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曹 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曹 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曹 禺

2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道路 1、少年时代 曹禺于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宦人家。祖籍湖北潜江。本名万家宝。笔名曹禺由繁体的萬字拆解而来。

3 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优裕的,家中颇为有钱,不用为衣食发愁。他父亲所处的地位,使他能经常随父母光顾各种娱乐场所与社交场合。

4 在社交场合,他常常被父亲带进当时民国政府首脑机关的所在地中南海,接触了众多达官显贵。
在娱乐场所,他经常与父母一起出入剧场,欣赏了众多戏剧艺术,如京剧、昆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以及“文明戏”,也欣赏了当时一些著名京剧演员的演出,如谭鑫培、刘鸿声等。 在社交场合,他常常被父亲带进当时民国政府首脑机关的所在地中南海,接触了众多达官显贵。

5 黎元洪于是出了上联:海豹。要曹禺对下联。曹禺思忖片刻答道:水獭。黎元洪连声称赞。
在曹禺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有两件事是颇有意思,也颇能显示曹禺的聪明与机灵的。一件事是,一年的民国国庆日,曹禺的父亲带曹禺参加中南海的游览活动,碰上了当时民国的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见曹禺长得活泼可爱,就想逗一逗曹禺,他问曹禺会不会“对联”,曹禺头一昂“会”! 黎元洪于是出了上联:海豹。要曹禺对下联。曹禺思忖片刻答道:水獭。黎元洪连声称赞。

6 第二件事是,曹禺为黎元洪“圆光”。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黎元洪的统治受到了威胁,当时,段祺瑞要推翻黎元洪,黎元洪急召张勋率“辫子军”入京保驾。张勋入京保驾是假,企图复辟“帝制”是真,所以,张勋很快就与段祺瑞联手了。得知此消息,黎元洪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没有了注意。他的幕僚中有人提出,不妨求求卦,“圆光”。(略)

7 当时黎元洪,就让人将曹禺父子请来了。曹禺一看“光”就说,他看到墙上有千军万马,领头的就是黎大总统,正骑在高头大马上。这一下,“圆”得黎是心花怒放。

8 当然,曹禺的物质生活虽然是优裕的,他也常常享受热闹的时光,但是,他心灵却有一个无法弥合的创伤:他生下仅三天,母亲就去世了。领着他的母亲,是他的后母。这是一次他家的保姆与他的后母吵架后,告诉曹禺的。

9 当曹禺得知自己的这一遭遇后,心中总有抹不去的伤痛,他总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因此,常常喜欢沉思。人生,也许就因为有这一点不完美,有这一个永远不可能弥补的伤痛,而使曹禺奋斗、追求。

10 这是曹禺最富有色彩的时代。其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是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2、青年时代 这是曹禺最富有色彩的时代。其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是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11 一件事是,他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后又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在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后,曹禺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演话剧。不过,此时的曹禺,并不想以话剧为自己的职业,他当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所以,中学毕业后,他报考的是当时天津条件最好的“协和医学院”。结果未能如愿。而进入南开大学。这对曹禺来说,不过是人生的理想与现实未得吻合,从根本上说,还决定不了他的人生之路。

12 真正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的事件,是曹禺在南开中学演话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话剧有着良好修养的老师——张彭春。(曹禺对张彭春有很深的感情,当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问世时,曹禺曾在“序”中写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13 可以说,曹禺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曹禺也许仍只是“万家宝”。是张彭春发现了曹禺的“表演”才能;是张彭春对话剧的渊博知识与纯熟的导演风格吸引了曹禺,使曹禺看到了艺术天地那令人神往的金光。

14 第二件事是,曹禺父亲的逝世。那时,曹禺正上南开大学。在为他父亲办后事前后,曹禺看到世人的“两面嘴脸”:你发达时与你亲近、来往,你遭难时,热脸马上变冷脸。曹禺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批判人性的“恶”,与这一经历分不开。

15 准备过程是“南开中学”与“南开大学”期间。
3、创作时代的来临 这有一个准备过程,还有一个强化过程,最后才是创作的“爆发”期。 准备过程是“南开中学”与“南开大学”期间。

16 强化过程则是在从南开大学经济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此时的曹禺,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开始贪婪地阅读西洋文学名著,尤其是西洋戏剧名著。其中,对他震动最大的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裨特斯、索夫克勒斯)的作品。

17 曹禺被他们作品的真实、崇高、悲壮、美深深地吸引,特别是那具有神奇诱惑力的故事,血缘的关系,天意的报应,命运的残酷……在曹禺看来在那些绝妙的巧合中,都隐藏着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

