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導教授:李基常 教授 學 生:林瑛萍 學 號: 日 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導教授:李基常 教授 學 生:林瑛萍 學 號: 日 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導教授:李基常 教授 學 生:林瑛萍 學 號:691700043 日 期:91.10.30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指導教授:李基常 教授 學 生:林瑛萍 學 號: 日 期:

2 壹、社會學習理論的衍生 1.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時代:觀察學習、榜樣學習 2.衍生自「行為學派」
3. 融合「認知理論」的觀點,發展出社會學習理論

3 貳、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背景與發展 一、班杜拉的生平: 1.學術生涯:出生在加拿大,加拿大哥倫比亞大
學獲學士學位,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 學位,哲學博士學位 2.教學生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行為科 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 系主任 3.特殊榮譽: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加 利福尼亞心理學會傑出科學成就獎;美國心理 學會主席。

4 貳、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背景與發展 二、受米勒與多拉德的影響 1.社會學習與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書 2.模仿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 3.反對傳統學習理論試誤性的學習

5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一、人類行為的分析 (一)人類行為的起源: 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 1.傳統行為理論:試誤性學習
2.替代學習:觀察別人的行為反應及其 結果在替代經驗基礎上產生的學習

6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一、人類行為的分析 (二)行為的決定因素: 1.先行決定因素: (1)環境因素(刺激—反應) (2)條件制約
a.自然條件制約 b.社會條件制約 2.後繼決定因素:行為結果的回饋 3.認知因素對行為的調節:行為的獲得、維持與表 現,是個體的外部物理事件與內部認知事件轉換 的過程

7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二、社會學習理論的實驗研究 1.要以人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寶寶玩偶實驗
2.楷模及楷模作用(modeling):透過觀察而習得 行為

8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二、社會學習理論的實驗研究 3.行為相互聯繫的機制: (1)替代過程:觀察他人行為,受到強化還是懲
罰,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應,體 驗結果。 (2)認知過程:將行為透過「符號」,轉換成內 在模式,成為未來行動的指南。 (3)自我調節過程:根據自己的內準則和對自己 行動所作的自我評價來調節反應。

9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三、觀察學習與模仿   1.觀察學習四階段 榜樣行為表現 1注意階段 2保留階段 3再生階段 4動機階段 經模仿學得行為

10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2.觀察學習中相繼的步驟 榜樣表現 出來的行為 學習者 注意榜樣 學習者將行為編碼並保留 習得符號編碼
觀察者表現此行為的動機 學習者從事這種行為的能力 行為 表現 學習者的認知歷程

11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3.影響觀察學習的條件: (1)榜樣是學習者的偶像。 (2)榜樣的行為受到了獎勵或懲罰。
(3)榜樣與學習者在人格特質上有相似之處。 (4)學習者的模仿結果會獲得(自己或他人)增強者。 (5)模仿的行為可明確認定者。 (6)模仿的行為是學習者能力所及者。

12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4.四種不同的模仿方式: (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 直接模仿行為、技能
(二)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 綜合多次所見之行為,形成自己的行為 (三)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 模仿行為所代表的意義。 (四)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 ): 模仿抽象原則,而非具體行為

13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四、三元交互決定論 環境、行為、個人的主體因素三者是相對 獨立、同時又交互作用,從而相互決定

14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三元交互決定論模型 P B E 種族、身高、性別等生理特徵與社會屬性,引發不同的環境反應 期望與價值觀影響行為
差別的社會待遇影響個體的自我概念 P B E 期望與價值觀影響行為 種族、身高、性別等生理特徵與社會屬性,引發不同的環境反應 不受環境回饋影響之行為,改變個人印象 行為引發的 環境事件 被引起的環境事件可改變活動的方向或強度

15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四、三元交互決定論 (一)「P B」: 人的主體因素與行為之間雙向的相互 影響和決定關係 (二)「E P」:
環境因素與主體因素之間的雙向交互 作用關係 (二)「B P」: 行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決定關係

16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是人的主體因素的核心,並滲 透、彌漫於人類機能活動的各 個方面。

17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一)何謂「自我效能」? 個體應付或處理環境事件的效驗或 有效性。

18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二)自我效能與行為改變: 最能引發和改變個人認知的因素,莫過 於因表現成功而體驗到的能力感。任何
方式的心理改變方法,目的都在改變個 人對自我效能的預期。

19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區別 個人 行為 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20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1.效能預期: 一個人對自己的某項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的預估。 2.結果預期:
一個人對自己獲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Ex:跳高選手對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績判斷是 「效能預期」 這一成績是否能為他贏得獎牌、社會榮譽、自 我滿足,是「結果預期」

21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1.行為表現的成果是產生效能預期的最可 靠來源。 2.成功的經驗可以增加一個人對自身能力
的效能預期。 3.重覆失敗則會降低效能預期。

