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道德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道德原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道德原则

2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原则的基本含义以及在道德领域内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比较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3 一:根据《伦理学大词典》 道德原则是指一定道德体系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生活经验形成的、在一切道德关系领域内普遍适用的、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最根本的道德准则。 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质及其阶级的根本利益在道德意识上的集中反映; 是一定道德解决伦理学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核心准则; 是从行为上准确判定一定道德所属类型的根本标志,并从行为总体上表达所属道德类型历史的、阶级的本质。

4 道德原则居于一切道德规范的总纲的地位,统领一切具体的道德准则。
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意义,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是规范的东西,相对于另外范围而言可能成为原则,而一切原则,本质上也是一种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从具体化、多元化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原则、规范之间的辨证关系。 例如:“三纲五常”既是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规范;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利益所造就出来的不同道德类型,有着不同的道德原则。

5 道德原则的核心议题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这是道德领域内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及解决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伦理学的前途和命运。

6 一:个人的概念与集体的概念 “个人”概念的发展历程—— “人是自然”(古希腊时期) “绝对精神”(黑格尔) “生物学意义的人(费尔巴哈)
1、什么是个人 ? “个人”概念的发展历程—— “人是自然”(古希腊时期) “人是宿命”(欧洲中世纪) “强力意志的人”(尼采) “潜意识的人”(弗洛伊德) “绝对精神”(黑格尔) “生物学意义的人(费尔巴哈) “社会关系的人”(马克思)

7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个人的本质问题,总是随着时代的裂变而凝聚出新的疑点。
如何理解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

8 什么是集体? 虚幻的集体或虚构的集体:指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集团;(
真实的集体(理想的集体)又称“自由人联合体”,这种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现实的集体:超越了虚幻的集体,又带有明显不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体。

9 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道德原则,是有理论依据的。 历史依据:集体主义经历了“原始集体主义”和“集团利己主义”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赢得这场革命的最后胜利;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这场革命的真正目的——使个人摆脱“偶然性”的控制,重新驾驭自己,使个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10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正是作为政治原则的集体主义原则在道德领域内的具体实施。
这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经济学说、政治学说在根本方向上的一致性。 思考:1、集体主义的人性与现实依据。 2、道德能否脱离政治?

11 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

12 现实依据: 经济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 组织前提——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国体、政体及人民的组织形式; 思想前提——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

13 道德理论依据: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 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而言,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既属于这一体系中的规范之一,又高于别的具体规范,成为规定和界说别的规范的最高道德规范。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严厉斥责利他主义是“长期造成严重危害的狭隘观点”而断然代之以“三原则、多层次的己他两利主义伦理观”
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私利他或自我牺牲,是集体主义的 最高境界); 肯定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为己利他); 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单纯利己)。

15 三、道德原则的不同表现 功利主义 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 利他主义

16 关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约翰.密尔(约翰.穆勒)著,1863年出版。该书首次使用“功利主义”概念。
认为功利主义或最大幸福主义主张愈能增加幸福就愈正当,而愈能产生不幸痛苦就愈错误; 提出幸福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人应该追求理智的、高级的快乐。

17 该书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功利原则的道德制裁问题。
在外在方面,人希望得到他人或上帝的好感、同情或爱慕,害怕引起他人或上帝的厌恶,从而促使人们执行上帝的意志,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内在方面,不履行义务会在内心引起或轻或重的痛苦。 这即是说,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感情是贯彻功利原则的根本保证。

18 功利主义伦理学 一种把功利或效用作为行为原则和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 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趋乐避苦是人的先天本性,衡量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能满足个人利益,使人快乐就是善使人痛苦就是恶。 近代功利主义思想起源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经验论;法国的爱尔维修初步系统表述了功利主义的思想原则;19世纪英国的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典型代表;约翰.密尔发展了边沁的理论,正式提出“功利主义”概念。 密尔不主张狭隘的行为功利主义,提出准则功利主义的观点。

19 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流派在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观点。
行动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全部后果是决定该行为正当与否的唯一的全部的标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结果的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功利主义——应根据已得到证明的有关道德规则(准则)来判断有关行为的正当错误。 “问题不在于什么行为具有最大功利,而在于哪一种准则具有最大功利”

20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是一个或一组原则所要求的,这个或这组原则,如果被普遍遵守的话,将比任何其他原则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简单说,行动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将功利最大化的行为,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符合将功利最大化的一组原则的行为。

21 功利主义除了表现为资产阶级的老功利主义和新功利主义的形式外,还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无产阶级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区别

22 关于利己主义 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即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道德的标准,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就是道德的 ,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私有制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变化发展出各种形式,如绝对平均的利己主义、集团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 文艺复兴时期利己主义被当作热爱自己、追求幸福的理论加以宣传和提倡;

23 处于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把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和人权,道德上满足个人利益、追求幸福作为利己的内容大加鼓吹,对于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禁欲主义、确立个人尊严、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利己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已日益显露出其弊端,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24 有人把利己主义分为两类: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利己主义)
“合理利己主义是一种简单明白、近乎常理的伦理观”——王海明 这种伦理观成熟于十八、十九世纪,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其公认的代表。

