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2 第五講 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 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

3 第五講 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 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

4 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 古代目錄中著錄了的書,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找不到了。那么將已經散佚了書籍,重新搜集、整理出來,企圖恢復原書的面貌,或者恢復它的一部分,這便是輯佚。 古代文獻汗牛充棟,其中真偽參半,時代混淆,如果不能辨別清楚,談不上進一步研究整理。張之洞《輶軒語》中說:“一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古代文獻中既有真偽的問題,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散佚問題。那么,對古代文獻的輯佚與辨偽,是對其進行進一步整理研究的必要的知識準備。先輯佚,然后偽與不偽自明,先輯佚,後辨偽。

5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 一、歷代文獻的亡佚 1、先秦兩漢文獻的散佚 2、三國六朝文獻的散佚 3、隋唐文獻的散佚

6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 二、古文獻亡佚的原因 1、 書厄的出現 2、 科技圖書的亡佚 3、 對圖書刻印或者傳抄的人為選擇
1、 書厄的出現 2、 科技圖書的亡佚 3、 對圖書刻印或者傳抄的人為選擇 4、 通行本流傳,其他的版本的亡佚 5、 大部頭書流傳不容易 6、 有些官書不向社會流傳, 只在朝廷中存放,密不示人,一 遇災禍,定亡無疑。

7 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 東漢馬融(79-166)運用輯佚的方法辨識《尚書·泰誓》的真偽。
輯佚方法的基本確立大致是在宋代,其標志在于:其一,鄭樵《通志·校讎略》提出散亡之書可據現存之書的稱引而輯錄復現的思想;其二,正式輯佚成果的出現,包括王應麟《三家詩考》、陳景元《相鶴經》、高似孫《古世本》、 元代陶宗儀《說郛》輯佚猶可稱道,其分類選輯歷朝“士林罕見”的經、史、小說、雜記一千余家,是一部有價值的大型叢書。 明代的輯佚活動主要在嘉靖至明末( ),胡應麟輯《百家異苑》(復佚),後又輯干寶《搜神記》;梅鼎祚( )所輯《古樂苑》52卷、《唐樂苑》(未詳)《歷代文紀》203卷;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00余卷。

8 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 清代是輯佚發展的鼎盛時期。
其中私家輯佚有:王謨輯佚《漢唐地理書鈔》;嚴可均輯佚成果主要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顯明后世;黃奭《黃氏逸書考》等。 官方輯佚在乾隆年間,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書錄入《四庫全書》和登記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今《四庫全書總目》中標明“永樂大典本”的書都是已佚而重新輯出的。這次輯出的佚書中有不少是價值很高久已失傳的名著,如五百二十卷的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一百五十卷的薛居正《五代史》,九十卷的郝經《續後漢書》等。

9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一、佚文獻的認定 1、文佚的認定 2、書佚的認定
①、書佚認定的原則:其一、凡見于前代文獻稱引,而后代書目不著錄者,一般認定書佚;其二、凡見于前代書目著錄的圖書,而后代書目不見著錄者,可基本認定為書佚。 ②、佚書查找的途徑:其一、憑借常用書目;其二、專題、類書書目的應用;其三、據存求佚,根據國內外編制的各種藏書目錄,確定知而未見之書的存佚。 ③、輯本查找的途徑。搞清前人的輯佚成果。孫豈治、陳建華《古籍佚書輯本目錄》收1949前輯佚書。

10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二、搜辑范围和具体搜辑书的确定 时间范围:该书始流行至该书亡逸时的古书。 1、類書、雜鈔 2、古注
3、字書、韵书和音义书 4、史書 5、地志 6、同类型的书

11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三、佚文獻的搜輯 1、佚文檢索的辦法 ①、盲檢法 ②、直檢法 ③、擴展法 ④、機檢法 2、佚文查閱的方法
①、一次定成法 ②、簽注法 ③、索引法

12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四、輯佚的种类 1、編輯性的輯佚 2、輯存性的輯佚 3、輯復性的輯佚 4、輯證性的輯佚 5、輯增性的輯佚
6、輯合性的輯佚 主要为三类: 一、辑亡佚之书; 二、补辑亡佚之篇之部分; 三、为编别集或总集等而辑文;

