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2 學習取向的基本假定(Pervin, 2001) 2.實驗室取向—強調客觀而精密的測量 (1)實徵研究是理論與實務的基礎
1.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而來 2.實驗室取向—強調客觀而精密的測量 (1)實徵研究是理論與實務的基礎 (2)人格理論與實務應用均以「學習原理」 為基礎 (3)行為是對環境中增強變項的反應,而且 比其他人格理論更主張境特殊性 (4)強調學習的基本原理與行為改變,排斥 醫學-病症的心理疾病觀

3 代表人物 Pavlov’s 古典制約 Waston 給我一打四肢健全的兒童,在我所特定的世界中養育,我將保證隨機選中任何一個就能把他訓練成為任何我選定的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室乞丐、小偷,而不必管他的天賦、傾向、活動、職業,以及他祖先的血統。(Watson, 1930, p. 65) Thorndike的效果律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 Hull’s 刺激-反應學習 Miller & Dollard 的刺激-反應理論

4 Skinner的人格理論 -沒有「人格」的人格理論 (Barbara Engler, 1995)
人格的結構 人格只是個體獨特的行為方式或這些方式的組合 反應(response)是行為取向的結構性單位(structural unit) (1)反應性行為:針對外在環境中已經出現的刺激做出反應,或被 引發(elicited)的反應,如反射動作(有物體靠近時會眨眼)。 (2)操作性行為:與外在刺激無關,而是有機體自發的(emitted)反應,又可稱工具性行為,它是個體很「工具導向」的去達成其想要的效果。

5 行為的動力 --操作制約的歷程 (Process : Operant Conditioning)
增強物(reinforcer) : 一種發生在一刺激之後的事件(或刺激),並可增加此行為未來所發生的機率。如:誇獎(增強物)->學生做功課 ※習得增強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或次級增強物:原本不對行為產生增強而是透過和許多初級增強物的連結(食物、水)。如:錢 ※概化性增強物(generalized reinforcer):Skinner(1953)曾指出五種概化性增強物對維持人類行為很重要:注意、贊同、情感、錢、他人的順從 增強時制(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指的是增強所接受的次序與模式,又可分為連續增強(行為每次都增強)和間歇性增強(或部分增強),通常間歇性增強的行為會維持久的時間。 固定時距 、固定比率、變動時距、變動比率 最能維持行為

6 行為的動力 --操作制約的歷程 (Process : Operant Conditioning)
塑造 (shaping)和連續漸進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將達成終點行為的步驟分成幾個小階段,預先決定各小階段的增強標準,凡符合各小階標準的有關反應,均予以增強, 而逐漸塑造我們的行為。 反對懲罰:雖有立即之效但無長期之果,而且易造成副作用如產生恨、仇視或敵意。故Skinner鼓勵利用正增強作用,來促成良好的行為。

7 人格的塑造 他認為人類行為(人格)受到三種力量的塑造: (1) 個體增強的歷史 (2)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人格是一種演化的歷史產物,受到增強的個體行為傾向重覆,而沒有增強的行為便傾向停止。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選擇雖然可以塑造人類行為,但它只決定人類部分的行動,Skinner宣稱增強作用的關聯性 (the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才是主要的決定因子,所以他也相信遺傳基因對人格塑造扮演重要角色,但環境比遺傳因素更能塑造我們的行為(如:色盲的兒童)。 (3) 文化習俗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在Skinner晚年(1987;1989)很強調文化在塑造人類行為(人格)上的重要性(如:語言)。他雖然強調行為受環境所控制,但也相信我們是建造環境的創造者,我們設計了一個控制性的文化,同時又成為文化的產物。

