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2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发展历程的回顾与评述 第一阶段(1977一1979)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发展历程的回顾与评述 第一阶段(1977一1979) 此阶段戏剧(话剧)创作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意志,传达时代的声音,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恢复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第二阶段(1980~1985) 进入80年代,“话剧热”降温,话剧开始步入困境。 A、关于戏剧观的讨论 B、“探索戏剧”的兴起 C、关于现实主义戏剧 第三阶段(1986~1989)

3 三、问题与局限 首先,同建国后十七年相比,描写工业和城市生活题材的话剧发展较快,反映农村生活和少儿生活的却显太少。 其次,就质量上看,虽出现了一些超过十七年同类题材话剧创作水平的作品,但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还不多。

4 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 一、沙叶新的剧作 (一)、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 一、沙叶新的剧作 (一)、生平与创作 1939年生于江苏南京,回族,中学时即开始发表文艺作品,1957年考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被保送至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学习。1963年分配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

5 50年代发表过《妙计》、《美国剧院的悲剧》等短篇小说。沙叶新戏剧创作始于60年代,1965年创作独幕喜剧《一分钱》。新时期十年中,沙叶新先后创作发表了《约会》、《假如我是真的》(与人合作)、《风波亭的风波》(与人合作)、《论烟草之有用》、《大幕已经拉开》(与人合作)、《陈毅市长》等剧作。其中,话剧《假如我是真的》、《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依》均引起争议,成为话剧界引人瞩目的作家。

6 他的剧作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内容上力求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络中,表现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课题,注重主体思考的投入和哲理意蕴的开掘。 (2)在创新突破的同时,善于寓庄于诸,庄谐结合,呈现一种喜剧性色彩; (3)注重观众因素,能巧妙地把观众因素组织结合进去,产生出特殊的戏剧效果。

7 (二)、主要剧作评析 1、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假如我是真的》分析
这是一个相当精彩的社会讽刺剧,剧作者巧妙地通过李小璋的行骗和被戳穿的过程,对干部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予以无情的剖析和辛辣的嘲笑,体现了剧作者出色的喜剧才能。

8 2、《陈毅市长》 继《假如我是真的》以后,沙叶新创作了十场话剧《陈毅市长》(载《剧本》1980年第5期,该剧获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颁发的1980-1981年全国话剧优秀剧本奖。)。戏剧上演后,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9 这些剧作的突出特点是: (1)彻底破除了江青一伙不准写真人真事的禁令,大胆地描写了老一悲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使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真实地再现在戏剧舞台上; (2)清除了封建主义的英雄史观,把领袖人物从天上请回人间,撤去了他们头的灵光圈。既写他们成功时的欢乐,也写他们失败后的懊丧;既写他们的戎马生涯,也写他们的家庭生活,从不同侧面展示他们的成长,发展,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 (3)将他们置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又置身于千百万群众的斗争中,着力写出他们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话剧《陈毅市长》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突出地体现了上述这些特点。

10 《陈毅市长》的成功就全在于它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题材和主题方面的新拓展 第二,结构上的大胆创新 第三,写出了陈毅的新面貌

11 3、《马克思秘史》 198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沙叶新创作了《马克思秘史》,把一个世纪前的历史拉回到现实。
作者从秘史、琐事、私生活的角度取材,把正在潜心写作《资本论》的革命家马克思同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的普通人的马克思集于一体,多侧面地展示出马克思的平凡与伟大。“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12 4、《寻找男子汉》 作者以普遍的社会心理作为解析对象,在舒欢寻找真正男子汉的一次次失望中,透视了阳刚之气缺乏、萎靡之气充塞的社会病态文化心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改革家,反映了在改革中重构民族人格的乐观信念。作者曾指出:“我的追求便是她的追求,她的寻找也是我的寻找。我和舒欢寻找的是那能使我们民族从孱弱转为刚强的一种情操,一种气概,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沙叶新:《我还寻找什么》,《戏剧界》1986年第5期。)

13 二、高行健 1、生平和创作 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此后还发表过小说《有只鸽儿叫红唇儿》。1981年出版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较大反响。 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此后,高行健陆续发表剧作,有《车站》、《现代折子戏》(《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四种)、《野人》、《彼岸》等。1985年出版《高行健戏剧集》(群众出版社)。还有专著《现代戏剧手段初探》。现居法国并加入该国国藉。2000年因小说《灵山》获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4 2、主要剧作评介 《绝对信号》 这部剧作的主题具有象征色彩,“绝对信号”实际上是给黑子这样的青年人的下滑的人生亮出了红灯。列车在黑夜和被盗窃的危险中轰轰行进,似乎也表达了时代的某种特征。车长最后说:“我们乘的就是这么趟车,可大家都在车上,就要懂得共同去维护列车的安全。”

15 《绝对信号》的成功 一是打破了话剧时间结构上的“现在进行时”,把小说中的记叙因素放进成本里,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地交织穿插,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迭加。 二是在舞台表演中,打破“第四堵墙”——即舞台演员与观众之间不能直接交流的幻觉主义戏剧观念与原则,打破独立的舞台假定性,要求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甚至走到观众中去。

16 《车站》 《车站》更多地借鉴现代荒诞派戏剧而有新的创造。
剧作明显受到法国著名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影响。两者都以“等待”立意,前者把希望寄予总是不停的汽车,后者把希望寄予总是等不来的戈多 。


Download ppt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