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幼兒教育思潮的演進 改革教育的先驅─柯門紐斯 自然主義之父─盧梭 孤兒之父─斐斯塔洛齊 幼稚園及恩物創使人─福祿貝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幼兒教育思潮的演進 改革教育的先驅─柯門紐斯 自然主義之父─盧梭 孤兒之父─斐斯塔洛齊 幼稚園及恩物創使人─福祿貝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兒教育思潮的演進 改革教育的先驅─柯門紐斯 自然主義之父─盧梭 孤兒之父─斐斯塔洛齊 幼稚園及恩物創使人─福祿貝爾
幼兒科學教學法的創始人─蒙台梭利 做中學倡導者─杜威 人類智慧的探索者─皮亞傑 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 華德福學校創始人─史代納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台灣幼教拓荒者─張雪門 中國的福祿貝爾─陳鶴琴

2 柯門紐斯的生平 近代教育思想之父、改革教育的先驅 捷克人,生於十六世紀末,〈1592-1670〉
十九歲進入赫朋大學專供神學,在此時期,博覽群書,研究許多前人的思想,又結識阿爾斯泰德,他提供柯氏教育思想概念,影響柯氏甚深。 二十一歲時,轉入海德堡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到歐洲各地旅行,拜訪當時荷蘭許多思想改革家,接受時代新思潮的感召。

3 柯門紐斯的生平 畢業後,柯氏返家鄉擔任教職,之後,在富那克擔任牧師及校長,但好景不長 ,「三十年戰爭」開打,柯氏的妻兒死於戰後的瘟疫。
 ,「三十年戰爭」開打,柯氏的妻兒死於戰後的瘟疫。 他離開家鄉到波蘭的里薩擔任教師,在此期間從事著作及致力改革教育的工作  ,先後受聘於英國、瑞典擔任教育改革設計的規劃,深受當時歐洲各國重視。 1654年返回波蘭從事宗教工作。

4 柯門紐斯的生平 柯氏一生寄人籬下,流亡各國,深刻體會國破家亡之痛。
柯氏致力於從事教育工作,立論著述多達二百六十五種,因此被尊稱為近代教育思想之父。

5 柯門紐斯─重要著作 幼兒學校〈母育學校〉:世界第一部論數學前教育的專書。 語言入門:學習拉丁語入門的教科書。
大教育學:柯氏最大成就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泛智」的思想,具體的表現在此書中。 世界圖解:世界上第一本依據直觀原則編寫的課本,書中共有150課有插圖解釋拉丁語。

6 柯門紐斯─教育基本原則 在大教育學論中,提出四項基本教育原則: 確切原則:〈學習要配合適當時機〉 認為人類理想的教育時期是「兒童期」
強調教材依學習者的需要而安排 教學活動事前計劃,以材料實例為先,形式、法則為後,有始有終

7 柯門紐斯─教育基本原則 容易原則:〈學習要有順序〉 教學時的提示應求簡單扼要 教材之編寫應由易而難,從近到遠
先利用感官來學習各種事物,再增進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8 柯門紐斯─教育基本原則 徹底原則:〈普遍到特殊〉 教學應有始有終,內容應選擇有益於現世生活的範圍
教學活動強調不崇拜書本的權威,而是兼重理解與應用,為全人生的未來而努力

9 柯門紐斯─教育基本原則 簡述原則: 教學時,宜採用集體教學的方式 教材的選擇和學習應以實用為主 教學活動,各科要齊頭並進,才能達到效益

10 大教育學論之內容 因人施教,耐心等待收割:人類先天資質的個別差異 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不論貴賤、貧富、男女,都應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適應「自然」之教育原則: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用謙虛的態度,遵從自然界的法則,按部就班的提供適當的教育 積極擁護學校式教育:認為學校的出現是因為人類進步發展的結果。學校教育可補助父母無暇照顧孩子的現實需求,也提供兒童彼此學習和相互鼓勵、競爭及成長

11 柯氏學校教育施行的階段 母育教育:出生到六歲─培養兒童敏銳的感官知覺能力 國語教育:七到十二歲─培養想像的能力
拉丁語教育:十三到十八歲─培養理解的能力 大學:十九到二十四歲─培養意志能力

12 柯氏的貢獻 破除貴族獨享,重視普及化教育 直觀是泛知教育的導引 重要的家庭教育 理想的學制 啟迪後進,造福人群

13 柯氏的貢獻 破除貴族獨享,重視普及化教育 主張教育是平民的教育,是人人不分男女、貴賤皆接受的教育
柯氏的教育目的受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甚大,提出人的受教育乃是求永生,而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是人人生而具有  ,不可偏廢

14 柯氏的貢獻 直觀是泛知教育的導引 「泛知教育」是柯氏的重要主張
知識的獲取,應注重直觀的經驗教育,提供實際的生活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確切、容易、徹底、簡速為原則的課程 重要家庭教育 幼兒教育一書中,特別希望教養六歲以下的幼兒時,父母應是充滿愛心的教導者

15 柯氏的貢獻 理想的學制 應根據人類身心發展而規劃適切的學制 啟迪後進,造福人群 影響到十八世紀的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台梭利等
稱他為『改革教育的先驅』

16 盧梭的生平 其祖先為追求宗教的信仰,自法國遷居瑞士的日內瓦 原籍法國,後遷瑞士,1712-1778
父親依薩克以製造鐘錶維生,喜歡研讀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作品,更酷愛自由及充滿愛國情操,盧梭童年時期,父子兩常共同探討古人軼事,也啟迪盧梭對自由之崇尚、民主之精神,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強硬性格

17 盧梭的生平 十歲時,父親被誣傷害罪,使得盧梭成為孤兒,幸賴慈祥的舅父兼啟蒙教師蘭貝爾塞的諄諄教誨,及安排風景秀麗的環境居住,讓盧氏產生愛好自然之心。

18 盧梭的生平 十六歲的盧梭,認真學習雕刻業的好技術,卻因師傅的體罰,促使他開始逃亡流浪的生活,發生影響他甚大的事情:
認識華倫夫人:改變了宗教信仰並大量閱讀各種名家著作 在侯爵古溫的家服役中:學習拉丁文並建立日後自學的基礎 結交許多學者:啟迪他「進步思想」及寫作書籍的能力

19 盧梭的生平 4.閱讀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話:以教育工作為終身事業,並試著去擔任家庭教師發掘教育問題,為日後寫成大著愛彌兒奠下基礎
5.目睹暴君苛政:凡不義不公之事皆挺身而出表達意見

20 盧梭的生平 1749年盧梭37歲,是他旺盛的著述時期 ,參加多次徵文比賽,評論當時的社會現象及倡導自由之理念。
 ,參加多次徵文比賽,評論當時的社會現象及倡導自由之理念。 1762年盧梭50歲,著作民約論、愛彌兒問世。民約論鼓吹反傳統政治:愛彌兒向舊教育挑戰,倡「天性善良」應率性發展「歸於自然」 54歲著作懺悔錄,為其自傳

21 盧梭的生平 50歲以後,其評論世俗與宗教之文章,不容於當時階級分明的社會中,有開始逃亡的生活。
1767年潛逃法國,隱居在爾蒙南村,1770年法國政府頒布赦罪令。 後人尊重他為「真理的衛士」 終其一生為自己的理念與權貴、宗教憎侶抗衡,婚姻生活也未能美滿的親自養育自己的子女

22 盧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一書中的開卷首句:「上帝創造萬物皆善,因人之干擾而變壞。」 順應自然,兒童本位
尊重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縮小的成人 注意個人間的不同,了解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承認人性本善的理念,引導幼兒於自由與快樂中求取平衡 幼兒之快樂來自於他們能逐漸學習、了解和掌控周遭的環境

23 愛彌兒一書的教育內容 五十歲,寫下這本代表其教育思想的名著 自覺未盡親自教養自己子女之補償心態下完成此著作
書中的主人翁愛彌兒是一個虛構的角色 愛彌兒是一個男孩的名字,盧梭為愛彌兒安排  、規劃由出生到成長的一切教育方式。 愛彌兒雖為教育小說,對後世的教育哲學產生不少的影響。

