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2 一、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 (一)性(SEX)與性別(GENDER):生物性別/心理性別/社會 性別 「生物性別」,也稱「性」(SEX),是指染色體的差異、荷爾蒙分泌的差異、內外生殖器的差別而來的生物性不同,生理上的男生與女生(MALE/FEMALE)。 「心理性別」是指與個人認知有關的性別,及個人對於自己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認知覺察與心理感受,心理性別的決定因素主要是生命初期照顧者對性別的賦予與對待而形成。生物決定論的說法,彷彿心理性別完全由生理性別所決定,而且性別差異完全取法於遺傳因素。有人任微生物性別與心理性別並不識自然而然的生理結果,而是由社會文化所形構的,這就是所謂的性別文化決定論,生物性別以及該文化中有關性別的信念,會共同決定心理性別,性別差異由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造成。

3   「社會性別」(GENDER)是指社會文化所建構認為的男人與女人社會性別為二元化的男女區別。生物決定論者視性別為自然、先天的生理差異,並由此影響了她/他們行為和外觀。但是文化決定論者或部分女性主義者則指出:性別是由社會文化所建構,所謂的社會文化建構,指的是社會制度、權力結構、家庭、就業、教育等諸種制度及因素的作用而造成了社會上的男女有別。

4 (二)性發展的八個階段 性心理發展的相關研究,主要是依據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性心理發展理論而來,人的性心理發展約可分為八期(http://www
(二)性發展的八個階段 性心理發展的相關研究,主要是依據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性心理發展理論而來,人的性心理發展約可分為八期(

5 二、兒童性別概念與性別角色的發展    關於兒童的性別概念形成與兒童性別的發展,主要有四個部分的知識必須加以理解:第一部份是兒童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與性別保留概念(GENDER CONSERVATION)的形成歷程;第二部分是兒童的性別角色(GENDER-ROLE)習得過程,及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S)的形成過程;第三部分是必須瞭解兒童的性別配合行為(GENDER-TYPED BEHAVIORS)的產生及歷程;第四部分則是兒童期性別的社會建構如何配合兒童個人的發展而產生形塑力。

6 (一)性別認同(GENDER IDBENTITY)與性別保留概念(GENDER CONSERVATION) 「性別認同」,是指個體對自我所歸屬性別的自我知覺,這種認知程度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很大。幼年期的性別認同核心,得在初生後18的月才能建立,到了青春期由於荷爾蒙對於體型、性慾亢進及身體心像(BOBY IMAGE)的影響,而形成了成人的性別認同,到了青春期結束,性別認同就不會再改變。 「性別保留」是兒童期的性別發展重要步驟,兒童的性別認同在18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建立,一直到青春期結束性別認同大致成形。但在這個性別概念發展的歷程之中,兒童會知道自己屬於某種性別而開始認同這樣的類別(性別認同),並且性別認同的完成是因為兒童具有一種能力-知道性別屬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能力,這個能力就叫性別保留。

7 (二)性別角色(GENDER-ROLE)的習得 性別角色,是透過社會文化形塑建構,而透過社會化歷程被兒童漸漸內化的,社會文化會根據不同性別,為它的社會成員訂定許多文化規範,成為文化會根據不同性別,為它的社會成員訂定許多文化規範,成為支配個人選擇或社會參與的行為範本。女性角色主要任務為感情性角色;男性角色的特性在於是一種工具性角色;擔任生產工作與權威決策之角色。

8 性別角色是一個學習模仿習得的學習過程,角色的內容不斷地因著年齡的不同而調整,對兒童而言,兒童期的性別角色是經由模仿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加上得到異性父母親的讚賞所學習到的行為。 透過社會化歷程,社會性別角色漸漸的被形成,性別角色的觀念是拉在性/生理性別與性別/社會性別的區分。社會教化女性需負上具有陰性特質的社會責任和角色,而男性則負上陽性特質的社會責任和角色。性別角色與社會的性別分工制度設計有關。女性主義者指出:既然婦女要負擔生育這個社會責任,便應為受僱的女性提供有薪分娩假,以履行照顧丈夫和孩子的責任。性別角色這個概念,對於新建夠合理的分工方式,提供了一個思考基礎。

