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西方经济学II 主讲教师:邵明波 教材: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六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西方经济学II 主讲教师:邵明波 教材: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六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方经济学II 主讲教师:邵明波 教材: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六版)

2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3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当代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国民产出的决定与变动,以及国民产出与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周期、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说。

4 国民产出或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变量 国民产出或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等) 失业率 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 总供给与总需求 利率和税率

5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静态与动态分析 边际分析 存量与流量分析

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控制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政策,它包括政府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间接地对市场利率从而对私人投资施加影响。增加货币供给会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指直接控制工资和价格上升的政策,它包括多种做法。例如,政府对于增加工资和涨价 对外经济政策 对外经济政策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工具。例如,汇率管理、外贸控制、关税和补贴等。

7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8 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即收入分配)问题。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即收入分配)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9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经济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的周期波动时,必须考察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劳动力市场的组织、产业的结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行情;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必须把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作为研究的前提。

10 目 录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四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四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学初步

1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邵明波

12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3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要点: 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 生产的(而非出售的) 一定时期内 地域概念(而非国民概念) 为市场生产的(不包括非市场活动)

14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 = 名义GDP / GDP价格指数 Χ 100%

15 GDP反映了一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状况,是国民收入合算最重要的指标。 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GDP反映了一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状况,是国民收入合算最重要的指标。 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增长率。 潜在GDP(充分就业的GDP ):一国实现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GDP。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的背离。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16 人均实际GDP:实际GDP除以一国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人均实际GDP:实际GDP除以一国人口。 人均实际GDP反映出一国的富裕程度。世界银行(World Bank, 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在比较各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与规模时按照实际GDP排序,在比较各国的富裕程度时按照人均实际GDP排序:

17 High income: nonOECD High income: OECD Upper middle income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High income: nonOECD High income: OECD Upper middle income Lower middle income Low income 注: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发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1961年,目前成员国总数34个,总部设在巴黎。

18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 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地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作为生产要素供生产别种物品用。 棉花 棉纱 棉布 服装 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 100 180 240 新增价值 80 60 70 产品销售价 310

19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中间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中间产品。

20 现在生产和销售 1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50亿 1000亿 100亿 今年销售:1050亿 今年生产:1100亿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现在生产和销售 50亿 1000亿 100亿 今年销售:1050亿 今年生产:1100亿 今年GDP = 今年销售 – 去年库存 + 今年库存 = = 亿 1000亿 100亿 去年库存 今年库存

21 假设某国家在2000年盖了1000亿元的房子,只卖出800亿元,应该计入2000年的GDP多少?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假设某国家在2000年盖了1000亿元的房子,只卖出800亿元,应该计入2000年的GDP多少? 如果在2001年又卖出了剩下的200亿元,这200亿元能否计入2001年的GDP?

22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GDP – 外国公民在本国收入 + 本国公民在外国收入 = GNP

23 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以后一律不用GNP,而改用GDP。 一般国家GDP与GNP在数值上的差额在1%—2%左右。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以后一律不用GNP,而改用GDP。 一般国家GDP与GNP在数值上的差额在1%—2%左右。 GNP到GDP的转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趋势。例如,美国的波音787飞机,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合作产物(除了欧空局和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中国都参与进来。该机型的生产将分包给10个国家的43家一级供应商。

24 非市场活动: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等非交易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市场活动:市场交换活动 非市场活动: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等非交易活动。

25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1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没有反映闲暇状况 没有反映分配状况 没有反映污染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没有反映闲暇状况 没有反映分配状况 没有反映污染程度 没有测度出福利状况:“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肯尼迪)

26 绿色GDP:各国用以衡量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绿色GDP:各国用以衡量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指标。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环境损害的支出+资源环境恢复费用的支出+由于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绿色GDP反映了资源环境成本

27 第二节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28 产出 = 收入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收入(支) 产出(收) 工资 2万 生产出成品(纱) 20万 利息 1.5万
某纺纱厂某年收支表 (单位:美元) 收入(支) 产出(收) 工资 万 生产出成品(纱) 万 利息 万 减去购买棉花 万 地租 万 利润 万 收入合计 5万 产出合计(增值) 万

29 产出 = 支出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总产出 =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 企业外部净购买(已卖掉本年生产部分)
总产出 =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 企业外部净购买(已卖掉本年生产部分) + 企业存货投资 (未卖掉本年生产部分)

30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企业 家庭 出售最终产品和服务 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 中间产品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提供生产要素 出售最终产品和服务 中间产品

31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两部门经济 企业(生产1000) 家庭(收入1000) 资本市场 储蓄(100) 意愿投资(100)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个人消费900 提供生产要素 出售最终产品和服务 资本市场 储蓄(100) 意愿投资(100) 注入 漏出 货币政策

32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三部门经济 企业(生产1000) 家庭(收入1000) 资本市场 储蓄(90) 意愿投资(100)
企业向家庭支付1000 个人消费810 提供生产要素 出售产品和服务810 资本市场 储蓄(90) 意愿投资(100) 政 府 征税(100) 政府购买(90) 注入 漏出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33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四部门经济 企业(生产1000) 家庭(收入1000) 资本市场 储蓄(90) 意愿投资(100)
企业向家庭支付1000 个人消费760 提供生产要素 出售产品和服务760 资本市场 储蓄(90) 意愿投资(100) 政 府 征税(100) 政府购买(90) 国 外 进口(50) 出口(50) 注入 漏出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外贸政策