24 愛彌兒一書的教育內容 依年齡區分為五篇: 出生至五歲─身體養護期 五至十二歲─感官教育期 十二至十五歲─理性與手工教育期
十五至二十歲─感情教育期 女子教育

25 出生至五歲─身體養護期 母親要能讓幼兒避開變壞的路,使他不受人類生活上的各種衝擊
母親要親自授乳,不可用包布巾來束縛幼兒,多給幼兒接近大自然的時光 認為父親應扮演一位高尚的教師,是孩子的夥伴 社會生活方面,認為不宜群居。認為愛彌兒應遠離都市到鄉村生活,多做戶外活動讓幼兒運動四肢,自己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才能得到新生和真正的自由

26 五至十二歲─感官教育期 希望愛彌兒有更多機會,親身體驗生活的真實狀況,觀察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藉此來加深概念,也訓練手腕靈活及敏銳的觀察力
此階段的教育方式,採消極教育的方法來教導幼兒,盧梭認為大自然有強壯孩子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成人不需過分照顧或放任孩子,而是順著自然法則教育子女,在孩子的內心中,大自然會給他們應有的成長 若幼小時不受些痛苦就長大的話,到了成人時期,會連一小滴血都可能使他昏倒

27 十二至十五歲─理性與手工教育期 此時期具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又稱為理性時期 愛彌兒會運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追求知識
 ,應按照他的興趣和能力,由教師的態度中,引導他學習 不要咬文嚼字、不要背誦詩句、不必刻意指出他錯誤的地方,只需讓他自己仔細觀察、動手做實驗去發掘正確的觀點 培養愛彌兒學習知識的好習慣和謀生技能

28 十五至二十歲─感情教育期 愛彌兒由一個學習如何成為人,進入如何做一個男人的階段,盧梭稱此時期為社會的誕生,是人生真正開始生活的時刻
學習愛及友誼的關係,常是由經驗中獲取,此時期應接受感情與道德教育,發展出良善與合群的好習性 教育成人與教育幼兒的方法完全相反,應當把各種危險神秘的事告訴他,教師與學生應如同朋友般交談、互信

29 女子教育 愛彌兒長大成人,娶了一個扮演好妻子角色的蘇菲 認為女子必須對丈夫忠心、態度謙遜、善於料理家務、會彈琴吟歌跳舞
認為女子不必研究高深學問,卻需有取悅男子的能力 女子從小就應學習忍耐,服從男子的判斷,接受宗教的信條

30 盧氏的評論 教育和社會及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盧梭生長在十八世紀法國的黑暗時代,因此其自然主義及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深深打動歐洲的人心

31 盧氏的貢獻 以幼兒為中心:認為幼兒不是成人的縮影,教育應以幼兒為中心
注重身體活動:健康的身體是理性、教育與健全精神的基礎,盧氏認為幼兒時期是感官與四肢活潑的時光,應讓幼兒鍛鍊堅強的體魄 打破形式的教育方式:形式化的教育,無法提供幼兒真正的經驗,只有直觀的態度,才能讓幼兒擁有了解和掌握週遭環境的成就與快樂 啟迪幼教思想:影響十八、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美國教育家杜威將盧梭的思想譽為「教育上的哥白尼革命」

32 盧氏的批評 遠離社會接近自然:愛彌兒一書開頭說:「天生諸物,一切皆善;一經人手,便成為惡。」主張愛彌兒在十二歲以前應離開社會在自然中成長
消極的道德教育:認為服從自然律是最公平的懲罰,一切的學習皆讓幼兒親自去體驗 不接受課本書籍的教育:若十二歲前的愛彌兒是不能有文字課程的,抹殺教師與書籍功用的觀念。盧梭反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提倡自由與平等,認為靠教育的權利,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但在愛彌兒的教育裡卻是一對一的貴族式教育

33 斐斯塔洛齊的生平 孤兒之父、貧苦兒童的導師 祖先原籍義大利,後遷居瑞士,1746-1827年
祖父安德魯是位牧師,幼年長跟隨祖父去農村,眼見農民與兒童的苦難,對他們深切同情,及感受當時社會階級、貧富不均的現象,引發其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 父親在斐氏五歲時過世,由母親蘇姍娜及忠僕巴貝麗扶養成長,母親的愛及僕人忠誠犧牲精神,影響他終生

34 斐斯塔洛齊的生平 1764年入瑞士蘇黎世大學就讀哲學系,研讀盧梭的愛彌兒和民約論,影響日後他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與妻子安娜,忠實地根據愛彌兒之教育理論及原理來教育長子約克,並仔細觀察與紀錄,成為教育三歲兒子的日記,為後代用歷史法研究的開創者〈開創歷史法的先河〉 1774年在新莊設立「勞動學校」,收孤兒及貧兒,給於衣食並教以讀寫與耕織,後因經濟負擔沉重而停辦,此後,則專心從事寫書的工作,已表明對教育的理念

35 斐斯塔洛齊的生平 1780年出版隱士的黃昏,闡揚盧梭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
1782年發表林哈特與葛楚特,說明教育是改革社會的基礎,也說明改造社會要由兒童教育著手 1798年法軍入侵瑞士,孤兒流離失所,政府委託其主辦收容孤兒的工作,日夜照顧孤兒,充分貫徹慈愛的精神 1799年,在布格多夫創立學校,倡導「直觀教學法」

36 斐斯塔洛齊的生平 1802年出版葛楚特如何教他的子女一書 ,為斐氏教育真隨所在,也是倡導直觀教學法的著作
 ,為斐氏教育真隨所在,也是倡導直觀教學法的著作 1805年,在伊佛頓建校,許多教師慕名而來,使得伊佛頓成為歐洲兒童教育的聖地,二十年後,因經營困難而關閉 後人感念其教誨精神,於墓碑上刻下「人中之神,神中之人」之語,來紀念他

37 斐氏的教育思想 斐氏是一位充滿教育愛心的實踐者,也是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改革者,受盧梭自然主義的啟示,將理想應用在他的學校及家庭中,使兒童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為了解其教育理念,從兩方面來探討:

38 斐氏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 完人的教育理想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直觀性
循序漸進 自發性的學習 要素教育論

39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兒童是有生命的個體:教育應提供兒童安全且友愛的環境,循其自然之序而發展
教育是改造社會之根本方法:斐氏曾言:「環就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消除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教育,提高人民謀生素質,以求造福自己及社會

40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完人的教育理想: 〈完人教育=3H教育〉
在葛楚特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書中,斐氏提出:「我希望人們能了解教育的目的在發展人類的本性,適當的培植期能力與才智,以及幫助其成為一完人」 人生而有三種能力,道德的、智力的和身體的,即兒童的頭、心、手三者和諧且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教育的任務、智育的目的、體育和勞動教育的功能

41 完人教育 (母子教育、3H教育) 頭(head):也有稱腦, 智慧—知識思想的學習 心(heart):精神—道德宗教的學習
手(hand):身體—體力技能的學習

42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普及教育─全體兒童:在林哈特與葛楚特一書中,曾表達對當時教育的看法。因此倡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且對貧苦兒童之啟蒙也不可忽視

43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直觀性:認為人類有一種基本的能力,就是「直觀」,凡是一個人的感官經驗愈多,對事物的認知也愈正確。所以,教學上應重視直觀的原則 循序漸進:自然界一切的運行是連續性且循序漸進的,教育兒童時應採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44 教育的方法與原則 自發性的學習:認為人的理智有一種主動能力,可以自發性學習,教師的責任在使兒童知道怎麼學,而不是學什麼
要素教育論:從辦學經驗中,提出傳統的讀寫算,不能作為學習的起點,應把學習的「要素」分解,即「數目」、「形狀」和「語言」,透過直觀的過程  ,以「數(算)、 形(寫) 、名(讀) 」為手段,來發展兒童的智力行為

