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后赤壁赋 苏 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后赤壁赋 苏 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后赤壁赋 苏 轼

2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 .赏析骈俪与散文的写景语言; 3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

3 四川眉山的三苏祠

4 三苏祠·瑞莲池 瑞莲池

5

6 说说你对苏轼的印象

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 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9 朗读前两段,疏通文意, 注意下列要求: ◇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 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10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需)。”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

11 1)形容词:众多,各 2)兼词:“之于”“之乎” 3)第三人称代词。 诸字的用法 诸 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 用法:
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 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课后练习题

12 是岁:这一年.   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将:准备。  归:回。  从:跟随。 既:已经。  尽:全,都。  仰:抬头。顾:环顾。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 薄:迫近。  顾:可是。  安所:从哪里。 谋:商量。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 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

13 (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那么乐从何来呢? —— ①景美 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14 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1、这一段起笔交代了游赤壁  的 、 、 。 2、段中描写了 一带的 (填上季节时间)之景,突出了周围景色 的特点。 探究第一段 时间 地点 人物 黄泥坂 冬夜 宁馨静谧 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 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

15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 所见的冬景,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
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 写黄泥坂所见的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宾客、佳肴四美已具,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

16 知识小积累: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弹指 未几 已而 少顷 一炷香 逝者如斯 白驹过隙 昙花一现 旦日

17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这里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18 复:再次。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
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 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 摄衣:提起衣襟。 上:上岸。 履:踏。  披:拨开。 踞:蹲。  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象虬龙。 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这里是连词。 从:跟随。 悄然:忧伤。 肃然:正肃恐惧。 凛乎:恐惧之感。 反:同“返”,返回。 放:放任。 中流:江中心。 听:听凭,任凭。  止、休:停泊,停留。

19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 么样的感叹?
探究第二段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 么样的感叹?   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从中隐约可看出主客双方已由山段所写的欢乐情绪向忧伤情绪转变.且“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20 2、品读: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的感叹,请细细品读,体味其情感变化。
从字面上看,是写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景色已经随之变得不认识了。真是时变景迁,江山改容! 由此可见,作者已从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 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 (jué,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21 (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悲( 予亦悄然而悲) (4)悲又从何而来呢? —— ①江山不可复识 ②历幽景而恐 ③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22 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23 4、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
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   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24 5、说说 “划然长啸……风起水涌”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
 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当作者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风起水涌”的场景又让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长啸能抒发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苏轼面对月夜江山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6、“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又能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变化?   “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也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所以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25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这时快到半夜,环顾四周,寂寞冷清。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昏昏入睡了。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26 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 ①夜逢孤鹤 ②梦会道士 第三段: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道士化鹤。

27 2、“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那么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28 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不禁让人感叹人生如梦,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再联系《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思想,理解此 文道士化鹤的寓意。)

29 羽化而登仙”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 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 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30 小 结 后赤壁赋 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 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 3 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 乐→叹
3 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 乐→叹 复识→悲、恐、凛 惊寤 后赤壁赋

31 全篇的情感如何发展? 乐: 叹: 复识: 悲、恐、凛: 惊寤 : 良辰美景,笑谈之乐。 美中不足,乐的短暂。
 前赋强调人和自然同样伟大,但后赋不敢肯定。    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深感个体的 微不足道,膜拜大自然 。 精神的升华,明白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的瞬息存在。“变与不变”,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情 感 变 化

32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质朴清新,语淡意丰。此赋的写景一向为文学家所推崇,状景写情,字字如画,句句冬景,凄凉感人。如:“江流有声…水落石出”,“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山鸣谷应”这些文字全用白描,却给人清新之感,无华而传神,简洁而意足,给人峄清朗透辟之感。全文散文化浓郁,写景的同时自然抒情,景语皆情语,水乳交融。 2、此赋散文味更重,却依然有韵文的铿锵。文中多“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藏锋。如“酒”与“久”,“尺、出”与“识”,“茸、龙、宫”与“从、动、涌、恐”,“留、舟、流”和“休”。 3、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