34 货币金融市场:所有产品和要素买卖都要通过货币形式来实现。
12.2 有关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原理 三个市场: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劳动、资本、土地等) 货币金融市场:所有产品和要素买卖都要通过货币形式来实现。

35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36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 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即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工资(但被扣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但政府公债利息、消费信贷利息不能计入)、租金 非公司企业收入(即自我雇佣者) 公司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 企业转移支付(慈善捐款、消费者赊帐)、企业间接税(销售税、周转税) 资本折旧

37 用收入法核算GDP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国内总收入(Gross Domestic Income, GDI)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 国内总收入(Gross Domestic Income, GDI) = A: 工资 + 利息 + 租金 + 利润 (要素收入) + B: 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 + C: 折旧 (B、C同样构成产品市场价值中的 生产成本)

38 用支出法核算GDP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 一个时期内用于个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 – M)的支出总和就是该国这段时期内的GDP。 GDP = C + I + G + (X – M)

39 用支出法核算GDP(1)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个人消费(Consumption, C):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1) 个人消费(Consumption, C): 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上的支出,但不包括住宅。

40 用支出法核算GDP(2)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投资(Investment, 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2) 投资(Investment, 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ixed Investment): 新厂房、新设备、新建筑物(非住宅、住宅) 净投资: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 企业持有净存货(年末 – 年初)

41 用支出法核算GDP(3) 政府购买 = 政府支出 – 转移支付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3)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s, G): 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由于对政府提供的服务难以有一个市场估价,所以政府购买是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费成本计算) 政府购买 = 政府支出 –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 只是收入的转移,而无相应的货物或服务的交换发生

42 用支出法核算GDP(4)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净出口(Net Export, NX): 出口 – 进口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4) 净出口(Net Export, NX): 出口 – 进口 出口(Export, X) 进口(Import, M)

4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4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人均GDP ≠人均收入 2001年初《北京晚报》报道,2000年北京的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按当时的汇率(1:8)计算,约为2万余元。不少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前几天刚报道过北京人均年收入为1万余元,现在却翻了一番,这是为什么?

45 12.3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 折旧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 折旧 =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 本国在国外所获要素支付 –国外在本国所获要素支付 =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 企业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补助金 =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 – 公司所得税 – 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 =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 – 个人所得税 =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

46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47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12.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注:这里储蓄(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并非计划储蓄,投资(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也非计划投资,因此能有储蓄=投资。而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往往不一致。 收入 =支出: C + S = C + I 储蓄 = 投资: S = I

48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12.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 T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 T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 G 收入 =支出: C + S + T = C + I + G S + T = I + G 储蓄 = 投资: S + (T – G)= I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49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12.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 T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 收入角度(总供给):GDI = C + S + T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 G +(X – M) 收入 =支出: C + S + T = C + I + G +(X – M) S + T = I + G +(X – M) 储蓄 = 投资: S + (T – G) +( M –X) = I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国外储蓄

50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邵明波

51 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 收入—支出模型 IS—LM模型 AD—AS模型

52 第一节 宏观均衡的概念

53 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13.1 宏观均衡的概念 假设: 两部门:企业、居民户 价格不变(凯恩斯定律成立)
宏观均衡的概念 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假设: 两部门:企业、居民户 价格不变(凯恩斯定律成立) GDP、NDP、NI、PI、DPI为同一概念

54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收入-支出法) 13.1 宏观均衡的概念 国民产出(国民收入)= 总支出(总需求) Y = AE (AD)
宏观均衡的概念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收入-支出法) 国民产出(国民收入)= 总支出(总需求) Y = AE (AD) 总支出(总需求):AE(AD) = C + I 均衡产出: Y = C + I 国民收入核算:实际产出 = 计划支出 + 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 = 0 意愿消费 意愿投资

55 13.1 宏观均衡的概念 Y*:均衡产出(AE=Y) Y1:AE > Y 非意愿存货↘ (Inventory Unexpected)
宏观均衡的概念 Y*:均衡产出(AE=Y) Y1:AE > Y 非意愿存货↘ (Inventory Unexpected) => 增加产出 Y2:AE < Y 非意愿存货↗ => 减少产出 AE AE = Y IU > 0 AE IU < 0 45º O Y1 Y* Y2 Y

56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储蓄- 投资法) 13.1 宏观均衡的概念 均衡产出:AE = Y AE = C + I;Y = C + S
宏观均衡的概念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储蓄- 投资法) 均衡产出:AE = Y AE = C + I;Y = C + S 因此有: I = S 国民收入核算:I = 计划投资 + 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I = 计划投资;S = 计划储蓄 计划投资 计划储蓄

57 第二节 消费函数

58 家庭消费函数 C = C0 + cY 13.2 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消费函数 家庭消费函数 C = C0 + cY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c) = △C / △Y or dC/dY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 C / Y 自发消费 引致消费

59 13.2 消费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中: C APC > MPC 0<MPC<1 APC则不一定 a:自发性消费
消费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中: APC > MPC 0<MPC<1 APC则不一定 a:自发性消费 b: MPC bY:收入引致的消费 C C = a + bY 45º O Y

60 储蓄函数:S=S(Y) S = Y – C C = a + bY S = – a + (1 – b)Y 13.2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 储蓄函数:S=S(Y) S = Y – C C = a + bY S = – a + (1 – b)Y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s) = △S / △Y or dS / dY MPS = 1 – MPC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APS = S / Y

