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心理健康工作者 钱锡安 讲座预约 个案咨询预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心理健康工作者 钱锡安 讲座预约 个案咨询预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心理健康工作者 钱锡安 讲座预约 13908856911 个案咨询预约 0871-2861145
心理健康工作者 钱锡安 讲座预约 个案咨询预约

2 一、建议做婚前心理检查 二、婚姻家庭有游戏规则 三、婚后不断调整期望值(a\b) 四、提倡健康式分道扬镳(a\b)
《婚姻与健康》系列讲座 一、建议做婚前心理检查 二、婚姻家庭有游戏规则 三、婚后不断调整期望值(a\b) 四、提倡健康式分道扬镳(a\b)

3 手机? ……

4 《亲子师生沟通》书图

5 《心态心病心药》书图

6 二、婚姻家庭有游戏规则 (一)婚姻是什么? (二)婚姻的类型 (三)婚姻生命周期的九个阶段 (四)婚姻历程的五个危险期
(五)谁能找到“家”的准确概念和内涵? (六)家的类型 (七)健康家庭的指标 (八)良好家庭的规范 (九)家庭的“潜规则” (十)社会规则

7 (一)婚姻是什么? ?

8 婚姻与家庭往往是同义词,家庭≥婚姻。 婚姻是一种契约,是权责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 婚姻是一种“交代”,给自己、父母家人、社会的交代。“没办法呀,随着规律发展吧!” 婚姻永远是不完善的、不尽人意的。 钱钟书把婚姻描述为“围城”,说里面的人想逃出来,外面的人想冲进去。 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了生死搏斗才得以脱身,却又将自己囚禁到另一座“围城”。

9 究竟这“围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学术性的答案——

10 1.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进化,沿袭了其它动物的本能,性活动也杂乱无章,甚至近亲“乱伦”随处可见,性活动公开地在群体间进行。但人类不象动物只有在排卵的时候才发情,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性交,且有较高的欲望。因此为争夺性伴侣,性活动曾是一片混乱。因为人类能制造工具包括制造武器,故争夺性伴侣的战斗异常血腥。有时相互残杀使某个种族濒临灭绝。随着人类的进化,混乱导致了规则的产生,将性活动规范在相对稳定的性伴侣之间,这时婚姻习俗形成并逐步具备制度的雏形。就好像十字路口的来往车辆,你争我夺,争先恐后,造成交通瘫痪,一片混乱,最终就发明了红绿灯。红绿灯轮流放行车辆其实就是规则,对大家都有利。而体现性伴侣固定的婚姻习俗、制度可以避免和克服“乱伦”、混战现象。婚姻习俗和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沿袭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是迫不得已的产物。

11 2.人类婚姻习俗和制度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缘由。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赋予某些东西以象征性意义的能力,如两性的结合。两性的结合被看作是两个不稳定的生命个体融合成一稳定生命的过程,性爱的对象很自然被认同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得到后当然不愿让给别人,若被别人霸占就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别人掠夺,故会誓死捍卫,这种对性的独占本能导致了“占有欲”的形成。“占有欲”是婚姻习俗和制度得以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力。

12 3.人类为了实现自我,发明了“爱”,赋予性以“爱”的意义,“爱”是需要对象的。没有固定的性伴侣就没有“爱”的对象,进而“爱”也没有稳定性和专一性(假定是“一夫一妻制”)。因此,体现性伴侣固定、能够酝酿、体现爱情的婚姻习俗和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13 4.人类在“婴儿期”独立生存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弱的,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能站立、行走,甚至独立生活,而人类则不能。人类需要长期的养育。这就要求生命的制造者要承担养育的责任。但是母亲在生产过后身体极度虚弱,需要休养,本身也需别人要照顾,这就要求另一方要承担起这一义务,这也是双方契约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原因。——孩子是爱的结晶,也是爱的维系。

14 5.人类的真爱也体现在对子女的爱,在对子女的无条件的奉献中体现着爱的最高境界。父母必须知道哪一个是自己亲生的,他们无条件的爱才可能得以实现。性伴侣必须固定,性爱双方才可知道哪个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这也是婚姻习俗或制度产生的原因。

15 6.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明了婚姻这种装置,约束着人类的性行为。婚姻的承认并保护,使人类的性活动才变得合理、合法(法律予以保护)。这种性行为的正统化装置,以一种习俗的形式存在,即在局部地方、局部群体中举行特殊的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即可以洞房花烛。这种仪式代表着某种意义,它向周围的人群表达一种信息:我们两个已经安装上了婚姻装置,可以合法过性生活——他人请勿打扰,大家已经知道并承认了。这种仪式是公认的规则,群体的力量规范着这种规则,大家都必须遵守,若违反这种规则如有婚外性关系,就要接受惩罚。但这种仪式只能是局部的,随着人类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部的仪式已不能满足告知大家、普遍承认的要求,所以这种婚姻习俗和婚姻制度雏形逐步演变形成法律制度,变成一种国家机器,这就是婚姻制度——“婚姻法”。

