢力強大。
二、定義:民眾抗官事件,即所謂「民變」。 三、民變頻仍:  1.清朝統治臺灣212年,民變約73次。  2.「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四、著名的民變:康熙年間的朱一貴、乾隆年間的林爽文及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

10 清領時期三大民變 事 件 時 間 組織 範 圍 備註 朱一貴 事件 康熙60年 (1721) 養鴨 為業 攻陷臺灣府 控制全臺 首次大規模
閩、客合作 之民變 林爽文 乾隆51年 (1786) 臺中 天地會 全臺除臺灣 府城外 皆被攻陷 規模與影響 最大 戴潮春 同治元年 (1862) 彰化 八卦會 波及 新竹到嘉義 1.歷時最久 2.清以臺勇鎮壓臺民首例

11 朱一貴事件 一、起因:臺灣知府王珍兼任鳳山知縣,欺壓百姓,需索無度,導致民怨四起。
二、經過: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等人於羅漢內門(今高雄縣內門鄉)舉事,自立「中興王」,年號「永和」,曾攻陷臺灣府城。後清派兵平定,朱一貴被捕處死。 四、結果--強化統治:清設置巡臺御史,在臺灣北路增設淡水分府及彰化縣等行政區。

12 鴨母王-朱一貴 朱一貴,原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鄭成功攻克臺灣後,啟開荷蘭人彈藥庫的人。明鄭淪亡(清康熙二十年)後,便隱居於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光興村的鴨母寮), 以養鴨為生。因常疏財仗義,鄉人稱他為「鴨母王」。 圖源出處

13 林爽文事件 一、起因:乾隆47年(1782年),彰化發生漳泉械鬥。彰化知縣嚴辦大里杙(今臺中縣大里市)會黨,官兵查辦中勒索百姓,致民怨四起,眾推林爽文對抗官府。 二、經過:  1.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等人起義,攻下彰化縣城,建年號「順天」,後臺灣南部天地會領袖莊大田率眾響應。  2.隔年,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廣大西部地區。清立即調兵鎮壓,費時一年二個月 三、意義:清領時期規模與影響最大的民變。

14 林爽文事件 描繪乾隆52年福康安為平息林爽文事件渡 海來臺的銅版畫。 圖源出處

15 福康安解諸羅城危圖 描繪清兵擊退包圍諸羅城的林爽文部隊。 圖源出處

16 林爽文事件後清國將領福康安勒碑記錄 乾隆51年 (1786),林爽文於彰化 起事,攻陷諸羅(嘉義)縣及鳳山 縣,乾隆遂調派福康安率兵增援
臺灣,擊敗林爽文,解除諸羅城 之圍。事後以諸羅縣軍民守城義 勇可嘉,特將地名改為嘉義。乾 隆53年(1788年)御製十座滿文、 漢文合壁的紀功碑石與龜座,以 褒揚福康安之戰功。目前九座 置於臺南赤崁樓,第十塊置於 嘉義公園。 圖源出處

17 「義民首」證 清廷發給對抗林 爽文的諸羅縣民 的「義民首」 證,以示獎勵。 圖源出處

18 戴潮春事件 一、背景:戴潮春原在軍中擔文職,後與兄長組八卦會,在地方維護治安。 二、經過:歷時三年。
 1.亂起:同治元年(1862),臺灣兵備道孔昭慈清剿八卦會,戴率眾起事攻下彰化縣城,自稱大元帥、東王,並分封諸王。  2.派兵:同治2年(1863),清派兵來臺,調派新竹林占梅所率鄉勇與霧峰林家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督軍支援。  3.平定:同治3年(1864) ,戴潮春被捕。 三、意義:屬官逼民反案件,為清領時期歷時最久的抗官事件,也是清以臺勇鎮壓臺民之首例。

19 戴潮春香位遺址 位於臺中市北屯區民房內所供奉的戴潮 春香位及其遺址。 圖源出處

20 清領時期之械鬥 一、定義:族群衝突,即所謂「械鬥」事件。 二、情形:在清領臺灣時層出不窮。 三、原因:
 1.經濟因素:大陸移民來臺,同鄉聚居情形普遍,在土地開墾過程中,為爭奪土地、水源,常與他族發生衝突。  2.政治因素:官府對於宗族仇恨、生意紛爭處理不當,遂各自呼朋引伴對抗異己。  3.社會因素:臺灣游民充斥、民眾好鬥樂訟、民間拜盟風氣盛等移民社會特質。

21 分類械鬥的類型 一、初期--省籍別衝突:主因為爭土地、水源。 二、中期--州籍別對立:如福建泉、漳州之爭,原因有傷人及通姦等事。 三、後期:
 1.縣籍別械鬥:如咸豐3年(1853),發生於臺北艋舺之「頂下郊拚」即因口角而致。  2.異姓別之爭:如雲林縣西螺境內之廖、李、鍾三姓械鬥。  3.職業別之爭:如不同樂派的爭鬥,以噶瑪蘭之「西皮」、「福祿」之爭為代表。

22 頂下郊拼 頂下郊拼為發生於 1853年的臺北市分類 械鬥。械鬥當事一為 俗稱頂郊的三邑人, 一則為俗稱下郊或廈 郊的同安人。黑色箭
頭為三邑人進攻方 向,紅色為同安人敗 走方向。 圖源出處