61 消费函数 线性储蓄函数 C S = – a + (1 – b)Y O Y

62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3.2 消费函数 C + S = Y APC、MPC随Y增加而递减,但APC > MPC;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C + S = Y APC、MPC随Y增加而递减,但APC > MPC; APS、 MPS随Y增加而递增,但APS < MPS APC + APS = 1;MPC + MPS = 1

63 消费函数 C C = a + bY C0 S = – a + (1 – b)Y O Y0 Y1 Y – C0

64 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13.2 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并非简单加总。 国民收入分配:分配越不均等,曲线越往下移
消费函数 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并非简单加总。 国民收入分配:分配越不均等,曲线越往下移 政府税收政策:所得税率越高,曲线越往上移 公司未分配利润:利润占比越大,曲线越往下移

65 13.2 消费函数 消费理论的发展 相对收入假定(美· 杜森贝利)
消费函数 消费理论的发展 相对收入假定(美· 杜森贝利) 消费还受别人消费和收入影响(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 消费还受过去收入和消费影响(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 持久收入假定(美· 弗里德曼) 消费由持久收入决定 生命周期假定(美· 莫迪利安尼) 青年、老年:消费 > 收入 壮年:消费 < 收入

66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67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68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C + I E C + I C I 45º O Y* Y

69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70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S, I S E I I0 O Y* Y – C0

71 假设自发投资量增加了100亿美元,收入的增加量是: 100+100×0.8+100×0.8×0.8+…+100×0.8n
乘数原理 C= Y S=-1000+(1-0.8)Y = Y 假设自发投资量增加了100亿美元,收入的增加量是: × ×0.8×0.8+…+100×0.8n =100× 1/(1-0.8) =500(亿美元)

72 13.3 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73 13.3 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 C + I E C + I’ ∆I C + I 45º ∆Y O Y Y’ Y

74 第四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75 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13.4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政府收入:税收(直接税、间接税) – 转移支付 税收使可支配收入(YD)减少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政府收入:税收(直接税、间接税) – 转移支付 税收使可支配收入(YD)减少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G):直接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转移支付:未直接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76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假定条件: 无折旧,投资仍指净投资 封闭经济,不存在进出口 政府收入都是个人所得税 无未分配利润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假定条件: 无折旧,投资仍指净投资 封闭经济,不存在进出口 政府收入都是个人所得税 无未分配利润

77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均衡条件:

78 国民收入的变动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C + I + G E C + I + G C + I C 45º O YE Y

79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80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均衡条件:

81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3.4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进口乘数:

82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投资乘数随部门增多而减小 两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投资乘数间的比较:

83 第五节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84 潜在国民收入(Potential NI,Y*)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潜在国民收入(Potential NI,Y*) 一国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最大产出量。 现实国民收入(Actual NI,Y) 一国实际生产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产出量。 现实国民收入通常小于潜在国民收入,但出现经济过热时也会高于潜在国民收入。

85 潜在国民收入 vs. 现实国民收入 13.5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Output Potential Output Actual Output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潜在国民收入 vs. 现实国民收入 Output Potential Output Actual Output Time

86 GDP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及通货紧缩缺口 13.5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GDP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GDP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及通货紧缩缺口 GDP缺口 潜在国民收入与现实国民收入的差距:Y* – Y 通货膨胀缺口 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 实际总支出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87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GDP缺口 AD AD E GDP缺口 45º O Y Y* Y

88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 AD E AD 通货膨胀缺口 AD’ 45º O Y* Y Y

89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 C + I AD’ AD E 通货紧缩缺口 45º O Y Y* Y

90 第十四章 货币、利率 和国民收入 邵明波

91 第一节 货币和货币供给

92 货币 货币的职能 14.1 货币和货币供给 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交换媒介 价值尺度
货币和货币供给 货币 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价值尺度 价值贮存

93 货币的计算口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程度) 14.1 货币和货币供给 M1:现金 + 活期存款 M2: M1 +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货币和货币供给 货币的计算口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程度) M1:现金 + 活期存款 M2: M1 +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M3: M2 + 其他流动性资产 (我国的货币口径: M0 :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 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M3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其他流动性资产等。)

94 货币和货币供给 M1= Cu + D Cu:银行系统以外的通货数量 D:活期存款,一般指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 + Ds + Dt Ds :储蓄存款(指自然人存款,分为定期、活期等类型 ) Dt :定期存款( 一般指企业定期存款) M3 = M2 + Dn Dn :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如个人及厂商所持有的债券等。

95 货币和货币供给 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商业银行 其他金融机构

96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14.1 货币和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货币数额。
货币和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货币数额。 准备金 = 银行手中的通货 + 存入央行的部分 法定准备金率 央行所规定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 超额准备金 超过法定准备金数额的那部分准备金。

97 14.1 货币和货币供给 轮次 银行存款 银行贷款 存款准备金 1 100 80 20 2 64 16 3 51.2 12.8 … 合计
货币和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假定: 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法定准备金率=20%) 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进行。 轮次 银行存款 银行贷款 存款准备金 1 100 80 20 2 64 16 3 51.2 12.8 合计 500 400

98 货币和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99 贷款创造的数学推导: 80+64+51.2+… =100*(1+0.8+0.8*0.8+…) =80/(1-0.8) =400(万美元)
货币和货币供给 贷款创造的数学推导: =100*( *0.8+…) =80/(1-0.8) =400(万美元)

100 货币和货币供给

101 货币和货币供给 (1)货币创造:由于乘数的作用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2)货币创造量的大小决定因素: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量、存款准备金率。 两个前提条件: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进行。

