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與神 ─ 莊嚴的聖樂 教堂中的聖歌 格雷果聖歌和彌撒曲 記譜法的演進 線譜的誕生 譜號的演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與神 ─ 莊嚴的聖樂 教堂中的聖歌 格雷果聖歌和彌撒曲 記譜法的演進 線譜的誕生 譜號的演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與神 ─ 莊嚴的聖樂 教堂中的聖歌 格雷果聖歌和彌撒曲 記譜法的演進 線譜的誕生 譜號的演變

2 教堂中的聖歌 歐洲到處可見莊嚴神聖的古教堂,在這些歷史悠久的雄偉建築中,保留著豐富的宗教、藝術與人文史蹟,包括教堂本身在內。
由於忠貞的信仰發展出基督教文明,歐洲的城鎮自中世紀開始就建立起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宏偉教堂。

3 聖母院大教堂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
聖母院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上,是巴黎的主座教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歌德式建築形式。 法國大文豪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即以聖母院為背景而知名全球。

4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是德國最大的大教堂。1248年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開土動工。建築為哥德式,中途因為資金原因完全停工300多年,未完工的大教堂統治了科隆的城市輪廓線。 直到19世紀初,教堂在開工600多年之後終於按照最初的設計完工。157米高的雙塔使得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5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以紅色為主色,基督教與回教的風格並存。Sophia意指基督或神的智慧,蘇菲亞大教堂於6世紀時由君士坦丁大帝創建,西元1453年伊斯坦堡易手時,變成回教的清真寺,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莫爾宣布蘇菲亞大教堂為博物館。

6 聖家贖罪堂 聖家贖罪堂又名神聖家族大教堂,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築設計師高第設計的,這是一座象徵主義建築,分為三組,描繪出東方的基督誕生、基督受難及西方的死亡,南方則象徵上帝的榮耀;它的四座尖塔代表了十二位基督聖徒;圆頂覆蓋的後半部則象徵聖母瑪利亞。

7 它的牆面主要以當地的動植物形象作為裝飾,正面的三道門以彩色的陶瓷裝點而成,整個建築華美異常。

8 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歌 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歌,常用多聲部的複音形式進行,而中世紀之前的聖歌,則是以單聲部吟唱〈plainsong〉,用四線譜記音,並且不記小節線。 由於早期教會規定女性不能進教堂,所以其中的女高音聲部,其實是用假聲男高音,或男孩的童聲來演唱。

9 聆聽聖歌 復活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一個節日。在西方的信仰裡是很受重視和值得慶祝的節日之一。每年的復活節的日期不一, 其他幾個基督教節日的日期則依該年復活節日而定。 格雷果聖歌 聖母頌 奇異恩典

10 格雷果聖歌和彌撒曲 葛利果聖歌的年代可回溯到西元後第六世紀末,當時的教皇葛利果改革宗教儀式並且成立聖歌學校,並於在位期間收集各地教會的歌調,經過淘汰、整理和修正,除了統一教義之外,還將這些歌曲依照宗教的年代排好,紀錄在「唱經本」上,有一條金鍊子繫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祭壇上,從此以後基督教世界才有統一的教會音樂。後世便將這本歌曲集名為「葛利果聖歌」。 <格雷果聖歌>是以拉丁文詠唱的無伴奏單聲部旋律,象徵超越世俗的教會聲音。

11 帕勒斯替納 十六世紀義大利偉大作曲家帕勒斯替納 (Giovanni Palestrina,1529~1591)
他十分受到教宗的寵愛,並擔任羅馬聖 彼得大教堂的樂長,一生中寫了相當多 的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 為了紀念1555年,只在位3個星期的教皇馬采路斯二世,寫作「教皇馬采路斯彌撒曲」(Missa Pa Pae Marcelli)。

12 彌撒曲 彌撒曲是天主教教會為了禮拜及典禮所創作的音樂。
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音樂形式,然而一直要到十七世紀以後,彌撒曲才發展成用樂團或管風琴伴奏,並且含有獨唱、重唱及合唱等部份的大規模形式。 彌撒曲通常有五個「固定部份」,它們分別是慈悲經﹝Kyrie﹞、榮耀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與降福經﹝Sanctus-Benedictus﹞以及恙羊經﹝Agnus Dei﹞。音樂史上的重要作曲家在寫作彌撒曲時,大多數也都是採用這幾段經文來譜曲。