8 內在狀態 Skinner沒有否定內在狀態的存在(比如:焦慮、恐懼、愛的感覺)但認為它們只是行為作用的副產品(Skinner, 1989)
1.驅力(Drives) : 驅力並非行為產生的原因,而是指「與有機體會反應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有關之剝奪和飽足的效果而已」。 2.情緒(Emotions):情緒是伴隨增強作用的生理狀態。 他缺乏保障或安全感,或對自己沒有信心(他的行為強度太弱,也不適當);他不滿或感到沮喪(他很少獲得增強,以致於行為逐漸消弱);他遭受挫折(消弱伴隨著情緒反應);他感到焦慮不安(他的行為經常帶來不可避免的嫌惡後果,而這些後果具有情緒作用),生活亳無目的感,也缺乏成就感(無論他作什麼,都很少得到增強);他成為憂鬱症患者(他自以為有病)或變得神經質(他用各種無效的方法來逃避)。 3.目的和意向(Purpose and Intention) :只是有機體感覺到的物理刺激,而非行為的內在事件 。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從行為推論出來的結果

9 異常行為 從學習理論的觀點,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所以異常行為只是一種習得的反應型態,他不同意有所謂「異常人格」。
迷信行為:在每個文化中都有一些迷信行為,是人們祈福去災的方式,這一類行為往往有其複雜的背景。此類行為是由於機遇增強所造成,如:拜拜

10 生平簡介 John Dollard(1900~1980) 1900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 1922年在威斯康辛大學得到學士學位。 1931年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早期對社會學及人類學很有興趣,在柏林研究所參加精神分析訓練並接受精神分析,由德返美後,應聘到耶魯大學當時新成立的人類關係研究所任職,講授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 Dollard帶進了人類學與社學觀點的透視觀,Miller則貢獻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兩人均曾受過精神分析訓練,便將心理分析觀點融合Hull的學習理論及社會互動興趣,激發出人格理論的新觀點。他們合著的書有 < 挫折與攻擊 >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1939)、 < 社會學習與模仿 > (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 1941) 、 < 人格與心理治療 > (Personality and Psychotherapy, 1950)。 Neal E. Miller(1909-) 1909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 1931年在威斯康辛大學得到學士學位,隨後在Standford大學修畢碩士。 1935年在耶魯大學受C. L. Hull指導下,完成心理學博士學位。 曾在人類關係研究所擔任助理,得以和Dollard相遇,兩人在此開始其合作關係。 Miller對實驗心理學興趣甚高,在1966年離開耶魯後,就到Rockfeller大學主持生理心理實驗室,目前的研究著重生理回饋和行為醫學方面。

11 理論要點-理論緣起 許多心理學家對Freud的心理分析指出兩項重大缺失: (1)其含糊華麗的詞藻使得研究不可行。 (2)無法確切的預測行為。
Hull的驅力降減論(drive reduction):人類有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例如食物、水等,為了生存人類必須滿足這些生理的需求,這便是行為發展的驅力(如:嬰兒學習吸母奶以減少飢餓)。 與Skinner的操作制約一樣,其主要結構性概念是反應。根據Hull的理論,一組刺激-反應間的聯結便稱為習慣,所以人格結構可以被簡單界定成習慣 。 老鼠的實驗 實驗的啟示: 如果我們不知曉得老鼠習慣建立的過程, 必然無法了解此行為的道理何在, 所以對於表面上不可理喻的行為, 必須從他的開始來了解整個事件的意義。

12 學習歷程的四大步驟: 驅力、線索、反應和酬賞(增強作用)
指內在的強烈刺激驅使有機體採取一些行動。其中又可分為初級驅力:與生俱來的,如:饑餓、口渴、睡眠;次級驅力:學習而來的,如害怕、恐懼、成就、被人認可。 酬賞(reward):也可稱為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能夠使某一特定刺激或線索所引發的反應機率增加的任何東西。而有效的增強包括驅力降低。 「為達到學習,一個人必須 需要一些什麼(wants something), 注意一些什麼(notices something), 做一些什麼(does something),還要 得到一些什麼(gets something)」 Dollard & Miller, 1941 反應是由驅力和線索誘發出來的,旨在降低驅力。 在某些情境下,某些反應出現的機會會比別的反應多些,而構成起始的反應階序(initial hierarchy)。其中最容易發生的稱為支配性反應(dominant response),最不會發生的反應則叫最弱反應(weakest response)。透過學習重新組織這些反應順序的排列,這新的排列階序便叫 作結果反應(resultant response)。 是決定有機體何時、何處以及如何做出何種反應的一種刺激。然而,許多驅力同時具有線索的作用