25 分析合理利己主义 从人性论上看,~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却又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实现,而只有依靠社会通过利他手段才能实现;(“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 从道德本性来说,合理利己主义认为道德目的完全是他律的,全在于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 从善恶原则看,利己目的就其自身来说,无利无害社会和他人,无关道德目的,因而非善非恶;但就其结果来说则是善恶的共同源泉:以利人手段实现是善的源泉;以害人手段实现是恶的源泉:

26 “自利心或者说自爱心,不是别的东西,只是自然赋给我们的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随着激动人的兴味和热情之不同,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变成善或者恶”——爱尔维修
既然单纯利己非善非恶,而无私利他又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也就只有为己利他是善:为己利他是衡量一切行为善恶的道德总原则。 霍尔巴赫将这个总原则的理论概括为一句名言:“德行不过是一种用别人的福利来成为自己幸福(成就自己幸福)的艺术。”

27 关于个人主义(《伦理学大词典》) 广义泛指赞成个人行动和信仰完全自由的主张,与国家主义相对; 狭义是指利己的观点、情感和品行,与利己主义同义; 与集体主义相对的是一种伦理学说,也表示论证道德和选择行为路线的一种原则——道德原则。

28 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要求国家、集体、他人服从个人,为此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根源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个人主义之初,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上帝原则的。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别人不能干涉和控制,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

29 这种个人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是作为道德目标,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发展,它必然以其极端的形式成为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并贯穿于行为活动中,表现为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等行为; 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特征。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由散漫; 革命队伍中的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等也是个人主义在不同场合和范围的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对立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30 与合理利己主义相反,个人主义是一种扑朔迷离、离弃怪诞的伦理观。或许因此个人主义论者远远少于合理利己主义论者。
个人主义公认的代表当推中国古代的杨朱和庄子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萨特。

31 分析个人主义 从人性论看,个人主义也认为每个人行为目的只能是为我。杨朱说:“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
一个人只要生活于社会和他人之中,便不能不失去自由、听任他人摆布,从而所造就的便是他人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便是没有独特个性的、非本己的、非本真的自我;而不是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本己的、本真的自我:他人和社会是自我发生异化的根源。

32 从道德本性看,个人主义认为道德目的完全是他律的,全在于增进自我利益;
尼采说:“我迄今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看来是本着这样的见解来信奉道德,即把道德看作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他自己的个人需要、苦恼、快乐和热情所在。” 萨特也说:“我的自由是各种价值的唯一基础,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应该接受这种或那种价值。”

33 从善恶原则看,个人主义认为凡是依靠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不论是利人还是损人),真正讲来,都是有害自我、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都是恶;只有依靠自我为手段,即不给予也不索取,既不利人又不损人地单纯利己,才真正有利自我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才是善的:“单纯利己是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总原则。” 这个总原则被杨朱概括为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4 关于利他主义 为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或者以利己为目的以利他为手段的道德原则——两种不同的道德上的目的,都表现为行为上的利他。
利他主义主要是新老儒家的“仁学”和新老基督教伦理观。在古代就已成熟,中世纪占绝对统治地位,进入近代仍有极大的影响。其重要代表人物当推孔子、墨子、耶酥、康德。

35 分析利他主义 从人性论上说,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能够达到无私利他境界;
从道德本性看,基督教、康德都认为道德目的完全是自律的,全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 从善恶原则看,儒、墨、康德、基督教一致认为,凡是自爱为我、目的利己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有害于社会和他人,又有害于自我品德的完善,因而是不义的、不道德的、恶的;只有无私爱人、目的利他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善的。

36 比较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可以看出:二者虽然是两大对立的流派,但就他们看待利己与利他关系的根本观点来说,却完全一致,而且与利他主义恰恰相反——

37 首先,利他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能够无私利他。反之,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一致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大公无私自我牺牲决不可能存在而纯属子虚乌有。只不过,合理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和他人是自我利益的唯一保障,利己目的决不应依靠自我而应依靠社会和他人、通过利他手段才能实现;个人主义则以为社会和他人对自我利轻害重,利己目的决不应依靠社会和他人、通过利他或损人手段实现,而只应该依靠自我、通过既不利人又不损人的单纯利己的手段实现

38 其次,利他主义认为利己目的是恶和恶的源泉,只要目的利己,则不论手段如何利他,都是不道德的。反之,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则一致认为,利己目的是善或非善非恶,同时又是善与恶的共同源泉。
合理利己主义认为,道德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因而利己目的如果以利他手段实现便是善的源泉;如果以损人手段实现便是恶的源泉。 个人主义认为,道德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因而利己目的如果以利他或损人为手段,便都因其最终有害自我、违背道德目的而是恶的源泉;只有以既不利人又不损人的单纯利己为手段,才真正有利自我、符合道德目的,从而是善的源泉。

39 最后,利他主义否定为己利他与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总原则。反之,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则一致否定无私利他,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总原则。只不过真正的利己不损人,在合理利己主义看来是为己利他;而在个人主义看来则是单纯利己罢了。

40 思考题: 1、分析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区别。 2、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一回事吗? 阅读书目: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出版社1987年。 尼采:《瞧!这个人》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 《墨子》 《论语》


Download ppt "道德原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