45 斐氏的貢獻 在伊佛頓的二十年,是斐氏教育生涯的全盛時期,影響歐美各國教育 瑞士:在瑞士的地位,有如孔子在中國一般〈有人稱瑞士的孔子〉
法國:法國教育家孔佩雷讚揚斐氏是教育史上提倡與實施愛的教育的先驅,改變師生互敬互動的動人氣氛,擴大初等教育理論與原則,世界教育史上稱譽為現代教育學與新學校的創始人

46 斐氏的貢獻 德國:當時德國之國民教育採用斐氏的學校制度,強調教育是救國之本,平民教育更是改革社會的要項。後來德國有二位教育家受其影響,即福祿貝爾和赫爾巴特 英國:英國歐文的「幼兒學校」受斐氏慈愛關懷農工子弟的精神影響,對教養工廠童工及孤兒特別關注

47 斐氏的貢獻 美國:十九世紀初,美國學者卡貝爾訪問伊佛頓,回國後在費城設立第一所斐氏學校,特別重視直觀教學及學生之心理需求。美國國民教育及師範教育皆有濃厚的斐氏色彩 中國:斐氏思想於清末傳入中國,對我國初等教育亦產生影響

48 福祿貝爾的生平 幼稚園及恩物的創始人、幼兒教育之父 德國人,1782-1852年
母親在其出生十個月後即過世,父親再娶,後母沒有給予母愛的關懷,加上父親忙於職業,使得福氏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因為這種不幸的環境,讓他日後意識到母愛的可貴,及母親與孩子間重要的關係,影響其日後教育思想

49 福祿貝爾的生平 在鄉村中成長,形成其孤獨的個性,同時喜歡沉浸在大自然的安慰中,不斷思考及體會宇宙的真體與奧妙
十一歲時,轉學寄居在舅父家,舅父細心的關愛,是福氏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童年生活 後因家庭經濟不好,無法繼續供給他接受高等教育

50 福祿貝爾的生平 十五歲的福氏開始在林務局土地測量學徒的生涯,日日與大自然為伍,好奇心下努力研究植物、礦物、林地勘查、幾何學等,這些經驗是福氏世界及教育哲學的基礎 十七歲,進入耶拿大學哲學院,學習自然科學及數學,後因無法繳交學費而中斷,但他仍堅持自學

51 福祿貝爾的生平 二十二歲時,福氏認識了法福克福師範學校的格納校長,邀請他擔任教師,從此福氏深切了解教育工作將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教學過程中,認真研究教育文獻,尤其是斐斯塔洛齊的教育學說,之後,曾二度到伊佛頓的斐氏學校任教及工作,受斐氏的教育思想所影響,奠定福氏日後辦學的理念

52 福祿貝爾的生平 之後,福氏深感自己學識不足,又進入格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攻讀學問 1814年,從軍為反拿破崙而戰,後離開軍隊,專心研究教育
1816年,在施塔提爾姆創立學校,稱為「德國普通教養院」,是德國農村寄宿學校的前身 也曾受政府委託成立孤兒院,使其深刻體會到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53 福祿貝爾的生平 1837年設幼兒學校於布朗根堡,收三至七歲的幼兒,提供幼兒恩物,設立遊戲小組實驗及示範恩物操作,且成立訓練班指導青年人學習恩物操作,稱為「遊戲指導員」 1840年,將幼兒學校更名為德國幼稚園  ,是世界第一所幼稚園的誕生

54 福祿貝爾的生平 認為兒童的成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把幼稚園比喻為花園,幼兒比喻為花草樹木,教養員〈老師〉視為園丁,而幼稚園的定義就是「兒童幸福」的標誌 福氏死後,其第子們努力闡揚其教育理念,尤其是白太男爵夫人,將福氏理想傳遍歐美 著作: 人的教育─闡述他的基本教育觀點 慈母曲 歌唱遊戲集

55 福氏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 適應自然─自我發展 勤勞教育─自我活動 社會原理─社會參與

56 適應自然─自我發展 教育必須遵循自然法則 主張人生來具有四種本能:活動本能〈創造本能〉、認識本能、藝術本能、宗教本能 人性本善是教育的契機
教育者應依兒童個人的興趣、願望及力量為基礎,開啟其天賦潛能

57 勤勞教育─自我活動 強調感官實物教學,即感官及身體四肢活動下發展出一種內在本質自由的表徵
為使幼兒有勞動活動,設計恩物來讓幼兒活動、思考,親自動手操作,發揮創作與智育、德育結合 加強各種活動,使學生手腦並用,勤勉獨立

58 社會原理─社會參與 美國是推廣福氏理念成效最好的國家,歸功於畢保德女士的影響
1855年美國第一所幼稚園成立於威斯康辛州的水城,是採用福氏的教育精神而創辦的,採用德語教學,為美國重要幼教園地

59 福氏教育思想 家庭背景及經歷,影響他對教育觀的看法─父親為牧師,母親早逝,使他依歸宗教及體會母愛的重要
1806年拿破崙攻陷普魯士,德國人民族自覺產生,使他對「自由」有了認識 促使福氏的教育哲學建立在「自由」與「萬有神論」的思想上 斐氏是福氏的啟蒙師,使福氏肯定幼教的重要性,回國推廣教育思想

60 福氏教育思想 對嬰兒的看法: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類的一員 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個人教育應從家庭乃至學校生活中學習團體經驗
幼稚園教育應訓練幼兒了解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體驗相親相愛、互助合作的社會化歷程

61 福氏─遊戲的意義 1823年著人的教育一書中,強調幼兒教育是由遊戲來輔導 遊戲是此時期發展中的最高階段,是一種喜悅
 、自由、平靜且可以和第三者共享的活動 幼兒藉由遊戲發展其智力、體力和道德心

62 福祿貝爾恩物 恩物是福氏所獨創的,意義為:「神恩賜兒童的玩具」
根據宇宙為中心的自然原則,以簡單的物體製成,為幼兒展現創造力、表現力的活動引導 共二十種,每種皆有其價值

63 福祿貝爾恩物 一至十種,又稱遊戲恩物、分解恩物或簡稱「恩物」,是由體→面→線→點為主,就是由「具體→ 抽象」的過程
十一至二十種,又稱作業恩物、綜合恩物或簡稱「手工、工作」,是由點→線→面→體為主,就是由「抽象→ 具體」 的過程

64 恩物使用原則 二十種恩物之間是有系統的,缺一不可的 在運用時,把握相對關聯的關係來玩,不一定得按二十種的順序操作
依照幼兒的年齡、發展程度提供適當的恩物操作

65 恩物介紹 第一恩物:六色球 第二恩物:三體 第三~第六恩物:立方體 第七恩物:面 第八恩物:線 第九恩物:環 第十恩物:點

66 恩物介紹 第十一恩物:打洞 第十二恩物:縫 第十三恩物:繪畫 第十四恩物:編織工 第十五恩物:摺紙工 第十六恩物:剪貼 第十七恩物:豆細工
第十八恩物:厚紙細工 第十九恩物:玩沙 第二十恩物:黏土

67 第一恩物:六色球 六色指的是:紅、橙、黃、綠、藍、紫 材料:毛線 形式:直徑6公分的球,種類有二,一種有帶子,帶長40公分,另一種則無帶子
意義:球體是最完美的,無起點也無終點,象徵萬物的統一 簡易玩法:

68 第二恩物:三體 三體指的是:球體、圓柱體、立方體 材料:木頭 形式:直徑6公分的球體及圓柱體、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 意義:
球體代表自然,立方體代表人工,圓柱體代表自然與人工的結合 三種合一是大自然調和的象徵 簡易玩法:

69 第三恩物:立方體 材料:木頭 形式: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切成8小塊立方體〈小立方體邊長3公分〉 意義:提高幼兒美的情操和思考力 簡易玩法:

70 第四恩物:立方體 材料:木頭 形式:邊長6公分的立方體,切成8小塊長方體〈小長方體的長寬高為6、3、1.5公分〉
意義:三、四恩物可搭配創作,激發創意 簡易玩法:

71 第五恩物:立方體 材料:木頭 形式:邊長9公分的立方體,切成21小塊立方體、6塊大三角柱、12塊小三角柱
意義:加入大、小三角柱,使幼兒在建築物創作練習上,更趨實體相仿,可成為數學概念之學習基礎 簡易玩法:

72 第六恩物:立方體 材料:木頭 形式:邊長9公分的立方體,切成18塊長立方體、12塊柱台、6塊長柱 意義:在遊戲過程中,學習空間、藝術的規劃
簡易玩法:

73 第七恩物:面 材料:塑膠彩色板或馬糞紙貼臘光紙,每種形狀只用一個顏色製成
形式:有5種形狀分別是─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直角不等邊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 意義:是研究抽象的開始與關鍵,幼兒了解面的形狀、大小,並排出美麗的花樣和實物 簡易玩法:

74 第八恩物:線 材料:細竹子、塑膠細棒 形式:5種長度,分別為3、6 、 9 、 12 、 15公分
意義:使幼兒體驗其真實性,利用線的性質來排出各種圖案,培養幼兒對物體長短之概念和了解物體的形狀 簡易玩法:

75 第九恩物:環 材料:金屬的銅、白鐵或塑膠 形式:直徑分別為3、4.5、6公分的全環及半環
意義:根據幼兒以往對球體、圓柱體的觀念,連結直線進入曲線,讓幼兒創作不同物體,培養良好的敏覺力和觀察力 簡易玩法:

76 第十恩物:點 材料:豆子、小石頭、塑膠〈同一色彩〉 形式:形狀概略相同的小顆粒
意義:點代表物體的極限,也是由抽象推回具體的門,幼兒可透過無數的點來排出線、面、體,此恩物可訓練幼兒手指小肌肉的發展和培養創造力 簡易玩法:

77 第十一恩物:打洞 材料:各種紙張、黏土、小豆類、保麗龍板、不同原子筆 意義:
幼兒天性喜歡用手指在紙上或沙上打洞,撫摸敲打是人類的本能,尤其在重複操作的過程中,他們得到快樂和學習 福氏認為「打洞」是數學「一」的起點,因為物體的構成是由「點」開始 簡易玩法:

78 第十二恩物:縫 材料:各種紙張、布、繩、絲帶、紐扣 意義: 「縫」就是把兩個分離的東西聯結在一起
藉由縫的動作,幼兒學習縫的技巧和培養耐心、細心 簡易玩法:

79 第十三恩物:繪畫 材料:紙張、黑板、各種繪畫材料和用具 意義: 人生下來即有繪畫的本能,透過繪畫表達人類的思想和感情
幼兒繪畫發展:塗鴉期→象徵期→前圖示期→圖示期→寫實期 簡易玩法:

80 第十四恩物:編織工 材料:良質的紙張、毛線、絲帶、薄竹片
意義:古代人為了生存,利用各種材料編織出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除讓了生存方便,也是生命中的大喜樂 簡易玩法:

81 第十五恩物:摺紙工 材料:正確的正方形彩色紙〈單色為宜〉 意義:
可培養幼兒數、方向和位置的概念,訓練良好的記憶力,透過摺疊的過程,體會平面到立體的感覺及成就感。 協助培養耐力、肌肉協調力 簡易玩法:

82 第十六恩物:剪貼 材料:各種類的紙張、布料或可貼的材料 意義: 人有喜歡分解、破壞再組合的興趣,剪貼就是一種很有趣的工作
分解的東西在組合時,幼兒能分辨部分和全部的關係,培養注意力和學習剪刀的正確使用方法,且發展色彩感、肌肉調和力和創作的潛能 簡易玩法:

83 第十七恩物:豆細工 材料:泡水後的黃豆、蘿蔔、黏土等、細竹籤、細鐵絲
意義:建立立體的建構觀,利用材料來架設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時,無形中已經是一位建築師,會留意物體的邊、角、形狀、大小、左右、數學等概念 簡易玩法:

84 第十八恩物:厚紙細工 材料:厚紙 意義:可以培養幼兒的求知慾及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態度 簡易玩法:

85 第十九恩物:玩沙 材料:乾淨的沙、水、各種玩沙的用具 意義: 無論現代或古代,每個人在生活中皆和沙產生密切的關係
當幼兒一起玩沙,可享受完成作品的樂趣,更可學習一起合作的社會性 玩沙是一種幼兒最喜歡的工作 簡易玩法:〈沙池旁宜放置洗手台〉

86 第二十恩物:黏土 材料:黏土、各種玩黏土的用具、亮光漆、繪畫材料
意義:黏土的特性是具有不同顏色,高度可塑性,隨時可做改變,可讓幼兒發展立體的創作才華、訓練雙手及手指頭的靈敏度 簡易玩法:

87 福氏的貢獻 福氏是十九世紀前半期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深受盧梭及斐氏的影響,具有崇尚自然  、實物教學、親師合作的觀念

88 福氏的貢獻 貢獻有: 創辦世界第一所幼稚園 重視兒童的自我活動及自我表現 發明恩物
遊戲是重要的:所有學者中,第一位強調遊戲是幼兒學習事物的重要方式 重視母親〈家庭〉對幼兒的影響:1944年完成母親之歌及愛撫之歌,視為福氏重視母子、女教師與幼兒之關係的代表

89 福氏的批評 福氏是一位泛神論者,常透過宗教觀談述教育理念,在教育的重要問題上難免有所侷限
美國進步主義學者霍爾認為福氏的恩物太小,且過於神秘抽象性

90 蒙台梭利的生平 幼教女傑、幼兒科學教學法創始人、幼稚園的改革家 義大利人,1870~1952年
父親為軍人,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家中獨生女,中學時期在數學方面表現才華,後來對生物學產生興趣,立志進入羅馬大學醫學院就讀,於是不畏父親及男同學的壓力與歧視,於1896年成為第一位義大利女性醫學博士

91 蒙台梭利的生平 擔任精神療養院助理醫師時,發覺沒有適合低能兒童操弄的玩具,因此特別研究法國心理學家依塔和塞根對心智不良兒童訓練的心得,後來擔任療養院的院長,培養專門照顧、教育低能兒童的專業教師 從開始觀察到研發教具並啟發孩子的過程中,發覺這群低能兒童也學會自我紀律、自發性學習和讀寫能力 蒙氏說:「心智上的缺陷,是教育上的問題,而不是醫學上的問題」

92 蒙台梭利的生平 1907年,義大利政府派她到羅馬聖羅倫索貧民區創辦「兒童之家」,又稱為「公寓幼兒學校」,專門收容2.5到7歲的貧民子弟
採用下列策略來教育孩子: 佈置適合身心需要的環境 培養好習慣 加強感官訓練

93 蒙台梭利的生平 成功的「兒童之家」教育方式,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注意,她將這些經驗編寫出版蒙台梭利方法,培訓各國師資,成立「國際蒙台梭利協會」
二次大戰時間,因政情影響,使其學校被迫封閉,著作被毀,蒙氏本人被迫遷居荷蘭,到二次大戰結束,才又回國重建兒童之家

94 蒙台梭利的生平 蒙氏一生堅持「實施世界和平、拯救人類,必須由兒童開始」 曾經連續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資格

95 蒙台梭利終其一生的著作 教育人類學: 蒙台梭利教學法: 蒙台梭利手冊: 高級蒙台梭利教學法: 兒童之祕: 家庭中的兒童: 新世界的教育:
兒童的發現: 吸收的心智:

96 蒙氏教育思想 以科學研究的精神,觀察、了解教育和人類生命的關係,提出:「教育就是協助孩子生命的活動」 教育依據自然的程序表
蒙氏說:「發展是一系列的再生」,生命的發展有不同的、連續的時期 將其分成三個時期:出生到六歲、六到十二歲、十二到十八歲 圖2-34 〈P56〉

97 出生到六歲 兒童個性建設最重要的時期 前三年是敏感期〈敏感期─十九世紀荷蘭生物學家狄佛利提出的〉 後三年是創造性時期

98 六至十二歲 開始具有抽象思維、道德意識、社會感等能力的平穩期 適宜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