13 標記(lebeling)、計畫、推理、想像、知覺都是重要的線索引發反應,這便是人類高層心智功能,尤其對解決情緒問題很重要!(星願的例子)。
線索引發反應(Cue-producing Response) v.s 工具性反應(instrumental response) 人類行為複雜有時需透過高層心智歷程(higher mental processes),其中線索引發反應(Cue-producing Response)便扮演重要角色 工具性反應的主要作用是讓外在環境對應的關係產生立即的改變,如開門、拿東西,也就是直接對外在線索和內在驅力直接作回應;而線索引發反應主要目的是產生一個線索來引發另一個反應,而此線索是刺激模式(stimulus pattern)的其中一部分,此反應是更多的線索反應交互作用而成的。 標記(lebeling)、計畫、推理、想像、知覺都是重要的線索引發反應,這便是人類高層心智功能,尤其對解決情緒問題很重要!(星願的例子)。 藉由構成所謂刺激與反應定義的放寛,使得Miller & Dollard的學習理論從解釋簡單有機生物瑣碎的行為,搖身一變成為有意義且能應用在複雜人格問題上,上述labeling的概念便含有認知的味道。

14 四個重要的訓練情境 (1) 餵奶情境(Feeding situation) ~ 口腔期 *被忽視的情境 *愉悅的情境 *經常獨自經驗飢餓
(2) 如厠訓練(Cleanliness training)~ 肛門期 *父母持處罰態度:逃避父母形成普遍性與人疏離 *父母要求過高:過度順從形成強迫性傾向

15 四個重要的訓練情境 (3)早期與性有關的訓練(Early sex training)~性器期
*父母對幼兒撫弄自己的生殖器官,容易引起焦慮而加以禁止,但往往引起兒童困惑。 *性別刻板印象:父母對「男孩」或「女孩」有不同期望和要求模式。 (4) 生氣-焦慮衝突(Anger-anxiety) 挫折攻擊假說:挫折是指當一個人無法減少驅力,即目的反應遭受阻礙所伴隨的狀態,而攻擊行為乃是因為挫折而引起的。 正如Dollard & Miller所說:「完全剝奪一個人生氣的權利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肯定的人格需要一些生氣的能力」

16 衝突的理論 Dollard 和Miller 保留心理分析中「衝突是適應不良行為的主要特色」之看法,他們使用動物研究的結果來描述這種衝突概念。
(一)五項假設以預測衝突情境的結果 1. 趨向的漸增度(gradient of approach) 2. 逃避的漸增度(gradient of avoidance) 3.逃避傾斜度較趨向傾斜度陡些 4.與趨向或逃避有關的驅力增加時,將會提昇其漸增度。 5.當兩種反應競爭時,較強的反應會出現。

17 衝突的情境 1. 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雙驅衝突):指個體同時受到兩種目標所吸引,但卻不能同時享有(同時愛上兩個人,但必須做抉擇) 2. 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雙避衝突):指個體面臨兩種同等的負向抉擇(離婚還是活在家暴陰影中) 3.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驅避衝突):指個體同時被同一目標吸引及排斥(如:約會的對象即讓你心動又讓你覺得不愉快)。 4. 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雙重驅避衝突):指個體同時對兩個或多個目標產生矛盾的心理(如:女生對雙親的伊底帕斯情結)

