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研討會 2010年5月8日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2 內容 內容分為六個部分: 預備討論 個人或自我 社群 天地萬物 天道 示例

3 預備討論(1): 甚麼叫文化的精神價值? 外化 環境 生存 能力 理性 精神 理念 世界 生活 世界 內化

4 預備討論(2): 甚麽叫「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作為全稱論述? 歷史發展與時空差異 觀其大略:理想型(ideal type)的建立
兩種落差:觀念與現實的落差;精英文化(大傳統)與庶民文化(小傳統)的落差 主流論述:儒家思想 全稱論述的功能: 研究需要 自我了解

5 預備討論(3): 為何要研習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自我了解:從個人到民族 傳統的傳承作用 傳統於我們來說是既熟悉而又陌生 傳統文化在全球一體化過程中的作用 人文價值與智慧的繼承 人文教育與價值教育 智慧的提煉、繼承與開新

6 預備討論(4):如何研習? 勞思光:「封閉成素」(closed elements)Vs「開放成素」(open elements)
應注意到傳統觀念的複雜性,例如「孝」與其說是個單一觀念,不如說是個觀念叢 梳理或曰解構的工作

7 預備討論(5):一個理解的框架 天道 the Transcendent 天地萬物 自我 nature self cosmos 社群
community

8 個人或自我(1) 憂患意識 「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智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郭店楚簡‧五行》)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安身立命 人禽之辨

9 個人或自我(2) 仁愛(interpersonal love and care)的體認 自愛與愛他 體愛 Vs 利愛
人是感通的存在,能與他人同情共感 通過「忠」與「恕」兩個觀念來理解:「忠」:對別人誠敬不苟,謹慎認真的態度(inner attitude); 「恕」:實踐之道(practical principle),可分為積極面(positive side)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及消極面(negative side)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10 個人或自我(3) 成己成物 「己」的不斷擴大;大我 Vs 小我;在己的認同中,生物意義的我未必是其中心
把眼光從「擁有」(to have)轉到「存有」(to be) 生命可能性(possibility)的開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傳‧乾象》) 人生作為可以在不斷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ing)中追求完成(self-fulfillment)的開放系統(open system) 人在關愛他人時,一方面是在成就自己,一方面是在成就他人

11 個人或自我(4) 以仁為義 此即視仁義為應該的(ought to be),因此,仁便具有強制力(special binding force),即當仁與利益考慮(selfish and ego love)衝突時,仁具有優先性

12 個人或自我(5) 工夫問題 「知」(慎思明辨、經權之別)與「勇」(養浩然正氣)以助成「仁」 其他工夫

13 個人或自我(6) 安身立命 義命分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實踐上的分立 Vs 認知上的分立 以義安命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不委過於命而不盡義 ;以義來面對命遇中的順逆;轉化命對一己的意義。「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14 三教的交涉:道、佛二教由「出世」轉為「即世即出世」
個人或自我(7) 其他 道家:無為、自然、逍遙 佛家:無明、湼槃(空) 三教的交涉:道、佛二教由「出世」轉為「即世即出世」

15 社群(1) 人是在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存在 家庭、社會、國家、歷史、文化可謂人存在的「原初性聯繫」(primordial tie)
因此,人的自我完成必在此原初性聯繫中完成 儒家講推己及人;心 → 身 → 家 → 國 → 天下;親親 → 仁民 → 愛物

16 社群(2) 不是個人主義的(individualistic),也不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t),而是人格主義(personalism);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 個人主義:個人優先於社會;社會只是個人追求滿足自己欲望的場域 集體主義:社會優先於個人;極權主義(authoritarian)的危險 人格主義:個人在社會中乃扮演不同身份、角色的人 社群主義:自我成長是受社群的塑造,但亦會反過來批判、改造社群

17 社群(3) 親親、尊尊 從生理條件發展出的親緣觀念——親親 從政治現實、社會分工發展出的階層(rank)觀念——尊尊
政治現實:宗法制度下的諸侯分封(公、侯、伯、子、男)Vs 文官制度(王、公、卿、大夫、士) 社會分工:social rank之必要性 人倫(人事也)之大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 社會:「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彊,彊則勝物」(《荀子‧王制篇》);differentiated harmony