99 十二到十八歲 有自己的理想、榮譽心、愛國情操,由實際經驗後,漸漸成為成熟的成人

100 蒙氏教育思想 人類生存的空間裡,有兩大對立者,一是成人,另一是兒童,成人忽略兒童的價值,蒙氏認為兒童時期的小偏離,將導致成人永遠的損失
透過教育的力量,讓幼兒學習自我控制  、獨立、有能力,成為理想的新人類

101 蒙氏教育思想 自由與紀律原則 蒙氏:「一個具有意識、可思考、自我控制心智的個體」才是自由的人
自由活動可啟發潛在的能力,也是培養紀律的唯一途徑

102 蒙氏教育思想 工作效能:成人的工作是在目標下共同完成群性的建設,幼兒的工作是運用先天的潛能 ,無意識地主動吸收、參與各種創造性的活動
 ,無意識地主動吸收、參與各種創造性的活動 工作對幼兒的價值: 幫助肌肉的協調和控制 培養獨立性 養成意志力

103 蒙氏教育思想 重視感覺教育:學前階段的幼兒,處於各種感覺敏感期,透過感官教育自我操作的練習,幼兒可逐漸盡入智力教育的世界
蒙氏認為教師的角色必須具有以下的特徵: 具有科學的興趣和科學實驗的態度 精神預備的新教師 環境預備者 幼兒學習的楷模和指導員

104 蒙氏的工作材料─教具 蒙氏的教育內容有五大類課程,日常生活訓練、感覺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及文化教育,以感覺教育為一切的基礎
稱工作材料為教具,希望透過自由選取教具,反覆的操作,以喚起幼兒內心的專注力和自我建構的能力

105 教具的特性 刺激孤立性:讓幼兒單獨學習某一概念 由具體到抽象:由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體會各種概念的真諦〈圖2-36 p60〉
具控制錯誤的功能:是蒙氏教具的一大特色,幼兒能自動工作而自我矯正。教師只需示範給幼兒看如何去矯正錯誤,幼兒自然會透過觀察力,比較和判斷做正確擺放的決定

106 蒙氏教具 教具種類繁多,為適應時代需要,也不斷地改進,以兒童之家使用的教具為主 ,來加以說明 日常生活訓練教育〈表2-1 P61〉
 ,來加以說明 日常生活訓練教育〈表2-1 P61〉 感覺教育〈P62-67〉 算數教育〈P68-73〉 語言教育〈P73-74〉 文化教育〈P74〉 圖2-73 ,2-74 教具系統圖

107 蒙氏的貢獻 蒙氏一生奉獻幼教,她的忠實信徒使但丁在所著的蒙台梭利教育革命一書中,提出以下讚揚: 幼兒能自發地選擇並快樂的工作和學習
 蒙氏一生奉獻幼教,她的忠實信徒使但丁在所著的蒙台梭利教育革命一書中,提出以下讚揚: 幼兒能自發地選擇並快樂的工作和學習 以做中學的需求為基礎,配合兒童各成長階段的敏感特色,設計各種發展心能的作業 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配合每個人不同的進度學習

108 蒙氏的貢獻 排除成人過分的干預和安排,鼓勵兒童在自由的氣氛下學習紀律和獨立 雖廢除獎懲制度,卻讓幼兒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律能力
發展兒童全人格教育,除認知外,也鼓勵從日常生活中接受基本的社會特質訓練 重視感官教育為一切教育基礎

109 蒙氏的批評 德國心理學家施特恩提出他對蒙氏的批評: 智育的學習太多,忽略遊戲的價值
過分強調兒童必須使用蒙氏設計的學習材料,無形中阻礙兒童學習的內容 蒙氏學校的學生只會重視自己的活動,缺乏社會互動教育的價值

110 結語 不論讚揚或批評,仍肯定蒙氏對幼兒教育的付出與努力 蒙氏教育─生命之樹〈圖2-75 P77〉

111 杜威的生平 做中學的創始人、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的代表人 美國人,1859~1952,父親是農民,後來從商,雙親皆非常重子女的教育
其青少年生活和學歷非常簡單 取得大學學士學位後,回家鄉教書,後來進入霍普金斯大學學習研究生的課程,非常鼓勵教師和高年級學生進行創造性的研究

112 杜威的生平 求學過程中,在霍爾的影響下,一同做「科學教育學」的實驗工作,並經莫里斯的引導,明確地投入哲學研究,後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密西根大學任教 杜氏的妻子愛麗絲是一位獨立、對社會問題有研究的哲學家,他們皆不希望子女接受墨守成規的教育,也引發杜氏對教育工作的興趣

113 杜威的生平 在大學任教期間,接觸到中學生如何進入大學的計畫,深刻體認到「中等學校的質量決定於兒童在小學裡所受的訓練。」使其開始研究初等教育
1894年,芝加哥大學聘請他擔任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系主任,並成立「實驗學校」,在這期間完成不少重要著作,如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其所經營的實驗學校經驗,對美國及世界各地皆有很大的迴響

114 杜威的生平 民國8年杜威到中國演講,先後在全國各省掀起一股旋風,因此中國教育界多位學者受其思想的啟迪;
蘇俄初期及美國學者也非常欣賞其理論思想,並奉為圭臬 又可尊稱他為「教師之教師」

115 杜威的重要著作 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上的道德原理:皆是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經營學生「做中學」理論之結果
經驗與自然:被美國哲學界喻為經驗自然主義最有系統且全面的闡述 教育資源的使用─引言:是他最後發表的教育論著,回顧半世紀來的教育思想及對未來教育的關注

116 杜威的教育思想 基本思想: 經驗主義 實用主義 民主主義 教育本質: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117 基本思想 經驗主義:引進生物學的概念,認為「經驗」是有機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實用主義:體會到「思想應和行動結合」,以適應日常生活遇到的特殊具體問題,後為「設計教學法」的精神所在 民主主義:認為「人是群性的動物」,在群體中每個人應有平等的求知機會和不計其利與他人分享共利的態度

118 教育本質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人類生活進步的原動力,是使生活不斷自新的歷程 教育即生長:兒童是可塑性、依賴性最高的族群,具有高度的「生長可能」
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透過教育,人類的經驗將可追求更新的境界,讓經驗成為有意義的生活基礎

119 芝加哥實驗學校的課程 將其課程做了些許改變: 全校按教師專業分成各種不同的指導組 學生按個人發展階段分組學習,沒有考試
提供各種可以實作的場所給兒童充分去研究、探討 學生活動以「主題作業」形式學習,重視做中學的體驗,主動發現問題,尋求支援,讓自己成長及發現興趣 強調學校團體學習民主風範的重要性,讓學生多表現自己的才華,培養與人互助合作的共事能力

120 問題教學法 杜威提出強化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歷程,稱為問題教學法,並分為五個步驟: 困難或問題的發現 確定問題的所在和性質
提出假設為可能的解決方法 演繹這假設所要實用的事例 假設經實驗驗證而成為結論 若第五步驟假設不適合所有的事例,即結論不能成立,得再提出假設、試驗,直到得到正確的結論為止

121 教師使用問題教學法應注意 多設實際困難的情境以為刺激 教師選擇困難問題應顧及兒童的了解和興趣 在可能範圍內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困難
切實指導學生如何蒐集及整理材料 引導學生勿輕作假設,及養成學生判斷的能力

122 學校與社會的關係 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 透過教育的力量,可以把人的行為、思想、感情、習慣傳遞給新一代
採用社會化的學校教育方式 以民主、開放的精神,用服務的價值,做中學的方法,自我指導的過程,學生將體會教育的功效

123 杜威的貢獻 被稱為實用主義的巨人 教育思想對美國及世界教育思想的啟迪和實施,有重要的指標作用
積極推動社會改革,民主政治理想及實踐民主教育思想 到世界各地演說,影響深遠,尤其以我國現行的「六、三、三制」就是杜威引進的

124 杜威的貢獻 致力於民主主義思想的實踐:形成美國實用主義及經驗主義哲學思想 倡「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有效的自動學習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方法
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及社會」:重視實際生活經驗,也重視群性陶冶 影響美國及中國教育觀念、制度、方法:被譽為「教師之教師」