9 (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S) 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大致依循以下變化:原本只是統計上的多數現象,經過傳播媒體表現或文化語言傳播及教育社會化歷程,而被概化為多數男性或女性都有或應當如此的印象。性別刻板印象不但會影響兩性互動,更會妨礙自我在兩性關係中的創造能力與適應能力。

10 (四)兒童的性別配合行為(GENDER-TYPED BEHAVIORS) 「性別配合行為」是指兒童逐漸習得和自己性別角色相配合的行為,並且對於表現出這種行為有所認同。兒童期的性別角色配合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加以觀察: 1. 0至30個月 開始操作與性別角色配合的玩具或活動,開始喜歡同性玩伴。 2. 3至7歲 強烈地產生並形成性別配合行為,自動尋找同性幼童玩耍的次數明顯叫尋找異性幼童的次數多。 3. 8至12歲 性別配合行為持續強化,重視女生與男生的差別;女生開始發展男性化活動,企圖瞭解男性化活動的歷程。 4. 12歲至20歲青少年期 所謂的性別角色白熱化階段,性別配合行為顯著,不喜歡被認為具有異性特質,尋求建立自己的性別特質。

11 三、性別發展理論 目前主要有四個理論,這些理論對於我們瞭解兒童期至成人期性別發展過程,有非常重要的見解及助益,即:(一)心理分析理論;(二)社會學習論;(三)性別發展認知理論;(四)性別基模理論。 (一)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主要是個體人格發展理論,其中與性別角色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有三個基本思想:第一事指出兒童與嬰兒期對人格的重要性;第二是心理的潛意識中,有許多動機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第三是個體內在焦慮的防衛機制若運作不當,則會造成異常行為。他將人類的性心理發展分為「口腔期」、「肛慾期」(或譯做「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五階段。

12 1. 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歲)階段 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樂與舒適的泉源。 2
1.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歲)階段 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樂與舒適的泉源。 2.肛慾期(THE ANAL STAGE,1~3歲)階段 佛洛依德認為肛門期所帶來的快感較口腔期強烈,幼童在排便過程中開始注意並接觸自己的生殖器官,形成了較明顯的性感覺-亦即肛門期的解便經驗成為主要的令人感覺愉快的身體刺激。 3.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3~6歲)階段 佛洛依德認為性別認同最重要的時期,就是生殖器官概念形成與性別認同的重要奠基時期。佛洛依德認為此一階段的幼兒將發現撫弄自己的升職器官所帶來的快感,因此產生自慰行為,有時甚至會將興趣轉移到自己的異性父母身上。

13 (二)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理論主要為班度拉首倡,此派學者認為:性別認同、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別配合行為的產生,與刺激反應的增強心理有關,並且透過二種途徑而習得:其一是透過兒童四周的父母、照顧者、學校教師的直接獎賞(或增強)和直接懲罰而習得;其二是經由孩童觀察和模仿與自己相關性別的父母、老師、兄姐,甚至是不認識的媒體人物等二個過程,而學習到的。

14 1.直接獎賞(或增強)、懲罰的作用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心中的性別行為準則,成為獎賞或懲罰的標準。父母或主要的照顧者則直接提供孩子符合其性別的玩具和角色訓練,父母會將孩童得活動及注意力直接引入屬於其性別的特定事物。 2.觀察、模仿的作用 班度拉認為孩子會經由觀察、模仿同樣性別的人,來學到很多性別特性,經由觀察並模仿成人或其他示範者的行為,是孩童習得性別刻板行為的方式。藉由觀察及模仿的過程,實質的參與發生了認同作用。

15 (三)性別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ANT THEORY) 認知發展理論主要是基於皮亞傑的研究成果,以及柯伯格的性別發展認知理論而來。皮亞傑認為兒童的心智思維及認知能力,與成人有很大的差異:每個人的認知發展,都經歷了幾個連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在主導著該時間的認知活動。