22 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 五、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作為人的主體因素的一個方面, (1)是個體人格的一個發展指標
(2)是人在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通 過各種效能資訊作出的主體自我判斷。

23 肆、班杜拉對其他理論的批判 一、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批判 1.理論前題:行為是由潛意識動機決定的 2.批判:
(1)個體內部的動機因素,不可能是行為 的絕對而唯一的原因。 (2)行為表現是複雜的,作為引起行為表 現的原因也必然是同樣複雜的。

24 肆、班杜拉對其他理論的批判 二、對「特質理論」的批判 1.理論前提:行為是由特質決定的
2.批判:個體的行為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變化,不存在特質理論所預言的兩種一致性

25 肆、班杜拉對其他理論的批判 三、對「極端行為主義」的批判 1.理論前題: (1)環境因素對行為的控制是自動的
(2)行為的塑造要求強化的即時性 2.批判: (1)理論觀點狹隘無法解釋人類的複雜學習 (2)學習如只靠直接經驗,其效果是有限的 (3)學習不全是在控制情境下自動產生的

26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1.學習理論:是「敘述性」(descriptive)的理 論,說明學習如何產生
2.教學理論:是「處方性」(prescripitive) 的理論,說明如何改善學習, 並探討何種題材以何種方法教學 較為有效

27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一、社會學習理論的教學原理 1.確認適當的楷模或示範者 2.建立行為的功能性價值
3.引導學習者的認知歷程與動作歷程

28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二、社會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 (一)觀察學習的教學設計 1.分析擬示範行為 2.建立行為之功能性價值並挑選行為的
榜樣及示範者 3.發展教學的程序 4.實施引導學習者認知與動作再生歷 程的教學

29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二)複雜技能的教學設計 1.示範學習的策略 2.自我效能的方案

30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一)學生自律行為的養成 自律是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評判自己的
行為,從而規範自己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 的事,或避免自己去做不應該做的事。 (二)自律行為養成的心理歷程 1.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 2.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 3.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

31 伍、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二)自律行為養成的心理歷程
1.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 個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觀察。自我觀察可在某種 行為表現的當時,也可在某種行為表現之後,前 者稱自覺,後者稱自省。 2.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 個人經自我觀察後,按照自己所定的行為標準評 判自己的行為 3.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 個人按自訂標準評判過自己的行為後,在心理上 對自己所做的獎勵或懲罰。

32 陸、社會學習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 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摘要 1.學習要素為: (1)榜樣的行為 (2)榜樣所得到的結果(增強)
榜樣所得到的結果會影響觀察者對該項 行為的學習 (3)學習者的認知歷程 觀察者日後能否表現出習得的行為,要 視學習者的認知歷程而定。

33 陸、社會學習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 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摘要 基本要素 界 定 基本假設
界 定 基本假設 學習是環境、個人因素和行為三者間的互動,其中牽涉到學習者的認知歷程 學習的要素 榜樣之行為、其所得到的結果,及學習者的認知歷程 學習的結果 語文編碼或視覺編碼,日後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表現出來 複雜技能的教學設計 除了基本技能之外,培養學習者的效能感和自我調節系統 教學設計的主要課題 在實作前先做心理演練;在需要增強或懲罰時,不可忽略;避免過度運用懲罰

34 陸、社會學習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 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教育的貢獻
1.詳細描述了增強與懲罰的功能,亦即替代性增強、替代性懲罰和沒有懲罰如何在教室情境中運作 2.許多行為與態度、社會中暴力與攻擊事件,大多可用社會學習論中所描述的觀察學習來解釋

35 陸、社會學習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 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行為改變上 的應用 (1)消除恐懼和壓抑 (2)建立社交技巧 (3)增進認知
(4)增進自我控制的能力

36 陸、社會學習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 四、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評價 1.將認知過程引進社會學習理論的體系 ,超出傳統行為主義的範疇,形成了
「認知—行為主義」 2.重視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 3.在實驗情境中的研究與現實的生活中 的運用情況還需進一步驗證

37 柒、個人學習心得及感想 1.以多元化的行為、認知為基礎,加上些 許的創意點子,就是創新的表現,學習 的層次立即又能向上提升。
2.獎勵性的增強能提升學生自我的效能感 與自信心,發揮正向的激勵作用,教育 的意義與功能即能彰顯。

38 捌、參考書目 1.施良方 (民90) 學習理論。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2.沈翠蓮 (民90) 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高申春 (民90) 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4.張春興 (民85)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5.吳幸宜譯 (民85)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Margaret E. Ggredler原著) 6.張厚粲 (民73) 行為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7.廖克玲 (民73) 社會學習論巨匠—班杜拉。 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39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指導教授:李基常 教授 學 生:林瑛萍 學 號: 日 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