102 货币和货币供给

103 存款创造 =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14.1 货币和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 H
货币和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 =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 H 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法定储备RR + 超额储备ER) +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 H = Cu + RR + ER 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M/H 。 货币供给M =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 + 活期存款D

104 货币和货币供给 货币乘数

105 第二节 货币的需求

106 货币需求 Md 实际货币需求 md 14.2 货币的需求 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 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
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 Md 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 md 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 md = Md / P

107 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因素: 14.2 货币的需求 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
货币的需求 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因素: 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 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交易性、预防性货币需求为实际收入的函数: md1 = ky (k: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 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 投机性货币需求为利率的函数: md2 = − hr (h: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

108 货币的需求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降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不管手边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

109 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 r L1(y1) L2(y2) Md / P

110 第三节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111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Ms = 货币需求 Md

112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货币市场均衡 r ms L r0 m =M /P

113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 ms r L r0 r1 m =M /P

114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货币需求增加使利率上升 ms r L1 L2 r1 r0 m =M /P

115 14.3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利率与投资需求 r↓=> 借款成本↓=> 投资需求↑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利率与投资需求 r↓=> 借款成本↓=> 投资需求↑ 投资的边际效率函数(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MEI): 投资需求与利率间的反向关系

116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投资需求函数 r MEI I

117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利率与国民收入 r↓ 借款成本↓ 投资需求↑ 总需求↑ 国民收入↑

118 14.3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r0 利率与国民收入 I S, I S I0 I0 I Y Y0 r r ms L I m I0 I ③ ④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利率与国民收入 I S, I S I0 I0 I Y Y0 r r ms r0 L I m I0 I

119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120 第四节 金融市场

121 金融市场 投资一般具有两个特性:时间和风险 14.4 金融市场 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几个概念的界定: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几个概念的界定: 经济学的“储蓄”:人们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后的余额 金融学的“投资”:运用资金来获利的行为 经济学的“投资”:购买资本设备、建造厂房、住宅等 投资一般具有两个特性:时间和风险

122 实资产一般包括有形资产,例如土地、机器、厂房等 金融资产包括写在纸上的各种合约,例如股票、债券等 各自的特点:
金融市场 实资产和金融资产 实资产一般包括有形资产,例如土地、机器、厂房等 金融资产包括写在纸上的各种合约,例如股票、债券等 各自的特点: 实资产代表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社会的财富 金融资产不代表一个社会的财富,但对生产能力具有间接的作用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使得资金流向具有好的投资机会的企业 代表持有者的财富 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例子:房地产 金融资产的价值来源并依赖于实资产的价值 金融资产是投资者拥有实资产的方式

123 个人 公司 政府 14.4 金融市场 金融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的需求和市场的反映: 如何投资——证券、金融中介、金融创新、投资基金、衍生证券
金融市场 金融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的需求和市场的反映: 个人 如何投资——证券、金融中介、金融创新、投资基金、衍生证券 需求的多样化, 税收影响:印花税、资本利得税 公司 如何融资——投资银行、衍生产业 高价格、低成本 专业发行公司集团——投行 政府 放债 与 管制——金融创新

124 包括上市证券的种类、在哪里及如何进行证券的买卖
金融市场 投资环境: 包括上市证券的种类、在哪里及如何进行证券的买卖 证券:在指定的条件下,获得将来预期利润的权利的一种法律证明 证券种类 货币市场 短期、流动性好、风险小的债券 资本市场 长期固定收益证券 股票 期权、期货及其它衍生证券

125 风险: 14.4 金融市场 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具有高平均回报率的证券也具有高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
金融市场 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具有高平均回报率的证券也具有高的风险 风险: 系统性风险: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 非系统性风险:市场、行业及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

126 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的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一级市场v.s.二级市场 股票的内在价值 债券的内在价值

127 股票价格指数的作用 股票价格指数的主要计算方法 世界几种重要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
金融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的作用 股票价格指数的主要计算方法 价格加权平均指数price-weighted average index 市值加权平均指数market-value-weighted index 世界几种重要股票价格指数 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算术平均)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股票价格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

128 金融中介: 14.4 金融市场 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 特点: 中介 集少成多 分散风险
金融市场 金融中介: 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 特点: 中介 集少成多 分散风险 专业化、规模经济(数量、声誉、搜集信息等)

129 金融市场 银行的基本业务: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办理结算

130 14.4 金融市场 结算工具名称 含义 适用范围 支票 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开户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 同城结算 汇票
金融市场 结算工具名称 含义 适用范围 支票 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开户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 同城结算 汇票 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开户银行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 外埠结算 信用卡 银行发给资金信用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利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 与银行有合约的消费场所

131

132 金融市场的分类 14.4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1年内)v.s. 资本市场(1年以上) 现货市场 v.s. 期货市场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分类 货币市场(1年内)v.s. 资本市场(1年以上) 货币市场:国库券市场;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 现货市场 v.s. 期货市场 发行市场 v.s. 流通市场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 地方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国际性市场

133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邵明波

134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135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136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 r IS Y

137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推导(另一途径)

138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三部门的IS曲线

139 15.1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四部门IS曲线的推导思路 四部门时:Y=AE=C+I+G+NX 因此,NX与Y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C与Y正相关;I与r负相关;G为外生变量;NX不仅与Y有关,而且与实际汇率相关(实际汇率又与利率相关)。 Y↓ => M↓ => NX↑ 利率↓ =>实际汇率↑ => NX↑ 因此,NX与Y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140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关于实际汇率的展开讨论

141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利率下调对汇率的影响 e (¥/$) S$ e0 D$ $