33 文章主旨 与身世相关之处 客之不从:作者一直以来政治思想无人了解的孤独 被贬:怀才不遇的孤独 身为罪人:惊悸而孤独
这篇赋是作者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文章着重写山,写冬景,但景象凄凉可怕、惊险恐怖、迷离恍惚,衬托出作者悲伤的心情;末尾写梦境,道士化鹤给文章笼罩上飘渺的气氛,流露出作者想逃避现实消极处世而又无法逃避的矛盾心理。也抒发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情怀。 与身世相关之处 客之不从:作者一直以来政治思想无人了解的孤独 被贬:怀才不遇的孤独 身为罪人:惊悸而孤独

34 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2)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3)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35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七月既望      十月之望     初秋                        初冬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清风徐来      霜露既降    水波不兴      木叶尽脱    月出东山         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                   山高月小      水光接天       水落石出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36 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 前赋  后赋 点 景 重 情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主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37 ◇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1)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

38    2)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    3)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39    4)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5)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间世?

40 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6)在《赤壁赋》中,苏轼把人生须臾的解脱归之于理,从理性上论证物我皆可无尽,短暂的生命融入自然即可永恒。而在《后赤壁赋》中,则既无“情”,也无“理”,而把一切归之于空。以“不见其处”戛然而止,又留下了无限的空白,启发人去思索这“空”背后的内容与意义。 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41 苏轼的文赋成就:   到了宋代,赋的散文化倾向更明显,欧阳修的《秋声赋》可看作文赋趋向成熟的标志。发展到苏轼的手中,他更以杰出的文学天才和出色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兼取古文与赋的优点:    如保留了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排比手法的恰当运用,文气的旺盛,音节的铿锵,词采的华茂,但更多的是对它的改造和创新,即以骈散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且又最大限度地融合了作为赋之源的诗性精神,在以骈以散、亦骈亦散中表现浑然天成的诗意之美。

42 前后《赤壁赋》可谓把这种文赋的写作技巧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苏子的前赋就是以“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来写的,到了后赋,虽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经趋于浅表,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语言更加散体化,这是苏轼对赋从汉大赋到魏晋骈赋再到唐之律赋,转而变成散文赋的一大贡献。他的文赋既有散文的灵活自然,又有诗歌的情韵意境,登上散文诗的高峰.

43 古人评点 “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焉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古文观止》:“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44 古人评点 李扶九评:“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45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 个人的努力 良好的教育 一点点运气 (欧阳修的提拔奖掖,陈公弼的严格要求) (抄《汉书》、八面受敌读书法)
(父亲在学业上的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引导) 一点点运气 (欧阳修的提拔奖掖,陈公弼的严格要求)

46 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7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48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49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50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51 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52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53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54 “根到九泉无曲处,地下唯有蛰龙知”(苏轼)
经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55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花销、住房、吃饭。计划用度,修建五间泥瓦农舍(雪堂),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56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潇洒交友,营造一个 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 东坡、雪堂、赤壁 

57 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58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59 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60 苏轼的人生历程: 嘉佑二年(1057) 应举 熙宁二年(1069)还朝 正值新法推行,一回朝即与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
年份 事件 嘉佑二年(1057) 应举 熙宁二年(1069)还朝 正值新法推行,一回朝即与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 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 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等知州。 元丰三年(1079) 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

61 哲宗亲政,“新派”上台,又把他作为旧派严加打击。贬至昌化。
元丰八年(1085) 神宗死,高太后垂帘听政,废新法,启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被调回,连续升官。 从元佑四年(1089)年起 受到旧派的排斥,只好再请外调。先后任杭州,扬州,定州知州。 元佑八年(1093) 哲宗亲政,“新派”上台,又把他作为旧派严加打击。贬至昌化。 元符三年(1100) 徽宗立,以赦内迁,次年于常州病逝。

62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63 文人眼中的苏轼——出类拔萃 苏辙:“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墓志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稼轩词序》) 赵翼:“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瓯北诗话》)

64 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康震评说苏东坡》)

65 东坡语录: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Download ppt "后赤壁赋 苏 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