18 再则是契诃夫。契诃夫那深沉而不外露的风格,彻底地折服了曹禺。契诃夫的《三姐妹》曹禺不知读了多少遍。于是曹禺决定“俯首帖耳地拜契诃夫为师。”
其次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作品描写的复杂变异的人性、精妙的戏剧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浩瀚的想象力等,让曹禺感到了艺术的神奇。 再则是契诃夫。契诃夫那深沉而不外露的风格,彻底地折服了曹禺。契诃夫的《三姐妹》曹禺不知读了多少遍。于是曹禺决定“俯首帖耳地拜契诃夫为师。”

19 还可列出一长串名字:法国的博马舍、莫里哀、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罗曼·罗兰;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英国的王尔德、肖伯纳、高尔斯华馁、斯特林堡等。

20 就在这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强化中,有如地底运行的岩浆一样,曹禺终于积蓄了巨大的能量,这能量冲开岩壳,喷薄而出了。
此时的曹禺,也开始品尝恋爱的“甜酒”,漂亮而修养极好的才女郑秀,闯进了曹禺的生活。这无疑是人生创造的一种“酵母”,它极为有效地催化了青年曹禺的创造激情。 就在这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强化中,有如地底运行的岩浆一样,曹禺终于积蓄了巨大的能量,这能量冲开岩壳,喷薄而出了。

21 1933年,曹禺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多幕戏剧《雷雨》,并得以在巴金主编的杂志上全文刊载。而这一年,曹禺才23岁。

22 之后,曹禺一发而不可收,但又屡发屡收:每创作一部都有自己新的追求和特色。他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6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0年)、《家》(1942年)、《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等彪炳中国戏剧史的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1954年)、《王昭君》(1978年)。

23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概论 1、“曹禺现象”思考
在中外文学史上,绝大多数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创作的收获也往往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天真到成熟的历程。(举例)

24 曹禺却似乎是一个例外。他初登文坛就震动了文坛,而且就塑造了自己——并且是天才地、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雷雨》的问世,使他一夜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成为了文坛巨子、戏剧大师。

25 《雷雨》的问世及《雷雨》的巨大价值,也就构成了神秘的“曹禺现象”。这个现象的特征是:他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创作的初期就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26 曹禺,简直让人不可捉摸,他是一个“鬼才”。我们知道,天才是有“天分”的人才,我们可以从“天分”入手解释他;怪才是有特殊智慧的人才,我们可以从“特殊智慧”方面研究他;伟才是对人类社会、思想、艺术的发展有举足轻重贡献的人才,我们可以从功绩上理解他。惟有“鬼才”是不可捉摸的,也是不好解释的。

27 随着曹禺创作历程的展开,这种“曹禺现象”愈加显得突出,也“似乎”更不可捉摸了,这个现象简直就形成了一种悖论:天真的时代,却创作出了无比深邃、成熟的杰作;而成熟的生命段,却反而时时流露出幼稚的倾向;不刻意追求艺术女神,却获得了艺术女神最真诚和热情的青睐,登上了艺术的高峰,而潜心构造艺术的世界时,却反而未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28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规律可扑捉呢?冥冥中究竟有什么力量在左右呢?
同时,在“曹禺现象”中,还有一个特点:写新生活不免生硬,写旧生活却得心应手;歌颂光明常不免浅露,批判黑暗往往入木三分。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规律可扑捉呢?冥冥中究竟有什么力量在左右呢?

29 2、曹禺话剧的历史地位 这可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从“纵向”上看,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开始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话剧从五四发展到曹禺话剧作品的问世,走过了从“萌芽”、“草创”、初步形成到成熟的过程,而曹禺的话剧,就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30 从横向上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中国话剧创作丰收的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好几位优秀的话剧大师,他们用自己的颇为丰富的创作,显示了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的繁荣景象。而在众多的作品中,从艺术成就来看,没有谁超过曹禺。也就是说,曹禺的话剧创作,是这一时期话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

31 结论:曹禺的话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彻底成熟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这个水平说明,从国外引进的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在中国文坛安家落户,并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32 A、充分个性化的戏剧人物。 具体说来,作为“成熟”的标志是:
如,蘩漪、周朴园、四凤、周萍、陈白露、仇虎、金子,以及《北京人》中一系列人物。他们都有丰富、迷人、深刻的个性内涵,或善,或恶,或虚伪,或强悍,或忧郁,或病态,或复杂,或单纯……无一不是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同时,在这些充分个性化的人物身上,又包蕴了广博、深厚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内容。