13 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 一、偽書存在的幾種現象 (1) 有偽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2) 有偽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明代胡應麟將歷代偽書現象歸納為21種) (1) 有偽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2) 有偽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3) 有掇古人之事而偽者; (4) 有挟古人之文而偽者; (5) 有传古人之名而偽者; (6) 有蹈古书之名而偽者; (7) 有惮于自名而偽者; (8) 有耻于自名而偽者; (9) 有袭取于人而偽者; (10) 有假重于人而偽者; (11) 有恶其人,偽以祸之者; (12) 有恶其人,偽以诬之者; (13) 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 (14) 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 (15) 有伪而非伪者; (16) 有非伪而曰伪者; (17) 有非伪而实伪者; (18) 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 (19) 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 (20) 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21) 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

14 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 二、偽書產生的原因 1、 尚古觀念而產生偽書
1、 尚古觀念而產生偽書 《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農,《內經》托名黃帝,《周禮》托名周公。 2、 文獻亡佚而產生偽書 東晉梅賾傳出《古文尚書》,明代范欽刊印《竹書紀年》 3、 政治相爭而產生偽書 唐代牛李黨爭,原提牛僧儒撰《周秦行紀》實為李德裕門人所為。 4、 學術相爭而產生偽書 王肅偽造《孔子家語》 5、 偽署作者而產生偽書 6、 好事妄為而產生偽書 明代豐坊偽造《子貢詩說》 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

15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一、辨偽及其意義 1、 何謂辨偽
1、 何謂辨偽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2、辨別偽書的意義 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梁启超所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举述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的10小类例证,反复说明古籍不辨真伪所造成的研究恶果。前人对古书辨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篡史书。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

16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 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1)朱熹所说:“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真正臆度悬断之者也。”

17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 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2)胡應麟《四部正訛》系統總結辨偽“八法” ①、核之《七略》以觀其源
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2)胡應麟《四部正訛》系統總結辨偽“八法” ①、核之《七略》以觀其源 ②、核之群志以觀其緒 ③、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 ④、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 ⑤、核之文以觀其體 ⑥、核之事以觀其時 ⑦、核之撰者以觀其托 ⑧、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18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 2、 今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①、從目錄文獻入手,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2、 今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①、從目錄文獻入手,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②、從歷史事件入手,考察其發生的時間與作者在世的時間以辨真偽 ③、從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跡和著述等以辨其真偽 ④、從文風語體入手,考察其出現的特定文風、詞語、文體等以辨其真偽 ⑤、從徴引文獻入手,考察其與傳本的異同、時代的前后等以辨真偽 ⑥、從思想內容入手,考察其體現的學術觀點等以辨其真偽

19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 3. 我总结的方法 第一,利用目录学知识考辨,包括: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 3. 我总结的方法 第一,利用目录学知识考辨,包括: 利用先后著录考其流传过程,看所辨书能否纳入该过程; 对比古典目录中所言该书的篇卷版本特征,看所辨书是否吻合; 第二,先从古书中辑出该书,再与所辨书对照。 第三,将所辨书所记史事与所辨书署名作者的卒年和履历对比,看 是否有其不能知的事。作者是否有可能作此书。 第四,所辨书的文体风格、语词语法特征、名物典章词、职官名、 地理名等是否与其时代一致。如与此时代不一致,那与何时代一致。 第五,假定此书为某时某人作,亦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以考辨。

20 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 易:分經、傳兩部分。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最早可能萌芽於殷商之際,惟全部經文當系長期積累的產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傳也稱“十翼”,是儒家後學對易經的各種解釋,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十篇。舊傳孔子作,實不可信。大抵系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作品。 《詩經》選錄了西周初年(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前6世紀)的詩歌。大雅產生於西周,小雅產生於西周末年與東周。周頌約產生於西周前半期,魯頌約產生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商頌約是前八—七世紀宋國的詩。 《詩序》:《毛詩序》的簡稱。現存《詩序》有“大序”、“小序”之分。東漢鄭玄《詩譜》,以“大序”為子夏作,“小序”為子夏、毛公作。宋代以來學者,或據《後漢書·儒林傳》中衛宏作《詩序》之語,認為是衛宏所作。鄭樵、朱熹等對《詩序》的解說也多有辯難。近人黃節認為衛宏所作乃《毛詩序義》。