125 皮亞傑的生平 發展心理學權威教育家、人類智慧的探索者、認知界的泰斗 瑞士人,1896-1980年
自幼就非常喜歡觀察大自然的事物,十歲時他發表一篇關於白化麻雀的科學論文,從此帶給他強烈的創作喜悅 教父科那特引導他閱讀宗教、哲學、邏輯的書籍

126 皮亞傑的生平 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提出的「生命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衝動」,透露出理智、心靈是可以成為研究對象,引起他對「認識論」產生濃厚的興趣 與兩位自然博物館館長成為忘年之交,讓他以中學生的角色參與生物「軟體動物」方面的研究,啟迪他日後對生物學和認識論的研究動機 1918年23歲就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27 皮亞傑的生平 1918年皮氏開始四處留學,研究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伊德、榮格等人學說,到法國著名精神學家布魯勒的診所實習
1920年在比奈心理實驗中心接受西蒙的指導,獲得許多經驗,發表許多有關兒童心理和兒童智慧的著作,是他邁入認知研究事業奠基的一年

128 皮亞傑的生平 在修訂推理測驗時,他發現一些重要訊息: 智力的差異,乃是年齡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
為使兒童更確實了解問題的意思,用自由發問的方式對兒童提問題,且要兒童操作某些材料 發現十一歲以下兒童,無法完成某些抽象邏輯思考

129 皮亞傑的生平 1921年瑞士日內瓦「盧梭教育科學研究院」主任賞識他有關兒童早年發展的著作,聘請其擔任研究組主任,從此他就專心致力於兒童思想之研究 年期間曾經擔任日內瓦大學、蘭撒納大學、巴黎大學等教授 1956年是皮氏重要的一年,他在日內瓦大學內成立「國際發展認識論中心」,研究生物、數學、心理學等學說,綜合探討解決基本問題,實現他一生理想

130 皮亞傑的生平 皮氏一生寫了32本有關兒童認知發展的著作,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被推崇為研究生涯最長的學者 重要的著作: 兒童智力來源
兒童對現實的建構 智力的心理學 兒童的空間、幾何概念

131 皮氏教育思想 研究認知發展理論,影響許多有關課程設計、學前教育、親職教育和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 認知發展基本歷程:基模、適應、平衡
認知發展四階段

132 認知發展基本歷程 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是由三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基模:
 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是由三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基模: 是個體和周圍環境接觸時,為了解或知道事物的性質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 剛出生的小嬰兒已經具有與生俱來的基模,一為吸允,一為抓握

133 認知發展基本歷程 適應:包括兩個互補的歷程 同化:個體將新經驗融入既有的心智結構,或以既有的基模去認識外在的事物
調適:個體在同化的歷程中遇到「認知衝突」或「認知矛盾」時,會分析情況、探討困難,找出舊經驗的方法,或修正原有的基模,以適應新環境的需求

134 認知發展基本歷程 平衡:當同化和調適不斷進行,使基模不斷的複雜化、精練化、抽象化,讓認知維持一個平衡的水準

135 認知發展四階段 認知發展階段分為四個時期: 感覺動作期─實用的智力─0~2歲 運思預備期─直覺抽象期─2~7歲〈分為運思前期及直覺期〉
具體運思期─ 具體智慧期─ 7~11歲 形式運思期─ 抽象智慧期─ 11歲以上

136 感覺動作期─實用的智力 0~2歲 宜多提供感官刺激物,以利智能發展,其特徵為: 嬰兒靠身體的動作、感官,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吸允及抓握基模是最基礎的行為模式 六個月開始發展「視覺探索」,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是「視覺」加上「聽覺」的開始 約一歲時,已具「物體恆存」之概念 具模仿行為 會運用新工具來達成願望的目標 無法運用語文及抽象符號能力

137 運思預備期─直覺抽象期 2~7歲 其特徵為: 僅了解「具體化」的事物 自我中心 直接推理:憑直覺思考與推理不合邏輯
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顯著特徵而忽略其他特徵 缺乏可逆性思考能力 無保留概念 認為萬物皆有生命

138 具體運思期─ 具體智慧期 7~11歲 其特徵為: 具有保留能力 思考具可逆性 自我中心→社會中心:七歲兒童對有規則的遊戲感到興趣
具體運思期─ 具體智慧期 7~11歲 其特徵為: 具有保留能力 思考具可逆性 自我中心→社會中心:七歲兒童對有規則的遊戲感到興趣 有序列的處理能力 可依物體之形狀、顏色等屬性來分類 了解容器無論如何放置,皆是保持水平

139 形式運思期─ 抽象智慧期 11歲以上 其特徵為: 由感覺世界→觀念世界 能透過推理思考,提出假設 可以做歸納、演繹的推理活動
會利用原理原則解決問題

140 皮氏幼兒教育的教育內涵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皮氏教育思想的核心,認為必須將教育奠定在兒童心理學的基礎上
教學應貫徹準備性原則,因材施教:教師應注意學生對內容的徹底掌握重於學習速度快慢 對課程改革的啟示:盡量讓兒童運用實際材料操作,勿過早引進符號教學,學前階段應多加強感知運動訓練,作為日後邏輯思考的基礎

141 皮氏的貢獻 對當代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有顯著影響 是最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論者
注重孩子經由「探索→發明→發現」的學習歷程,多給思考、嘗試、討論、求證、發表的機會,來獲得數理知識和邏輯推理、創造、批判的能力

142 尼爾的生平 夏山學校創始人、英國進步主義教育家 英國人,1883-1973年
成長在一個守舊刻板、治家甚嚴的家庭中,當時蘇格蘭信奉喀蘭文教,其教旨認為人是墮落而無能為善的,因此長輩皆鞭杖管教孩子,恐嚇有關地獄救贖的是基,為了躲避責罰,孩子自幼就學會陽奉陰違的技倆

143 尼爾的生平 自幼父親對他的期望相當高,四歲半就開始上學,但學習成效不佳,父親相當失望,後來十四歲的尼爾就離開家庭獨立謀生
謀生一段時間後,讓他又燃起返回校園的心,在父母親勉強同意下,又重回學校並擔任導生,以便日後擔任教書匠

144 尼爾的生平 十五歲時,擔任小學教師,發現學校教育純以填鴨式的灌輸和體罰,是不恰當的,種下他日後辦學追求自由的緣因
1914年他到格雷托那擔任代理校長,1917年,離開公學是他在教育哲學上趨向成熟的重要起點 1921年在德國的亞克達爾克勞次學校〈夏山學校的前身〉主持國際部的工作,在這個學校,兒童受到重視,民主法治組織發揮著積極的功能,社會生活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強調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和自我表現

145 尼爾的生平 1960年,出版夏山學校─養育兒童的基本方式,引起美國教育界強烈地迴響
1966年,漫談夏山的出版,使得夏山學校的教育方式蔚為一種新的教育運動與風潮

146 尼爾的重要著作 一位教師的日記:1915 問題兒童叢書:1926~1949,包括問題兒童、問題父母、問題教師、問題家庭四部份
自由兒童:1953 夏山學校─教育的基本方式:1962,本書被譽為教育的聖經、兒童的福音 漫談夏山學校:1967 自傳:1973

147 人本開放教育 起源: 基本信念: 揚棄權威教學,培養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 尊重個別差異,啟發潛能發展 以愛、自由、尊重等民主開放態度為宗旨
成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

148 夏山學校 創辦於1921年 辦學方針〈校訓〉:快樂、誠摯、均衡  、合群 學校概況:

149 夏山學校教育特色 民主自治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生自治會 重視情意教學勝於知性教學:健全的人應該五育均衡發展 強化師生互動的關係:
尊重人性的彈性上課制度:混齡編班制且評量是採用學生個別化的自我評量 啟發式教學,重視戲劇創作及遊戲的價值:

150 尼爾的貢獻 提出「學校要適應學生的天性,而不是學生去適應學校」的理念
以「人本主義」精神創辦夏山學校,由成人的身教中,孕育出民主、自由和愛的花朵 注重知性和感性的教育,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自我的價值,盡而成為一個獨立  進取、有創意的好國民

151 尼爾的貢獻 在師生互動中,避免帶給學生過多的挫敗,建立學生真正的安全感,啟發每個人的潛能
創辦夏山學校,史世人對教育有更多的省思並推動教育改革

152 史代納的生平 華德福學校創始人 歐洲人(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的村落) 西元1861~1925年
佳中雖居住在偏僻的山裡,但父母親卻熱心於社交活動,為了給他們兄弟好的教育環境,父母親經常搬遷,這種無根但與自然結合的生活環境,對他帶來很深的影響

153 史代納的生平 童年時史代納就表現出數學的天賦,父母親將他送入技術學校就讀,期望他成為一位鐵路工程師,在校期間他在幾何、繪圖及物理學方面都有卓越的能力 大量閱讀哲學名著,例如: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藉此去尋找他對感官以外的精神世界所形成的觀點和感想

154 史代納的生平 進入科技學院就讀後,並未間斷對哲學的研究,影響其深遠的哲學家或理念
達爾文的理論:認為其理論是實際的但不完整,只帶給人們關於自然界死亡的訊息 歌德的理論:是感性、直覺和科學的知識,提供激勵人們思考關於生活的過程,得到是自然界活的知識,這是史代納所想要的

155 史代納的生平 擔任家教期間,因為結合身、心、靈的教學方式,治癒弱智的孩子,使其成為合格的醫生,這套特殊的教育模式成為日後成立華德福學校的基礎
博士論文挑戰康德的理論,提出「認知不一定受物質世界的限制」,並出版其第一本重要著作—精神活動的哲學

156 史代納的生平 在婚姻路上與配偶分居後,開始研究基督教與歷史間的關係,並提出許多宗教理念
法國神秘學家權威愛德華.西雷曾說到:「史代納在描繪精神世界中的事件與事實時,非常肯定和有把握,他看到未知領域中的景象和物體,他讓人們看到宇宙的現狀。聽他演講時,你無法不相信他對精神世界的洞察力」

157 史代納的生平 1909年自創「人智學」,主要是研究有關人類智慧的學問
1912年創立人智學協會,堅信每一個人只要願意敞開自己和進行靈修,都具有對精神世界的領悟能力,之後其理論傳播開來了 一次大戰期間,其將人智學學會設在瑞士 ,命名為歌德堂

158 史代納的生平 一次大戰後,史代納到處宣揚他對社會改革的理念,有位菸草商人認同他的思想,於是他在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是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的完整教育體系,並包含幼兒教育,通常分為低年級(一至八年級)與高年級(九至十二年級),是不分背景人人皆可讀的學校 史代納式學校在全球紛紛成立,台灣也不例外(見p101)

159 史代納的生平 史代納是一位偉大的實踐家,也是一位多產的思想家,其作品內容涵蓋人類文明的所有範圍
其生活的興趣就是傳播他的哲學思想和建立事業,將工作看成生活的全部,個人的私生活非常隱密

160 史代納的著作 知識的理論暗含在歌德的世界概念裡:首次提出「精神科學」 自由的哲學:代表史代納哲學的最主要著作
基督教如神秘的事實和古老的神秘:是史代納對基督形成的概念,認識古老的神秘是邁出揭開基督在世的第一步

161 史氏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 教育應為生命的整體發展而準備 人的存在是精神的、非物質的
人智學的角度,教育的目的是在促進人身體、心靈、精神的全面發展 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是平衡的發展 教育應以人為本,深入了解和認識人的本質

162 教育應為生命的整體發展而準備 自然界的萬物各有其生活的方式,但只有人類會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生存著。人類是集合所有生物的專長為一體的
透過教育,孩子可親身體驗這種特質,發展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和管理職責

163 人的存在是精神的、非物質的 人與世界的聯繫是發生在意志.感覺和思考三方面的心靈反映上 意志、感覺、思考—請參閱註4(p99)
意志:存在於人的本能,是不必思考的反應 感覺:來自於意志的反應,介在思考和意志之間 思考:並非僅是簡單的大腦活動,是強調心靈深處對生活印象的判斷和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

164 教育的目的促進 人身體、心靈、精神的全面發展
身體:透過感官體,吸收外界的訊息,認為0~7歲的兒童是天生的模仿家,也是發展身體與意志力的時期 靈:人類思想的中心點,透過思想展現我們的靈性,客觀理解事物和環境的知識,對7~14歲的青少年而言是心靈、情感與創造力的想像時空,成人提供信賴與敬仰的權威、藝術化的教學,引發其內在學習需求,具備對生命的安全感

165 教育的目的促進 人身體、心靈、精神的全面發展
14~21歲的重點在精神與思想的散發,透過專業、成熟的老師帶領,以建立民主合作的精神

166 補充資料 提出7年發展論,對個體之發展,每7年須提出一種相符合的教育方法
主張教育應由四肢(重視運動及活動)→胸腔(重視感情)→頭部(重視智能與認知),即意志→情感→思考的教育重點,所以幼兒階段應重視意志力的培養 教育的目標是促進身體,精神,心靈三元素的全面發展

167 補充資料 人智學主張人的本質是由身體、精神、心靈的結合 人經由身體來認識所屬的世界,經由精神來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經由心靈來建立達到完美世界
重視人的意志力、感情、思考力的培育

168 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是平衡的發展

169 教育應以人為本, 深入了解和認識人的本質

170 教育貢獻 被華德福的教師尊稱為三個金律的名言:「以感恩敬謝的心接納從天堂來的孩子,以愛教育他,以帶領他進入人世間的真自由。」
史代納認為「邁向自由」是他對人類成長衷心的理想

171 教育貢獻 創立華德福教育系統:史代納教育運動堪稱全世界最大非宗教團體教育運動
提倡人智學:史氏稱此為「心靈科學」,透過探尋生命存在的起源及本質,來解開人類生存和命運的奧秘 崇尚自然回歸人本,落實善、美、真的教育:課程設計以身心靈的本質為依歸,結合本土文化,創造適合當地的作計畫,運用藝術和音樂喚起兒童心靈深層的悸動

172 教育貢獻 創造優律司美的韻律舞蹈(移動藝術),是用韻律舞的形式來表達聲調、朗誦和音樂的內在意義(重視律動藝術)
強調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是一個潛在的成人,不宜過早開發理性化的思維,而造成身體、心靈、精神的整體發展失去平衡 依循兒童發展的本質課程規劃,以富啟發性和想像性的方式教導所有的事物

173 對幼教的貢獻補充資料 幼兒所接觸的一切必須是最自然的,教材應採大自然的素材 兼顧幼兒身體、心靈及精神的陶冶,應提供幼兒專心自私與反省的機會
信任感及家庭的感覺,對幼兒的健全成長的重要

174 對幼教的貢獻補充資料 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無異,應提供其發展前能的機會 使幼兒體會人的生命與土地環境息息相關,倡行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型態

175 陶行知的生平 平民教育家、台灣尊稱其為鄉村改造者、中國尊稱其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國教育行政之先驅 因景仰王陽明學說而改名「知行」
童年在私塾唸書,後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進入醫學堂就讀時因為不滿需信教才能免費讀書因而退學

176 陶行知的生平 進入南京匯文學院就讀時,受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影響,開始用知行的筆名來發表文章,赴美讀書曾追隨杜威、克伯屈及孟祿等學者學習,並與胡適同窗 擔任南京高師教職工作時,對「教育學」 、「教育行政問題」等課程特別有心得 1919年投入中國改進教育工作,運用媒體力量希望喚起大眾對教育改革的信心

177 陶行知的生平 1926年積極倡導鄉村教育活動,制定全國鄉村教育運動計畫,隔年擔任南京示範鄉村師範學校(後改名曉莊學校)校長,後遭國民政府封閉流亡到日本 1931年回國匿居上海,創辦自然學園、辦理兒童科學通訊學校,推動普及科學教育,提倡「科學下嫁運動」,1934年正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行知」