33 B、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戏剧结构的紧凑、完美,无懈可击;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与戏剧化,登峰造极。如在《雷雨》,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句生硬的台词。每句话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如,蘩漪的台词,四凤的台词等。

34 3、曹禺与欧美戏剧 在曹禺创作《雷雨》之前,他就阅读了大量西洋的戏剧作品。随着他创作历程的展开,他更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大量地吸取外国戏剧,尤其是欧美戏剧的营养。

35 无论是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还是浪漫主义巨头的作品,不管是古代大师的作品,还是“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他都虔诚地拜读过。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文艺复兴的泰斗莎士比亚的作品;17、18世纪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还有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斯特林堡、霍普特曼、梅特林克等等。 他自己的创作也直接受到了这些人的影响。

36 (1)希腊悲剧的启示 这种启示最突出的内容是“命运悲剧”。希腊悲剧作家,尤其是欧里庀得斯,对妇女问题、两性关系和家庭问题的注重和描写,如《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等悲剧,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就是曹禺构思《雷雨》的契机。

37 而欧里庀得斯戏剧中所表现的对男子不道德行为的抨击,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则构成了曹禺审视人物的角度。(注意:曹禺接受的不是“命运观点”,而是“命运悲剧”。对于命运,他不是从哲学或一般学理上来接受的,而是从美学上作为一种艺术接受的。即认为“命运悲剧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无形中接受了其影响”。)

38 (2)莎士比亚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复杂性。如《原野》中仇虎的性格,就使人想起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理查三世》里的理查三世。甚至仇虎的一些台词,也与这些人物的台词相似。

39 如,仇虎杀了焦大星后说自己手上的血“洗也洗不干净”,就颇似麦克白夫人的“这一双手再也洗不干净了”。仇虎在第三幕中声嘶力竭地喊出:“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与理查三世垂死挣扎地叫喊:我拿“一个王国换一匹马”何其相似。等等。

40 其次,用诗来负载浓郁的戏剧情愫。即“诗体化的戏剧”。曹禺根据巴金的《家》改编的同名话剧是最典型的例子。《家》的那种诗情画意,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分相似。

41 再则,多线索交叉发展的情节安排。如《雷雨》的“回顾式”的结构,与莎士比亚戏剧常用的结构就颇为相似。

42 还有,运用自然界的现象作为象征,并把这种象征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之一,如《李尔王》,就用暴风雨来象征残酷的现实社会和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曹禺的《雷雨》也如此来处理“象征”。

43 (3)易卜生的恩惠 如曹禺的《雷雨》与易卜生的《群鬼》,不仅结构相似,而且在人物形象、取材类型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两个剧都是通过“家庭悲剧”,“来鞭挞所谓的‘模范人物’,揭露社会的悲剧,从而显示了对旧社会强烈的反抗精神”。

44 (4)契诃夫的引导 曹禺在许多戏剧大师中最折服的是契诃夫。曹禺戏剧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从《雷雨》出发,经过《日出》到《北京人》。这一过程显示了曹禺在戏剧创作中,由对生活“太像戏”的处理和反映,进到对生活内部的不露痕迹的深入开掘;由不经意到经意,再从经意到不经意的发展过程。

45 而这个过程及过程中风格由“经意”到“不经意”,都与契诃夫发引导分不开。契诃夫那深沉而不外露的风格,彻底地折服了曹禺。契诃夫的《三姐妹》曹禺不知读了多少遍。于是曹禺决定“俯首帖耳地拜契诃夫为师。”

46 (5)奥尼尔的诱惑 奥尼尔是美国第一流的戏剧家。他对曹禺的影响有多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曹禺的《原野》与奥尼尔的《琼斯皇帝》。曹禺在《原野·附记》中曾说,《原野》“采用奥尼尔在《琼斯皇帝》中所用的”许多东西。如“象征”手法,原始的情绪,神秘的气氛(森林里仇虎与金子逃跑时,走来走去,总走不出去,而且总是又回到原处)等。

47 曹禺之所以对奥尼尔感兴趣,是因为奥尼尔表现主义的戏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显示了表现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幻觉、下意识、荒诞等)的优势。

48 身处20世纪30年代的曹禺,在广泛接受外国戏剧影响的时候,奥尼尔戏剧的这些优势,也自然吸引了曹禺,曹禺也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借鉴了奥尼尔戏剧创作的经验。所以说,奥尼尔对曹禺是一种“诱惑”,而不像契诃夫使曹禺“折服”,也不像莎士比亚让曹禺敬仰。(完)

