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2 问题的思考: ?谁来决定、怎样决定政府应该提供什么? ?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怎么代表?

3 早上起来洗脸。洗脸水的设计规格、水源、水质、收费也由政策、制度决定。
使用过的水成为污水,处理污水也是政策决定。 接下来吃早饭。使用的煤电均由巨大的城市设备提供。各种能源供给的规格、费用以及安全标准、环境标准等均是政策课题 大米和面包也有使用农药、添加剂等与政策相关的问题。

4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在英文文献里又称作“公共选择”或者“集体选择”,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尼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5 两个市场比较 经济市场 政治市场 消费者 厂商 选民、利益集团 政治家、官员 法律制度 政策法案

6 过去的观点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心支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个人利益的。
同学们回想一下: 柏拉图的理想国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政治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7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事不能成立。 所以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使经济学和政治学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8 人大代表,大家怎么看待这个身份?如果代表的议案或者建议与我们以前的期望不相符,你会怎么想?
如果我们的制度是为大公无私的人设置的,(会有什么特点?)但是后来才发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会怎样?

9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点 1、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原理式的政府一般理论
2、把政治看作是一种个人相互交易的市场,并且利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3、分析有关的政治活动,通过这些分析使人们对政府产生怀疑,进而使人们相信要缩小政府活动的范围 (回想一下罗尔斯希望政府做什么?)

10 公共选择理论的几个主要人物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被尊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于1948年发表的《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当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是公共选择领域著述最多的学者,并因为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登·塔洛克,他于1966年创办了《公共选择》杂志,是全世界30个最重要的期刊之一。设在乔治梅森大学的“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是该理论的学术大本营。布坎南和塔洛克合著的《一致同意的计算》(1962)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著作。

11 代表作 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唐斯(Downs),《民主的经济理论》 布坎南《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12 布坎南

13 二、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皮考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范围划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
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14 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对这些行政手段的分析构成官员经济理论、政府增长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这个市场上的供求分析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分析各种不同的投票制度的结果,如一致同意的选举制度,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制度,中间投票人定理等。 政策供给市场 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对这些行政手段的分析构成官员经济理论、政府增长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政策执行市场 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给一些人带来的影响,如纳税人、领取福利人的人、获得行业补贴和养育补贴的人、向政府提供商品的人等等。

15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1、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础 2、应用“经济人”假设 3、将政治活动视为交易
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追索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都必须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阐发;个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必须把个人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因为,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个人的有目的性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充分的起因。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而不是集团或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 2、应用“经济人”假设 个人是具有利己心的、追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 3、将政治活动视为交易

16 三、需要公共选择的理由 (一)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问题 (二)信息问题
对于私人物品来说,个人在市场上只需要用“买”或者“不买”这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偏好。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不存在一种刺激机制来诱使个人真实的显示其偏好。 因此需要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公共物品方面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及决定每个社会成员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所必须承担的份额即税收额为多少的问题。 (二)信息问题 按照庇古税的方案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并不知道外部性是多少(损害有多少,利益有多少)

17 (三)交易费用问题 科斯定理的前提是交易费用为零,如果存在交易费用,当人们预计到私人交易的交易成本过高,交易过程本身就不会发生,这时人们为了消除外在性的不利影响会得不偿失。 集体行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而且,也只有政府才能界定和明晰产权。

18 第二节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由于前面一节所说的理由: 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是根据个人偏好而是根据集体偏好决定的;
第二节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由于前面一节所说的理由: 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是根据个人偏好而是根据集体偏好决定的; 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是市场决策的结果,而是非市场决策的结果; 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或偏好,不是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生产者,而是通过政治程序被转换成集体行动。 选举制度成了连接公共物品需求和供给者之间的媒介

19 一、一致同意规则 定义: 一致同意规则肯定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肯定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20 一致同意规则的缺点: 首先,这种规则的决策成本太高 其次,这一规则会鼓励策略性行为。
会使集体决策过程变成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过程,有效率的协议也无法达成 最后,这一规则往往导致威胁和敲诈

21 哪些政治领域还会运用到一致同意规则呢?