142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斜率

143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移动

144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上的点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以外的点均表明产品市场失衡。

145 15.1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产品市场的失衡 r A rA IS曲线以右:I <S IS曲线以左:I >S I <S
rE B IS I >S Y YA

146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147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148 LM曲线 15.2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r LM Y↑=> L1↑=> L2↓=> r↑;
r↑=> L2↓=> L1↑=> Y↑ Y

149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的斜率

150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r LM 古典区域 凯恩斯区域 中间区域 Y

151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的移动

152 15.2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的移动 r LM M/P↑=> r↓=>LM右移;
L↓=> r↓=> LM右移 Y

153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上的点代表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以外的点均表明货币市场失衡。

154 15.2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货币市场失衡 r A LM L <M rA LM线以左:L <M;
rE B L >M Y YA

155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 IS-LM模型
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 IS-LM模型

156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IS曲线代表)并且货币市场也达到均衡(LM曲线代表),此时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为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157 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Y YE r LM IS rE E 辅以练习

158 两个市场的失衡 15.3 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r (I) LM (II) (IV) IS (III) Y I < S
辅以练习 (III) Y

159 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两个市场失衡的调整 r G LM IS 辅以练习 A Y

160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IS移动 15.3 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r LM E1 r1 E0 r0 IS1 IS0 Y
辅以练习 IS0 Y Y0 Y1

161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LM移动 15.3 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r LM0 E0 LM1 r0 E1 r1 IS0 Y
辅以练习 IS0 Y Y0 Y1

162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邵明波

163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164 财政政策 16.1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财政政策 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权衡性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膨胀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G↑/ T↓=> IS右移 => Y↑ 紧缩性财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G↓/ T↑=> IS左移 => Y↓

165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国家财政预算中根据经济状况而自动发生变化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税收 Y↑=>T↑=>YD↓=> C↓=> Y↓(部分) 政府转移支付 Y↓=>TR↑=>YD↑=> C↑=> Y↑(部分)

166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当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167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挤出效应 IS1 r IS0 LM E1 E0 rE Y YE

168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 当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即实行一项财政政策时,若私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则政策效果越小。 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即实行一项财政政策时,若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化只使利率变动很小,则政策效果大; 经济较热时,紧缩财政政策效果较差 经济不景气时,扩张财政政策效果较好

169 功能财政 16.1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财政预算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预算思想的演变: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功能财政 财政预算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预算思想的演变: 年度平衡预算→周期预算平衡→充分就业平衡 预算→功能财政(不追求预算平衡)

170 公债(national debt) 16.1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功能财政思想带来公债。 反对声: 赞成声: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公债(national debt) 功能财政思想带来公债。 反对声: 纳税人的负担,当代人预支下代人面包 举新债还旧债,多发纸币,造成通胀 公众财富中实物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 赞成声: 纳税人是欠自己的债务 国家长期存在,公债是安全的 随着经济增长,公债占GDP比例反而可能下降

171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72 货币政策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间接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 扩张性货币政策: M↑=>LM右移 => r↓=>I↑=>Y↑ 紧缩性货币政策: M↓=>LM左移 => r↑=>I↓=>Y↓

173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1)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1)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定义: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再贴现原来主要作为商业银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美国货币政策中的贴现贷款:贴现贷款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存款类机构的贷款。商业银行和存款类机构向联储借款时,联储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联储通过调整贴现率,可以影响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水平,继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

174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借款成本↑ 商业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准备金↓ 货币供给↓(乘数倍)

175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2)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2)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央行购进政府证券 => 货币供给↑: (1)向非银行机构购买: 央行向非银行机构开出支票 =>非银行机构将支票存入商行 => 商行将支票交回央行 => 央行增加商行帐户里的准备金存款 => 商行准备金↑ => 货币供给↑ (乘数倍) (2)向商业银行购买: 央行直接增加商行帐户里的准备金存款 => 商行准备金↑ => 货币供给↑(乘数倍) 央行购进政府证券 => 利率↓: 央行购进政府证券 => 证券需求↑=> 证券价格↑=> 利率↓

176 货币政策工具(3)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 =>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乘数倍)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3)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 =>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乘数倍) 法定准备金率↓ =>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乘数倍)

177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1月19日晚间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   此次调整之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10月份银行存款数据推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可以一次性冻结资金3500亿元左右。

178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2月10日晚间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2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金融机构11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70.87万亿元。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新浪财经表示,“今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这样一次上调并不构成过度紧缩,从12月来看,财政存款可能要流出上万亿,而目前准备金上调锁定不足4000亿。上调后流动性依然保持着适度状态。”鲁政委表示。   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成为历史最高点。此前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179 货币政策工具(4)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道义劝告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4) 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180 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配合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再贴现率:并不经常使用 公开市场业务:最主要手段 法定准备金率:不轻易变动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配合 再贴现率:并不经常使用 借款不能进行超过一个较短时期;只是银行的紧急求援手段;有时借款具刚性 公开市场业务:最主要手段 操作灵活;具连续性效果;影响可准确预测 法定准备金率:不轻易变动 有时滞;作用十分猛烈 道义劝告:无可靠法律地位 公开市场操作与再贴现率的配合

181 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过程: 货币供给 ~ => 利率 ~ => 投资~ => 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越不敏感,则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越敏感,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