49 第三节 《雷雨》 1、情节简介 《雷雨》最精彩的是情节,最值得分析的是情节,而最不容易分析的也是情节。

50 这是因为,组成情节的事件是那么复杂,又是那么扣人心弦,加上浓郁的诗情和几分的“神秘”,使这轻捷有如一座宏伟、深邃的艺术宝殿,令人神往,吸引人去探险、去领略,但又一时不知从那入门。这座宝殿,仿佛非人工所为,而是鬼斧神工的杰作。

51 《雷雨》一共写了八个人物:周朴园、蘩漪、四凤、侍萍、周萍、周冲、鲁贵、鲁大海。
《雷雨》的情节是怎样的呢?几句话是不清楚。要解开“情节之谜”,首先就要解开人物之间的关系之谜。 《雷雨》一共写了八个人物:周朴园、蘩漪、四凤、侍萍、周萍、周冲、鲁贵、鲁大海。

52 这八个人物缠成了一张剪不开的网。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或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这张网,谁也不能没有谁,谁都只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才有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简介八个人的复杂关系,其复杂性在于“血缘”。)

53 周朴园 侍 萍 蘩 漪 四 凤 周 萍 鲁 贵 周 冲 鲁大海

54 情节就由这八个人不可解开的宿怨、旧情、新喜、老帐编制而成(简介这八个人的新仇、旧恨、宿怨、旧情)
就因为这八个人存在如此复杂的关系,那么,矛盾与冲突就不可避免。而这矛盾与冲突也就“自然”地、天衣无缝地构成了情节的内容与形式。 情节从四凤的妈侍萍将要来到周公馆开始……

55 2、人物形象 《雷雨》中的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和相应的人格意志。这里分析一下四个人物:蘩漪、周朴园、周萍、鲁贵。 (1)蘩漪 我之所以首先介绍和分析这个人物,是因为三个原因:

56 第一、这个形象是曹禺创作《雷雨》时首先想到的人物。曹禺曾经说过,他创作《雷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匡正什么、批判什么,那时,吸引他的只是几个人物,特别是那个“冷艳”女性“蘩漪”。正是这个人物,使曹禺有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而开始了《雷雨》这个剧本的创作。可见,蘩漪是左右曹禺创作动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57 第二、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从全剧矛盾的出现、发展、结束的过程看,蘩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她本人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是全剧各种矛盾的“操纵者”,也是全剧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58 是蘩漪把侍萍招到了周公馆,引出了全剧最尖锐的矛盾冲突,让侍萍这颗“愤怒的炸弹”轰开了周公馆这座表面富丽堂皇,内部却肮脏卑污的人间地狱;是她(蘩漪)关住了四凤家的窗户,使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被侍萍(四凤的妈)发现了,从而进一步激化了戏剧中完全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不可避免性在于:

59 四凤与周萍原来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种关系,四凤、周萍都不知道,唯有侍萍清楚,当侍萍发现四凤与周萍在相爱后,悲剧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无论是从旧道德,还是从新道德出发,四凤与周萍的所有情感,都不可能在“爱情”、“婚姻”的渠道中顺畅流淌,更何况,四凤还是一个纯洁的姑娘,一旦她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后,她是绝对不可能再活下去的。

60 蘩漪关窗户的这一举动,既符合蘩漪的性格,也切合她彼时、彼地的心情——让四凤与周萍的关系暴露。而她关上了窗户,无异于给全剧悲剧的发生点燃了导火索。

61 最后,当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又是她(蘩漪)叫起了周朴园,阻止了四凤与周萍的出走,由此打乱了本可平静结束的局面,使悲剧来了一个大爆发:周萍、四凤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双双身亡,周冲因为去拉触电的四凤而身亡,蘩漪自己也因复仇的惨状而发疯 ……悲剧,终于在蘩漪的操纵下爆发了。所以,她是全剧中最重要的人物。

62 第三、她也是全剧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她的性格丰富而复杂,她的形象让人着迷而又让人害怕。她的言行举止让人同情,又让人不可思议。她具有女性的本能和特有的热情,又具有强者的反抗精神和冲击的勇气。她是一个活生生的“新旧并存,矛盾集于一身”的女人。

63 她性格的突出特征是: 无所顾忌的反抗; 含而难露的热情; 出于本能的自私。

64 她性格的这三种特点,在两组关系中体现得最为分明。
一组是她(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 一组是她(蘩漪)与周萍的关系。

65 蘩漪与周朴园直接的矛盾冲突一共四次,蘩漪的“无所顾忌的反抗”性格,就在这四次冲突中,得到了逐步的显现。

66 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在这次冲突中,蘩漪的反抗性格虽然也得到了表现,但其反抗,主要是抵御与招架,属于消极“防守的性质”。她最后还是“喝了”。