13 安魂曲 在喪禮追悼儀式中使用的彌撒曲,我們特別稱它為「安魂彌撒曲」,或者簡稱為「安魂曲」 。
這種原本為持殊用途所作的彌撒曲,卻因為音樂史上許多知名作曲家,如齊馬羅莎、莫札特、凱魯畢尼、白遼士、李斯特、威爾第、布拉姆斯、佛瑞、杜魯佛萊和史特拉汶斯基等人都曾經譜寫過,竟成了彌撒曲中較為愛樂者熟悉的一種形式。

14 佛瑞─安魂曲 法國藝術歌曲作曲家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e ),佛瑞九歲在涅德梅耶(Niedermeyer)學校學習音樂,除了精研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外,並追隨聖桑學習鋼琴與後期浪漫樂派作品,因追隨聖桑學習而深受其影響,致力於擺脫當時風靡一時的白遼士和華格納音樂,他並與聖桑共同努力樹立起法國國民樂派。

15 佛瑞─安魂曲 佛瑞的音樂具有獨特的恬靜美感,是許多作曲家所沒有的特質。佛瑞以聲樂和室內樂聞名,他的歌曲」與其他象徵性歌曲,被譽為天下絕品,評價很高。而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鋼琴和弦樂的五重奏都含有他最出色的構想。佛瑞作品的特點是技巧完美,代表了最高度的法國音樂,展現了藝術上的獨創性。

16 佛瑞─安魂曲 佛瑞的「安魂曲」是一部公認最能展現法國民族精緻優雅特質的宗教音樂經典。
其作品精準地掌握了安魂曲的形式及內涵,成為同類樂曲中最成功的傑作之一。 佛瑞稱自己的安魂曲為「死亡的搖籃」,是一種對救贖的永恆盼望。 現在我們來欣賞佛瑞《安魂曲》第四段《慈悲耶蘇》

17 記譜法的演進 最早的記譜法是以字母來記譜,也就是所謂的「字母譜」,這種字母譜是希臘人所使用,希臘人用二十四個希臘字母,來代表二十四個音。到了中世紀時,由胡克白神父(Hucbald of St.Amand)重新倡導這種字母譜。

18 字母譜雖然可以標示出明確的音高位置,但是在中世紀時,習慣以口頭方式授課,如此便有無法辨識旋律高低進行的困擾,於是,大約在七世紀時,開始採用符號來表示音高、音型、旋律進行方向、節奏…等等,有時還會加入一些文字來表示特定的意思,這種記譜法就稱為「紐姆譜」(Neumatic Notation)。

19 線譜的誕生 在十世紀的時候,出現了一條線的記譜法,這條線代表了「F a」的音高,是第一條帶有音高的線。漸漸的,樂譜上的線就越來越多,甚至不止五條線。 現代重新抄寫的四線 《格雷果聖歌》譜

20 五線譜的出現,到十七世紀逐步完善,十八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到了十一世紀時,經由音樂教育家桂多‧達賴佐(Guido d‘ Arezzo, )的整理,統一整理為四線譜,這種四線譜到了十二世紀時,漸漸演變成為五條線,也就是現今五線譜的雛形。 五線譜的出現,到十七世紀逐步完善,十八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五線的紐姆譜

21 五線譜傳入中國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共分上、下、續、後四編。
上、下二編四卷中論述了樂律、管弦律制、樂器製造等多方面的要點;有關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部分在續編一卷中,它記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 )與義大利人德禮格(約 )來中國後傳入的五線譜及音階唱名法。 《律呂正義》書影

22 五線譜傳入中國 後編一百二十卷書成於1746年,記述了各種典禮音樂,並錄有舞譜、曲譜。全書保存了許多明清時期珍貴的音樂資料。
《律呂正義》書影

23 譜號的演變 字母F 不管哪一種記譜法,在樂譜的最開頭,都會有譜號的標示。在紐姆譜和線譜上看到的譜號,以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高音譜號、低音譜號等,都是由字母F、C和G所演變而來的。 字母C 字母G

24

25

26


Download ppt "人與神 ─ 莊嚴的聖樂 教堂中的聖歌 格雷果聖歌和彌撒曲 記譜法的演進 線譜的誕生 譜號的演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