178 陶行知的生平 積極推動下,所倡導的「平民教育」在教育界產生極大的影響,並使他從一位文化教育家,轉變成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179 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長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中變化很大的階段,各方面都受到衝擊,教育上則是從「中體西用」轉為「中西並融」,教育制度則是貴族化到普及化,而這些轉變也影響其教育思想

180 其教育思想包括 儒家的人文精神 王陽明即知即行 近代教育家張謇辦理教育經驗 蔡元培自由辦學精神 黃炎培生活教育經驗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學原則 克伯屈設計教學法

181 教育思想 人性有善有惡,是整體的,並有遺傳與習染性情之分,最具有教育意義
真知識是行動的,注重「行→觀→論→思」之思考歷程,就是行動、觀察、看書、談論和思考等方法

182 教育思想 自由、平等、民胞(博愛)信念:民主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國際等五方面的民主→【最能代表陶氏教育思想的最高理想】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參閱p105)、「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183 關注幼稚教育的理想與實踐 普及幼稚教育:強調6歲前是人格陶冶最關鍵時期,說過「小學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
推展鄉村的幼稚教育事業:主張幼稚園最好辦到鄉村去,以節省農村婦女農忙工作精力,創設適合「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促使平民兒童有受教機會

184 關注幼稚教育的理想與實踐 強化師資培育:「普及幼稚教育,首要工作是培養師資」,為增加師資數量,運用「藝友制」培育幼稚教師,創辦南京曉莊學校時,也招收和培訓幼稚園師範生,增設第二院並聘請陳鶴琴為院長(參閱p106)

185 教育貢獻 鼓勵普及中國式、本土化的幼稚教育
創立中國第一個鄉村幼稚園—南京燕子磯幼稚園,後根據學生孫銘勳、戴自俺的提議,將各個幼稚園結合為一幼稚學院,定名為「蹯桃學院」(參閱p106) 推動多元文化: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訓練他們自行培養人才來管理,不強迫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

186 教育貢獻 強化師資培育,發揮就地取才的優勢 提倡兩性平權的生活態度:就讀大學時就反對「一夫多妻」,強調男女平等,教育上主張女子應有公平的受教權 提倡特殊教育:創辦育才學校,作為實施特殊才能教育的場所,分為音樂、戲劇、繪畫、文學、自然、社會、舞蹈等七組來施教培育優秀人才

187 教育貢獻 重視教育行政與政策:美國求學回國後,積極推動教育行政與政策,是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先驅,在當時與北京高師的李建勛有「南陶北李」的教育行政學者之雅稱

188 張雪門的生平 台灣幼教拓荒者、中國幼教先驅、行為課程教學法創始人 創中國的導生制度、設師範生實習計畫之先河
張雪門入北大教育系期間,受到高仁山及陶行知兩位教授的影響,使他對幼兒教育產生影響

189 張雪門生平 民國14年在蒐集幼教相關資料時,恰巧發現福祿貝爾講義的殘頁,使他努力追尋,得到布洛夫人所著的福氏母親遊戲的註解本,並下定決心花三年的時間分別來研究福祿貝爾、蒙台梭利及世界各國的教育,最後再研究並發展我國的幼兒教育

190 為中國開啟幼教師資的事業 民國17年開始他為中國幼教師資培育的使命 民國17年在北平主辦孔德幼稚教育學校
 ,設計幼教課程,讓師範生半日授課、半日實習,從中將理論與實務結合 民國19年與熊芷女士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合辦幼稚師範,採用「半道爾頓制」教學法,並首創師範生兩年三階段實習計畫,即「參觀、參與、支配」的實習目標

191 為中國開啟幼教師資的事業 八年抗戰期間,分別任教於河北、廣西
 、陜西等師院,且著手訓練導生,並在四川籌辦幼兒團,招收高中畢業女生給於短期訓練,培養正確幼保知能,讓社會尊重並認同保育員的角色

192 為台灣幼教拓荒 民國35年,應台灣省民政廳之邀,來台創辦兒童保育院並擔任院長,隔年更名為台灣省育幼院,與台北女師合作,讓幼師科學生住院實習
民國41年受社會處委託,辦理保育人員訓練時,採用「做、學、教」合一原則 之後協助台南師範幼師科成立實驗學校,並編印相關幼教書籍,為台灣幼教開拓並造福美好的園地

193 為台灣幼教拓荒 張雪門一生為中國及台灣的幼教努力,是中國幼教的先驅,重要著作有:新幼稚教育、幼稚園教育概論、實習三年、幼稚園教材教法等書籍〈這些書籍大多是來台灣才著作的〉

194 張雪門的教育思想 行為課程 是張雪門所主張的幼稚園教學法,受杜威的理論所影響,盛行於民國49~56年
認為在幼稚園的生活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主題從生活而來,讓幼兒從生活中去體驗問題、去解決問題 依據幼兒身心各方面需求、經驗及能力等,來擬定中心單元活動,打破各科的界線,將所有科目統整並融入幼兒的生活中,以發揮「勞動上勞心」的教育精神

195 張雪門的教育思想 師範生實習計畫 主張實習中學習是幼稚師範教育的原則 提出二年三階段的實習計畫:
1.參觀:在自設的幼稚園中客觀且細心的   觀察,從中獲取充實學識 2.參與:參與活動的設計、過程安排等,   以建構教學的基本概念 3.支配:到校外的實習機構去實際從事各   種行政及教學的事宜

196 張雪門的貢獻 認為「教育從生活發生,也從生活而展開,它不是文化的點綴品,也不是文化的櫥窗。在有組織、有計畫的實行和檢討中,求快樂圓滿的境界,才是幼教的最高理想」

197 張雪門的貢獻 我國第一位力倡幼兒教育的人 開拓台灣幼教事業,創立導生制度
提倡兒童行為課程教學法,發揚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知行合一」的理論 設師範生實習計畫之先河

198 陳鶴琴的生平 五指教學法的創始人、中國的福祿貝爾 創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創中國第一所實驗幼兒園、創中國最早且較完善的農村托兒所
清末出生,大學就讀清華,後考取公費赴美攻讀教育及心理學,求學期間受到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影響

199 創中國第一所實驗幼兒園 返國後任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長子的出現為他帶來幼兒研究的機會
民國初年有感於我國教育不是仿日就是襲美,認為落實本土教育的重要,1932年在自家闢建鼓樓幼稚園,1934年擴建正式定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成為當時全國幼兒園的模範

200 建立幼兒教育體系 1940年創立江西省實驗幼稚師範學校,為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中附設有小學、幼稚園、嬰兒園
1947年在大場辦理農村托兒所,是我國最早且比較完善的農村托兒所。同年設立南京師範大學幼教系,為我國大學設立幼教系的開始

201 陳鶴琴的著作 1925年撰寫我國最早的幼教專著,分別是兒童心理之研究─探討幼兒及學齡兒童的發展與心理特徵;另一是家庭教育
 ─提供家長照顧孩子的一百零一條原則 1927年發表我的主張,為當時全國辦理及建設幼兒園的參閱藍本。同年與陶行知發起中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中華兒童教育社,出版兒童讀物

202 五指教學法 自行研發一套教學法名為「五指教學法」,民國29年,將此法教授給幼師科的學生,台灣是在民國42年由台北女師附幼園長熊慧英女士,推廣到全省,盛行於民國41到48年 五指教學法將課程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文等五項

203 五指教學法 運用不同的學習活動方式,來達到一個單元的目標 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由老師安排適切的教材,以單元的方式呈現五種課程的特色

204 陳鶴琴的貢獻 創辦我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堪稱中國的福祿貝爾 創五指教學法,讓我國早期幼兒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方向
建立教育本土化的辦學概念,在地方設立農村托兒所,造福鄉里 與張雪門先生被譽為幼教的南陳北張


Download ppt "幼兒教育思潮的演進 改革教育的先驅─柯門紐斯 自然主義之父─盧梭 孤兒之父─斐斯塔洛齊 幼稚園及恩物創使人─福祿貝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