22 二、多数票规则——投票悖论 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议案或决策须经1/2以上投票人赞成才能通过或采用的一种投票规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 按照多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就有真正的民主吗?

23 1、投票悖论 在18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观察到一个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这种现象称为投票悖论(the paradox of voting)或 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

24 投票悖论 政策提案 投票者 A B C 低支出 中等支出 高支出 老张 老王 老赵 > > < < > > > < >

25 投票悖论说明,当各个人的偏好不同时,任意加总或总和这些偏好时,其结果可能是不相容的。
投票悖论只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会发生。 如果改变投票程序,集体选择将会获得确定的结果,不会再发生投票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投票顺序(议程)的能力将会对投票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26 2、阿罗不可能定理 投票悖论促使经济学家们思考,是否存在一个社会选择的规则,能够消除这种现象呢?肯尼斯·阿罗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即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理性的社会机制,这个结论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又称为(Arrow Paradox)

27 阿罗在他的名著《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63年)一书中认为要想实现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这种理想的社会选择机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28 条件1:理性原则: 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个人偏好来说,具有完全性和传递性。
所谓完全性:比如对于两个备选对象连战和陈水扁,任何一个人或者认为连战比陈水扁好,或者连战与陈水扁无差异,或者认为陈水扁比连战好。 所谓传递性:指的是如果某人认为连战比陈水扁好,陈水扁比宋楚瑜好,则他一定认为连战比宋楚瑜好。

29 条件2:备选方案的独立原则 如果每个人对于A和B的偏好没有改变,那么不论他关于其他选择方案的偏好是否发生了变化,社会关于A、B的偏好也不应改变。也就是说,社会对A、B的排序只与个人对这两个选择的排序有关,与其他选择排序无关。 比如,有两个候选人陈水扁和连战,我支持连战甚于陈水扁。这时宋楚瑜加入竞选,我不会因为支持宋楚瑜而不再支持连战,改为支持陈水扁。当然也不能因为宋楚瑜会分掉一部分连战的选票从而转投陈水扁。

30 条件3:帕累托准则 条件4:非独裁性 条件5: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A只要和B一样好,但哪怕只要有一个人认为A比B好,则社会必须认为A比B好。这一原则要求最大程度地增加和改进社会福利并尊重少数人的意志。 条件4:非独裁性 即人和人都不是其他人偏好的规定者。 (规定候选人) 条件5: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不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偏好来获得社会偏好次序。

31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 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32 投票者 对不同选择方案的偏好次序 张三 李四 王五 连战 宋楚瑜 陈水扁 宋楚瑜 陈水扁 连战 陈水扁 连战 宋楚瑜

33 3、单峰偏好与中间投票人定理 早在1958年,针对孔多塞的投票悖论,被誉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的邓肯·布莱克就在他的《委员会和选举理论》一书中提出,通过适当限制个人偏好以适应某种特殊模式,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均衡的结果。这种由布莱克强加给个人偏好的特殊模式就是这些个人具有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s)。

34 所谓单峰偏好,是指一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如数量大小)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的一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
布莱克指出,虽然对同一组方案各个人的单峰偏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值的,简单多数票规则一定可以产生出惟一的均衡解,这个均衡解和中间投票人的偏好正好一致,即中间投票人偏好的议案或公共物品会被通过,布莱克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作单峰偏好理论和中间投票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35 不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选民偏好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选民1 A B C 选民2 选民3

36 单峰偏好,多峰偏好

37 三、偏好强度和投票交易 在一般投票情况下,不管是一人一票还是一人多票,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每一个人的真实偏好强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勉强同意还是非常同意。商品市场可以通过价格的高低来显现。所以这样的投票并不能说是一种真正的民主。