18 學習理論與精神分析的整合 1.認同潛意識力量是引發人類行為的根本,但用自己的理論重新界定了潛意識歷程,他們認為潛意識歷程有兩大決定因子
(1)有些驅力和線索是無法被覺察到的,因為他們無法被標記(unlabeled),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它們是發生在我們學習說話前便發生了,因為兒童尚不能有效利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兒童早期的衝突都是潛意識的。另一個原因是個體亦可能因為標記的扭曲(mislabeling)而影響其意識的知覺,如父母常會教導孩子「好女孩不能這樣」、「兄弟要相親相愛……」之類的話。 (2)潛意識歷程也是指某些曾出現在意識層面的線索或反應,因為無效而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Dollard & Miller認為壓抑是一種習得的行為,當我們壓抑時,我們就不會去思考或標記某些想法,因為逃避這些想法可以減少我們不愉快的經驗。 2.對防衛機制的看法:Dollard & Miller曾重新詮釋許多Freud所提到的防衛機制,他們認為防衛機制只是一種習得的反應或行為。 如: identification(認同):是一種個體模仿從他人習得的行為 projection(投射):一般人大多有有相同社會背景及學習背景,因此可 以了解彼此對一件事的想法 學習理論與精神分析的整合

19 對心理疾病的形成與治療 1.精神官能症的核心是發生在兒童期的衝突,如前所述兒童一方面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接受父母的管束,因此引起焦慮不安的心理。 2.不適應行為是學來的,所以治療便是反學習,將舊的、無效的習慣替換成新的更適當地習慣來降低驅力,所以他們的治療理論是問題及行動導向的。 3.治療者以同理有耐心的態度,鼓勵當事人自由表達他所抑制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協助當事人了解其思想和情緒產生和發展歷程。如此便可提供一個不具威脅的情境,使當事人原本擔心的後果(恐懼和罪惡感)沒有發生,而降低恐懼的反應。 4. Dollard & Miller並沒有創出任何新的治療技術,然而其他人應用古典制約與一般的刺激-反應理論則創造出不少新的治療技巧。

20 理論應用-行為改變技術 (1) 親子教育 : 如何訓練孩子不順從的行為
用忽視法消弱其不順從的行為,並選擇幾種孩子容易表現合作的差事,給予適當的增強。 (2)代幣制度(token economy):最早由Ayllon & Azrin(1965)對慢性精神病人做的研究只要病人表現出所欲的行為就給予代幣酬賞,不喜歡的行為,諸如尖叫、不合作等則不增強。而代幣可以兌換病人想要的東西(看電視、糖果或香煙),如此一來可令病人做任何鋪床、打掃或上菜工作。這對嚴重心理困擾及心理障礙病人在社交互動、自我照顧或工作表現上的行為很有幫助。

21 理論應用-行為改變技術 (3) ABC衡鑑法:重視特定行為並界定與其有關的情境特 性,此種行為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of behavior)強調三件事:(1)標的行為或標的反應;(2)指認出可引發或增強該目標行為的特定環境因素;(3)指認出可被用來操弄改變該行為的特定環境因素。此種方式也被稱作ABC衡鑑法--衡鑑行為的前置條件(Antecedent condition)、行為(Behavior)、以及行為結果(Consequence)。 (4) ABA研究設計:其基本原理乃涉及對特定行為的實驗操弄,且證實行為上的改變,直接歸因於情境事件的特殊改變。此方法只有一位受試者,且由他自己控制實驗條件中變異情形。(單一受試實驗倒返設計) 如 : 一位喜歡咬手指甲的女大學生

22 習慣概念的應用-反向制約 (1)嫌惡治療(aversion theray):施行一種嫌惡刺激來抑制一種不良的反應,因而消除該反應的習慣強度。
(2)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wholpe對恐懼症病患採用的技巧,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焦慮又放鬆。因此,如果我們能使個人在面對先前引起焦慮刺激時放鬆,就可以解決恐懼症的問題。


Download ppt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