21 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 書:《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匯編。相傳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范》等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發現《古文尚書》,計四十五篇。這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今文本相同,另外還多出十六篇,是為逸篇。相同的二十九篇孔安國為之作注,逸篇則未作注。新莽時期古文尚書立于學官,魏正始年間,古文尚書刻成三體石經。 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計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國的“傳”,書前還有一篇孔安國的《尚書序》。《孔傳古文尚書》刪除兩漢時傳習的《泰誓》,另換了三篇《泰誓》,今古文《尚書》基本相同的僅剩下二十八篇了。又從一直所傳《堯典》中分出下半《舜典》(開頭加了二十八字),從《皋陶謨》中分出下半為《益稷》,《盤庚》則分出三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這樣《孔傳古文尚書》有三十三篇內容基本同于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另增多了二十五篇,是為“晚書”。(今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即以《孔傳古文尚書》為本。)晚出的二十五篇是:《大禹謨》、《胤征》、《湯誥》、《伊訓》、《咸有一德》、《武成》、《旅獒》、《冏命》、《仲虺之誥》、《蔡仲之命》、《太甲》上中下、《說命》上中下、《微子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泰誓》上中下。都是晚出的偽書,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引用必須慎重對待。 清代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其中屬于“今文尚書”的有:《堯典》(包括《舜典》,但無《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謨》(包括《益稷》)、《禹貢》、《甘誓》(以上為虞夏書)、《湯誓》、《盤庚》上中下、《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以上為商書)、《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篇)、《費誓》、《呂刑》、《文候之命》、《秦誓》(以上為周書)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為三十三篇。每篇的寫成時代各不相同。周初五誥(《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寫成時代最早,《堯典》、《禹貢》、《舜典》等與前五篇比較,為時稍晚,是隨儒家思想的發展陸續寫成然后附加上去的。

22 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 《逸周書》原名《周書》。連序共七十一篇。有人誤認為與《竹書紀年》同時出土,稱為《汲冢周書》。經后代學者考定為先秦古籍,多數為戰國時人擬周代誥誓辭命之作,敘起周文王、周武王,下至春秋后期景王。郭沫若指出確信為周初文字者為《世俘解》、《古殷解》及《商誓解》。其中《世俘解》文字體例與周初甲金文相合。“解”是孔晁加上去的。 司馬遷、鄭康成、許慎、馬融等兩漢學者均引用過,晉代杜預注《左傳》時(當時《竹書紀年》尚未出土),也曾引用該書為據,稱《周書》。另外《束皙傳》和《左傳正義》引王隱《晉書》所載竹書篇目,并未列《逸周書》,劉知幾引此書,亦未見冠以“汲冢”之名。 春秋三傳:現存《春秋》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按照魯國十二個君主的次序,重加整理刪定而成。《公羊》、《榖梁》兩傳各十一卷,其寫定時間均在漢代。

23 《荀子》:該書絕大部分出于荀況之手,荀況(BC307-BC213即秦始皇三十四年),主要活動在BC282-BC238年之間,在齊威王時游學稷下,到齊湣王時一度離開,齊襄王詩他又重回。《荀子》一書,也有部分是由其門人整理,另有一些與典籍中其他篇目相同,不知是什么關系。 《韓非子》:舊稱《韓子》,到唐代改稱《韓非子》。《韓非子》一書,絕大多數出自韓非本人,因為史載他在韓,其說不用而發奮著書之事。有一部分為後學所作,極少部分則為縱橫家說參入。 《管子》:是稷下學者的論文總集。學派不同,主張亦有所不同。從齊國的桓公開始到襄王(BC374-BC265)這一時期稷下學者所作。也有人認為夾雜有部分西漢時期的作品。

24 THE END 下一講:古籍版本源流及版本鑑定


Download ppt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