16 7.基于美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与自己结合。若真的如愿以偿,两性得到中和,达到饱和稳态,这种婚姻是稳固的,“第三者”的诱惑不起作用,因性与“情感势能”均已因两性的完美结合而中和释放,无多余的性与“情感势能”存在。这种婚姻体现真爱,真爱不需监管、约束,“婚外恋”动机不会产生,会的是完全地、永远地拥有、忠于对方。

17 8.但多数情况下,要找到自己完全认同的另一半并不容易。多数人会基于年龄、职业、收入、住址、房屋、财产、性格、身高、相貌等诸多现实因素的考虑,权衡一番,最后将就地找个可以接受的对象结婚。这样的婚姻容易失衡,这时就需要婚姻习俗和制度来约束,用法律的“绳索”来捆绑,让两性的结合通过民俗或法律加以调适、整合、巩固,通过约束机制来规范双方的行为。当两性关系出现裂痕时,婚姻习俗或制度可以提供修复的缓冲地带。修复不了,通过婚姻法,双方分道扬镳。

18 9.也有些人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为了自由、洁身自好、避免麻烦和责任,于是选择独身,不要婚姻。这是理想化婚姻的另一个极端。

19 (二)婚姻的类型 婚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尽相同的类型—— ?

20 1.“乱婚”(也叫“杂婚”)。

21 2.“群婚”: “早期群婚”—“普那路亚群婚”—“族外群婚”。 至今世界上一些民族中流行的婚前性自由、“初夜权”、姊妹共夫、兄弟共妻、妻姊妹婚、夫兄弟婚、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俱乐部婚姻等婚俗,都是“群婚”的习俗。 歌词:“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22 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 群婚?

23 说法之一:学家政。

24 3.“对偶婚”。 “对偶家庭”,女尊男卑。 “倒插门”。 摩梭人“走婚”。 多妻、多夫。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时期。

25 4.“单偶婚”。 父系氏族时期。 一夫一妻形式,女方到男方来居住,“个体家庭”。 生产资料私有,男尊女卑,故一些男人还可以娶小妻、侧室、偏房。 以一夫一妻为主、纳妾为辅,这实际上是“一夫多妻”。这便是在父系氏族里“个体家庭”的实际组合方式。

26 说到“多妻”,当然,你这个男人必须得有经济等综合条件和能力。“多妻”,想起来、说起来,是浪漫;但如果真的家里妻妾成群,那日子恐怕是真的不好过。奴隶社会、封建时代的皇帝是“多妻”的典型。许多皇帝为什么往往寿命短?他们主要不是累死的,是气死的。他要协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间的“争风吃醋”,还要处理诸多国舅间的“勾心斗角”,连累带气,能不折寿?“气”,就是心理防御,防御失败,产生心理疾病,严重了便是精神病,昏君、暴君大都是精神病患者。君王如此,其他一些特权者如此,土财主也如此。“多妻”,这毕竟是少数人的事。

27 5.“一夫一妻制”。 ⑴在奴隶和封建社会(即文明时代)里,“家”是“一夫一妻制”为主,也可以纳妾。因此实际上仍然是“一夫多妻”。 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实行“一夫一妻制”,纳妾很不光彩。 ⑶在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中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准纳妾(禁止重婚)。 ⑷在改革开放的当今,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但暗中娶小、包“二奶”、傍“情人”,似乎成为“时尚”。 ⑸然而,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这是主流。“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比较平淡、忠诚、纯朴。

28 (三)婚姻生命周期的九个阶段 1.婚前阶段:恋爱成熟。 2.初婚阶段:登记结婚,“蜜月期”。 3.怀孕阶段:怀胎10月。 4、生产及哺乳阶段:孩子0~1岁。

29 5.养育子女阶段: ⑴养育“学龄前期”子女阶段,孩子 3—6岁。 ⑵养育“学龄期”子女阶段,孩子6—12岁。 ⑶子女在“青春期”(12—18或20或25岁)阶段。

30 6.子女与父母分离阶段:子女18或20或25岁。 7.婚姻后期阶段:“空巢”的中年夫妻(45~65岁)。 8.婚姻终尾阶段:夫妻进入老年期(65岁以后)。 9.婚姻的自动解除:有一方先去世。

31 (四)婚姻历程的五个危险期 1.第一危险期:初婚阶段,对对方家庭成员的接纳等适应问题。 2.第二危险期:孩子3~6岁。
3.第三危险期:孩子6~12岁。 4.第四危险期:子女在“青春期”(12~18或20或25岁)阶段。 5.第五危险期:“空巢”的中年夫妻(45~65岁)。

32 (五)谁能找到“家”的准确概念和内涵? ?