182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6.2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反衰退效果较弱(流动性陷阱,悲观前景削弱投资意愿,银行惜贷)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反衰退效果较弱(流动性陷阱,悲观前景削弱投资意愿,银行惜贷) 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反需求拉上的通胀,对成本推进的通胀无能为力 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会受经济周期和货币供给影响(繁荣时流通速度加快,衰退时变慢) 存在外部时滞

183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184 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扩张财政 => Y↑;r↑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 扩张财政 => Y↑;r↑ 私人投资(住宅投资)↓,政府购买↑,消费比重↑ G↑=> 政府购买比重↑,消费比重↑,私人投资↓ 投资补贴 => 私人投资↑,消费比重↑ T↓/ 转移支付↑ => 私人消费↑ 扩张货币 => Y↑;r↓(=> 私人投资↑)

18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严重通胀: 紧缩财政(压缩需求)+紧缩货币(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严重通胀: 紧缩财政(压缩需求)+紧缩货币(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通胀但不严重:紧缩财政(压缩需求) +膨胀货币(降低利率,刺激投资) 严重萧条: 扩张财政(刺激需求) +膨胀货币(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萧条但不严重:扩张财政(刺激需求)+紧缩货币(利率上升,抑制通胀)——产生挤出效应

186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严重通胀:紧财+紧货 严重通胀: 紧财 => AD↓=> Y↓ 紧货 => r↑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严重通胀:紧财+紧货 严重通胀: 紧财 => AD↓=> Y↓ 紧货 => r↑ => I↓=> Y↓ 最终:Y↓↓ r LM E r1 IS Y Y* YE

187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通胀不严重:紧财+膨货 通胀不严重: 紧财 => AD↓=> Y↓ 膨货 => r↓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通胀不严重:紧财+膨货 通胀不严重: 紧财 => AD↓=> Y↓ 膨货 => r↓ => I↑=> 防止衰退 最终:Y↓ r LM E r1 IS Y Y* YE

188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严重萧条:扩财+膨货 严重萧条: 扩财 => AD↑=> Y↑ 膨货 => r↓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严重萧条:扩财+膨货 严重萧条: 扩财 => AD↑=> Y↑ 膨货 => r↓ => 减少“挤出效应” 最终:Y ↑ r LM IS r1 E Y YE Y*

189 16.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萧条不严重:扩财+紧货 萧条不严重: 扩财 => AD↑=> Y↑ 紧货 => r↑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萧条不严重:扩财+紧货 萧条不严重: 扩财 => AD↑=> Y↑ 紧货 => r↑ => 控制通胀 最终:Y ↑ r LM E r1 IS Y YE Y*

190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邵明波

191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

192 总需求 总需求函数 17.1 总需求函数 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 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AD)= 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国外需求(NX) 总需求函数 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193 总需求函数 总支出和总需求曲线 AE AE0 AE0 AE1 AE1 Y Y1 Y0 P P1 P0 AD Y Y1 Y0

194 17.1 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倾斜 利率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 税负: 净出口: 投资:
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倾斜 利率效应: P↑=> L (Md)↑=> r↑=>I↓=>AD↓ 实际余额效应: P↑=> 购买力↓=> 实际财富↓=> C↓,I↓=>AD↓ 税负: P↑=> 名义收入↑=> T↑=>YD↓=> C↓,I↓=> AD↓ 净出口: P↑=> PM↓,PX↑=> M↑,X↓=>NX↓=> AD↓ 投资: P↑=>本国生产成本↑=> 去国外投资↑=>国内投资↓=>AD↓

195 17.1 总需求函数 IS−LM和总需求曲线 r LM1 LM0 r1 P↑ M/P↓ LM左移 Y↓ AD↓ r0 IS Y Y1 Y0
总需求函数 IS−LM和总需求曲线 r LM1 LM0 r1 P↑ M/P↓ LM左移 Y↓ AD↓ r0 IS Y Y1 Y0 P P1 P0 AD Y Y1 Y0

196 总需求函数 AD曲线的斜率 LM曲线越陡,AD越平缓; IS曲线越平缓,AD越平缓。

197 17.1 总需求函数 LM越陡=>AD越平缓 Y r P AD LM0 LM1 r1 P0 P1 Y1 Y0 r0 IS P↑
总需求函数 LM越陡=>AD越平缓 Y r P AD LM0 LM1 r1 P0 P1 Y1 Y0 r0 IS P↑ M/P↓ LM左移 r↑↑(LM陡) I↓↓ Y↓↓ AD平缓 LM陡峭: L1对Y变动敏感; L2对r变动不敏感。

198 17.1 总需求函数 IS越平缓=>AD越平缓 Y r P AD LM0 LM1 r1 P0 P1 Y1 Y0 r0 IS P↑
总需求函数 IS越平缓=>AD越平缓 Y r P AD LM0 LM1 r1 P0 P1 Y1 Y0 r0 IS P↑ M/P↓ LM左移 Y↓↓(IS平缓) AD平缓 IS平缓: I 对 r 变动敏感; 边际消费倾向(c)大。

199 总需求函数 古典经济学: Md只有交易需求L1(Y) =>LM垂直(与 r 无关) => AD非常平缓 凯恩斯学派: 若处于流动性陷阱: L2(r)无穷大 收入、支出所受影响小 AD陡峭

200 总需求函数 AD曲线的移动 IS右移,AD右移 r LM IS1 IS0 Y Y0 Y1 P P0 AD1 AD0 Y Y0 Y1

201 AD曲线的移动 17.1 总需求函数 LM右移,AD右移 LM0 r LM1 r1 r0 IS Y Y0 Y1 P P0 AD1 AD0 Y
总需求函数 LM0 AD曲线的移动 LM右移,AD右移 r LM1 r1 r0 IS Y Y0 Y1 P P0 AD1 AD0 Y Y0 Y1

