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製作:李柏翰

2 ◎聚落的型態 (集村) (散村) 定義 全村居民聚集在一起 鄉民零星散居於廣大鄉野 影響因素 地形 平原廣大、耕地遼闊,如嘉南平原、黃淮平原
少開敞之地,如丘陵、山地,如新竹、苗栗的丘陵地 水源 乾燥地區水源集中地,如河西走廊、新疆綠洲 水源取得容易區, 如蘭陽平原

3 聚落—集村

4 聚落—散村

5 (集村) (散村) 影響因素 安全 safety 治安欠佳之地, 如早期嘉南平原的漢人聚落 治安良好區, 如北美中部平原 農耕 制度 團體耕作制, 如鄭成功的王田制、西北歐敞田制、蘇俄集體農場 自由耕作制, 如西北歐圈田制 社會 組織 部落社會、中國的氏族社會, 如張家口、周家店

6 (集村) (散村) 優點 可以守望相助,社交活動多,富人情味。 學校、道路等公共設施較完善。 接近田地,耕作方便。 門戶獨立,互不干擾。
缺點 住家距田地較遠,耕作不便。 家屋密集,居民易生摩擦。 上學和購物較不方便。 急難時不易守望相助。

7 一、都市化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1.都市的特徵:都市是人口高密度群居的地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特徵如下:
(1)都市一般出現在地點、位置條件佳的地方,因有利於工商業的興起與發展。

8 (2)都市的產業密集,人口密度高,人口數量大。
(3)都市居民主要從事非農業活動。 (4)都市通常成為周圍地區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土地使用密度高,房舍聚集,公共設施規模較大。 (5)都市通常是最早接受新資訊,改變人類生活型態的核心地區,更是引導人類歷史發展的創新中心。

9 2.都市化的定義 (1)「都市化」的定義:指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人口由鄉村為主導轉變成以都市為主導過程.。
(2)「都市化歷程」:是一個「人口向都市移動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都市地區因經濟發展所引起的人口分布改變之過程」。 (3)「都市化」與「都市成長」

10 項目 定義 說明 都市化 都市人口增加率>全國總人口增加率 表示有部分的都市人口來自於鄉村(社會增加),而不只是都市內部人口的自然增加。 都市 成長 都市人口增加率≦全國總人口增加率 表示沒有太多的人口移入都市,此時都市的人口增加現象,主要是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的自然成長所造成。

11 3.工業化與都市化: 都市化和工業化息息相關 因工業興起,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產生吸引人口的拉力。 都市
(1)工業化對都市與鄉村的影響: 都市 因工業興起,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產生吸引人口的拉力。 鄉村 因農業機械化,農村勞力需求減少產生使人口移出的推力,引起鄉村人口向都市移動。

12 (2)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都市化歷程 項目 都市化的起始時間 說明 舉例 已開發國家 19世紀中葉之後
隨著都市工業的成長,致使鄉村人口大量向都市遷移。 瑞士 開發中國家 20世紀中葉之後 都市化現象雖較遲發生,但發展更為快速,主要原因如下: 鄉村人口大量湧入都市。 開發中國家的都市人口成長除了鄉城移民之外,還有都市中快速上升的自然增加率。 哥斯大黎加

13 都市化發展具有階段性,且與產業演變密切相關。以瑞典為例作說明,如下

14 階段 都市化發展的說明 第一階段 是工業發展之前的階段,屬傳統社會,人民多從事第一級活動,鄉村人口佔絕大多數,都市人口很少。 瑞典的城鄉人口曲線圖與經濟成長模式圖比較

15 階段 都市化發展的說明 第二階段 工業興起,運輸貿易頻繁,帶動服務業發展,都市成為第二、三級活動的中心,人口有加速集中於都市的現象,產生明顯的都市化。

16 階段 都市化發展的說明 第三階段 因鄉村為提供都市人口與工業的糧食與原料所需,必須留駐一定人口,且農業機械化與精緻化之後,農業人口收入增加,移入都市的推力轉弱,都市化現象漸漸趨緩。

17 「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與都市化 開發中國家的工業發展較晚,但仍吸引大量鄉城移民。主要原因:因貧困鄉村的人口推力過大而形成。
例如:中南美洲的大地主制,讓大部分留在家鄉的農民缺乏追求富裕的機會,因而只好到繁榮的都市尋找機會。再加上高出生率,造成了快速的都市成長。

18 4.都市化程度 (1)「都市化程度」: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總人口中居住於都市的比例。
(2)全球的都市化程度:以全球而言,近兩百年來都市化程度持續增加。 1800年2%1900年4%1960年33%2003年49%

19

20

21 (3)都市化程度具有空間差異 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市化程度普遍較高,但是開發中國家的都市化程度不一定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因為開發中國家的鄉村人口大量湧入都市,再加上都市人口自然成長速度快,所以都市人口比例高,但是經濟發展程度卻並未迎頭趕上。如下, 開發中國家 都市化程度<50% 已開發國家 都市化程度>60%

22

23

24 墨西哥的都市化程度已達到75%,但是墨西哥的國民所得在2005年僅有6775美元,並非已開發國家的水準。
巴西的聖保羅市人口約1268萬人,約佔巴西人口(2004年約1億8400萬人)的1/10,但是巴西的國民所得僅大約3450美元(臺灣2005年的國民所得平均為15271美元)。