18 社群(4) 強調人倫關係為「對等」(co-ordination)而非 「從屬」(sub-ordination)
「對等性質」: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序 「從屬性質」: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三綱;出於法家的韓非子) 性質的轉變乃漢代儒學政治化的結果

19 社群(5) 仁政德治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 並非以為政治乃道德的延伸;亦非以為政治繫於聖君賢相的仁義之心
政治的背後有道德的基礎,非徒是競爭利益

20 社群(6) 王道政治 為民制產(使民足、使民均) 藏富於民(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先富後教(有恒產者有恒心;有恥且格)
照顧貧窮無告者(鰥、寡、獨、孤;五疾上收而養之) 以時取用於自然,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憾

21 社群(7) 民本政治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22 社群(8) 執政者的重要性 順日益強化的王權而倡王者行仁政、德治。此應視為對王者的教育,對王權的理想規範,及提出領袖應具備的德性。後世乃有視「聖君賢相」為儒家最主要的政治主張,惟此易生誤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

23 社群(9) 對等職分(君職論)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魯穆公問子思:「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向者吾問忠臣於子思,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恆稱其君之惡者,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恆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

24 社群(10) 國際關係 王道 Vs 覇政 化民成俗,懷柔遠人 義戰 和而不同

25 天地萬物(1) 對自然環境的四種態度: 先秦儒家:利用厚生 兩漢儒家:客觀了解 宋明儒家:超乎利用的愛物 審美欣趣

26 天地萬物(2) 利用厚生 從利用自然的需要到利用厚生。《左傳‧文公七年》:「晉卻缺言於趙宣子曰:『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利用厚生的方法:謹奉天時。《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從利用到超乎利用的愛物。《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7 天地萬物(3) 陰陽氣化 氣、陰陽、五行、四時、相生、相剋等觀念架構起一套有機體宇宙觀;《呂氏書秋》 (秦相呂不韋編,公元前三世紀) 、《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公元前二世紀)——天人感應 萬物各具生剋的功能,彼此互動互補;整個世界構成一個和諧,所謂「太和」(comprehensive harmony;differentiated harmony) 進一步被體認為一仁愛(生即仁愛)的價值秩序

28 天地萬物(4) 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從人的踐仁能力逐步外推到自然環境
王陽明〈大學問〉:「是故見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者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斛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見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天人合一 deep green;deep ecology?反對僅僅視環境為供人利用之工具

29 天道(1) 從生之體認到生生(天道)的誠信(authentic faith) 天地萬物非以「物」的方式呈現,而是以「意義的表現」的方式呈現
物無妄然,必有其理;統之有宗,會之有原 人的重要性的肯定:參贊天地之化育 人的傲慢的制衡及有限性的照察 :一點浮游過太虛 ;humility

30 天道(2) 儒學的宗教性(religiosity) 認識上講:人→天;體認天道:下學而上達;盡心知性知天 存有層面上講:天 →人;天命之謂性;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生死觀:「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三不朽

31 天道(3) 天道 生生不已 人心依據 仁、四端之心、性善 倫理行為 (禮)

32 示例(1a)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文獻分析:孟子游說齊宣王的技巧,如:先提「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並直言宣王可以做得到,接着從宣王以羊易牛的切身經驗下手,提出仁心仁術,使宣王自承「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並主動提問「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再借機申明不為與不能的分別,並提出推恩的道理,及具體施行的方法。……

33 示例(1b) 文化教育? 齊宣王以羊易牛有甚麼分別? 孟子君子遠庖廚的回答不是很虛偽嗎? 政治靠統治者有仁心以推恩人民就可以了嗎?
孟子從「性善」說出發,認為凡具「不忍」之心的統治者,均可賴此推恩而行仁政,顯然失之唯心的說法。(水渭松《古文鑒賞大辭典》,1995)


Download ppt "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