23 械鬥之影響 一、政治上:清無力仲裁,人民漠視法令,造成更多抗官事件。
二、經濟上:雙方往往付出慘重代價、居民劃地自限不容他族、影響交通、阻礙經濟發展。 三、社會上:  1.人民流離失所,失敗者亦大規模遷移。  2.期待居住地不再受害而得以興旺之地名亦紛紛出現,如福興、福隆、廣興、廣福等。  3.官僚士紳調解紛爭、設立公禁約字、禁止恃強凌弱。 四、文化上:  1.發展遲緩、文風不興。  2.建築式樣具特色:如古建築「銃眼」及「隘門」等。

24 芝山巖隘門 芝山巖隘門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為漳泉分類 械鬥之遺蹟。此門為昔日漳州人之防禦工事,使用
當地所產石材建築,石城上設雉堞、有銃孔。原門 有四,以東、西、南、北名之,今存者僅有西門。 圖源出處

25 臺灣早期的有應公廟 有應公不算是神,而是橫死的孤魂野鬼。由於人們恐懼其會危害地方寧靖,便建廟祭祀,稱之為有應公、萬善爺、普渡公等。臺灣的有應公廟大多和當初漢人移民拓墾時的意外事件有關,如橫渡黑水 溝時遭遇狂風巨浪、和原住 民發生衝突、彼此間的分類械鬥等。 圖源出處

26 原漢關係 一、政策:清採取原住民與漢人隔離政策,劃定「土牛線」,嚴禁漢人侵墾。
二、情況:為獲得土地,漢人仍以婚姻、借貸、買墾等方式巧取,或以武力豪奪。 三、影響:  1.生活方式—漢化:漢人移墾下,原住民土地縮減,為求生存,須學習漢語與耕作技術,而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亦漸消失。  3.遷徙生活空間:往東部或內山遷徙。 四、意義:顯示出原漢勢力的明顯消長。

27 社會流動—中國大陸與臺灣之差異 一、方式:透過教育改變身分地位。 二、中國:自唐宋以下,科舉考試為貧寒者改變身分之管道。 三、臺灣:
 1.為後開發地區,經濟成長快,文教發展卻遲緩,故科考不是社會地位上升之唯一管道。  2.清代臺灣社會流動模式:  A.以拓墾或經商致富。  B.接著透過捐納或軍功方式,取得官銜官職成為士紳。 C.循科舉考試正途,取得功名,而成士紳階級。

28 社會地位更易方式--拓墾或經商 一、拓墾經商的目的--經濟獲利:來臺首要目標即為生存與致富,故此為向上社會流動之基礎。 二、社會地位崇高者:
 1.來臺初期:因臺灣地廣人稀,農業墾殖為致富途徑。如「墾戶」、開鑿水圳的「水主」等,多有一定資產,社會地位崇高。  2.隨臺海兩岸貿易發展:從事商業貿易的「行郊」,也因經商致富使社會地位改變。 三、結果:  1.功利主義掛帥:因當時在臺灣無須升官即可發財。  2.導致臺民對科舉功名的追求不積極。

29 社會地位更易方式--捐納或軍功 一、背景:臺灣為移墾社會,游民充斥,族群衝突,海盜騷擾,社會動盪,清廷公權力不彰,移民為保衛家園,多自力救濟,結盟習武。 二、方式:  1.立功換官職:清朝駐臺軍力有限,採「以紳制亂」、「以民制民」,臺人因此多有機會立功換取官職。  2.捐餉募勇:清廷在臺也常號召士紳捐餉募勇,協助平亂,再酬以官職。 三、影響—重文輕武:  1.可因習武而多金,捐餉或招募鄉勇比苦讀科考更容易,同樣可獲官職,社會地位也可改變。  2.臺民遂起重武輕文之風。

30 社會地位更易方式—科舉考試 一、原因:清代臺灣社會隨社會逐漸安定,教育逐漸發展,也藉由科舉提升社會地位。 二、方式:科舉考試:
 1.初期--武舉為主:早期臺灣因文風不盛,文盲充斥,教育設施不甚發達,致科舉中試者不多,即便中試者亦以武科為主,顯示清初臺灣尚武特質。  2.道光年間以後—文舉為主:臺人讀書考試與中「文舉」者日增,循科考模式之社會流動已與中國內地相同。

31 社會流動—總結 一、在清代臺灣社會中,個人可能因其經商致富、勤奮農事或科考功名使社會地位上升。
二、若不幸經商失敗、後代子孫驕奢淫逸或遭遇天災、戰亂,則可能淪為社會下層。 三、故臺灣諺語:「第一代油鹽醬醋、第二代長衫(男子穿的大褂)拖土、第三代當田賣租、第四代賣烘爐賣茶壺、第五代賣某子賣公婆」、「富不過三代」,即為最好的寫照。

32 好站連結 唐山過臺灣http://media.ilc.edu.tw/5y/TC/504/5041.HTM
渡臺悲歌

33 圖源出處 唐山過臺灣 http://www.gtes.ilc.edu.tw/local/course/S-History/1.htm
明清移民人數表 鴨母王朱一貴 林爽文事件 王存立、胡文青,《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 ,一版一刷,頁165。 福康安解諸羅城危圖 清將領福康安勒碑記錄 「義民首」證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年。 戴潮春香位遺址 頂下郊拼 芝山巖隘門 左: 右: 臺灣早期的有應公廟 上: 下:


Download ppt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