67 第二次冲突,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此时蘩漪开始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出现。不过,这次冲突中,周朴园仍处于优势地位,蘩漪仍处于防守地位,但已经不是消极防守的“守势”了。

68 到第三次冲突,即蘩漪从四凤家回来后,遇到了周朴园,此时“优势”已经转到了蘩漪方面,蘩漪已经从防御者的地位,转变到了“进攻者”的地位。

69 总结:在这四次冲突中,蘩漪的反抗经历了四个阶段:由防守者到挑战者,到进攻者,到审判者。四个阶段一个比一个阶段更有力地揭示了蘩漪的“雷雨性格”。

70 蘩漪“含而难露的热情与出于本能的自私”的性格特征,则在与周萍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71 在与周萍的关系中,蘩漪那几乎被窒息了的生命的火焰重新蓬蓬地燃烧起来了,她那干枯了的感情的河流重新翻起了波浪。她不顾自己的身份(后母)与周萍相好、偷情,此时的她就像一团火,一团浇不熄的火,自己照亮了自己已经被埋葬了青春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蘩漪与周萍的关系淙皇畸形的,但蘩漪的生命却是闪亮。

72 因为,她(蘩漪)本来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憧憬、有慧心的女人。而在这像地狱一样的周公馆,她却被剥夺了这一切,所以,她只能以如此的方式,在“阴沟”里展开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的错不在她,而在制造她的痛苦的那个环境。她不过是在发泄一个女人的本能。从这方面看,她是让人同情的,是可爱的,是光彩照人的。

73 但她对周萍又是绝对自私的。她希望周萍能永远属于她,一旦她发现自己不可能再得到周萍时,她就破坏一切(关闭四凤家的窗户就是其心理的反映。)

74 在这些行动中,她的确是自私的,但我们同样应当理解她、原谅她,她的这些行动,只不过是她一个女人,在自己唯一一点可怜的希望破灭后产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从本质上说,她也是一个罪恶制度的“牺牲品”。

75 这是一个封建资本家的典型。如果说,蘩漪是全剧悲剧的操纵者,那么,周朴园则是全剧所有悲剧的制造者。
那么谁是这个罪恶制度的代表呢?——周朴园。 (2)周朴园 这是一个封建资本家的典型。如果说,蘩漪是全剧悲剧的操纵者,那么,周朴园则是全剧所有悲剧的制造者。

76 是他,引诱了侍萍,又逼走了侍萍,从而种下了悲剧的种子。(这一点,《雷雨》中写得很清楚。整个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就是从侍萍将要来到周公馆开始的,而周朴园抛弃侍萍,又使四凤与周萍在不知道相互真正身份的情况下相爱,而在真相大白后双双死亡。)

77 是他,欺骗了蘩漪,又折磨蘩漪的感情,摧残她女人的本性,“逼”蘩漪按他周朴园的意志行事,从而酿成了蘩漪与他的直接矛盾,也促成了蘩漪与周萍不正常的关系,这一切,无疑为悲剧的发生制造了一个天然的操纵者(正是周朴园“逼迫”蘩漪,才使蘩漪反抗,并不惜毁灭一切。)

78 是他的意志扭曲了人性,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是他的专制、冷酷造成了周公馆那地狱般的环境; 是他的意志扭曲了人性,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至于淹死民工、镇压工人罢工等,更是他直接制造的罪恶。

79 他的性格特征是:专横、伪善。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他作为一个封建资本家的本质。
总之,千丝万缕,没根悲剧的神经,都与这个专制的魔王联系着。因此,他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这个戏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的性格特征是:专横、伪善。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他作为一个封建资本家的本质。

80 专横表现在对蘩漪、周萍、周冲的态度上; 伪善则表现在对侍萍的态度上。应当注意的是,在侍萍未出现之前,他是“善”的。他将侍萍当年的照片30年如一日地放在醒目的地方,并常常用来教育周萍,他30年如一日地将当年侍萍生活的环境和习惯都保留着,这一切都不能说是“假”的,其中是有真情的。

81 他的伪善,是在30年后侍萍出现在他面前后。他对侍萍曾不乏真情,但这种真情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自己的利益未受到侍萍威胁的时候,他的情感是不乏真意的,但当侍萍30年后又出现在面前,直接威胁到了他的利益时,他就露出了“伪”的面目。

82 周朴园的性格不像蘩漪那么复杂,他性格质的规定性较为明确,但他的性格却不缺乏蕴涵。如果说,蘩漪的性格是“丰富”的,那么,周朴园的性格则是“深刻”的,深刻地显示了中国封建资本家的本质。

83 (3)周萍 周萍是《雷雨》中性格最复杂的一个人物。曹禺在《雷雨·序》中曾经指出:“他(周萍)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 如何理解曹禺对周萍所下的这一判语呢?