33 “家”一词有“家庭”等17个释义。 社会的基本细胞。 几乎所有的权威工具书的定义都不严谨、客观。 血缘、法律、经济三因素或其中每两个因素的组合。 “家”在每个人心目中有着各不相同的体验或描述型内涵——

34 1.家是“温柔乡”、“安乐窝”、“温馨巢”、“栖息地”。
2.家是“避风港”。 3.家是“旅馆”。 4.家是“监管所”。 5.家是给人家看的“摆设”。 6.家是“绳索”。 7.家是“火坑”。 8.家是“坟墓”。 9.家是“责任田”。 10.家是“契约书”!!! 11.?

35 (六)家的类型 1.传统型家庭:多为3代或4代同堂者。 2.现代型家庭:2~3人的小家庭。 3.当代“新潮型”家庭,主要有如下8种:

36 3.当代“新潮型”家庭,主要有如下8种: ⑴“单身族”。 ⑵“单亲族”。 ⑶“丁克族”。 ⑷试婚的。 ⑸同居的,又叫“无照婚姻”,法律不予保护的。 ⑹“协议婚姻家庭”,多为老年人。 ⑺“同性恋—同性爱”,有的要求组建“同性家庭”,有的成了事实的“同性家庭”。 ⑻“网络模拟(虚拟)家庭”。

37 此外,“新潮”中还有暗中娶小、包“二奶”、傍“情人”、“喜新不厌旧”、婚外同居、“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等诸种“时尚”(远祖集体无意识)。
——虽为“时尚”,但多为病态,既风情万种,也有难言苦衷。

38 (七)健康家庭的指标 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保障下—— 1.家庭成员富于人性即有人情味。
2.成员之间可适当地分配权利,但必须没有散漫、不负责和独权的现象。 3.成员之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病态或畸形的联盟关系。 4.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的功效。 5.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应对困难或外部的不良刺激。 6.每个成员都身心健康。 7.每个成员都具有良好习惯。

39 8.成员都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9.把家庭维护成“避风港”,每个成员都有“归宿感”。 10.完整或齐全的家庭成员。包括单身家庭的一个人,只要心态良好,也属于完整。 11.几代关系的成员能相容,性格可磨合,达到和谐或和睦。 12.有基本相同的人生理念、价值观和志趣。 13.各自有自己的一点“小金库”。 14.各自有自己的一点“绿洲”——心理空间。

40 你可否定3条! 你再提出3条?

41 (八)良好家庭的规范 1.成员角色明确,不错位,基本或原则上按各自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
2.家庭角色在原则下有适当的灵活性,即必须有但不能绝对化分工。 3.具有适应成员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的氛围。 4.民主、开放、“外显型”的家庭,成员在家庭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5.夫妻之间做到“十八互”——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安慰、互相勉励、互相扶养,及互相帮助、相互理解、互相信任、互相体验、互相体谅、互相妥协、互相倾诉、互相疏导、互相接纳、互相分享 。

42 6.家庭成员之间采取健康心态、积极方式,互相倾诉、疏导,不断清除“心理垃圾”。但不是把“心理垃圾”倾倒给对方。
7.家庭共同空间象征着全体成员的“共同占有”,不同房间象征着不同成员的“分别享有”,夫妻房间象征着夫妻的“共享拥有”。 8.在与大家庭利益不冲突的前提下,小家庭成员有各自的目标、规范和自由。 9.家庭有共同生活的仪式与规矩,家人有共同行动的重心与方向。 10.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分明的“家庭界限”。

43 你可否定3条! 你再提出3条?

44 (九)家庭的“潜规则” “潜规则”是什么意思?

45 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无形存在并且大家都会或都要自觉遵守的一些约束因素。如——

46 1.“兄妹7岁不同床”——指同一个被窝。 2.孩子大了,离开父母,自己睡在一张床上或一个房间。 3.姐夫与小姨妹、妹夫与姐姐、姐夫与弟妹、公公与儿媳,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京剧《凤还巢》里的唱段有一句说:“小妹行见姐夫尤其不便”)。“乱伦”就是大家庭中的某些成员突破了“疆界”、违犯了“潜规则”的表现。 4.夫妻在子女和父母面前不谈性。 5.夫妻房间象征着“共享拥有”,是夫妻两人的“共享拥有”,甚至青春期以后的孩子都不方便或没有权利进出。

47 还有哪些?

48 (十)社会规则 另外,一些社会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如—— 1.谨慎规则。 2.习俗规则。 3.道德规则。 《幼学琼林》、《朱子家训》。

49 关于“五好家庭”的条件及其评选。

50 本讲座说的是—— 婚姻家庭是有游戏规则的。

51 可参阅心桥公益网站:

52

53 心桥心理所的高级心理咨询师

54 钱锡安

55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心理健康工作者 钱锡安 讲座预约 个案咨询预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