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講 中國佛學的二種讀法 1.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佛學是中世哲學的主流,形成中國中世 哲學的宗教哲學轉向與經院哲學的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講 中國佛學的二種讀法 1.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佛學是中世哲學的主流,形成中國中世 哲學的宗教哲學轉向與經院哲學的建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講 中國佛學的二種讀法 1.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佛學是中世哲學的主流,形成中國中世 哲學的宗教哲學轉向與經院哲學的建立
2.從佛教思想史的角度來看 中國佛學是佛教二千多年發展的諸多型 態之一:印度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 教、藏傳佛教 本課程主要依第二種讀法

2 呂澂中國佛教研究法 華梵的對比 譯者的辨偽 《起信錄》 敘事的論世 時代錯誤的訂正 《後漢書‧西域傳》 理論的證議 原來意義的尋究
譯者的辨偽 《起信錄》 敘事的論世 時代錯誤的訂正 《後漢書‧西域傳》 理論的證議 原來意義的尋究 人物的疑年 年代異說的決定 玄奘、道安、羅什 案:呂澂較為關注歷史研究法,非哲學思想研究法。唐、牟研究中國佛學則幾乎不談歷史,只談其中具有哲學成分的部分。

3 第一講 從第四、五世紀(南北朝)到第十世紀(北宋以前)中世佛教哲學的時代:中國佛教徒經過數世紀的傳譯講學,消化來自印度的佛教,建立漢語系的大乘佛教宗派(天台、華嚴、三論、法相、禪、淨、密)。

4 第一講 經院主義與經院主義的結束:禪宗瓦解了經院主義(儒家經學、道教經學、佛教經學),開啟理性自由的思想(宋明心性之學)的興起。(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在西方指的是中世紀末期-從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初-以經院(school)為主的學術思想,其特色表現在注釋與論義的方式,在哲學上則由Aristotle著作主導,特別是實體與屬性之二分。方法上,在講解有疑義的文獻時,正反具陳,以邏輯論證的方法,尋求解答。學校教學則分為早上的講讀(lecture),下午的論辯(academic disputation)。學制上,以八年的時間修讀logic, grammar, rhetoric, arithmetic, geometry, music, astronomy基本學科。再進修theology, law, medicine。)

5 第一講 佛教在印度與中亞 佛陀 (Buddha BC or BC or BC),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 可能比孔子( BC)稍晚:佛陀的教團(沙門 sramanas)vs.儒家的游士集團 四聖諦 (苦、集、滅、道)、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 救贖論:從「輪迴」(samsara)中追求「解脫」(moksa),「業」(karma)意識分析與實踐論:心(citta)意(manas)識(vijnana),止觀、瑜伽 出世主義:出家vs.在家,見《牟子理惑論》 公元一、二世紀時佛教正式傳進中國,大乘運動已在印度開始發展。大乘與小乘同時傳進中國。

6 第一講 佛教的傳入 正式的傳譯始於第二世紀:安世高(於後漢147年至洛陽)傳譯小乘上座部(禪數),支婁迦讖(167年至洛陽)傳譯大乘經(般若經)。二人皆來自西域。中國文化和印度、中亞文化的接觸。不同的語系(梵語Sanskrit,龜茲語、栗特語)。

7 安世高 安世高:譯出《陰持入經》和《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藉skandha(蘊=陰)、âyatana(處=入)、dhâtu(界=持)之分析以論「無我」,典型的小乘論法。《安般守意經》講數息法:安般 (ânâpana=âna-apâna=breath)即出入息;「安般守意」即藉由數息以達意識集中。譯文中出現道家的用語:「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為名,是清淨無為也。」(T a)案:這即是「格義」,以道家的觀念來疏解佛教,也藉此結合道家的胎息法和佛教的數息法。

8 安世高傳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博綜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國,以漢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幾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語。於是宣釋眾經,改胡為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等。 《出三藏記集》第十三

9 安世高 來華:147 年(漢桓帝建和初年),前後約30年。 傳承:上座部。 譯經:35 部,45卷
譯經範圍:主要是從大部阿含經譯出,如《雜阿含經》五種, 《中阿含經》六種, 《長阿含經》一種, 《增一阿含經》一種,都和止觀法門有關。 譯筆:偏向直譯。

10 支婁迦讖 公元167年來到洛陽,通曉華語。 譯經:大乘經典 《般若道行經》10卷 《般舟三昧經》2卷 《首楞嚴經》2卷
譯經:大乘經典 《般若道行經》10卷 《般舟三昧經》2卷 《首楞嚴經》2卷 譯筆:「敬順聖言,了不加飾」,「因本順旨,轉音如己」,「辭質多胡音」。 反映出龍樹以前印度大乘經典流行的情況,如《寶積》部, 《般若》部, 《華嚴》部。對中國佛學的影響在於般若學的傳播。

11 支婁迦讖 支婁迦讖:譯出《道行般若》,亦用道家語:「一切皆本無,亦復無本無,如是怛薩阿竭,本無不壞亦不腐。」「本無」當是「真如」(tathatâ)的漢譯,「怛薩阿竭」則是「如來」(tathâgata)的音譯。又以「無極」譯「涅槃」(nirvana)。 又譯有《般舟三昧經》、 《首楞嚴三昧經》,皆為大乘實踐法門。

12 支婁迦讖傳 支讖,本月支國人也。操行淳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桓帝末,遊于洛陽。以靈帝光和中平之間,傳譯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昧等三經。 《出三藏記集》第十三 胡本非指梵本,而是中亞語言,如龜茲語或于闐語。例證之一,沙門並非譯自sramana,而可能譯自龜茲語shamane或栗特語shaman。

13 支謙 漢末,三世紀人,生於中國的月支人,通文學,兼習梵書,譯有29部,也做會譯和譯住的工作,譯筆由質趨文。

14 朱士行 三世紀人,中國第一位出家比丘,第一位西行求法,到達于闐,得《放光般若》梵本,由弟子送回洛陽,本人終身留在西域。

15 小結 佛教帶進哪些不同的哲學與宗教議題? 帶進全然不同的哲學語彙,連帶著也帶進對於世界(無常)和人(無我)的不同解釋,以及不同的實踐方式(禪定)。不同的哲學方法(因明)。 佛教之於中國文化正如來自希伯來的基督教之於歐洲 歐洲 -│希臘文化----先秦文化 │-中國 │基督教 佛教 │


Download ppt "第一講 中國佛學的二種讀法 1.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佛學是中世哲學的主流,形成中國中世 哲學的宗教哲學轉向與經院哲學的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