84 第一种关系的“乱伦”周萍是知道的,在知道的情况下还“乱伦”,在知道的情况下还“乱伦”,这无论从旧道德还是新道德出发,都是让人不能原谅的。
首先看“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周萍的主要行为就是与两个女人的关系:一个是与蘩漪的关系,一个是与四凤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乱伦”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的“乱伦”周萍是知道的,在知道的情况下还“乱伦”,在知道的情况下还“乱伦”,这无论从旧道德还是新道德出发,都是让人不能原谅的。

85 第二种关系的“乱伦”,尽管在最初和中间,周萍都不可能意识到,但当最后真相大白后,这种“乱伦”的关系就使观众从心底产生一种厌恶。所以周萍的这些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

86 其次,周萍的“性格又是复杂的”。复杂性在于:
A、他的性格是矛盾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蘩漪的态度上。 一方面,周萍对蘩漪的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畸形”反抗,是对周朴园专横、冷酷统治的憎恨。另一方面,周萍对蘩漪的离异,又表现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妥协和对周朴园的屈服。

87 当然,他的“妥协”与“屈服”并没有走到像周朴园一样,自觉维护封建秩序和封建道德的地步。同样,他对蘩漪的爱,所表现出的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抗,以及对周朴园的憎恨,也没有达到清醒、自觉、理智的程度。不仅如此,这种矛盾的性格,还呈现出向封建制度维护者的角色继续迈进的趋向,这表现在他对四凤的爱情上。

88 周萍对四凤的爱,从主观上讲,是因为周萍为了摆脱蘩漪的“爱”,为了使自己能在蘩漪与周朴园的双重压力下,暂时找一个避风港休息一下疲惫的身心。但从客观上讲,这种“爱”,又无疑是周萍对封建伦理道德妥协的产物,是对周朴园压迫退却的产物。

89 因为,“爱”一个下人,既不“乱伦”,不违背传统的道德(尽管事实上是乱伦的,并且是更可怕的乱伦),又不违背周朴园的意志。这种行为和如此的指导思想(对“爱”的自私的考虑),已决定了周萍有可能(不是已经)成为第二个周朴园。周萍对四凤的“爱”如果不是情势的变化,不是由于最后的真相大白,30年前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就有可能重演。这正是周萍性格的矛盾性所表现出的性格的复杂性。

90 B、周萍复杂性格的第二个方面是他的软弱性和动摇性。
这是由性格的矛盾性派生出来的。正因为他对蘩漪的“爱”是矛盾的,又正因为他对四凤的“爱”处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中,所以,也就决定了他对两个女人的“爱”都不可能坚定,而只能是“动摇”。同样,也决定了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对周朴园的憎恨,不可能“坚决”,而只能是软弱的。

91 (4)鲁贵 这是一个小市民的典型。他的特征是:没有特操,不相信任何道德准则;他当面恭奉主人(如周朴园、蘩漪),但背后又诅咒他们,他专门注视着社会的丑恶(如常提周家“闹鬼”的事,表现出对周萍与蘩漪乱伦关系的注意),但从不想消灭它们,而是想以此为资本来要挟蘩漪,以使自己做奴仆的地位能维持下去。

92 他没有什么社会理想,一生只追逐蝇头小利,并为此不惜出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儿女。
(如,当他得知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后,不仅不阻拦,反而想乘机多向女儿四凤捞点钱。)他厚颜无耻,卑琐庸俗,为了捞钱,他不惜在自己女儿身上打坏主意,竭力把四凤带到周公馆做事,后来又和侍萍争夺四凤。

93 当他被周家解雇后,又极力向太太蘩漪疏通,用“闹鬼”一事暗示蘩漪,以使自己和女儿四凤能重新回周家去干活。他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鄙视的“小市民”。严格讲,“他不属于任何阶级,他也并不自觉地维护任何阶级的利益,但又以自己的卑劣和庸俗而成为所有邪恶势力的社会支柱。”他的行为、心理,在客观上“对于周朴园是一个无形的支持”(王富仁的观点。)

94 本剧的主题就是对专制势力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对各类不幸人的同情。
3、悲剧性的主题 本剧的主题就是对专制势力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对各类不幸人的同情。