25 如墨西哥的墨西哥市、印度的孟買與巴西的聖保羅,雖人口超過1500萬,但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而言仍屬於較低的。
 1990~2000年間移入都市的人口比例,最高者為奈及利亞首都拉哥斯的75%,意謂著當地的鄉村人口湧入都市尋找工作機會,但並不代表拉哥斯的工商業發達。

26

27 ◎都市成長與都市化 1都市成長:指一地都市人口的增加率(小)於或(等)於一國(地區)總人口增加率,此係都市人口本身的自然增加。
2都市化:指一地都市人口的增加率(大)於一國(地區)總人口增加率,表示都市人口除了自然增加外,另有鄉村人口向都市移入的社會增加。

28

29 ★衡量都市化程度的指標 1(都市人口比例):居住都市地區人口數占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2(非農業人口比例):即二、三級產業人口占總產業人口的比例。如英98%、美97%、日94%、臺灣90%、緬甸31%。

30 (4)臺灣的都市化程度 1961年39.7%2001年77.9%,屬於高度都市化的地區。 臺灣自1970年代因工業發展而經濟起飛,都市人口也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但1980年代之後,逐漸因經濟進步,都市人口的自然成長速度減緩,而鄉城移民所帶來的社會增加就成為都市發展的動力。

31 年代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5 臺灣總人口數(萬人) 1115 1302 1484 1651 1814 1946 2056 2147 2234 2277 都市人口(萬人) 443 610 820 1002 1210 1389 1537 1657 1740 1776 都市化程度(%) 39.7 46.8 55.3 60.7 66.7 71.4 74.8 77.2 77.9 78.0

32

33 二、城鄉關係 1.城鄉關係的意義 (1)城鄉之間互相依賴,亦會因利害衝突而趨緊張。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係,稱為城鄉關係。
(2)城鄉關係愈趨複雜:都市快速的發展,使都市範圍與影響圈不斷擴大,因而逐漸侵入了原為鄉村的地區,城市與鄉村因距離接近而界線模糊,往來更頻繁,相互關係也愈趨複雜。

34

35 2.城鄉的互補、依賴與共生關係 (1)城鄉的互補關係:因為城鄉之間的功能有其區域差異,於是產生相互需求的關係,這種彼此相互依存的供需關係,稱為「互補」作用。如下, 都市 提供商品及服務給周遭鄉村地區城市是鄉村的服務中心。 鄉村 將農、林、漁、牧、礦業等活動所生產的食物、原料、燃料運送至城市鄉村是城市的腹地。

36 (2)城鄉的依賴與共生關係:城鄉之間是一體兩面,有著「依賴」與「共生」的相互關係。如下,
都市 都市不可能沒有鄉村的支持而生存 例如都會區每日所需的新鮮蔬果,都來自鄉村地區 鄉村 鄉村若沒有都市提供生活資源,也不能獨自存在 例如鄉村地區若失去都市的市場,種植蔬果的農業人口會頓失所依

37 三、城鄉關係的轉變 1.城鄉之間的對立 (1)對立的產生: 都市中過多的人口造成環境惡化,產生大量的垃圾與污水,通常會堆積排放至鄉村地區。
都市中有許多就業機會、休閒娛樂、商業服務機能、以及衛生醫療服務機能等;但鄉村地區卻遠遠落後,於是城鄉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甚至產生居民的意識與行為上的隔閡與衝突。 (2)對立的例子:如臺灣各地經常爆發鄉村居民阻止都市垃圾進入堆置的垃圾大戰。

38 2.城鄉關係的轉變 (1)緩和城鄉關係的最好的方法:建構「城鄉共同體」,發揮城鄉的互補機能,以縮短城鄉生活水準的差異。 (2)城鄉之間互補互助,以提供居民完整的生活機能:。 鄉村 能提供都市良好的糧食與農產及休閒遊憩的環境。 都市 可對鄉村提供行政、教育、醫療等服務。

39 (3)臺灣政府的「地方生活圈」規畫: 自1970年代以來,臺灣政府的政策為達到「均衡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的目標,而提出地方生活圈的構想,該政策已朝向城鄉共同體的理想邁進。 目前比較實際的建設是落實區域性的路網規劃與建設,以提供城鄉之間良好的連結,使城鄉之間能夠各取所需,達到互利共生的目標。

40 小常識 地方生活圈 臺灣政府在最新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中,重新劃定20個生活圈,如下表所示: 生活圈別 地方生活圈 都會生活圈
臺北、桃園、新竹、臺中、臺南、高雄 一般生活圈 基隆、宜蘭、苗栗、南投、彰化、雲林、嘉義、新營、屏東、花蓮、臺東 離島生活圈 澎湖、金門、馬祖

41 綜合整理. 城鄉關係 說明 互補關係 都市提供商品及服務給周遭鄉村地區;鄉村將農、林、漁、牧、礦業等活動所生產的食物、原料、燃料運送至城市。
依賴與共生 都市不可能沒有鄉村的支持而生存;鄉村若沒有都市提供生活資源,也不能獨自存在。 城鄉之間的對立 1都市中過多的人口造成環境惡化,影響鄉村地區。 2都市中有許多就業機會、休閒娛樂、商業服務、醫療服務機能等,城鄉差距拉大。 城鄉關係的轉變 1緩和城鄉關係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構「城鄉共同體」。 2鄉村能提供都市良好的糧食與農產及休閒遊憩的環境;都市可對鄉村提供行政、教育、醫療等服務。


Download ppt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