38 下面我们看一个能显示偏好强度的例子 项目 选民 净收益总额 张三 李四 王五 医院 200 -50 -55 95 图书馆 -40 150 -30 80 游泳池 -120 -60 400 220

39 简单多数规则都是通不过的,但是如果互投赞成票就能通过。

40 大家思考,谁会当选? 奥巴马的偏好选择 选民中支持的百分比 麦凯恩的偏好选择 选民中支持者的百分比 外交 和伊朗对话 25% 对伊朗实施制裁
75% 贸易 北美自由贸易区重新谈判 反对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 对富人征税 减税

41 四、最优投票规则 最优投票规则应该是成本最小化的规则。这里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即外在决策成本和决策的交易成本。

42 第三节 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在代议制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下,广大公民或投票人并不直接针对候选人、政府议案或者公共政策进行表决,而是选举出少数人作为代表,由这些代表来决定所需采取的从动。

43 他们是政治市场上的两个行为主体,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公共选择理论中,
3.1 政党和选民 他们是政治市场上的两个行为主体,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公共选择理论中, 政党是指通过合法的方式在大选中获得政权、统治政府的人的联合体,政治家是他所在的那个政党的领袖或代表(议员、总统和首相等)政治家的动机和行为与他做代表的那个政党的动机和行为是一致的。 选民是指从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政府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那么他们各自的有什么动机呢?

44 3.1.1 政党的动机——唐斯假说 政党或者政治家的动机是什么呢? 1957年,唐斯在他的《民主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这样的假说:政治家或政党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和消费者、生产者具有同样的行为动机。“民主政治中的政党与经济中追求利润的企业家是类似的。为了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他们制定他们相信将能获得最多选票的政策,正像企业家生产将能获得最多利润产品一样……”这就是说,政党从事活动是为了使政治支持最大化,这种政治支持最大化具体体现为获得选票最大化。 唐斯认为,政党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某种真理或理想,而是当选执政。

45 3.1.2选民的动机和行为 选民的行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公共选择理论一贯的观点
那么选民为什么还要去投票呢?唐斯认为,选民是理性的,他参与投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获得预期收益效用最大化。唐斯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理性投票人最大化”。 决定选民是否去投票主要因素如下: 1、自己投票的重要性 2、对政党纲领所带来的效用期望 3、投票成本 4、投票的长期利益

46 后来赖克和奥德舒克选民愿意投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选民投票可以获得伦理上的满足感 2、效忠这种政治制度的满足感 3、实现党派偏好的满足感 4、决定投票、为投票收集信息并去投票站投票所获得的满足感 5、投票人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能力和作用得到承认的满足感

47 3.2 两党竞争模型 1、单峰偏好下的两党竞争 投票人数 A 政党 B政党

48 结论:当选民对政党的政策偏好是单峰值时,两党为了获得选票最大化,会投中间投票人的偏好之所好,提出极为类似的政策。
越公平的社会政局就会越稳定

49 双峰值下的两党竞争 A政党 B政党 投票人数 R候选人立场 X

50 结论: 1、政党改变政策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两政党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
2、在选民的偏好有两个峰值的社会中,由于两个政党的立场迥异,一旦选民投票的结果改变了执政党,就会使政府推行的政策出现明显差别。

51 3.3 利益集团理论 定义:利益集团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共同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集合体。

52 利益集团可能对选举行为产生的影响 1、通过捐助等形式影响候选人及执政后的后续政策。
2、通过通过报刊、电视和广播,使用一切现代化的宣传手段来影响舆论,为其所支持的候选人服务。 3、影响议员选举,从而制定有利于自己集团的政策,影响政府首脑的选举,从而可以任命自己集团的人担任重要政府职务。

53 利益集团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1、重新分配财富,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和人均收入,而且会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2、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寻租活动,还会给社会带来额外成本。(股市、房市、法律制定等只要存在政府管制的领域都在发生着寻租现象) 3、寻租活动影响了社会风气 寻租行为就是利益集团促使政府通过能够使自己获得垄断利益决策的过程。