95 主题的揭露和同情都是通过“悲剧”来表现的。其悲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命运悲剧;一是社会悲剧。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社会悲剧是主题的性质和内容,“命运悲剧”则是主题得以显现的形式。作者曹禺通过震撼人心的“命运悲剧”揭示了深刻、尖锐的“社会悲剧”,从而使戏剧的主题在命运悲剧中酝酿,而在社会悲剧中升华。

96 (思考: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创作动机与作品效果的关系问题。曹禺在谈《雷雨》的创作时说,起初,他并未想要匡正什么、批判什么,只是几个人物的命运和神秘的血缘纠葛吸引了他,他创作了《雷雨》。学术界有人就根据此说认为,《雷雨》的局限就在于它专注于“命运悲剧”。)

97 4、杰出的艺术成就 (1)清晰、严谨而又错综完美的情节结构 全剧的各种矛盾冲突错综而明确,各幕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发展、高潮也十分清晰、严谨。

98 全剧以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周朴园、蘩漪的一次次交锋为情节发展的动力,一步步将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同时,又以中心情节为纽带,每一幕形成矛盾冲突发展的阶段性高潮,从而使整个戏剧的情节发展,逻辑严谨,线索清楚,结构层次清楚而统一。

99 第一幕着力揭示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其高潮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其中又天衣无缝地穿插了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四凤与周萍的关系。
第二幕以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一方面深化周朴园与蘩漪矛盾的性质:专制与民主的矛盾,另一方面,揭示周朴园与下层人尖锐的矛盾,其高潮是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其间又穿插着鲁大海(实际代表工人)与周朴园的矛盾。

100 第三幕着重揭示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冲突,高潮是“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被侍萍发现”。其间又穿插着以鲁贵为代表的小市民与以侍萍为代表的善良、正直的下层人之间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照应着下层人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 第四幕是四种主要矛盾的大汇合: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蘩漪与周萍的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来了一个总爆发,总解决。

101 全剧真正做到了内容丰富,线索复杂,而情节发展却条理清楚,内在逻辑严谨周密,无可挑剔。
同时,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西欧古典主义时代的戏剧规则——三一律的结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不到24小时)、确定的地点(主要是周公馆的客厅),让故事情节充分展开,使结构显得既紧凑、严密,又完整、美妙。

102 (2)情节真正成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情节发展的每一步既由人物各自的性格所决定,又被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展示所丰富。如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这一情节的发展,既由周朴园的专横与蘩漪的反抗性格所决定,又通过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一步步揭示周朴园的专横性格和蘩漪的反抗性格,而他们性格的逐步展示,又进一步推动和丰富了情节。其他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也是如此。

103 (3)漂亮的戏剧语言 A、极富戏剧动作、极为传神、也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如,第一幕蘩漪向四凤打听“周萍这几天的行踪”。作为主人,她本可以直接问四凤,但作为与周萍有特殊关系的情人,她又不便直问,更何况,四凤与周萍又是一种特殊关系,但作为想念情人的人,她又不能不问。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段……

104 同样,四凤在回答时,也因身份的复杂、性格的天真,而如此回答……
对话到这里,蘩漪似乎不经意说了一句“这几天怎么没见大少爷?” 同样,四凤在回答时,也因身份的复杂、性格的天真,而如此回答……

105 还有第二幕,当周萍唆使手下对鲁大海大打出手时,侍萍心痛得大哭起来,母亲的天性使她一时竟忘了冷酷的现实对她的束缚,她走到周萍面前抽咽着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孩子?”她已经30年未见过亲生儿子周萍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情不自禁叫出了“萍”,可马上又醒悟过来。作为母亲的辛酸,此时也许没有其它语言能够表达得这样传神、真切。

106 D、绝妙的细节设置。如“电线”的设置;周朴园衬衣上“梅花”的设置;蘩漪“关闭四凤家窗户”的设置等等。
B、充满诗意的叙述语言。如蘩漪出场时的介绍语。 C、精巧的象征手法。 D、绝妙的细节设置。如“电线”的设置;周朴园衬衣上“梅花”的设置;蘩漪“关闭四凤家窗户”的设置等等。

107 第四节 《日出》与《原野》 1、《日出》 这是曹禺第二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与《雷雨》,它概括的生活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复杂。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明朗、清晰、单纯得多。

108 从艺术成就看,该剧保持了《雷雨》的特有意味: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忠实表露。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雷雨》紧凑、绵密,矛盾冲突虽不乏紧张性,但不像《雷雨》那样激烈。这是曹禺用另一种手笔创作的另一种风格的戏剧。