202 第二节 总供给函数

203 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 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函数 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04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17.2 总供给函数 社会总供给 <= 社会总生产量 <= 劳动总就业量
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社会总供给 <= 社会总生产量 <= 劳动总就业量 <= 劳动需求=劳动供给 <= 实际工资

205 总供给函数 总生产函数

206 总供给函数 劳动需求函数 劳动供给函数 劳动需求=劳动供给

207 总供给函数 货币工资率 名义工资一定时,价格下降,实际工资率上升

208 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 17.2 总供给函数 形状: 含义: 前提: 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线
总供给函数 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 形状: 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线 含义: 在长期,实际产出量由潜在产出决定,价格水平只影响实际工资,对实际产出无影响。 前提: 货币工资完全可调,随劳动供求变动而变化。

209 总供给函数

210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短期) 17.2 总供给函数 形状: 含义: 假定: 向右上方倾斜
总供给函数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短期) 形状: 向右上方倾斜 含义: 在短期,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使劳动供给增加,从而产出增加。 假定: 工资刚性

211 总供给函数

212 第三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1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劳动力市场(由AS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由AD表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14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15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16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凯恩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17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18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AD↓:经济萧条 AD↑:经济繁荣 SAS↓:经济滞胀

219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20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2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22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长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价格具伸缩性,经济能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22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24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邵明波

225 第一节 通货膨胀

226 通货膨胀(Inflation) 价格指数 18.1 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 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 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GDP价格折算指数

227 通货膨胀的分类 18.1 通货膨胀 按物价上涨速度: 爬行的通货膨胀:< 2-3%,无通胀预期 温和的通货膨胀:3-10%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物价上涨速度: 爬行的通货膨胀:< 2-3%,无通胀预期 温和的通货膨胀:3-10% 飞奔的通货膨胀:二位数的通胀 恶性通货膨胀:> 每月50% 按形成原因: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228 通货膨胀 按预期: 预期的通货膨胀;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按市场机制所起作用: 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性通货膨胀

229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 实际因素引起(IS右移) 货币因素引起(LM右移)

230 通货膨胀

231 通货膨胀

232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233 通货膨胀

234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8.1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解决:指数化)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解决:指数化) 有利于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对储蓄者不利 债权人受害,债务人受益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需求拉上的通胀促进产出提高 成本推进的通胀引致失业 极度通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235 第二节 失 业

236 失业 失业(Unemployment) 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失业率 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237 失业的分类 18.2 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失业 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需求不足性失业(Demand-Deficient Unemployment) 技术性失业(Technic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238 失业的测量 失业的代价 18.2 失业 失业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 / 劳动力总人数 产出损失 失业者及家庭的经济损失、身心摧残
失业 失业的测量 失业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 / 劳动力总人数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失业的代价 产出损失 失业者及家庭的经济损失、身心摧残

239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18.2 失业 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
失业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货币主义)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240 第三节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241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 为政府的相机抉择政策提供选择菜单。

242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243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时,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

244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245 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8.3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存在适应性预期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会最终演化为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存在适应性预期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会最终演化为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适应性预期:在形成价格预期时,会考虑到上一期预期的误差。

246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247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滞胀(Stagflation)的产生 预期的通胀超过实际的通胀,导致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

248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249 滞胀的对策 18.3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收入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 人力投资 部门间协调 微观财政、货币政策 硬性冻结 工会与企业自愿协议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滞胀的对策 收入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 硬性冻结 工会与企业自愿协议 税收奖惩措施 人力投资 部门间协调 微观财政、货币政策

250 理性预期 18.3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事先根据各种资料、信息,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所作出的合乎实际的预测。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理性预期 事先根据各种资料、信息,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所作出的合乎实际的预测。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会完全预期到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从而导致政府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努力在短期内就已无效。

251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 邵明波

252 第一节 经济增长

253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定义: 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之上的为居民提供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 (库兹涅茨) 特征: 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 生产率本身增长的程度很高 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 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大 各国经济增长不平衡

254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GDP,但存在不足 物价上涨因素 人口变动因素 实际GDP不及潜在GDP 忽视福利方面的增进

255 经济增长的源泉([美]丹尼森) 19.1 经济增长 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包括非全日制工人在内的工时数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源泉([美]丹尼森) 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包括非全日制工人在内的工时数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 资本存量的大小 资源配置(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例减少) 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256 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中,产出的增长率是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加权总和。

257 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剩余 19.1 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资本品积累(投资)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剩余 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资本品积累(投资)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资源向高生产率部门的重新配置 技术变革(尤其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8 经济增长的前途 19.1 经济增长 零经济增长?(1972,[美]麦多斯,《增长的极限》) 答案是否。 实行阻止经济继续增长的决策是不容易的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前途 零经济增长?(1972,[美]麦多斯,《增长的极限》) 答案是否。 实行阻止经济继续增长的决策是不容易的 零增长将严重损害在国内或国外消除贫困的努力 经济零增长不易对有效的环境保护提供资金

259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认识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强调代际内和代际间的公平

260 经济增长理论演变的轨迹 19.1 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分工、资本、制度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演变的轨迹 亚当·斯密:分工、资本、制度 马尔萨斯:生活资料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经济增长维持在贫困水平上 李嘉图:工业人口的增加使农产品价格上升,地租上涨,利润率下降,最终经济增长停止 哈罗德—多马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 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罗默、卢卡斯)