54 政府颁发的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特许经营证等都可以创租的。比如出租车市场。

55 寻利与寻租的区别 在价格制度中,人们对租金或超额利润的追求行为,往往被称为“寻利”(Profit Seeking)。人们对政府管制行为下而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往往被称为“寻租”(Rent Seeking)。因此,“寻利”与“寻租”的区别就在于:寻利是生产性的活动,是正常市场竞争机制的反映,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和鼓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人们自发寻利的结果会增加社会福利;而寻租活动则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时的租金来源于政府干预和管制而带来的人为创造的租金。这种租金的存在并不是新价值的创造,而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财富的转移。

56 根据经济学家J. 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和A. 克鲁格(Anne
根据经济学家J.布坎南(James M.Buchanan)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

57 选举之后…… 即使当选的政治家愿意反映民意,制定有利于选民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必须通过各级官员来实现,那么官员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58 尼斯坎南(Niskanen)的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
3.4 官员理论 尼斯坎南(Niskanen)的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 他认为官员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官员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或结构,他的资金主要来自一次性拨款,而不是他的产出销售 (2)官员机构中的主管和雇员不会将预算拨款扣除支出费用后的余额私人装入腰包

59 他认为官员追求的目标是在他的任期内获得最大化预算。
他举例说,一个官员可能追求下列目标:“薪金、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任免权、机构的产出、容易改变事物、容易管理机构”。除了最后两项外,其余的目标都与政府预算规模有单调正相关。

60 第四节 俱乐部理论和以足投票理论 俱乐部原理的基本含义如下:在以下四个条件下,人们会根据福利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加入还是退出某个俱乐部。这些假设条件是: A、不同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数量和品质种类上是不一样的。 B、人们对社区内提供的公共产品种类、数量及其成本都完全充分了解 C、社会内的公共产品的效益没有外溢性。即对“俱乐部”之外的人有排他性,并且成本也由俱乐部内的成员负担。 D、资源和人才的流动是自由的、无障碍的;并且移民没有成本。

61 因为蒂布(Tiebout)研究了人们会怎样选择进入一个俱乐部(尤指地方政府),人们把他对这一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的机制称为蒂布模型。
所谓蒂布模型就是指当存在提供不同福利水平,并且需要负担不同成本水平的不同俱乐部时,人们会选择一个公共福利和成本最符合其偏好的俱乐部居住下来。

62 以足投票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殊的经济社会结构下,人们选择“迁移”、“转移”等办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获取更多的利益,归根结底是财税特别是财政政策不均衡所致。

63 回首:公共选择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 1、民主规则存在的问题 2、直接民主制的问题
1)少数人的暴政问题。少数人利用全体一致规则下的一票否决权敲众人的竹杠。 2)多数人的暴政问题。多数人利用多数裁定规则下的多数优势损害少数人的利益。 2、直接民主制的问题 1)合乎理性的无知。选民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为节省投票成本,在没有掌握有关“信息” 的情况下随便投票。不过从“经济人”的本性看,这又是合乎理性的。 2)选民冷漠。选民冷漠是一种选民自己故意缺席投票的行为。 3)幻觉行为。幻觉行为是选民或个人在“错误”估价选择对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选择行为(如税收幻觉、公债幻觉、支出幻觉等)。

64 3、间接民主制的问题 1)投票交易问题。 投票交易(vote trading)也称“互相帮忙”、“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在这种交易中,结盟的双方或几方在投票时相互间作出安排,使投票结果对参与者相对有利,但却可能损害其他选民的利益。投票交易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时候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有时候它也会降低社会福利。一般来讲,投票交易会使投票者的多数形成一个联盟,对那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项目投赞成票,而让少数派来主要承担这些成本。 2)特殊利益集团问题。 3)没有代表性的政府或被俘获的政府。(官煤、官商) 4)具有内部效应的官僚。

65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