109 2、《原野》 (1)基本内容 这是一部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成的关于农民向地主阶级复仇的戏剧。
故事的背景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农村是谁有枪,谁就是霸王。农民处在处在万分黑暗、痛苦,想反抗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状况下。

110 戏剧开场时,被地主焦阎王逼得家破人亡的仇虎,从牢狱中逃了出来,到焦家报仇来了。可是,此时,罪魁祸首焦阎王已经死了,仇虎昔日的恋人花金子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仇虎的复仇转向了焦阎王之妻与焦家的其他人。焦阎王之妻在企图杀死仇虎时,因眼瞎,不幸用铁棒打死了自己的孙子。于是神经错乱。仇虎杀死了焦大星后,与金子双双逃跑,但逃进森林后却迷了路,怎么也转不出去,最后自己也因神经紧张、错乱而自尽。

111 他的基本性格是:“冷酷而正直,强悍而善良,粗率卤莽而又恩仇必报。”作者通过两组冲突揭示了仇虎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2)人物形象 A、仇虎 他的基本性格是:“冷酷而正直,强悍而善良,粗率卤莽而又恩仇必报。”作者通过两组冲突揭示了仇虎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112 一组是外部冲突:仇虎为复仇而与焦阎王之妻的矛盾冲突;一组是内部冲突:仇虎杀人(复仇)前后的心理矛盾、恐惧和自责。外部冲突表现了仇虎冷酷、强悍、粗率、卤莽,有仇必报的性格;内部冲突则表现了他正直、善良,有恩必报的性格特征。 (因焦家与他有深仇,他要报仇;而死的焦大星及焦大星的儿子又是无辜的,所以,仇虎又心中自责,这种自责,正反映了他善良的一面。)

113 过去学术界不太注意这个形象。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这个形象,其肯定者居多。有的甚至评价很高。
B、金子 过去学术界不太注意这个形象。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这个形象,其肯定者居多。有的甚至评价很高。 有人认为,金子“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普通农村妇女反抗地主斗争的英雄典型,也是《原野》现实主义精神的突出成就”。

114 剧作通过描绘她对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对焦阎王一家的特殊反抗方式以及她与仇虎悲欢离合的遭遇,生动刻画了她“婉娈、多情、泼野奔放、热烈执着、刚强不屈的性格。”还表现了她在仇虎复仇斗争的启示下,从斗争中由不觉悟到觉悟,不自觉到自觉地参加反抗斗争的全过程,展示了她多侧面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115 还有人盛赞金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样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小媳妇’”,“她像‘万花筒’那样绚丽多彩:俏丽而泼辣,妩媚而又刚烈,同时又不失温柔和纯真;而且各种色彩又显得这样鲜明和强烈:她媚,能媚得人魂飞,泼能泼得人心跳,刚烈像一团火,纯真像一块金,她是一杯浓烈的酒,一丛艳丽的野玫瑰,山涧里流过的一道清泉。”

116 “她有嘉尔曼的气质,夏龙巴的倔强,安娜的执着和勇敢,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着同样不可捉摸的迷人魅力……”总之,她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旧中国20年代的小媳妇。”
这些评价,将所有的赞美(古今中外的)都献给了她——一个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117 《原野》中写的人和事,包括景物,都具有诡秘、奇谲的气氛。
(3)特殊的艺术气氛 《原野》中写的人和事,包括景物,都具有诡秘、奇谲的气氛。 仇虎的性格是奇异的,形象也是奇异的。他“头发像乱麻,硕大无比的怪脸,眉毛垂下来,眼烧着仇恨的火。右腿打成瘸跛,背凸起仿佛藏着一个小包袱”。就是在这样丑陋的身躯中,隐伏着一颗仇恨和残酷环境挤压变形的复仇的心。

118 还有金子。“眉头藏着泼野”,“一对明亮的黑眼睛里蓄满着魅惑和强悍”。
那个瞎了眼睛的焦阎王之妻也让人感到诡秘。她“失去眸子”的眼里,不知藏匿着些什么神秘的心思,“敏锐的耳朵四面八方地谛听着”。 还有金子。“眉头藏着泼野”,“一对明亮的黑眼睛里蓄满着魅惑和强悍”。

119 再加上舞台上不多见的人物白傻子的穿插和黑沉幽暗的场景渲染,《原野》全剧都透着阴森和恐怖。
这既是具体戏剧情境的需要,也是作者的一种有意的追求:既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融合了大量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法。《原野》是曹禺在戏剧创作上探索的新尝试。

120 思考: 1、曹禺现象 2、《雷雨》与外国戏剧的关系


Download ppt "曹 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