261 要使经济增长维持一个固定的增长率,则这一增长率所要求的投资率一定要等于储蓄率。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 要使经济增长维持一个固定的增长率,则这一增长率所要求的投资率一定要等于储蓄率。

262 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 通过市场机制,资本—劳动比率可变,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实现。

263 经济增长

264 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 增长率内生化,即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予以考虑,从模型内部说明经济增长。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65 第二节 经济发展

266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分类 高收入国家 中上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发展中国家 低收入国家

267 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19.2 经济发展 资本短缺 劳动要素质量低下 自然资源利用不善 技术进步差距拉大(人才、资金、企业家) 市场容量小
经济发展 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资本短缺 劳动要素质量低下 自然资源利用不善 技术进步差距拉大(人才、资金、企业家) 市场容量小 制度、政权、秩序

268 经济发展 发展战略 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计划指令还是市场指令 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推动 人口控制还是自由放任

269 发展经济学 19.2 经济发展 研究对象 发展历程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 第一阶段:结构主义,进口替代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经济自由
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 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结构主义,进口替代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经济自由 第三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270 第三节 经济周期

271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经济周期的阶段 19.3 经济周期 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经济周期的阶段 谷底(Trough) 扩张(Expansion) 峰顶(Peak) 萎缩(Recession)

272 经济周期

273 经济周期的类型 19.3 经济周期 短波 中波 长波 基钦周期(Kitchen Cycles):约40个月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类型 短波 基钦周期(Kitchen Cycles):约40个月 中波 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9-10年 长波 康德拉捷夫周期(Kondratief Cycles):约50年 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s):20年

274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解释 乘数—加速数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275 乘数—加速数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19.3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 乘数—加速数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投资的变动引起收入或消费若干倍的变动(乘数作用),而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加速数作用),正是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策主张:市场不能自动消除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干预。

276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9.3 经济周期 认为经济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为波动的原因不是来自经济内在的力量,而是来自实际的、外生的事件。
经济周期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认为经济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为波动的原因不是来自经济内在的力量,而是来自实际的、外生的事件。 政策主张: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的冲击,经济会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因而无需政府干预。

277 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 引起经济波动的重大干扰来自政府,尤其是政府的货币政策。新古典主义者更强调预期与否、时期长短。 政策主张:市场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迅速反应,因而政府干预是完全无效的。

278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19.3 经济周期 供给方面的干扰和货币方面的干扰都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的冲击。
经济周期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供给方面的干扰和货币方面的干扰都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的冲击。 政策主张:市场不能自动消除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干预。

279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学初步 邵明波

280 第一节 国际贸易

281 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 从李嘉图模型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 20.1 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国际贸易 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从李嘉图模型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李嘉图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 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282 国际贸易 行业内贸易 各国同一行业内部同类产品的贸易。 行业内贸易的原因: 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 行业的规模经济特征

283 国际贸易 贸易与收入分配 部分群体从贸易中获益;部分群体在贸易中受损; 国家整体从贸易中获益

284 贸易保护理论 20.1 国际贸易 保护贸易论(李斯特) 超贸易保护论(凯恩斯) 保护贸易新论(普莱维什) 利用关税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理论 保护贸易论(李斯特) 利用关税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超贸易保护论(凯恩斯) 保护国内市场、扩展国外市场 保护贸易新论(普莱维什) 发展中国家用以保护本国民族产业,改善贸易格局。

285 贸易保护措施 20.1 国际贸易 关税 非关税壁垒 鼓励出口措施 直接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制 间接非关税壁垒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措施 关税 非关税壁垒 直接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制 间接非关税壁垒 进口押金制、歧视性政府采购、烦琐的海关手续、技术标准壁垒、安全卫生标准、绿色壁垒 鼓励出口措施 财政政策(财政补贴、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出口奖励)、信贷政策(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经济特区政策、倾销政策

286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的损失 损害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剩余减少 受保护产业低效 非关税壁垒产生寻租

287 从GATT到WTO 20.1 国际贸易 GATT的产生:1948年1月1日生效 GATT的主要原则: WTO的产生:1995年7月1日生效
国际贸易 从GATT到WTO GATT的产生:1948年1月1日生效 GATT的主要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保护原则 WTO的产生:1995年7月1日生效

288 第二节 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289 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 跨国公司理论 跨国公司的是与非 20.2 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职能资本的国际流动,主体为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 职能资本的国际流动,主体为跨国公司。 间接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国际长期信贷 跨国公司理论 要素流动说 交易费用说 生命周期说 跨国公司的是与非

290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291 汇率 汇率的决定因素 20.3 汇率与汇率制度 直接标价法:8.27RMB/USD 间接标价法:0.13USD/RMB
汇率与汇率制度 汇率 直接标价法:8.27RMB/USD 间接标价法:0.13USD/RMB 汇率的决定因素 购买力评价说(PPP) 利率平价 外汇供求决定

292 汇率与汇率制度 e:¥/$ S$ e↑: 本币贬值 e* e ↓ : 本币升值 D$ $* $

293 汇率制度 汇率与贸易J曲线 20.3 汇率与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与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与贸易J曲线 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294 汇率与汇率制度

295 第四节 国际收支及其调整

296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收支及其调整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官方储备项目 汇率与国际收支

297 第五节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果

298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0.5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果 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大 货币政策效果小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效果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大 货币政策效果小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小 货币政策效果大


Download ppt "西方经济学II 主讲教师:邵明波 教材: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六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