16 性別發展認知理論主要的基礎是:性別認同是孩童建構的,孩童透過個體所存在的物理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來建構自己的性別認同,性別認同及性別保留的概念發展,可以分三層次六階段: 1.基本性別認同階段(BASIC GENDER INDENTITY) 約歲辦到3歲之間,對於難女性別的區分,主要以外表要件來分別,對性別角色的服從,取決於行為賞罰而來。

17 2.性別穩定階段(gender stability) 約在3到6歲之間,隨著語言與認知能力的進步,兒童大量接收與自身性別有關的訊。4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就開始有性別穩定的理解,知道性別是穩定的。 3.性別恆定階段(gender constancy) 約在6、7歲左右以後,孩子的性別認同開始恆定完全。這時的孩童就已經具有「性別保留概念」的能力,即事物的本身不會因為外表改變而改變。

18 (四)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理論,整合了社會學習理論及認知發展理論,並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性別基模理論指出,在柯伯格的基本性別認同階段有因一個重要的作用才是性別認同的核心,即「性別基模」。這個階段起,兒童會主動學習與其性別配合的行為、主動對所屬性別的價值觀有興趣、對該性別的行為及角色產生興趣。

19 四、兒童性別的社會建構 性別不只是生理決定,更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兒童期性別的社會建構,主要是透過家庭(父母)、媒體、學校教育而形塑。對父母而言,從新生兒起父母就負擔了幼兒性別社會化的教育責任;媒體則是當今性別角色性會建構的主力軍,學校則是被法制化賦予責任的社會化機制所在。 (一)性別社會化 性別社會化是具有文化獨特性的,不同文化之下的社會成員,對女性及男性的角色期待是不同的。

20 (二)童年與性別──都是一種社會建構 丹麥兒童社會學家Jens Qvortrup(1994)認為童年是一個可辨識的社會結構,認識童年結構在社會建構中的位置,有助於理解童年的社會特性。童年不是個人的一個人生時期而已,也是社會鉅視觀點中的一個結構,就像社會階層一樣可以被觀察析出;兒童參與社會的經濟生產與組織化的活動,兒童對社會運作的貢獻與成人一樣重要可以析出。 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來看,不同文化對於什麼是屬於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和特質有很不同的考量。這種建構反映社會中的權力與文化上的差異與評價,兒童期的性別建構,更是構成進入成人後社會階層化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

21 (三)家庭作為兒童的性別社會建構第一場域 從佛洛伊德心理分析觀點來看,性別角色的發展是由於性別角色認同的結果;而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則指出性別角色乃藉觀察及模仿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而形成;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則認為幼兒性別概念的形成是性別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性別化會隨著幼兒認知程度而發展。 這些性別角色形成的說法,都指向一個事實,就是家庭是幼兒第一個性別教養環境,家庭是性別角色態度形成、發展的第一場域,在家庭中兩性觀念關鍵在於父母或兒童照顧者本身的性別角色態度。父母是孩童第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化代理人,是影響幼兒性別角色初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性別角色,有密切的關係,尤以母親的性別角色期待作用和母親對幼童的性別配合行為獎勵影響幼兒發展最大。 性別的社會建構首先從父母的標籤行為開始。初生嬰兒的父母們會因為嬰兒的性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標籤。

22 (四)媒體的性別建構 絕大多數男人(家長)在幼童活動時間內多半不在幼童的身邊,男童受母親教養,不易從母親身上習得男生的性別角色,男孩子的模仿學習常常是從看電視或閱讀中學習。 性別社會建構,隨著「電視兒童」的時代,使兒童性別社會化受到媒體作用影響至為鉅大。

23 (五)學校場域的性別社會建構 家庭雖是每個人最初生活與接受教養的所在,但就性別發展而言,學校是另一個重要的場域。 台灣的實證研究也有一致的結果,低年級兒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圖畫書的性別建構傳遞有密切的關係,透過圖畫故事書所呈現性別刻板觀點因故事講說而建構複製,主要表現在幾方面:1.職業類別的刻板印象。2.人格特質的刻板印象。3.家事分工也有刻板印象。4.休閒活動參與的性別被圖書文本建構為女性專屬的活動。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