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主讲教师:刘艳萍

2 讲授问题 写作的背景与写作目的 原著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3 一、写作的背景与写作目的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 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4 哲学来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5 哲学来源——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7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转折 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由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及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8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转折 第一次转折完成的标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间过渡阶段: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二次转折完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9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转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核心概念:异化劳动 具体表现形式:自己的劳动产品 与自己的劳动活动 与人的类本质异化
人与人的异化 人类历史发展逻辑:前异化状态、异化劳动、扬弃异化进入共产主义。

10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转折 《德意志意识形态》 核心概念:实践(改造世界的劳动活动)
现实的人生存的前提——物质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五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将到来。

11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思想特点: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布·鲍威尔、麦克斯·施蒂纳 针对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12 以哲学基本问题为根据划分的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发展形态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物质 唯物主义 第一方面 何为本原 马克思主义辩证 唯物主义 思存关系 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是否有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3 绝对精神 黑格尔 朱熹

14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物是感觉的复合
贝克莱 陆九渊

15 2、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1845年春天的英国之旅 彻底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直观性 唯心史观 系统阐发自己的新的唯物史观

16 3、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性质: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 思想体系 理论观点:一般私有制 阶级调和 用爱的说教实现人类的解放

17 二、原著的主要内容 上卷——研究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观点 下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
序言:表明写作目的 第一章:批判费尔巴哈(重点) 第二三章:分别批判鲍威尔和施蒂纳

18 对唯物史观的论述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释 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对人的本质的阐释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分工、所有制和异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 所有制形式的历史发展与共产主义的历史比然性

19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释 黑格尔——绝对精神 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的个人及其 物质生产

20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释 现实的个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一当人们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时,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21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释 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
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2 2、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人口的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
——人不是抽象的,历史不是抽象的。

23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费尔巴哈——人是感性的存在,主张从人的自身寻找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

24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人的自然属性:指人的肉体特征和 生理特性。 表现:食欲、性欲、自我保存

25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们基于社会实践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人类共生性 人类社会交往性 人的道德性 生产中的合作性

26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共同点 不同点 动物 人 食欲 仅仅是肌体需要 既要以食物充饥,又注重营养和美食 性欲 繁衍后代的自然本能
通过婚姻,家庭形式,受理智等意识控制,受社会道德、法律等制约 自我保存 本能反抗,慌忙逃散 团结互助,舍己救人

27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

28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

29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意识:对实现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 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30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明确了生产力概念,但使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等指代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

31 6、分工、私有制和异化 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 分工的出现,才产生私有制和阶级
分工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变成一种异己的、与之对立的力量,驱使人、驾驭人。 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32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 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国家和法等上层建筑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变革必然导致政治和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变革,但是阶级社会,政治和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33 8、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 阶级的产生、划分以及各阶级的状况,都是由生产决定的。 阶级和分工直接联系。
国家是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9、所有制历史形式与共产主义社会 所有制的历史形式 第一种: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即 奴隶社会
第三种: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即封建社会 第四种:资本主义所有制 第五种:共产主义社会

35 三、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首先揭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其次阐释人类史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劳动) 创立唯物史观的突破口: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36 现实的个人 1、自然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2、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性) 3、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社会性) 4、人是历史中行动的存在(历史性)

37 现实的个人 1、自然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现实的个人”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原人”或“神人”,而首先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这种人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它是针对那种“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提出的,这既是对神学家的“神创说”,也是对唯心主义哲学家“精神异化”论的否定。现实的个人总是具有动物性的需要,这是由人的肉体组织和生命的生产、延续决定的。

38 现实的个人 2、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性) 现实的个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实践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恩格斯认为要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历史中行动(实践)的人去考察。”

39 现实的个人 3、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社会性) 从历史行动中去考察人,还会发现人不只是自然的和实践的存在物,而且还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形态》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凡是现实的人都不是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个体,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现实的人的本质。

40 现实的个人 4、人是历史中行动的存在(历史性)
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不是不受条件制约的,而是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前人创造的和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所以,现实的个人是有局限性的,受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的人。

41 人是历史中的存在 人在历史中的发展形态:(1857-1858年手稿) 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 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人的独立性
第三阶段: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42 历史的去处 五形态说:扬弃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形态说:扬弃分工和异化的个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 二者统一于:生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现实个人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43 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 西方思想中的“以人为本”——Humanism 古代: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近代:人本主义与中世纪“神本主义”相对 现代: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相对

44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14世纪) 1、反对宗教抬高人而贬斥人,主张以人为中心
2、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注重现实生活,提倡享受人世快乐 3、反对封建等级制,主张自由平等,提倡个性解放。

45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 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17、18世纪)
1、以自然主义和社会契约论批判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授,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做理论论证。 2、以“天赋人权”对抗封建特权,形成人道主义完备的理论形态 3、坚决反对宗教神学,宣传无神论思想。

46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 德国哲学的“人本主义”(19世纪) 1、使人本主义思想更具有哲学的抽象性和思辩性。 2、使人本主义变成一种博爱主义
3、在把理性导入人道主义理论的同时,也把辩证法引入人道主义 4、形成人道主义历史观

47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 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19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 不同于过去的理性主义,他们用非理性主义来说明人道主义。
1、主张人是非理性的存在 2、针对科学主义、物本主义提出人本主义

4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表现:《盘庚》中的“重民”思想;
周公的“保民”思想; 孔子的“爱民”、“富民”、“宽民”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唐太忠:国以民为本 实质:民养君、民择君、民归于君。归根结底只是重民思想,是统治阶级通过自我批判、对自身安危条件的分析和认识的产物,只是君道的囊中之物,最终还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稳定的最高目的。

49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早期:深受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影响 过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抽象的人逐渐开始转向社会人
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现实的个体的人为根本

50 对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
从“类”的维度看,“以人为本”关照整个人类,区别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但要防止走向“人类中心主义”。 从“群体”维度看,以人为本必然指向集体的人,但是要防止用集体主义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 从“个体”维度看,以人为本必然要落实到个体,但是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51 对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不能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因为人的需要有很多层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人的物欲为根本,就会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 需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

52 对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以人为本”是“什么人”以人为本? 这个问题就是追问实施或践行“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人人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

53 对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体”的本,而是“根本”的本。以人为本因此是一个价值论的命题,而不是本体论的命题。它是在回答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54


Download ppt "完成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